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回溯刑警破黑局风云 > 第189章 案件总结获认可

回溯刑警破黑局风云 第189章 案件总结获认可

作者:舞风腾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8:02:30

会议开始前,我坐在会议室后排靠窗的位置,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桌角。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手边那份打印好的汇报材料上,纸张边缘被晒得微微发白,像是被时间悄悄吻过。窗外是灰蓝色的冬日天空,几片云慢吞吞地飘着,仿佛也被这座城市的节奏压得喘不过气。空气里还残留着早晨咖啡的香味,混着旧地毯和空调风的味道,安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

赵勇坐在我旁边,衬衫领口松了一颗扣子,袖子卷到小臂,露出洗得发白的一截布料。他手里捏着一支黑色签字笔,在笔记本上来回涂改,写了几行又划掉,眉头轻轻皱着,眼神落在桌面某处,像是在整理什么重要的思绪。我知道他昨晚又熬夜了——前天夜里突袭K-7据点时,他是第一个冲进地下室的人。回来后谁都没多问,可我记得他站在警车边抽烟的样子:烟头一明一灭,映着他脸上那道还没愈合的擦伤。

李悦来得晚了些,抱着笔记本快步走进来,肩上的帆布包晃了一下,差点撞倒门口的绿植架。她动作麻利地把设备接上投影仪,调试画面。屏幕亮起的瞬间,冷光打在她脸上,衬得肤色有些苍白。她抬头看了我一眼,轻轻点头。那一眼很轻,却像在说:“我准备好了。”我知道她在等我开场——不只是这场会议,而是我们为“回声计划”努力这么久以来,第一次真正走到台前。

郑铭坐在主位,翻着手里的文件,神情平静,看不出喜怒。他穿着深灰色夹克,里面是素色高领毛衣,整个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沉稳。作为分管刑侦的副局长,他向来话不多,尤其对这种“非传统警务”项目,一向持保留态度。其他部门的代表也陆续到齐了,政委、技术科、治安大队、法制办……十几个人围坐在椭圆桌两侧,低声交谈。有人翻材料,有人刷手机,还有人盯着ppt封面出神。“回声计划”四个字印得不大,却像一颗埋下的种子,静静等待破土而出。

“下面由陈昭同志,就‘回声计划’专案行动做总结汇报。”主持会议的政委开口,声音不高,但整个房间立刻安静下来。

我站起身,走到前面,打开ppt第一页。屏幕上出现一张照片——徐文芳穿着浅蓝色外套,站在小学门口,身边是个扎马尾的小女孩。背景是清晨的校门口,家长三三两两地送孩子上学,阳光洒在水泥地上,泛着暖意。没有代号,没有编号,只有名字:徐文芳。

会场里原本的低语声戛然而止。

“这不是一起普通的绑架案。”我说,“她是被遗忘的人。”

这句话落下,我能感觉到好几道目光投了过来,有怀疑,也有好奇。我顿了顿,继续说:“三个月前,我们在城西废弃化工厂地下三层捣毁了一个非法拘禁窝点,代号K-7。现场解救了六名受害者,都是长期失踪人员。他们被连接在一种神经映射装置上,持续接受外部信号刺激,用来训练行为模型。”

投影切换到现场照片:昏暗潮湿的地下室,铁架床并排摆放,电线像藤蔓一样缠绕在人的四肢上。受害者瘦得只剩皮包骨,眼神空洞,皮肤上有明显的电极灼痕。有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这些设备不属于任何已知科研机构或医疗单位。”我接着说,“经技术鉴定,核心算法与境外某个黑市数据交易平台高度吻合。嫌疑人周雄曾任职于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离职后组建地下团队,专门筛选社会边缘人群进行‘人类样本采集’。”

赵勇接过话:“我在火车站片区巡逻两年,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冬天冻伤送医,治好了也没人管后续安置,出院第二天又回到桥洞。我们报过几次临时救助,但流程太长,等批下来人早就不见了。”他说得很平静,可我知道他在说去年冬天那个倒在天桥下的流浪汉——抢救三天后去世,身份至今没查清。

有人问:“你们的意思是,警察还要负责社会救助?”

