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回溯刑警破黑局风云 > 第188章 社会问题待解决

回溯刑警破黑局风云 第188章 社会问题待解决

作者:舞风腾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8:02:30

李悦的终端提示音还在耳边响着,一声接一声,像小针一样扎进耳朵里。我站在原地,动都不敢动,脑袋嗡嗡的,好像有无数只蜜蜂在里面飞来飞去。外面天还没完全亮,灰蒙蒙的云压得很低,整座城市还睡着,可我的心早就沉到了冰窟窿里。

徐文芳——这个名字一冒出来,就像一块冰冷的大石头砸进心里,激起的不是水花,是层层叠叠的疼。她不是什么编号,也不是档案上冷冰冰的一行字。她是活生生的人啊!是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给孩子做早饭的妈妈,是在社区做志愿活动从不缺席的邻居,是电话一直没注销、家里还有人等着她回家的女儿。

可是这三年,谁在找她?

没人报警,没人报案,连一张寻人启事都没有。她的消失悄无声息,就像一滴水掉进沙漠,连个印子都没留下。我们还是破案时,在周雄那个可怕的实验记录里发现了她的名字,旁边写着“Z-1”,一个代号,背后却是一个被全世界遗忘的女人。

我慢慢转过身,脚步沉重地走到白板前。墙上贴满了照片、时间线、地图标记,红蓝箭头交错成网,像一张密不透风的蛛网。我在“Z-1”旁边,用黑色记号笔写下三个字:“徐文芳”。笔尖划过白板,发出刺啦一声,像是撕开了陈年旧伤。

赵勇站在我身后,一句话也没说,但呼吸变得很重,胸口一起一伏。他平时就话少,可这次的沉默不一样,里面藏着火,一股憋了太久终于要爆发的怒火。李悦摘下耳机,手指停在键盘上,微微发抖,好像再按一下就会惊醒什么不该醒的东西——也许是良心,也许是愧疚。

“我们抓了周雄,毁了实验室。”我开口,声音不大,却像块铁扔进了死水,“可只要还有人在黑暗里爬行,这种事就不会结束。”

屋里一下子安静了。赵勇走过来,站到我身边,盯着白板上那条从“失业”开始一路滑向“失踪”的斜线。那是徐文芳的人生轨迹,也是其他六个受害者的共同命运。每一步都看起来平平常常:丢了工作、断了医保、搬出租屋、睡桥洞、渐渐失联……可就是这些没人注意的小事,一步步把他们推进深渊。

“你说得对。”赵勇低声说,“他们不是自己走进去的,是被人推下去的。推他们的人,也许不是一个坏蛋,而是那些装作看不见的眼睛,是那些本该伸手拉一把却转身走开的制度漏洞。”

“问题是,”李悦轻声问,“我们能救下一个吗?”

我没说话。这个问题太沉了,沉得不是我们三个人在会议室就能回答的。它不该只属于警察系统,不该只写在结案报告里。它应该出现在政策文件里,贴在街道办的公告栏上,挂在每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墙上,成为救助站表格的第一行问题:“您最近三个月有没有领补助?有没有地方住?有没有人能联系到您?”

我放下笔,看着白板上那些名字和时间连成的线,突然明白了:这些人不是突然消失的。他们的坠落是有预兆的,是一场缓慢又无声的死亡。失业、断保、流浪、失联……每一步都踩在社会系统的缝隙上。没人发现他们不见了,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在别人的视线里。他们是“看不见的人”。

“我们不能只破案。”我说,语气比刚才坚定多了,“我们要让这个系统重新看见他们。”

赵勇皱眉:“怎么见?我们又不是民政局的,也不是社保局的。调数据要审批,建机制要协调十几个部门,光一个接口就能卡你半年。”

“那就搭个桥。”我转过身面对他们,认真地看着两人,“做一个预警机制。不是等他们失踪了再去查,而是在他们快要撑不住的时候,有人能及时伸出手。”

李悦眼睛忽然亮了一下,像黑夜里闪出一颗火星。“我可以做个模型!”她说完立刻坐回电脑前,动作利索得不像熬了一夜的人。她调出六名受害者的资料,屏幕分成几块:低保发放记录、医院急诊流浪病人台账、救助站近三年进出登记……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嘴里念叨着参数:“连续三个月没领补助、没固定住所、露宿公园或车站超过五次、有精神类疾病就诊史但没继续治疗……这些算一级风险指标。”

“再加上脑波异常值?”赵勇试探着问。

“不行。”李悦摇头,“普通人哪来的脑波数据?我们只能靠行为判断。如果一个人同时满足三项以上高危特征,就标记为潜在目标。”

“然后呢?”赵勇看向我。

“系统自动推送信息给辖区派出所。”我接过话,“片警上门核实情况,确认后帮忙申请临时安置,必要时联系心理干预。哪怕只是送一床被子,也能让他知道,还有人在乎他。”

赵勇沉默了几秒,突然抓起外套:“我现在就去民政局。”

“干嘛去?”我问。

“调近三年所有救助站的登记名单。”他拉开门,语气坚决,“光有想法没用,得有人去对接。不然再好的计划也落地不了。”

门关上了。我走到窗边。天已经亮了,楼下的警车来回穿梭,同事们陆续上班,有的打着哈欠,有的拎着早餐匆匆走过。生活照常运转,像一台不停歇的机器。可我知道,有些裂痕正在被修补,有些曾经被忽略的声音,正一点点浮出水面。

李悦还在调试程序。她把五个指标整合成一个评分系统,取名叫“脆弱指数”。当某个人的风险值超标时,系统会生成一条预警通知,包含最后出现地点、外貌特征和相关记录。她做了模拟测试,输入历史数据跑了一遍。

