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91章 反间之计,恶犬互噬

夜半更残,井下灯芯如米。

青铜星盘沉在案上,纹路如河,微光游走。郭嘉垂目,指节在刻线间轻轻一顿,像在棋局上挑起一枚子。

星图深处,两股浑浊的气在关中盘旋,时而分开,时而纠缠,终究化作两条露齿的恶犬,隔着长安的城垣互相咆哮。

他淡淡一笑:“一寸骨头,足矣。”

荀彧立在他背后,衣襟轻颤。井壁回声含着寒意:“奉孝,此去关中,外有袁本初使者西窥,内有李傕郭汜盘踞,刀还未出鞘。”

“用刀做甚。”郭嘉用帛巾拭过星盘,“对付疯狗,不必出刀,只须在它们之间,丢下一根肉骨头。”他转过身,眸色如夜,“骨头要腌透,盐要够。要让它们嗅一次,便回不了头。”

荀彧沉默片刻:“谁去丢?”

“她。”郭嘉抬手点在黑影里。

影如水涌来。狭长的石阶口,一名黑衣女子盈步下行,眼神清冷,像夜里盛开的花,却在近处无香。她拱手,不发一言。

“鸩,”郭嘉低声道,“进长安,先去西市,再去上林后苑,再去北城旧库。你要的名字、印色、纸香,那里都有。三日内,让李傕以为郭汜要独吞天子献之袁绍;也让郭汜以为李傕要先下手吞他寨中粮道。若能让他们连夜拔营相对,便是好戏。”

“明白。”她的声音如针挑过丝缝,细,却稳。

“至于骨头,”郭嘉将袖中一卷白绫轻轻搁在案角,“我已经腌好。你只需喂到狗口里。”

——

关中风沙仍旧。长安外城的灰土,拂过旌旗,便像一层薄灰压在心头。

营帐处处,西凉军卒的马蹄把泥地踏出一道道硬壳。李傕营中,鼾声与酒气交织;郭汜营内,兵丁的甲片堆在角落里,像散乱的鱼鳞。

此时,西市开张尚早。卖盐的、卖药的、卖纸的、卖香的,像棋面上的小卒,慢慢摆开。

雨意未起,空气干冷,盐堆不潮。角落里,缝衣的女子挑一盏油灯坐下,针穿过布,针尾倒映着一点火光。

她不抬头,只和来客说话。

“要补的是袖口还是心口?”

来客愣了下:“心口……心口有个洞。”

女子笑了笑:“那得用旧线补。新线扎人。”

来客走了,留下一袋粗盐,和一枚小小的官印拓片。女子把盐拿在掌心,指尖轻轻一捻,盐面细腻,不夹砂。她把盐包打开,藏在案下。随后起身,穿过人群,像滴水混进河里,朝上林苑方向去了。

她是鸩。

——(鸩·视觉)

上林旧渠仍通着冬水,岸边枯草压倒一片。负责库房的吏员午后好睡,门栓常常虚挂。

趁着看门人呵欠连连,我从后墙那处脱了粉的砖缝钻入,薄靴不半分声。旧库里霉味沉,陈年的丝纸、漆匣、火漆、香饼一排排安静躺着。

每一样的味道,我都记得——火漆里参了松脂,香饼里掺了麝粉,漆匣的新旧要看角上的亮暗。要做到“像他写的”,不只看字,更要让手知道他手上习惯什么重量,鼻子记住他用什么香。

我先取纸。郭汜帐下的左史喜欢细丝宣,抹手的帕子也偏浓香。

我把堆里第三匣抽出半摞,挑最贴近他往日奏移用的纹路。再看火漆。

李傕这人粗,漆封常常压得深,连边缘都溢了。郭汜反而谨慎,封得小巧。我分开两枚漆饼,一枚按出粗边,一枚按出细边。

印色得从西市换来。早上缝衣时,那个“心口有洞”的人给了我一枚拓片,那是郭汜某次收粮的批印。我用湿丝巾铺在石上,将拓片覆上,鼻腔里是淡淡的铜锈味。拓片的凹凸,告诉我印面缺了一丝——这是“旧”的味道。

剩下是字。

我不爱学字。我学的是手。笔管握在虎口里,力道从臂里传下去。我先写一封——给李傕。笔画重,停顿短,字像被刀刻出来。纸上说:“夜半闻报,郭汜密召袁氏使者于渭水北岸。明夕,东阙开小门。”又添一行:“若迟一步,天子外走。”

再写一封——给郭汜。笔意换成细,锋在前,收笔轻。纸上说:“李将军已令兵马司置弩车于宣平门外,与荥阳袁氏约期。闻此心惊,愿速断。”末尾添了两字:“旧人。”

我把两封放在火漆之上,印下粗封与细封,封口处吹一口气,让冷意收紧边缘。纸香从指缝里升起来。我合上匣,把细盐抹在火漆边,等它看起来“旧”一点。

骨头腌好了。剩下是狗。

——

李傕营外,传信人从夜雾里钻出,像一条寒溪。

他把信放在刀盘上,用刀背轻轻敲了两下。

李傕披袍而出,酒眼未清,见信中“东阙小门”四字,血气上涌,立时召参军。参军劝:“且遣人去看。”李傕拍案,铜灯一震:“看什么!郭汜这厮当年就赖在董卓后帐,吃软饭吃到如今,一个‘旧人’能让他翻天?他若敢碰天子,我便先断他手!”

