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93章 废墟相逢,天子之颜

黄土城墙在晨雾里塌成一条灰线,断木横陈,瓦当半埋。

长安经年兵燹,宫阙的影子早没了形,只有风从未央旧基上穿过,像在吹拂一张看不见的图。

雾散一指,城北还在厮杀,李傕与郭汜各撕了一把肉,仍不肯松口。城南巷底,井沿的青砖裂出冷白,缝里长了草。草上沾着粥香,淡得几乎闻不见。

郭嘉立在土阜之上,背面向城。他手指并拢,虚按空中一处,看似按风,实则按线。

昨夜黄河截锁已成,黑蓑之手被斩,水上之路自此换姓。今日的路在城里。他听着雾下传来的铜声与喊杀,声音断续,像残棋中还在挣扎的子。他偏头,问荀彧:“铃,今日不响。”

“是。”荀彧收着那只塞了白绵的银铃,“今日本不该靠声。声扰人心,今日要静心。”

郭嘉颔首,望向城中一处焦黑的檐角:“火过的地方最安静。我们要的人,守的就是这种安静。”

典韦把链球卸下,垫在破墙边当凳子坐,笑道:“主公,你说的‘人’,是昨夜粥棚那位?”

郭嘉未答。他想起那只碗,想起碗里的姜丝,那么薄,薄得像一条月光。

他总不爱将心中所算指名道姓,唯觉得世间诸事,能落在手里的,先落在气上。气顺,事成;气乱,事亡。他拈起一枚木筹,木筹上刻一“安”字。他把“安”字朝下,又朝上,最后收回袖中。

“子廉,”郭嘉道,“你与文若在城西断壁下设文案,只收,不问。张文远压小卒遍布巷口,不动刀,不动弩,只看风。恶来随我,若我抬手,你才起步。记住,今日用的是‘看’,不是‘打’。”

“诺。”夏侯惇与张辽领命散去。典韦站起,活动了一下手臂,链球在掌心转了一圈,沉得不出声。

郭嘉回首,朝城里看了一眼。灰白的雾在断垣上浮起,仿佛废墟喘气。他轻道:“走。”

——(鸩·视觉)

我从城南破狮子门的小巷转入,脚下的土硬得像灰烬结了一层冰。

去年冬天的火把未央宫的脊梁烧断,今春风又把灰带走了一层,只剩下露天的门枢、倒塌的甬道和被马蹄碾碎的瓦。我把蓑衣在城根处脱了,卷成一团丢在一尊缺手的石兽背后。

石兽眼眶里积了雨水,像眼泪。泪里倒影歪得厉害,把我也歪着照进去。我伸手抹掉,手指很冷。

我沿着上林苑旧墙外的小道走,墙上攀着一串枯藤,藤梢缠住一口小铜铃。

铃不响。风很轻。远处传来几声短促的咳。我停了一瞬,辨了方向,穿过一片倒塌的屋架,避开两处新压下来的灰土,进了一个被半壁围着的小院。

小院里放着一口小锅,锅里白粥未尽。粥面上的油花已经散了。锅旁坐一位瘦弱的青年,衣裳粗旧,鬓角未束,手里托着半只木碗。他抬头。眼睛很清。

我看着那双眼睛,心里忽然一静。昨夜堤下小庙里,我把粥递出去,手背擦过那人的指节,指节很凉,脉门处淡青,像水下的一线光。

我没有记脸,只记手。现在这双眼睛一抬,我知道是他。不是因为眼睛清,是因为那股清里藏着的“忍”。忍不是忍受,是把不该发的火,压在一个恰好的位置上。

压好了,火不熄,也不乱烧。

我行礼:“客官。”

他笑了笑:“客官不敢当。”声音有些虚弱,却极稳,“姑娘昨夜粥里放姜,不凉肠。多谢。”

他记得姜。我也记得。我把手按在胸前,退了半步:“锅边的风是逆的,客官移去壁下。”

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风,站起,把木碗放在一块干净砖上。站起时,他一只手按住胸前衣襟,动作习惯,像常年咳。

他走到半壁下,坐下。半壁上有过去的画,画了山水,山尖被烟熏成黑,但水的线条仍在。我在心里数了一下画上的柳枝,又在柳枝间看见一只细小的印,印边缺了一角。我拿眼角余光掠过,收好。那是宫里旧印砑过的痕。

“城北乱得紧?”他问。

我道:“两狗咬得狠,雾里看不清谁多谁少,只听见‘断旗’的响。”

他点点头:“断旗响两次,今午当有一队兵从北门退。若退不过,他们会往西市绕。西市巷窄,墙厚,是个阻头。”