“第一批数据跑通了。”她抬头看我,声音带着疲惫里的兴奋,“模拟结果显示,全市目前有四十七人符合高危标准,分布在八个城区。”

我盯着那个数字,心揪紧了。四十七个可能正在崩溃边缘的人,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在城市的角落,在监控看不到的地方,在凌晨三点的桥洞下瑟瑟发抖。他们不是坏人,不是危险分子,只是被生活压垮的普通人。如果我们不做点什么,他们中的某一个,很快就会变成下一个“Z-1”,连名字都不会留下。

半小时后,赵勇回来了,怀里抱着一个旧旧的牛皮纸袋,边角都磨破了,纸面发黄,折痕快裂开。

“拿到了。”他把袋子放在桌上,喘了口气,“老城区三个救助站的完整登记表,还有部分巡查记录。一开始他们不肯给,说这不是警方职责。”

“你怎么说的?”我问。

“我把Z-1的生存轨迹图摊在他们桌上。”赵勇冷笑,“我说,这个人三个月前还在领救助餐,两个月后就被绑进实验室切开脑子。你们觉得,他当初来登记的时候,算不算‘我们的事’?”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后来他们没再拦我。”

李悦马上接过文件开始扫描录入。我把那份“脆弱指数”草案打印出来,贴在白板最显眼的位置。标题写着:“高风险流浪人员动态监测机制(试行)”。下面列出了五项核心指标、响应流程、责任分工和试点区域。

“明天总结会上,我要提这个。”我说。

“郑铭那边……”李悦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他知道我们在搞这个吗?”

郑铭是分管副局长,做事讲究规矩,对创新一向持保留态度,尤其讨厌“越界操作”。

“不管他怎么想。”我打断她,“这事不能再拖。我们已经有证据证明,这些人不是随机受害,而是被精准挑选的。周雄团队有一套筛选标准:孤立无援、社会关系断裂、长期脱离公共视线。他们专挑‘不会被人找’的人下手。如果我们现在不做点什么,下一个徐文芳,可能连名字都不会留下。”

李悦点点头,继续埋头工作。她的屏幕上,第一份正式预警报告正在生成。姓名栏写着“未知”,性别男,年龄约三十八岁,最后一次出现在城西立交桥下监控中,穿得很单薄,动作迟缓,翻垃圾桶找吃的。系统标注:风险等级——一级;建议处置方式——立即核查并提供临时安置。

我拿起笔,在报告下方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赵勇坐在桌边翻着那份名单,忽然停下:“这个人……我见过。”

“谁?”

他指着一页:“王建国,五十一岁,去年冬天在火车站附近冻伤送医,出院后失联。我去现场做过笔录,他说自己在工地打零工,年底老板跑了,工钱一分没拿到,房子也被房东收回。”

“后来呢?”

“再没消息。”赵勇合上本子,声音低沉,“如果那时候有人跟进一下,帮他申请临时补助,或者安排住宿,或许他就不会流落到那种地方。也许……他就不会成为目标。”

屋里安静下来。空调嗡嗡响,窗外传来远处工地的打桩声。我们都明白,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过去几年,有多少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滑出了社会的视线?又有多少家庭,多年后才发现亲人早已不在人间?

李悦轻轻敲下回车键,新一批数据开始比对。她的手指在鼠标上摩挲着,像是在确认某种真实感。

“我一直以为,技术是用来破案的。”她忽然说,“但现在我觉得,它更该用来防案。破案是救一个人,防案是救一群人。”

我看着白板上那句红笔写的总结:“不是他们选择了犯罪,是系统遗忘了他们。”我拿起另一支红笔,在旁边画了个圈,添上一行小字:“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系统重新学会记住。”

第二天上午九点,会议室坐满了人。郑铭坐在主位,眉头微皱地看着投影上的“脆弱指数”方案。各部门代表轮流发言,有人质疑数据合法性,有人担心基层负担,还有人提到**问题。

我站在前面,没回避任何一个问题。

“我们不是要监控所有人,而是关注那些已经被忽视的人。”我说,“他们不是不想求助,而是不知道怎么求助,甚至不觉得自己值得被帮。我们建这个机制,不是为了增加管理成本,而是为了填补本就不该存在的空白。”

赵勇展示了王建国的案例,李悦播放了预警流程演示。最后,郑铭沉默了很久,点了点头:“先在两个区试点。三个月评估效果,再决定是否推广。”

散会后,我回到办公室。阳光透过百叶窗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光影。我打开抽屉,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徐文芳女儿小学毕业典礼上的合影,小女孩站在妈妈身边,笑得特别甜。这张照片是从她家抽屉深处找到的,背面写着:“妈妈,长大后我要当医生,治好你的头痛。”

我把照片轻轻放回去,关上了抽屉。

几天后,“脆弱指数”系统正式上线试点。第一个被成功干预的是一个叫陈志明的中年男人,公司裁员失业,妻子离婚带走了孩子,他在桥洞住了二十多天,靠捡废品活着。系统发出预警后,社区民警上门核实,帮他入住救助站,还安排了心理咨询。三天后,他拨通了姐姐的电话。

两周后,李悦告诉我,全市高风险人群数量下降了12%。虽然不多,但趋势是好的。

那天傍晚,我又站在窗前。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城市灯火一盏盏亮起来。楼下广场上,孩子们笑着追闹,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情侣手牵手走过喷泉。

这个世界不完美,但它值得我们努力。

我转身看向白板,上面多了李悦写的一句话:

“没有人应该无声无息地消失。”

我拿起笔,在下面补了一句:

“从此刻起,不让任何人再被遗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