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39章 丹炉初成,万民归心

清晨的白雾沿着洹水爬进城基,如一层薄纱轻覆在新砌的城垣与沟渠上。

昨夜刚烧透的符文砖还存着余温,砖面浅浅的纹刻在雾气里亮灭不定,仿佛有人在地下缓慢呼吸。

城东的土丘被削成弧,丘下新凿的“龙脉沟渠”折三次,入一处暗井,再用青石斗室将四向水势合并,汇拢成一道清亮的线,悄悄穿过尚未起名的街巷。

“再敲两寸,纹线要与下层对得齐。”月英蹲在井壁边,手里是专为符砖打孔的细铁凿。

她的指尖冰冷,却稳得让旁人忘了她是女子。凿击声一下一下,像把脉,又像敲鼓。井下的水伴着声响起了波纹,怯怯往上攀,直到没过第一行刻字,又蜷回去。

“好了。”她收起铁凿,抬头看向井口。薄雾腾起,晨光刚过城外的槐林。她知道,这一井水如果不浑,不腥,那么整条沟渠就算是通了半成。

她把手浸在水里,掬起一捧。冷,清,带着一点新砖的火味儿,却没有过去那种粪土与**混作的酸臭。

她忍不住笑起来,笑意很快敛住,换成了更慎重的神色。她侧耳倾听,井旁的青石与砖缝里,有极细的嗡鸣在气里穿行,那是符线与龙脉相搭时才有的音调,轻得像一缕毫毛在脖颈边划过。

“可以了。”她起身,对等候多时的工匠与兵士道,“开闸见流。”

闸门缓缓抬起,新渠的第一股水从暗处奔出,撞在石唇上,溅起一片细碎光点,沿着街基蜿蜒而去。

街上早有等水的乡民,背着坛,提着瓮,抱着三岁的孩童,挤在绳索外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忍不住把手伸进水里,又马上缩回,像不敢相信指下这份凉。

“真清啊。”他喃喃地说。

“别急,先让官吏验过,再下渠取水。”押队的小吏大声喝着,语气却压不住高兴,“按曹公新令,今日城中百姓各以户籍取水,十日内无户者,先给引水券,每户限两斗,病者优先。”

月英看着人群。

她知道,这条渠的第一件功用不是饮水,而是安人心。人心一安,气散的龙就有了归处。她转身时,井口上方的雾气里,一只小小的纸鸢正被晨风牵着,微微抖动。

那是她亲手教工匠们折的风向标,按星图的角度系在线端。若风顺,纸鸢指向“离”;若风逆,则偏“坎”。

她看了一眼,纸鸢正对着正南,那意味着今日午后会有一阵干燥的火风,从城外的窑群吹来。

“去窑上看看。”她对身边的徒弟说。

徒弟应声,提起工具,跟着她穿过半成的街巷。新城的骨架已现:街宽五丈,沿街十步就一个线井,井口与门第位置相错,像棋盘的黑白交错。

行至东南角,十座砖窑并排卧在坡地上,窑口红黑相间,像十只合拢的兽眼。夜里不停的火让人眼眶干涩,窑顶的热浪把晨雾驱得干干净净。

窑前,郭嘉披着一件薄鹤氅坐在一张临时搭起的竹榻上,面前摆着一箱子符砖样本。

他看起来还是那副病中人的样子,衣上布满窑灰,面色苍白,唇却红得过分。旁侧的程昱笑而不笑,拈着胡须,“军师祭酒,月英姑娘,入秋以来,你二人都是以窑为家了。”

“在窑里说话,才不用被人听见。”郭嘉抬眼,目光落在月英手上,“井里如何?”