我怔了怔,不敢接话。他捧起半碗粥,慢慢喝。粥很稀,他喝得很慢,每一口都在齿间停一停,像在尝什么。喝完,他把碗放下,低声道:“姜放得好。”

我垂眼:“我只懂粥。别的,不敢多说。”

“姑娘懂的,不止粥。”他轻轻一笑,“你从未央残柱间走来,步子不踩灰包,只踩砖沿,避开每一处暗陷——这是懂‘地’。你进院时看了三眼,锅、壁、角门——这是懂‘势’。你说‘逆风’,晓得火烟的走向——这是懂‘气’。懂这三样的人,不会只会煮粥。”

我没有否认。我把袖子里的小锦囊摸出来,放在他旁边:“城外有风,风上带盐。昨夜河上换了印,今日堤下的船多半识新票。客官若要出城,入水路可行。”

他看着小锦囊,没有伸手。他低声:“我出不得城。”

我试探:“客官要找人?”

他抬眼看我。那一眼很平,不藏,不惊,不问。只把他的名字写在我的心里。我知道了。我俯身,双手合于身前,低声道:“臣,见过陛下。”

他没有阻我,也没有让人按我。他只是把一只手从胸前移开,一根指头按在唇上。我便不再出声。

隔着一小片废墟的风,突然压下来几声沉闷的马蹄响。

我侧头,听出是西凉军的斥候。斥候停在巷口,与另一路的脚步交错,似乎在交接口令。我看着那位青年的背影更直了一寸,像一根弯了许久的竹子,在风里悄悄直起。

他没有回头。他握着空碗,轻轻放在膝上。碗沿的光很淡,像一条波纹。

“朕……”他停了一下,重新启口时改了称谓,“孤问你:城外的人,可托命?”

我答:“可托。城外有‘法’,不乱杀,不乱夺。不求功名,先求‘安’。今晨那只‘安’,主薄已刻。”

他垂下眼,像是抚着那个字。他抚了一会儿,轻声道:“孤不曾见‘安’字刻在朝堂上。孤只在粥碗里见过。”

我心口一热。背后破屋梁上落下一点灰,轻轻砸在地上,像一颗未熄的火。火不烫,却烙心。

“陛下,”我低声,“臣奉一物。”我取出昨夜收的那枚黑铁牌,放在他膝侧,又把卷帛递上。他没有看铁牌,只看卷帛。帛口未解,我先开了两指宽,露出里面那句:“迎车驾出关,北受旄节。期在朔风之后。”

他看了一眼,眼中先是一丝讶,随即归于平静。他用指尖轻轻触那字,触到“朔风”时停住,指尖在帛上极轻地一顿。我看见他指背上的血脉一跳。那是他的“忍”在往里收。他不是不怒,他是在把怒放回剑鞘里。

“来晚了半日。”他道,“半日,足以杀人,也足以救人。”

我把头低得更下:“臣已截水上之路,封渡换印。‘手’已斩其一。‘路’已换其三。稍后,城中还有一口‘喉’要堵。”

“喉?”他问。

“反铃之喉。”我说,“昨夜城中有一股‘铃’扰心,能挑人。臣识得它的空处。今日再探一次,明日它会自乱。”

他想了想,似乎明白一二。他把卷帛合上,推回给我:“此物可为证,可为脏。留你。”

我收了帛。他忽然看向半壁上的山水。山水间有一线极细的龙形,被火汗熏得灰白。

他看着那条线,慢慢道:“孤见过龙。不是金的,是灰的。灰龙卧在城根里,动不得。人从它身上走过,它只把灰抖在人的鞋上。抖得久了,人也习惯了脏。孤不喜脏。”

我沉声道:“龙气可导。臣有法。”

他没有问法。他问的是人:“你背后之人,可担此‘导’?”

我答:“可担。”

“何名?”

“郭嘉。”

他轻轻念了一遍:“郭嘉。”这个名字像从灰里出的一线风。他没有笑,没有夸。他只是点了一下头,好像在一张他早已画好的图上,把一处虚位填了一个点。

院外忽有衣角掠墙的轻响。我指尖一紧,扇骨在袖中弹开。

那声音停在角门外,极轻的一声,有人吹了一下铜片。铜片的音偏了半分,这是反铃的信号,我在城东巷里听过一次,知它的“偏”。

我把扇骨抵在门枢下,门枢有旧铁,铁上起了锈。我轻驳了一下,那铜片的余音便被门枢吃住。角门外的人略一迟疑,紧接着,墙头上探下一支短弩。

我不躲,我把手伸过去,扇面一合,正好夹住弩弦。弩矢出了半寸,被扇骨“叼”住,蛇信一样抖。那人腕力不小,弩弦拉得很满。

我踮脚,扇骨向下一压,弦“喀”的一声裂开。他手上一空,身形一晃。就是这一下,我的袖口里滑出一根细针,针不射他喉,不射他眼,只刺他虎口的肉。我刺得极浅,浅到拔出来不见血。但那一点痛把他的劲散了。他一仰,摔落墙后。