李悦打开她的程序界面,调出“脆弱指数”模型。“我们不是要扩大职责,而是建立预警机制。”她说,“系统只对同时满足三项以上高危条件的人触发提醒,比如连续三个月没领补助、露宿公共场所超过五次、有精神类就诊史但中断治疗。目前模拟测算,全市每月平均触发预警四十七人次。”

她说话不紧不慢,逻辑清晰,每个词都像经过精密计算。她是市局最年轻的算法工程师,三十出头,却已在公共安全数据分析领域干了十年。当初是我把她从省厅借调过来的,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搞技术的不懂一线疾苦。可她用了三个月跑遍全市十二个街道救助站,亲手整理上千份档案,才建成了这个模型。

“然后呢?警察上门送棉被?”治安大队的老张语气带着质疑。他五十多岁,作风硬朗,一直认为警察的任务就是抓贼破案。

“不是送棉被。”我说,“是核实情况,协助联系民政、卫健或街道。哪怕只是确认他还活着,知道他需要帮助,就够了。周雄团队能精准锁定目标,是因为他们知道哪些人不会被人找。如果我们先一步介入,就能打破他们的筛选逻辑。”

现场沉默了几秒。有人低头记录,有人交换眼神,还有人望着窗外若有所思。

技术科一位老同志开口:“**问题怎么解决?采集这么多个人信息,合规吗?”

“不采集。”李悦答得干脆,“所有数据来自已有公共系统,包括医保缴费记录、低保发放台账、医院就诊信息、街头监控识别结果等。我们不做新增收集,也不留存原始信息。预警生成后,仅推送最后一次出现地点和外貌特征,由辖区民警人工核查。整个过程可审计、可追溯。”

她说完,会议室安静了一会儿。我能感觉到,最初的怀疑正在一点点退去。

这时郑铭终于开口:“想法不错,但执行难度不小。基层警力本来就紧张,再加任务,怕是顾不过来。”

我没有回避他的目光。他知道我说服不了所有人,所以我必须直面他。

“我们不要求全员参与。”我说,“试点期间只覆盖两个区,每个街道指定一名联络民警,配合街道办和救助站联动响应。刑警大队负责技术支持和数据维护,不增加一线负担。而且——”我顿了顿,“这不是额外任务,这是预防犯罪。”

他翻了一页材料,语气缓了些:“三个月评估期。如果效果达不到预期,项目自动终止。”

“可以。”我点头,“我们会按月提交运行报告,包括预警数量、处置结果、误报率和典型案例。”

赵勇补充:“我已经跟城西所和南湖所的负责人沟通过,他们愿意配合试点。”

李悦当场调出第一个成功干预案例——陈志明。屏幕显示他在救助站的照片,脸色红润了些,眼神也不再涣散。系统记录显示,从预警发出到民警上门,用时三小时十七分钟。

“他昨天打了电话给他姐姐。”李悦说,“这是三年来第一次联系家人。”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了。有人开始主动提问,讨论如何优化响应流程;政委拿出笔在本子上记下几个关键节点;就连老张也低声说了句:“要是真能把人拦在坠落之前……也算功德一件。”

最终决定下达:在城西、南湖两个区试行“回声计划”。各部门配合提供必要支持,纪检组同步监督数据使用流程。

散会后,我收拾材料准备离开。刚走到门口,郑铭叫住我。

“陈昭。”

我停下脚步。

他站在窗前,手里拿着那份方案复印件。阳光斜斜地落在他肩头,影子拉得很长。他没看我,而是望着远处一栋老旧居民楼,外墙斑驳,晾衣绳纵横交错。

“你很执着。”他说,“但别忘了,我们的首要职责是破案、抓人、维护治安秩序。别把破案的功劳,变成越权的理由。”

我没有反驳。这句话我听过太多次了,从领导嘴里,从同行口中,甚至从我自己心里冒出来过。可我还是记得K-7地下室里那个女人的眼神——当她终于被唤醒,第一句话是:“我还活着吗?”