“嗡鸣并不散。”月英答,“但还不稳。还需两处缝隙再填一指厚,符线要连到东城的臂弯处,才能与北渠的水势在暗处合拍。再晚,恐怕入冬前就要重新凿。”

程昱听得连连点头,“讲究,讲究。只是——”他转向郭嘉,“只是‘符线’二字,如何向众人解释?我知你所谓‘符’,不过是砖缝里的气脉与行水的角度。但天下耳目未开,若传作妖术,难保不生异端。”

“程公。”郭嘉笑了一下,伸手从箱中拎出一块符砖,递给他,“此砖武火三日,文火七日,出窑时,符面下的焦黄色一层便已把水气锁住。你看这纹线,既不深,也不浅,恰好卡住渗流的速度。你若把它当妖术,便是妖术;若当工艺,便是工艺。解释不解释,在于用它的人。”

“可民心在于解释。”程昱接过砖,端详片刻,叹,“这便是你说的‘丹炉’么?”

“炉,不只在窑。”郭嘉指向远处,“炉在城。城为器,水为药,引兵为火,民心为风。如今炉底初温,药材也入得七七八八,就差一口‘点’。”

他轻轻按住胸口的位置,像是在按一枚隐形的印,“此‘点’,迟早要点。只是不知主公舍不舍得。”

程昱眯起眼睛,“你又要借谁的刀火来‘点’?”

“程公。”郭嘉摇头,“今日不谈兵。谈民。”

他起身,踱到窑前。窑火像活物,舔着窑口的红,发出低沉的呼噜。

有窑工抡着长钩把新砖拖出来,按号码放到竹架上,一架又一架,整齐得像要入库的兵器。每十块为一组,砖侧都用细线划了记号,顺着编号便能把它们拼成一面带暗纹的“墙”。

墙内的纹路看似无序,其实沿着星图折转,令水流每十步有一处停顿,像心跳。

“程公可愿再看一个小术?”郭嘉忽然问。他毫不避讳“术”字,自信中带点调笑。

“请。”程昱不动声色。

郭嘉向月英点了点头。月英领会,拿过一只空瓮,倒扣在地。

郭嘉从袖子里弹出一枚薄薄的铜钱,指腹一按,钱沿着指缝滑落,落在瓮底敲了一下。他没有再碰它,只伸手搭住瓮口,轻轻一推,瓮竟缓缓自转。

窑前的风顺着砖上的暗纹拐了弯,从瓮底的微孔里钻进去。铜钱开始极细微地跳,跳得越发整齐。程昱低头看,铜钱最终稳定在“正”位,钱孔向南。

“各处符线之‘音’,可以使风成为尺。”郭嘉道,“尺量得准,气便归心。你我耳朵里听的是嗡鸣,百姓听的是一城的安稳。程公,你向他们解释,不用说术,只说水渠。水渠通了,粮仓不霉,孩儿不泻,老者不渴。解释到此,便够。”

程昱看着他,目光里忽然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敬意,似乎还掺着疑虑。疑虑不是因为工法,而是因为这个人。他叹了口气,“你身上病气又重了。”

“炉还没暖透。”郭嘉含笑,笑里带点血的味道,“暖透了就好。”

这日午后,曹操亲至东南角视察。甲胄整肃,随行步骑不过百人,声势却沉稳如山。

他骑在马上看水,听砖,问工。百姓远远看见,先是静,继而一阵欢呼。

有人自发跪下,有人高声喊“曹公”,喊声里少了畏惧,多了倚仗的味道。

“军师。”曹操收缰停在郭嘉面前,“程昱只是报我城中水事,没说你要把城变成一口丹炉。”

“主公若以为这是丹炉,那便是。”郭嘉行礼,“炉成,主公得‘心’。我不过借炉暖身。”

曹操笑,“你借得太多。”他把笑意一收,认真看他,“你做此局,究竟为谁?”

四目相接,窑火在两人之间跳。热浪扑面,白雾早已褪尽。

郭嘉不答,看向人群。他看到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孩子面黄肌瘦,眼睛却亮。妇人把孩子的小手伸进渠里,孩子被冷水激得一缩,咯咯笑起来。那笑声穿过窑群,穿过兵器撞击声,穿过不知从哪来的乌鸦的叫,落在他心上。

“为他们。”他轻声说,“也为我。”

曹操不再问,顺势扯起一面布帛。布上是城图:内城与外郭的关系,沟渠与街巷的角度,兵营与屯田的布置,被几何化成了明白的纹理。

曹操顺着纹理看下去,看到每一处街口都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庙,每一处小庙下都有一口井,每一口井里都有一块与符砖同制的镇石。

