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92章 黄河截杀,斩断黑手

黄河风大。

拂晓之前,河面像一张被冷风绷紧的黑绸,浪花在暗处翻出细白,远处的渡台与朽桩连成低矮的影。

渭水的雾被夜风推走一指宽,正好露出一道可以穿行的缝。

郭嘉站在旧堤上,指尖按着一枚磨得发亮的木筹。木筹上刻着“津”字,与堤边被水泡得发黑的横木相对。他听风,再把木筹转了一格,像在棋盘上轻轻挪子。

荀彧披着狐裘立在他侧后,低声道:“昨夜黑鳞从暗渠脱身,若不趁今晨封渡,他就会顺渠入河,沿黑蓑船的旧线南下。黑蓑的人脉在黄河两岸扎得深,我们若在堤上拦他,他就走水;若在水上截他,他就翻上岸。”

“所以不拦。”郭嘉收了木筹,把袖口理齐,“截。”

“截?”

“截的是手,不是路。”郭嘉看向北岸,“黑鳞是一根指头,他背后那只手,才是拿刀的。”

他顿了一下,眼里的冷光往后收:“河上三家——黑蓑、盐脚、药行,各有自己的渡籍和暗记。黑鳞不可能一夜之间召齐三家的船,只能借黑蓑的线。黑蓑的标记用的是马尾编绳,挂在桅端,夜里不易看见,只能听见。桅绳会在风里‘喳’一声,像枯竹裂。这声响,是他们的‘叫子’,也是他们的‘证’。”

“所以,你要把风弄哑?”

“风不用弄哑,”郭嘉微微一笑,“让风说别的话。”

他转身,对张辽与夏侯惇道:“直行营散成三股。第一股趁雾换旗,接管对岸小哨;第二股化整为零,开小舟入滩间苇荡,听我响;第三股随恶来,横江锁索,一旦见黑蓑的头船,先‘缠’,后‘拽’。”

“诺。”

典韦把拴铁的链球搭在肩头,像搭着一匹顺手的牛皮。他看一眼河心,笑意像刀背一样钝而厚:“河上打人,爽快。”

郭嘉又向荀彧伸手:“铃。”

荀彧把那只塞了白绵的银铃递过去。郭嘉没有摇,只把铃舌轻轻拨正,放回他手里:“还是你来。我说‘一’,你就给它‘一’;我说‘二’,你就给它‘二’。今天的风,听你的。”

他侧耳,仿佛听见岸那边破屋里传来极轻的一声咳。他没有回头,只对身后道:“把人先安在堤后庙里,不许张灯。粥用小米,水里放一片姜。谁也不许问名。”

“诺。”

——(鸩·视觉)

黑天未退。我掀起蓑衣,往身上粘一层细盐。盐能吃风味,能覆掉皮肤的暖意。河岸的泥硬得像覆了一层铁,踩上去会咯吱响。

我不走堤上,沿着苇根的阴影贴过去,去找河上的“黑手”。

黑蓑人在黄河边有四个落脚:渡台下的药材棚、苇荡里的窄坞、盐脚仓边的水井,和一座专门晾蓑的空院子。空院子的墙很低,院角堆了三架竹篾,竹上挂着半干的黑蓑,滴水。每一件蓑衣背后,都缝着一朵小小的朱砂花。

那朵花看起来像装饰,实际上是“月记”——每一个月换一种针脚,一眼看得见“谁”是“自家人”。

我翻过墙,从院角提起一件刚上架的蓑衣,针脚偏紧,用的是上个月的法。缝这衣的人手紧,收口收得往里卷。黑蓑今晨匆忙,连记号都没来得及改。

不过这件蓑衣还有一个细节——袖口上残了两根白色马尾。马尾短,剪口齐,属于“头户”。头户才敢把马尾留在袖口,因为这是号令,别人一眼认得。

我把马尾拽下来,换上自己的红绳。我知道红绳在湿风里会慢慢发软,软到半刻,刚好。半刻后,我要用它干一件事。

空院子里有人。是个瘦子,背影有点驼。他在磨一只锈铁环,环里嵌着细锁。他抬头,眼神一怔。我笑一下,把蓑衣拎起来,掸掸水:“袖口的针脚太紧,会勒手。”

他迟疑:“你是哪家的?”