院外脚步散成三股。

我识得这步子,非同伙。是张辽的人。

方才那支弩是假的“黄门”,穿的是宫里旧样的粗衣,却在腰里系了北地偷来的青皮环。青皮环与这城不合味。合味的人,腰里系的是棕绳。棕绳吸了火烟,味道涩。青皮环不涩,是甜的。甜,是“邺”的味。

那人被按住后,墙外传来夏侯惇的低笑:“反铃?老子最烦这玩意儿。”他把弩扔在地上,斧背轻点那人肩窝,“你这只手,抖得比我家门前那棵老柳还快。”

他话音落下,另一路脚步至,荀彧的声音温淡:“带下去,别打脸。他们脸要用。”随即他压低声音:“人呢?”

我看向半壁。青年已站起,袖口掩着。他没有走远。他只是把碗放在了画下。

他的目光在我们三人之间掠过,停在我身上。我低头行礼,不敢看太久。礼毕,我听见他轻道:“劳。”

他要走。我知道他要走。他不能在一处停太久,停久了,风就会聚,人就会看。他行至角门前,忽又回身,伸手握住那只空碗,像是握着什么。他看着碗沿上的光,像看着河上的一线。他轻声道:“粥不可断。”

我应声:“臣记。”

他走出角门。破墙外,大风忽起,把残旗吹得猎猎。两条火蛇还在北边互咬,城中百姓把门栓落得更低。院里复归寂静,只剩锅里一点尚温的粥。我把火挑了挑,又放了两片姜。

——

郭嘉等在断壁外,眼中静。

他听到角门里那一声“劳”,神色不动。

夏侯惇押着假黄门与两名同党出巷,荀彧随后,袖口仍整。

张辽的人分列两边,像新砌的两堵墙,把路围得不拥不挤。典韦站在阴影里,像一根立在地里的锚。

“人呢?”夏侯惇压低问。

郭嘉道:“走了。”

“往哪儿?”

“往风里。”郭嘉看向北边。他没有去追。他知道追无益。他只要此刻的“见”。见过,即为证。证在手,比人重。他转向荀彧:“文若,把堤下刻的新印送两枚来。”

荀彧递上两枚赭印。郭嘉把其中一枚放在门槛砖上,用指腹轻轻一按。指尖有凉意。印边故意磨出半分缺口,像旧。门槛上的砖吸了印色,留下一个不太显眼的痕。他又把另一枚递给张辽:“送往城北一处粥棚,挂在梁上。”

张辽点头去办。

“反铃之人?”郭嘉问。

“手快,眼乱。”夏侯惇冷笑,“刚才想取角门,没成。被我背上拍了一记,骨头没断,劲散了。他嘴硬,说‘不知’,我看他牙缝里全是‘邺’的甜,等你发落。”

荀彧把那枚黑铁牌呈上。

郭嘉不看牌,他看铁牌掉落时在地上弹起的一点灰。这点灰很轻,却像一粒砂压在他心里。他慢慢道:“‘迎驾’之书,来迟半日。迟,非失手,是故意。故意迟在‘之后’,让我们永远去‘追’。追,便失方位。今日我们不追,我们‘等’。”

“等什么?”典韦问。

“等他再来一次。”郭嘉望向半壁,“他以为自己掌铃,我们在铃下走;其实铃有‘空’,空一大,他的指就会插不住。插不住,他的手就会自己崩。”

话未落,一个小乞儿从巷角探头,举着一条用破布包着的细竹。

荀彧招手,小乞儿小跑来,稚声道:“娘说,今儿个粥摊要收,叫我来问,还能不能借柴?”荀彧弯身,摸摸他头,把一块小木筹与一把干柴递过去:“再熬一锅,再来一瓢。”

小乞儿眼睛一亮,灿然而去。典韦看着他的背影,咧嘴:“这城里的人,瘦得像风都能吹倒。”

郭嘉道:“风吹不倒一种人。”

“哪种?”

