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唐朝当财子 > 第135章 人才辈出,改革事业添助力

暮春的逸品学院,紫藤花爬满了教学楼的廊柱,淡紫色的花瓣随风飘落,铺满了通往礼堂的石板路。这一年,学院迎来了首批毕业生 —— 三百余名学子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与实践,即将走出校园,奔赴大唐各地的岗位,为改革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毕业季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既伤感又振奋的氛围。商科教室的账桌上,还留着毕业生们整理好的复式记账样本,每一本都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农科的试验田旁,新收的棉花与稻谷被装在布袋里,贴上了 “毕业生实践成果” 的标签;工科的实践工坊内,改良后的织布机、水车模型整齐排列,旁边还放着毕业生们绘制的设计图纸;医科的草药园里,毕业生们种下的金银花正盛开,散发着淡淡的药香,仿佛在为他们送别。

辰时刚过,毕业典礼在礼堂正式开始。李逸身着紫色的户部尚书官袍(三年间,他因改革功绩卓着,已升任户部尚书),与苏瑶并肩坐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身着毕业制服的学子们,他不禁想起三年前他们初入学时的模样 —— 那时的张顺还在为绸缎庄的账目发愁,李二柱对先进种植技术一知半解,赵木匠的织布机图纸还存在诸多缺陷,周姑娘的草药知识也仅停留在祖母传授的经验层面。而如今,他们眼中满是自信与坚定,已然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实用人才。

“三年前,你们怀揣梦想来到逸品学院,带着‘经世致用’的校训踏上求学之路;如今,你们即将毕业,要把在学院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用到为民实干的岗位上。” 李逸的声音透过礼堂的横梁,传遍每一个角落,“商科的学子要规范商贸,让大唐的商路更繁荣;农科的学子要扎根农田,让百姓的粮仓更充盈;工科的学子要革新技术,让工匠的双手更省力;医科的学子要守护健康,让偏远的乡野也有医靠。大唐的改革事业,正等着你们添砖加瓦!”

毕业典礼结束后,学子们陆续奔赴各自的岗位。他们的去向,早已通过朝廷的分配与各地的招募确定 —— 有的进入户部、工部等中央部门,有的前往江南、西域等地方官府,有的则回到家乡,用所学知识服务乡亲。

商科:规范商贸,激活商路活力

张顺毕业后,被分配到长安西市的商栈担任账房主管。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商栈推行复式记账法。此前,商栈因记账混乱,每年总有近百贯账目对不上,还时常与西域商人发生贸易纠纷。张顺根据在学院学到的知识,重新梳理账目体系,设计出 “商户分户账”“贸易流水账”“利润核算账” 三套账簿,每一笔收支都对应清晰,一目了然。

半年后,西市商栈的账目准确率从原来的七成提升至百分之百,与西域商人的贸易纠纷减少了九成。他还结合国际贸易课程学到的知识,为商栈制定了 “西域贸易手册”,详细记录各国的货币兑换比例、贸易习俗与风险防范措施。在他的推动下,商栈与回纥、波斯的贸易额较去年增长了五成,长安西市的商户们纷纷效仿他的记账方法,大唐的商贸秩序愈发规范。

除了张顺,还有十余名商科学子被派往西域商路的贸易驿站。他们在驿站开设 “商贸咨询点”,为过往商队提供记账指导、合同拟定等服务。原本因账目不清、合同不规范导致的贸易纠纷,在他们的帮助下大幅减少,西域商路的繁荣程度较三年前再提升四成,驼铃声比往日更加密集。

农科:扎根田野,充盈百姓粮仓

李二柱毕业后,主动申请回到河北老家,担任当地的农官。他带着在学院学到的种植技术与改良棉种,走遍了家乡的每一片农田。此前,河北的棉花因种植技术落后,每亩产量不足百斤,百姓种棉收益微薄。李二柱根据农科课程学到的知识,指导百姓深耕土地、合理施肥,还推广了 “绿肥种植” 技术 —— 在棉花地里套种紫云英,既能改善土壤肥力,又能增加收入。

秋收时,河北的棉花亩产达到了一百五十斤,较往年增长五成。百姓们捧着雪白的棉花,笑得合不拢嘴:“多亏了二柱,咱们种棉终于能赚钱了!” 李二柱还将 “逸品犁” 引入家乡,教百姓使用新式农具耕地,原本需要两头牛才能耕完的一亩地,如今一头牛半天就能完成,大大减轻了百姓的劳作负担。