“我只是不想再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档案上的代号。”我说完,转身走出会议室。

走廊上,赵勇和李悦等在那里。赵勇递给我一瓶水,拧开盖子。他总是这样,不说多余的话,但细节从不落下。

“他说什么?”他问。

“警告而已。”我说。

李悦低头看着手机,忽然抬头:“系统刚收到一条新预警。”

我接过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通知:

【风险等级:一级】

姓名:未知

性别:男

年龄:约45岁

最后出现位置:东河路与建设街交叉口监控画面

行为特征:徘徊超两小时,衣着单薄,多次试图进入废弃商铺避寒

备注:近一个月未出现在任何救助登记系统中

赵勇立刻掏出对讲机:“我去现场看看。”

“等等。”我拦住他,“先联系街道值班员,确认周边是否有临时安置点。另外调取他最近三天的活动轨迹,看能不能锁定身份。”

李悦已经打开后台程序,手指快速敲击键盘。几秒钟后,地图上出现几个红点,连成一条缓慢移动的线。

“他一直在老工业区转。”她说,“昨晚在废品回收站附近翻垃圾桶,凌晨一点左右倒在路边,被环卫工叫醒后走开。今天早上七点出现在菜市场后巷,疑似捡拾剩菜,九点十分进入监控盲区,直到刚才重新出现。”

我盯着那条轨迹线,像读一段无声的求救信。这个人没有名字,没有住址,甚至可能连身份证都丢了。但他还在动,在挣扎,在试图活下去。

我把手机还给她,拿起外套。

“我们现在就去。”我说,“不管他有没有名字,都不能让他再在夜里冻着。”

车子驶出大院时,天色已经开始阴沉。风卷起枯叶拍打车窗,电台里传来天气预报:今晚最低气温零下三度,局部有雪。

我们沿着预警路径一路追踪,穿过废弃厂区、拆迁工地、断头路。这片区域曾是城市工业心脏,如今只剩锈蚀的管道和塌陷的厂房。导航几乎失效,全靠李悦根据摄像头分布推算可能路线。

十分钟后,我们在一处废弃超市门前停下。门框歪斜,玻璃碎裂,里面堆满杂物。门口蜷缩着一个人影,裹着一件破旧军大衣,帽子拉得很低,身体微微颤抖。

赵勇率先下车,慢慢靠近。“同志,你还好吗?”他声音温和,右手自然垂下,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那人抬起头,满脸胡茬,眼窝深陷,嘴唇干裂出血。他警惕地看着我们,喉咙动了动,没说话。

“我们是警察。”我说着走近,“看到你在外面待了很久,担心你出事。要不要先去救助站?那边有热水、床位,还能吃饭。”

他摇摇头,声音嘶哑:“我不去……去了也没用。上次住了两天,出来还是没地方去。”

李悦蹲下来,语气轻柔:“那你愿不愿意告诉我们你的名字?我们可以帮你联系家人,或者申请临时补助。”

他沉默了很久,终于吐出两个字:“王……建国。”

这三个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某个尘封已久的锁。后来我们查到,他原是纺织厂工人,九十年代下岗,妻子病逝,儿子远走外地失联。他曾靠蹬三轮维生,五年前摔伤腰椎,失去劳动能力,渐渐滑入无人知晓的角落。

当晚,我们陪他办完手续,送他入住新建的过渡性救助中心。临别时,他突然抓住我的手腕,力气大得出乎意料。

“你们……怎么会找到我?”他问。

我看着他浑浊的眼睛,认真地说:“因为我们开始学会听那些没人听见的声音了。”

回到局里已是深夜。办公室灯还亮着,李悦在整理今日数据日志,赵勇在写情况通报。我站在窗前,望着这座灯火渐稀的城市,想起徐文芳的女儿——那个扎马尾的小女孩,如今已被亲属接走。她在日记本上写道:“妈妈不在的日子里,我以为全世界都忘了她。但现在我知道,有人记得。”

“回声计划”不是英雄主义,也不是浪漫幻想。它只是一个承诺:在这个庞大而冷漠的系统里,不再让任何人无声消失。

只要还有一个身影在寒夜里徘徊,我们就不能停下脚步。

因为真正的正义,不止于破案之后,更始于悲剧发生之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