“药行的。”我没眨眼,“昨夜泥潭漏了货,今天要补,头户催得急。你若再慢,他会把你的马尾剪了。”

他说“你等等”,转身去取一把更细的锉。我举手,趁他背过去,把那截红绳在他腰间系了半圈,手指轻轻一扣,扣住了铁环的一角。红绳不起眼,起眼的是“扣”。

扣像没扣,却咬住了好几丝细毛。

他回来时,我已经把蓑衣披上,袖口往上一拢,掩住了手腕。

他看不见我的指甲根上那一抹青粉。那粉无味,遇火才显。黑蓑的头船若用油灯,我就能看见谁的衣袖会出“光”。

我从他身边擦过去,像擦过一根风里的草。他没有回头。我只听见他在背后又磨了一下铁环,发出“唧”的一声。

那声响让我确认了一件事:黑蓑要用的是“琵琶锁”——一扇扇木板穿成,横在河道上,锁链藏在水下,板上铺苇,表面看像一片浮荡的芦苇洲。

琵琶锁一放,外人以为是滩,敢闯,就被铁锁缠住舟腹。黑蓑用这个来“掳货”。今天我们要用这个来“掐喉”。

我出了空院,沿着苇荡去窄坞。那是一条塞了朽木与旧舟材的小水道,只有黑蓑自己的窄底船能熟穿。我蹲下,把一只短小的蜡壶埋在坞口的泥里,只留一个细孔朝上。蜡里拌了松香与鱼鳞粉,遇火会发绿光,不亮不灭,恼人。那不是为了灭,是为了指路。绿色的光会把“头户袖口上的青粉”勾出来。

做完这些,我抬头,看见堤上有一只白鸟从雾里掠过。它只是过客。人也一样。可是有一个人不一样。他总能把“过”的东西变成“留下”的东西,像把风变成一句能听懂的话。

——

朝雾浅了一层。

北岸两处小哨换了旗,旗色仍旧,只是风向不同,飘起来的角更稳。

张辽的第一股人马融在雾缝里,几乎看不见轮廓。

第二股小舟在苇缝里慢慢漂,粗竹搭成的短橹划水不出声。第三股随典韦,沿旧堤摆开铁索,索头套着石枕,像一条沉在水底的铁蛇,等人踩它的尾。

荀彧握铃,指尖稳。他盯着河心的黑,听郭嘉的“数”。

“一。”郭嘉低声。

荀彧轻叩。铃声很短,像在铁上点了一颗星。苇荡里一支小舟应声挪位,恰好避开一块藏钩的木板。

再过片刻,张辽在另一侧指了指,两个兵把用油绳缠过的小木桩悄悄推入水里,木桩在水下横开,卡住了一道窄坞的喉。

“二。”

荀彧第二次叩铃。远处风声像被按住了一瞬。堤外的浅滩,突然有一串低低的“喳”声,像竹子断节。这是黑蓑的头船打“叫子”。叫子的意思是:“上水。”

“来了。”郭嘉的目光往远处一挑。

最先露头的是一叶看不出颜色的舷。它从雾里钻出,在风里晃了一下,接着是第二叶,第三叶。每一叶船头都挂着一小截剪平的马尾。

桅绳里夹着铁片,风过时,铁片与绳擦,发出“喳”的声。这些声音连成一条隐形的线,告诉同伴哪一条水道是“熟路”。

张辽抬了抬手。苇荡里散开的几叶小舟一齐退半步,把自己的舷角藏进一窝看似松散的苇梢。河心的头船没有察觉异样,仍沿着自己的“叫子线”前进。

典韦把链球放下,脚背扣住链。链缩了缩,贴着水面轻轻掠出一段直线。那段线,就是等会儿他要“套”的“喉”。

第一叶黑蓑船到琵琶锁前慢了一拍。锁板安静地漂着,表面只是芦苇与烂草,像一小块自然的水洲。

黑蓑的橹工并不怕,短橹一翻,船首微跳,像一条白鱼跃浪,正要越锁——他不知的是,锁下的链半刻前已被人换了新扣,扣上多了一段滑环。滑环顺着铁链滑到他船腹正下方,像一条看不见的蛇,绕了一圈。