宣平门的另一边,郭汜也在夜里惊坐。

他反复看那枚印封,墨色正是他帐下吏员常用的“乌丝”,火漆边沿干裂处也像他那枚旧印的习惯。他把信摊在灯下,手指无声点在“弩车”二字上,眼睛慢慢冷下去:“李狗子一向暴。暴的人,最怕别人先一步。”

两营之间,消息像油抹在干木上。

有人窃窃,有人添柴。西市里开始有人说:“昨夜北市有人见到袁氏的马匹。”酒肆里开始有人比划:“弩车调了两乘。”军粮仓里开始有人数袋:“短了一成。”

短斤缺两是真的,因为仓里的账是“旧人”写的,写的时候,他的袖子里藏了一枚细小的秤砣。

所有的脚步,都朝着渭水北岸走去。

——(鸩·视觉)

我回到西市时,盐包已经微微潮了。风向换了,渭水要起雾。

我从袖里掏出一截半寸的红绳,轻轻系在自己手腕。若红绳湿,我便从东市走;若红绳干,我便从北巷走。走错一步,可能只换来一根冷箭。

夜里,我去了李傕营旁的小巷。

那里有一家卖狗肉的铺子。铺前拴着两条黄犬,骨瘦,眼亮。我蹲下去,取出少许羊血,用指尖蘸着,点在两条狗鼻尖。它们抬头,情绪瞬间躁动,互相嗅,互相低吼。我站起,沿墙走,手里的羊骨丢在了巷子的中段。它们挣断了旧绳,扑上去抢。嘶吼惊起了巷口的巡夜卒。狗咬人,人骂狗。骂声传出去,正好盖住我脚步。

我拐进一座老宅的影子里,从墙上一脚翻上。

院子里有一面小鼓,是看门召唤的。我不敲它,手却绕过它,在鼓边放了一枚响箭,箭尾绑着一截熟悉的狼尾鬃——狼尾鬃是郭汜骑队标记。

然后我退回暗处,掐着时间,放了一只纸鸽。纸鸽飞得很低,正好撞上鼓架,响箭“啾”的一声窜上去。

院里的人骤然惊醒,提刀而出。狼尾鬃在火光里晃了一晃,他们只看见了“对方”的影子。

我在影子里走开,心很静。被驯过的狗,闻到血,便不记得主人的手味。人也是。

——

城东宣平门外,李傕已经点起了三十名亲随,披甲在身,弩手在后。

他要去“先看一眼”。刚出城,渭水雾起,月藏云后,鼓声在北面突然炸裂。几乎同时,南面烽堆上亮起一团火。军中最不该碰的两件事——鼓与烽,在夜里先后作响,这意味着“敌至”。李傕心里“咯噔”一下,随即想到:若不是郭汜动,又是谁?

他拍马大喝:“举旗!就地列阵!”

另一边,郭汜听到烽影也变了脸。他摸着桌上的那封信,指尖一寸寸压过去,像要把纸里的每一个字碾开。身后的偏将说:“将军,宣平门的弩车,确是动过。”

郭汜握拳,骨节响。他的性子比李傕细,可细久了,怒火就更久。他起身,沉声吐出两个字:“出营。”

两支火蛇从夜里游出来,在渭水北岸对望。起初是斥候撞上斥候,接着是弓弩试探,再接着,旗影一压,马蹄如雷。

两名曾经一同在董卓帐下饮过酒的人,此刻都看见对方眼里的“叛”的影子。李傕喊:“你要夺天子!”郭汜回:“你先动弩车!”两边的话在雾里碰撞,字字都是火星。火星落在干草上,终究引了火。

第一声杀喊在渭水边炸开,一箭穿过雾,钉在盾上,带起一串火花。甲片碰撞,槊锋对上槊锋,马背上的男人们骂着对方的家门,又很快忘了骂了些什么,只记得要刺中眼前人的喉咙。

后阵的鼓起了,前阵的旗倒了,夜风把沙吹进伤口里,伤口便更疼。火把在混乱中被抛起,又被踩灭,又被拣起。

城头的更卒慌忙敲钟,钟声又把更多的人喊下了床。

更多的人穿着不整,抓着兵器,冲归某个他们自以为正确的方向。在黑暗里,正确与错误,其实只是踩在人头上的脚向左还是向右。

——(鸩·视觉)

我站在渭水西岸的一棵老槐下,树皮裂开像一张老人的嘴。

我看见火把的明灭,我看见雾里马头的白。我把最后一枚“骨头”丢了出去——两张一模一样的清单,等重,等长,一张给李傕的粮官,一张给郭汜的军需。上面都写着同一件事:“今夜北门粮仓短一成。”