他懂了,或者说他选择懂。懂的那一刻,他心里忽然觉出一种久违的踏实:城不再是数目字,兵不再是耗粮的嘴,百姓不再是账上可增可减的标注。城在他的马蹄下转成了器。

“好。”他低声说,像对着风,也像对着眼前这个病人,“既为他们,也为你,我都允。”

这一句允,是允了粮、允了工、允了在城东再开三处窑,允了把胆大的少年招成暗线的巡夜卒,允了把溃散的流民分入五坊,分别登记、分别配粥、分别以工抵税。

他没有允的,是郭嘉那枚按在胸口的“点”。他看见了那“点”,却装作没看见。他知道,一旦点下去,炉火会旺得吓人,又暖得吓人,暖到让他也不得不把手伸进去。

这几日,城里的变化肉眼可见。最先是气味变了,粪窖被统一挪到了城外西南角,渠水流经时分一道支流,将沉积的粪气带去窑场,烧成灰。

灰加进泥里,砖更坚。随后是声音变了,原本乱哄哄的叫卖声被兵卒分时分段地规范起来,每一处街口都有一支小队在维持秩序,他们的脚步有节律地落在新砖上,重合成一种让人心里安定的节拍。

又过两天,颜色也变了,布坊的染缸被官吏集中收归,一律按新的水令领水,原本灰扑扑的衣裳变得耐看,孩子们的脸蛋不再总是一层尘。

“丹炉”两个字,在坊间悄悄传开。说法不一。有人说这城下埋了个巨炉,里头烧着龙骨;有人说军师偷了天上的火,封在砖里;也有人只是笑,说“炉就是锅,锅大了,人人都能分一碗热粥。”

说法愈来愈热闹的当口,夜里忽有黑影摸至城东第二窑。

巡夜卒在窑脚的影里发现了一块破旧的木牌,牌上用古怪的刀法划了四个字:窃龙者,当诛。木牌插在窑脚,它插的位置极准,恰好卡着窑体下方最薄的一圈。

再深半寸,窑便有裂。巡夜卒把牌拔出来,露出牌后藏着的一根细管,管里塞着干草与油脂,只要点火便能偷着烧穿窑壁。

消息夜里就送到了郭嘉手里。巡夜卒跪着,吓得发抖。郭嘉伸手把木牌接过,指腹摩挲了一下那四个字——刀口很老,不像江湖常见的快利,更像是在石上久磨才肯下笔。

他把牌送到月英眼前,月英皱眉,“不是我们的人。我们的工匠就算不识字,刻也不是这手法。”

“不是我们的人,也不必是敌国的人。”郭嘉轻声,“天道之下,有人不容此炉。”

“何意?”

“这片天,有两种人。靠龙气吃饭的,和看不惯别人靠龙气吃饭的。”他把木牌竖起对着窑口,窑火映着那四字,光影颤动,像活物,“不急。让他们再等一等。我们先把炉底打实,等他们再来,教他们看一看,什么叫‘器成自守’。”

那一夜,巡夜的部署加密了。

月英把她折的纸鸢换了更坚韧的竹骨,绷得更紧,线更长,能在不同高度感风。她把几只纸鸢系在窑群四角,夜风一动,线就拽动了系在铃上的环,一有异动,铃声便在窑群里窜成一道蛇。

几名少年被选进巡夜队,手脚利索,眼睛明亮。他们与工匠与兵卒混成一处,像织在一起的麻绳,越拉越紧。

三日后,城南的粥棚前头挤满了人。官吏在木牌上写了新的律令:凡登记入户者,按五口之家计,每日给粥三升,盐二钱,医药免费。凡以工抵税者,另给砖票三枚。砖票可以换砖,也可以换盐。

老妪看不懂字,便由官吏读给她听。她听着听着,忽然“扑通”一声跪下:“曹公真个要置我们于活路上。”