郭嘉低声:“三。”

荀彧第三次叩铃。

这一次,铃声比前两次略长半息。那半息里,典韦脚腕一蹬,链头猛地往上一提。黑蓑头船的船腹被铁蛇掀了一寸,舷边去水,重心倾斜。

就在同一刻,张辽从苇后抛出一把“鸡爪钩”,钩尖正好咬住了那一寸倾斜的舷沿。两边合力,头船像被人“捏住了喉”。

“拽。”郭嘉道。

典韦双臂合抱,链从水里出,溅出一串冷花。

他退一步,四根脚趾抓住泥,身形稳得像一根钉。再拽——头船被硬生生拖离“叫子线”,撞在第二块锁板上,锁板下的铁链发出“咔”的一声。

第二叶、第三叶黑蓑船看见头船出事,短橹齐翻,想要分路。左右两侧的小舟却在这时从苇缝里冒出来,舷角一抵,像两只插入肉里的楔子,把去路堵死。

接着是火——不是大火,是一缕缕冷绿的火,从窄坞口地面的小孔里冒起来,像在水上拈出一朵花。黑蓑头户举灯察看,灯火一照,他自己袖口上先亮出一层青。青得很淡,却足够我在岸边认出他的手。

“袖口,第三人。”我在苇后微动唇。风把我的话带到河上。

“看见了。”郭嘉的声音也轻,“子廉。”

夏侯惇应声,人马从堤下冲出。他不吹号,不叫喊,只把斧背横过来,当作一根短杠,直直挑向那名头户的灯。斧头并不碰灯,只擦过他的腕。灯没有灭,腕上的青光却被斧背上的细砂磨得一花。

那一花让夏侯惇抓到了“劲口”。他把斧柄一拧,斧背“叭”的一声,准确地敲在那只腕骨上——骨裂,人仰,灯翻。灯里溅出的几点火落到桅绳,桅绳发出尖叫的“喳”,像怪物被踩了一脚。

“恶来。”郭嘉道。

典韦已从堤上起步。那一步像野牛撞山。

铁链在他手里变成一条有筋有骨的“鞭”,一鞭横扫,扫断了第三叶黑蓑船舷边的桅撑。他以链为桥,脚下只借水面薄薄的浮力,身形一压,整个人落在第一叶头船上。

头船木梁“吱呀”一声,他反手一提,把链头扣在桅杆根。他不砍人,他先拆船。他懂船。他知道这类窄底船最怕的不是刀,是“扭”。只要把桅根一“扭”,船身就会失去骨。

黑蓑头户忍痛坐起,见典韦上船,猛地从袖里抽出一把短柄钩。

钩是反刃的,专挑护甲缝。他的左手已废,右手仍快,钩尖绕着链头一抹,想把链“吃”住。典韦不闪,他把链一松,链在他掌里像活,顺着钩尖轻轻一滑,滑过之后忽地一紧,把那把钩连同持钩的手臂扯直。

典韦脚下一沉,肩一送,铁链像蛇的身翻,从那条手臂上擦过去,“喀嚓”一声,断的不是骨,是那条手臂上的“劲”。持钩的手软了下去,像一条死鱼。

夏侯惇这一侧已压制住第三叶。

张辽那侧更稳。他的人全是“直行”,不花巧。他们用短桨当刀柄,用舷角当盾面,稳稳把黑蓑的第二叶挤在锁板与锁板之间,动不得。

有人要跃入水里逃,他抬手,鸡爪钩飞出去,正好扣住逃人的腰带。逃人被一拽,重新跌回船上。

荀彧的铃在这时第三次响。那声音比前几次更短。

短,是“收”的号。雾里更远处,还有几叶迟到的黑蓑船听见铃声,以为风紧,纷纷靠边。张辽的人顺势把琵琶锁再放出两板,让这几叶船自己撞上来。撞上来,就成了“客”。

“别全杀。”郭嘉淡声,“要人,也要目。”

“目?”