在江南,十余名农科学子与当地官府合作,推广水稻与葡萄套种技术。他们在水稻田的田埂上种植葡萄,既不影响水稻生长,又能增加葡萄的产量。江南的农户们通过这种种植模式,每亩地的收入较往年增加了三成。农科学子们还在江南建立了 “作物病虫害防治站”,教百姓识别病虫害、制作天然农药,江南的粮食产量较三年前提升了两成,百姓的粮仓渐渐充盈起来,再也不用为缺粮发愁。

工科:革新技术,赋能百业发展

赵木匠毕业后,进入工部的器械工坊工作。他带着在学院完善的织布机图纸,与工坊的工匠们一起,改良出了 “双轴织布机”。这种织布机通过增加一个经线轴,实现了 “一梭双织”,织布效率较传统织布机提升了一倍,还能织出更复杂的花纹。消息传到江南织造府,织造府立刻订购了五十台双轴织布机,江南的丝绸产量大幅提升,原本需要十天才能织完的一匹蜀锦,如今五天就能完成,而且花纹更加精美,在西域的售价也提高了三成。

工科的其他毕业生也各有成就:有的改良了龙骨水车,增加了叶片数量,让水车在水流较缓的河流中也能高效运转,解决了蜀地偏远山村的灌溉难题;有的设计出了 “便携锻铁炉”,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工匠们外出作业时再也不用搭建临时炉窑,工作效率提升了四成;还有的与西域工匠合作,将大唐的造纸术与西域的玻璃制造技术结合,研发出了 “玻璃纸”,既轻便又防水,被广泛用于商品包装,推动了大唐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医科:守护健康,筑牢民生防线

周姑娘毕业后,没有选择进入太医院,而是回到江南老家,开设了一家 “惠民医馆”。她带着在学院学到的防疫知识与草药疗法,为乡亲们治病。此前,江南的偏远乡村因缺乏医疗资源,百姓得了风寒、痢疾等常见病,往往只能靠偏方治疗,时常延误病情。周姑娘根据医科课程学到的知识,为乡亲们诊治常见病,还教他们制作 “防疫香囊”—— 用金银花、艾叶、藿香等草药缝制而成,能有效预防疫病传播。

她还在村里开设 “防疫讲堂”,教百姓们注意饮水卫生、勤洗手、勤通风,遇到疫情要及时隔离。在她的努力下,江南老家的疫病发生率较往年下降了七成,百姓们再也不用为小病发愁。周姑娘的医馆还为贫困百姓免费诊治,她常说:“在学院时,孙大夫告诉我们,学医要心怀百姓,这是我一直记在心里的话。”

在长安,十余名医科学子进入太医院后,推动了 “基层医疗站” 的建设。他们在长安的各个坊市设立医疗站,为百姓提供免费的健康监测与基础诊疗服务。医疗站还储备了常用药材,百姓们足不出坊就能买到平价药材,大大方便了日常生活。医科学子们还将在学院学到的草药知识整理成册,编写了《民间草药图谱》,发放到各地,让更多百姓了解草药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人才助力,改革事业蒸蒸日上

首批毕业生奔赴岗位一年后,大唐的改革事业迎来了显着成效:商贸领域,复式记账法在全国推广,贸易纠纷减少,商税收入较三年前增长四成;农业领域,粮食与经济作物产量大幅提升,百姓的收入增加,流离失所的灾民较往年减少了九成;工业领域,新式器械的推广应用,让制造业效率提升,大唐的丝绸、瓷器、铁器在西域与海外的销量翻了一番;医疗领域,基层医疗站的建设与防疫知识的普及,让百姓的健康得到更好保障,疫病对社会的影响大幅降低。

这一日,李逸与苏瑶来到逸品学院,看着新一届学子在试验田、工坊、草药园里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欣慰。苏瑶轻声说道:“逸哥哥,你看,学院培养的人才,正在大唐的每一个角落发光发热。咱们当年推动学院升级,真是最正确的决定。”

李逸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长安城,眼中满是坚定:“这些学子,是大唐改革的希望,是民生改善的基石。未来,学院还要培养更多实用人才,让商科的学子遍布商路,农科的学子扎根田野,工科的学子革新技术,医科的学子守护健康。只要有这些人才在,大唐的改革事业定会蒸蒸日上,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学院的紫藤花上,为花瓣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远处的长安城内,商贩们的吆喝声、工匠们的打铁声、百姓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大唐繁荣发展的乐章。李逸与苏瑶并肩站在校园里,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 他们知道,在这些人才的助力下,大唐的改革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大唐的盛世华章,也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而逸品学院,这所承载着 “经世致用” 初心的学府,终将成为大唐人才的摇篮,为国家的繁荣与民生的幸福,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