她这一跪,旁人都跟着跪了。那一刻,不是惧,是心里的一口气落了地。跪下去,再起来,人便有了骨头。

百姓的气汇聚时,城里某处无形的弦“嗡”的一声,月英听得清楚。她看向远处,见纸鸢顺风昂起,线几乎拉成直的,铃一阵乱响,又渐渐齐整。她心里头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感受:这不是“术”的满足,而像是看见一个孩子呼吸由急促变得平稳。

傍晚,曹操再次至窑前。窑工把最后一窑符砖从火里拖出,十架整整齐齐。郭嘉用手背试了温,又把一块砖递给曹操,“主公,炉底够了。”

曹操接过,沉甸甸的,手心被余温烫得生疼。他把砖搁回去,看郭嘉。

风从他鬓角掠过,带着窑灰的热与渠水的凉。他第一次在这座尚未命名的城里生出一种不属于军旅的念头:这城,真能活。

“军师,”他低声道,“你说的‘点’,要几何?”

郭嘉没有马上答。他看了看天色,暮霭里,西北那一线云是铁青的,像有人在天上按住了刀。

他忽然咳了一声,血腥味在喉里一窜,强压下去,唇边却染了一点红。他笑了笑,笑意不及眼底,“不多。一缕,足矣。”

“借谁?”曹操问。

“借天时,借人心。”郭嘉抬手,指向城外,“再借一点‘煞’,用来破那一层最硬的壳。如今炉初成,万民归心,‘煞’便会自己找来。”

他话音未落,城外远远传来马嘶与军鼓的回响,像隔着几重山河传来的梦。程昱侧耳一听,变色,“是东线侦骑,有强敌动向。”

“敌?”曹操眼神一厉。

郭嘉摇头,“不急。敌总有一天要来,不是今日,便是明日。主公,炉既初成,请你先与我做两件小事。”

“哪两件?”

“一,立‘民誓’,让百姓亲口把心交出来,字可以不识,口中要念,念得街巷都记住。二,立‘井庙’,庙虽小,要有香火,香要上天,气要入地。把人心与天意,用最笨的法,笨笨地连在一起。”

曹操点头,“皆可办。”

“还有第三。”郭嘉顿了顿,“请主公,给我一柄刀的名分。”

“什么刀?”

“他日若要‘点’,要借一柄人世间最锐利的刀来破局。刀名不必说出口,先把名分放在我手里就好。”

曹操沉默片刻,忽而笑了,笑意里有锋。那笑像一束收了鞘的光,“朕——”他顿了顿,把那个字咽回去,“我给你。”

夜色下,城内点起的灯一盏接一盏像是从地里生出来的星。小庙的香一缕一缕,沿着井口往下,似有若无地与砖缝里的嗡鸣合在一起。

粥棚边,孩子们学着官吏的样子大声念“民誓”,有人念错,有人笑,笑声把一天的疲乏洗得干净。窑群还在吐着最后一点热,纸鸢的尾在夜风里轻轻摆。

木牌“窃龙者,当诛”被月英锁进了一个小匣,在匣底下压着她画的草图:十座窑,四条渠,三十六个线井,一百零八面符墙,每一处对应的风口与水脉都标得清清楚楚。她收好匣子,吹灭油灯,心里却没灭灯。

她知道,那四个字不是吓人的幡,而是某种看不见的手从远处伸来,试探着他们。她不怕。她想起白日里那个孩子在水里笑,她忽然生出一股倔强:若真有“诛”,先来诛我。

郭嘉站在窑外的土坡上,远看城。夜风把他的发轻轻吹乱,他把鹤氅系紧,手指按在胸口。

那里,有一口不属于庙里的香,有一声不属于砖里的鸣。他闭上眼,像听一首专为他一个人演奏的乐。乐里有水声,有风声,有人声,也有远处还听不清的马蹄。

他低低开口,对着这口尚未点燃的炉,对着一城的人与梦:

“再等等。等天时一至,等刀名落在案上。我给你们火。”

窑群在夜色里呼吸,城在夜色里呼吸,人心也在夜色里呼吸。

所有呼吸在某一刻合成一线,细得不能再细,却顽强得不能再断。那线从城中穿过,越过旷野,向着一个尚未到来的方向延伸。

那里,有一柄刀正被人握在手心里,尚未出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