“渡籍,名册,票号,暗记。没了这些,今天砍十根手指,明天还能长出十根。我只想他长不出。”他说话很平,像在说明一件与杀伐无关的小事,却把“杀”的意义说得更重。

——(鸩·视觉)

我从苇后滑到窄坞口的泥地上。蜡壶的绿火静静地燃,像一只被人按住尾巴的萤。我用薄扇去拨它,扇子上涂了细薄的鱼油,火便顺着扇面抓了一寸,亮了一寸,把坞口的黑照成淡青。

我看见一个人——不是头户,是头户身下的“手”。那人的腰间藏着一卷黑色的帛,帛外面包得紧,像骨。

他往后退,想钻进坞里被朽木挡住的暗道。我没有追。我向前一步,把扇子轻轻合上,合在他喉前。扇骨不是铁,是细竹。细竹的边在河风里干过,够硬,够直。

我不是要一刀把喉割断,我只要他一步跨不出去。我用扇骨顶住他喉下那一小块软。他眼睛往上一翻,脚下打滑。

“给。”我伸手。

他不懂我的话。我换了一句:“把你的手给我。”他还在挣。我就把扇子往上一挑,挑断他裤腰里一根细细的皮绳。皮绳落地,一片薄薄的铁牌从他衣襟里滑出来。

铁牌是黑的,边上刻着半个“邺”字。半个字,不是完好的,这是“外线”的暗证。外线接“邺”。邺接谁,不用问。

我把那卷黑帛从他腰间取下,帛口并不难开。开了之后,里头是两份东西:一份是黄河两岸“黑蓑—盐脚—药行”的春季渡籍名录;另一份是简,简上没有署名,只有一句话:“迎车驾出关,北受旄节。

在朔风之后。”字锋利,女手写,很稳。我不识这只手掌的味道,但我记得这个“期”。今晨风已南,朔风已去。这句“之后”,来晚了半日。

我把帛卷回,放进怀里。那人突然笑。他笑得轻,但眼里有一层油光:“你们救了谁?救了谁,我就割谁。你若怕,那就晚。”

“我不怕。”我说。我没有拔刀,我只是抬起手,在他手背上轻轻按了一下——那里刚才被铁牌压出一条红线。我只按了一下。他的笑顿住,像被风吹灭。下一刻,他软下去,像一根被泡久了的竹签。

我不看他。我走回河边,抬头看堤上。那人没有看我。他在看风。他在听铃。他在把一件件“动”的东西,拼成一张“静”的图。图上的每一条线都通往一个地方——那里会变成今天之后的“新喉”。

——

河上乱,很快就不乱。

黑蓑头户被缚,手下的人丢了桨,跪在锁板上,像一排排沾了水的草。

典韦把链从桅根上卸下,手背甩了甩水。

张辽已将两船并成一船,把两船的舷板靠得很紧,像在缝一块被撕开的布。夏侯惇踩着头船的横梁,斧背从那名头户腕上滚开,他低头看了一眼那只裂骨的手,冷笑了一声:“这手,够黑。”

郭嘉走到船边。黑蓑头户抬头看他,脸上没有求。他目光像河水,浑,冷,硬。“曹公?”他吐了两个字。口气里带着一点试探,又带着一点不信。

“只是过路的人。”郭嘉淡淡。

“过路的人管我的路?”头户笑,“黑蓑吃的是水饭。上有风,下有浪,中间有人。你们今日拽我,明日风换了向,又是谁拽你们?”