我知道他们会拿着清单去质问同一个人。质问的那一刻,人的眼睛会变成狗的眼睛——只认眼前的肉,不认身后的链子。

我转身回去。风从背后推我,像有人轻轻按了我的肩。我忽然想起井下的灯,想起他拭星盘的姿势。那双手也很冷,却能让火在最该烧的地方烧起来。

——

许下的戏,正按时上演。长安外的夜,成了大声的黑。曹军前锋在更远的北面,借着驿道的旧痕渐渐靠拢。向导压着嗓子说:“往前三里,有西凉小哨。”说话间,远处有火光忽起忽灭——那是两个营互相催促的讯号,却在这条线上,恰好把哨所照成了影子。

影子里,轻轻一声笛。

曹军小旗一甩,三列散开。第一列越水沟,第二列绕墩台,第三列贴着矮林,像水里的刀锋。

哨所里的人被渭水边的喊杀牵住目光,回头看去——只来得及看见一线冷光掠过。绳索落在他们的脖颈上,发出一声闷响。矮林里有鸟被惊起,拍了两下翅膀,又落回枝头,像什么也没发生。

前锋长回首看黑暗中的那匹瘦马。马背上的人披着薄衣,病气未除,神色却比夜还淡。他对向导点了点头:“接管渡口,封舟楫。凡关中沿岸小渡,皆换我旗。”他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钉在木上。

“记着,”那人又说,“不许杀多余的人。”

向导怔了怔,忙应是。

再远一些的地平线上,井下那盏灯似乎也亮着。郭嘉抬脸,听着由渭水送来的风声。他坐回星盘前,拨了一下棋,棋从棋盘边缘稳稳落在中央。他喃喃道:“骨头丢下去了。”他侧首看荀彧,“两群狗,会咬到皮开见骨。”

荀彧默立,眼角压下犹疑:“若袁氏的“黄雀”趁此东飞呢?”

“就让他飞。”郭嘉笑,“飞得越高,越容易坠。”

他起身,推开石阶前的帘影。夜气压在脸上。他把手探出帘外,指尖沾了一点冰凉的雾。他把那点雾在指腹抹开,像抹开一滴墨:“明日,”他说,“我们从雾里穿过去。”

——(鸩·视觉)

我回到井下的时候,灯还亮着。灯火在青铜里摇,像一朵正要合拢的花。

我把沾着盐的袖口放在桌沿,盐已潮。潮告诉我天亮前风会南下。南风会把雾推开一指宽。那一指,够军队通过。

我站着,等他说话。他没有看我,先把帛巾折成一条又一条,叠得很齐。叠好之后,他才抬眼:“咬上了?”

“咬上了。”我答。

“咬透了没有?”

“还差一口。”我停了停,“要不要再丢一小段骨缝?”

他摇头:“不用了。狗在血里打滚,骨缝也会自己掉出来。”

我看着他。他的眼里没有喜悦,只有一种静得可怕的明亮。我忽然想起在关中那两条狗的眼。它们也亮,只是亮得更浅,更脏,亮得能照见地上的骨头,却照不见天上的星。

“去睡吧。”他说。

我转身走,又回头:“明日雾开一指。宣平门外,有三处车辙可以踩。”

他点头:“我知道。”

我知道他的“知道”从不是出自我的话。他早已看见那三处车辙。我的作用,是把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变成别人刚刚知道的东西。然后,他便能用“刚刚”与“早已”的差距,杀死很多人。

我没有害怕。我只是把盐包扎紧,把针收好。这一夜,我睡得很沉。梦里有狗。狗的嘴里叼着骨头,骨头往外滴着盐水。

——

天还未亮,渭水上的雾薄了一层。

长安外,李傕与郭汜的阵势已乱成麻。军号吹不齐,旗语不通,军士的喊杀混成一个巨大的沙哑的喉音。两边各自以为对方有外援,越打越急。

有人跌进水沟里,溅起的泥水落回甲面,蒙住视线;有人抡刀砍上去,砍断的是自己人的槊杆。

就在这时,曹军的前锋从北面、一指宽的雾缝里,鱼贯压来。

第一列在小哨外换旗,第二列在矮林后接手渡口,第三列沿旧堤抄向西。沿线小堡,皆在两群恶犬的吠叫声中,悄悄地换了主人。

营门的关枢被木楔顶住,城边的渡舟被新绳系紧,堤上的火把在新手里亮得更稳。无人注意,也无人在意。因为所有人的眼睛都被雾里的那两团火吞了。

“主公,”前锋长的探马报至许下营帐,“关中外围三处小渡、两处堡哨皆已易手。两贼自相攻伐,我军兵不血刃,已入其侧背之地。”

帐中静了片刻,随后传出轻笑:“那就好。”

那笑声像一阵上行的风,托着军旗向前。风过之处,旧日的灰土被扫开一线,露出下面新鲜的泥。新泥会很快变硬,硬到能踩出清晰的脚印。那些脚印,朝向长安。

井下的灯,终于在这时灭了。屋上天光微白,像有人在远处提起了一个更大的灯。

明日,再看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