“知道‘粥不可断’的人。”他看向半壁上的山水,眼中有极轻的一点明。“把城里的粥,多支三处。每处挂一枚新印,印旁刻一字——‘安’。”

荀彧会意,吩咐下去。

风里忽传来一阵更密的鼓声。

张辽折返回报:“北门果有一队败卒欲入西市,被郭汜匪骑堵在巷口。我们不动兵,只堵转角。那队败卒回头走,撞上李傕斥候。两下又咬起来。”

郭嘉点了点头:“让他们咬。今日的城,是我们立‘法’的城,不是他们杀人的城。”

夏侯惇嘿了一声:“奉孝,你这法,可真像刀。看不见,割得深。”

荀彧垂目:“法本就是刀,收在鞘里,割在心上。”

郭嘉转身要走,又忽然停住。他像想起什么,把袖中那枚刻“安”的木筹取出,放在门槛砖上,朝刚才那一方新印轻轻一抵,抵在“安”字的一点收笔处。他低声道:“天子之‘颜’,不在金,不在玉。今日朕饮粥处,便是朝。”

他没有说“朕”,他只是用一种别人听来寻常、他自己心中分量极重的语气道出:“朝,先安后令。”

典韦与夏侯惇对看一眼,都没再出声。张辽沉稳抱拳。荀彧望着那一笔“安”,忽然笑了笑:“文若今朝之铃,果然不必再响。”

郭嘉点头:“铃不响,风自顺。”

——(鸩·视觉)

我出角门,在废墟与废墟之间走。风从半壁上滑过,拂过我的发,又拂过那位青年的发。他走得不快,每一步像在踩一条看不见的线。

线不直,绕过断屋绕过井,最后抵到一处残墙内。墙内有一块青石,青石上放着一件旧衣。

——那是宫里旧时的素裳,洗得发白,袖口缝得很细。袖口上有一针被火熏过的“歪”。歪得极轻,轻到不知情的人不觉。我觉。我知道这件衣裳穿在谁身上,不该被谁看见。

我停在墙外,不再靠近。我看见他换上那件素裳,抬头望天。

天很淡,淡得像粥面上的一层薄油。薄油不香,却护胃。我忽然明白他方才说的那句“孤不喜脏”。他不是嫌粥脏,他嫌的是把脏当成常态的人。

他走了。我站在原地,直到他背影没入人群的衣色里。我才转身回去。回到小院,锅里粥已起了小眼。我把火吹小了一些,把最后两片姜轻轻推开。粥是为人喝的。人回来之前,粥要不烫口。

院外传来轻轻的铃声。我抬眼,见荀彧立在巷口,袖中银光一闪又隐。他冲我点头,目光柔和。我知他已把城中的“粥”支起三处。支起粥棚,就是支起“法”。法若立,心先安。心安,才见颜。

我把锅揭开,让热气往天上走。天不低头,热气自己散。我忽然想起很久以前在别处的一个早晨,

锅里也是粥,一个孩子端着碗,低头喝,抬头笑。那时我还不认识“天子”。我只认识“饿”。如今我知道“饿”里也有“颜”。天子的“颜”,不是高坐万民之上,而是在人群里低头接过一碗粥时,眼睛里那一点静与亮——静,是不乱;亮,是不欺。

我把粥盛出一碗,放在墙角的砖上。砖面冷,我垫了一片布。布是昨夜在堤下小庙里留下的。布上有一丝丝姜香。

——

日上一竿,风把雾尽数吹散。

长安的废墟在阳光下露出每一处裂纹,像伤口晒在光里。北城仍有断续的喊杀,但声音远了。

张辽的人在巷口布子,夏侯惇押着俘获的小头目往城西行。

荀彧立文案于断壁下,百姓前来报籍、领印、问粥。他答得不慢不快,像把字一枚枚按平。按平了,字就不皱。

郭嘉收拢一切,最后看向那扇刻了“安”的门槛。他知道,今日之后,这城里会有人记住一处印,一碗粥,一声不响的铃。

更有人,会在某一个夜里回味起姜的味,想起在废墟中相逢的那张——“天子之颜”。

他不需要想起容貌。他记住的是“神”。神不是神灵,是一个人把自己从泥里拔出来时,那一瞬间不着泥的眼。

他垂下睫毛,袖口掩过,像将一粒砂藏在袖里的丝里。砂会磨丝,丝会更韧。韧了,才扛得住下一个风头。

“走吧。”他说。

“去哪儿?”典韦问。

“去堵‘喉’。”郭嘉笑意极轻,“今日的第二件事,才刚开始。”

他迈过门槛,脚步极轻,像怕惊扰门槛上那一方新印。

他背影没入光里,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拉到未央旧基前,拉到被火烫黑的柱础上,拉进一口干枯的井。

井壁里藏着回声。回声里,有人轻轻道:“粥不可断。”

远处,一只白鸟掠过废墟,翅尖擦过一片破瓦,没发出声。

它仍是过客。只是今日,它掠过的这座城,比昨日少了一线脏,多了一线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