郭嘉不恼。他看了一眼头户的衣袖,又看他脚下那片锁板:“你们的‘路’不是路,是刀。今天把刀收走,明天就不会有人替你再磨。”

他伸手,示意张辽把东西拿上来。

张辽递过两样物:一册渡籍,一叠票号。渡籍上按月按岸记录船号、人名、货目与渡税。票号上是更直白的账:谁欠了谁,谁的票在谁手上。上面有几个名字绕来绕去,最后都落在一个“隐”的手下。这只手不写名,只刻了一个极小的印,印边缺一角——那是“旧”的味道。

“从今天起,”郭嘉看着这些名字,“黄河南北渡籍、渡税、票号、暗记,一律改归‘官河务’。官河务下设‘三行’,仍由原人打理,但票印换,旧账清一次,新的,从今天起记。黑蓑、盐脚、药行各出三人,随我军回营,一月后放。若再见旧印,见一杀一。”

他没有提高声音。头户冷笑:“你用我的人,杀我的印,拿我的路,叫我怎么活?”

“活不活,”郭嘉把渡籍与票号递给荀彧,“看你有没有手。手在,换水也能打鱼;手没了,水再清也只是看。”

他说着抬手。典韦一脚把那块锁板顶开。铁链从水底拖出,发出一串暗哑的“哗啦”。黑蓑手下看见那条铁链,眼神里第一次露出怯。

夏侯惇把斧往头户面前一搁,斧背对着人,声调带笑:“斩手还是交印?”

头户闭了闭眼,咬了咬牙,咬出了血。他缓缓抬起手,把袖口里缝着的旧印剥下来,放在斧背上。

印落在铁上,发出一点干涩的响。他不求命,他只把另一只手摊开,手心有茧,有旧伤,有河水泡出的白。他把那只手轻轻合了合,像在告别。

“把他带走。”郭嘉一挥手,“押解三日,不许辱,不许鞭。”

“是。”

张辽把人押上岸。

荀彧带几名文吏在堤上就地立桌,调渡籍,封旧票,刻新印。新印不是朱砂色,是稍浅的赭。赭不艳,时间久了会沉。他让刻工把印边故意磨坏半分,留一处缺口,像旧印一样。这样,换印不换“味”,河上人不觉痛。

典韦把链收好,走到郭嘉身边,低声:“黑鳞没见。”

“他不走河,他走暗渠。他以为自己快。”郭嘉往北看了一眼,“他快不了几日。”

夏侯惇笑:“你要在城里截他?我怕他不进城。”

“他进。”郭嘉收回目光,“他要割‘谁’,就得靠近‘谁’。靠近,就会有影。影一有,他的铃就响。我在等。”

“等什么?”

“等铃声里的‘空’。”郭嘉淡淡,“他的反铃挑人心的乱线,但铃声总要落在‘空’上。今天荀文若叩了三次铃,他的心已经被‘直’过一次。明日我再‘直’一次,后日,铃声就会‘自己’直。我不杀他,我让他‘杀’他。”

夏侯惇挠挠脸:“听不懂。不过听着舒服。”

荀彧那边刻印完毕,抬头望过来。他目光落在郭嘉身后那座小庙。小庙墙低,墙内有炭的味,有粥的温。他的袖里仍塞着白绵的铃舌,这会儿不响。他把铃按了按,又放下。

“奉孝,帛与铁牌。”鸩从苇边过来,身上蓑衣滴水。她把卷帛与铁牌递上来。郭嘉没有伸手,示意荀彧收下。荀彧展开,脸色微沉。渡籍之外,简上的那句“迎车驾出关,北受旄节。期在朔风之后。”像一根细针扎在眼里。

“朔风已尽。”荀彧低声,“来得迟了。”

“迟了半日。”郭嘉点点头,“半日,足够我们把‘路’换了。北受旄节?他要接什么,我们就让他接‘空’。”

他像在说一件小事,转身对张辽道:“把押解的人分三路。一路走旧驿,一路走小道,一路走水边。每一路都带同样的‘货’,每一路都从三里外绕开庙。若有人跟,记路;若有人截,留人。记住,不许杀多余的人。”

“诺。”

荀彧收好帛与铁牌,又看了一眼小庙。他看见庙里的人在喝粥。那人拿碗的手很瘦,脉门处有一线极淡的青。他只看了一瞬,便移开。礼与法,仍在心里把秩序立好。他压低声音:“这句‘故意迟’的期,是谁写?”

“女手。”鸩答,“细,稳,冷。邺的味。”

“邺。”荀彧把这个字在舌根压了一下,像把一粒砂压在牙缝里。砂小,却咯人。

“别把砂留在今天。”郭嘉轻轻一句,“今天做今天的事:封渡,换印,断‘手’。”

他抬目望向河心。风换了向,雾往上游散。锁板解开,水道重新露出光。那光不是亮,是一种“净”,像有人刚刚把一层油从水面上捞掉了。

“主公。”前锋长骑马来报,“北岸小哨已尽易手,沿线十七处小渡皆换新印。黑蓑三头户,一拘两散。散的两个拿了空票逃,票号在此。”

他说着呈上两张空票。票上只有印,没有名。郭嘉看了一眼,递给荀彧:“空,留着。”

“何用?”荀彧问。

“明日之用。”郭嘉转身,“明日有人会拿着它来‘赎命’。”

——(鸩·视觉)

事毕。我在堤下脱下蓑衣,拧水。

盐在衣角结了一圈白。我用指甲轻轻刮掉,盐屑落在泥上,被风一吹,像一小片细雪。我把那枚黑色铁牌递给荀彧时,指尖沾到一点粥香。姜的味道很淡,但在这样的风里,刚好。

我看了一眼庙门。门檐下挂了一串干草编的小风铃。铃不响。它不用响。风自己在说话。

我背上蓑衣,准备回井下。经过郭嘉身旁时,他没有看我。他在看渡籍。他用一种极轻的力,把一排旧字按平。按平了,字就不皱。字不皱,人便好看懂。

“骨头丢过河了。”他不看我,却像是在对我说。

“狗在水里,咬得更狠。”我轻轻答,“可它上不了岸。”

“上不了岸,”他笑了一下,“它就会咬自己。”

我走开。风从背后过来,像有人把手放在我肩上,推了我一把。

——

午后,天光透出一点薄薄的暖。

堤上的刻工收刀,荀彧收铃,张辽收锁板,典韦收链,夏侯惇收斧。

黑蓑头户被押着过堤时,停了一瞬。他回头看一眼河。他看见锁板被收起,铁链被卷走,马尾被扯下,桅绳在风里安静。他又看见堤上新刻的印,边缘有一处故意磨出来的缺。

缺像旧印。他的眼里有一线恨,又有一线服。他不说话。他知道,从今天起,河是别人的。

郭嘉把最后一页渡籍交给荀彧,转身看向北。北边的城像一只卧着的兽,背上的毛逆着风。他的肩在风里轻轻一动,像把一条线从心里抽出来。他说:“走吧。回庙里,看一眼粥有没有凉。”

荀彧“嗯”了一声。他把铃塞回白绵,袖口一整,步子很轻。

夏侯惇在他身后咧了咧嘴:“荀君今日这铃,响得好听。”

“明天更好听。”荀彧难得地笑了一下。他的笑很浅,像粥面上那层薄薄的油。

庙门内传出几声低低的咳。

典韦下意识想抬头,被郭嘉用眼神按住。按住,不是压。是一种让人愿意听的“轻”。典韦把手按在链上,链凉。他的眼睛里有火。

他把那火压下去,像把一盏灯的盖轻轻按好。黄河依旧向东。风里不再有“喳”的声,只有水拍岸的“叩”。

那“叩”像在问路。路已经换了。黑手被斩,刀柄在别人手里。天边有白鸟掠过。它比清晨飞得更低一些。它仍旧是过客。

只是今天,它掠过的水面,少了一层油,多了一线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