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38章 地下星图,龙脉沟渠

卯时初刻,心城东南的地面像一张刚被拂开的琴皮,露出均匀的潮光。

天工司在临时“水务所”前立三面小旗:白旗为测,青旗为划,黑旗为停。

鼓声三齐一缓,五齐一重,七齐一止;节律落在泥土里,回声像在一层看不见的皮下爬行。

匠徒们扛着标杆和竹准,排成弧线展开,弧线的端点被一枚枚小石压住,石上刻着蛇目一点,今日的“点”在东南位,细如米粒,却把乱心拴住。

郭嘉背手立在“水务所”矮檐下,衣角拂过一张方桌,桌上铺着一幅不合常理的水网图。

图上没有工部熟见的“井字—丁字—回字”三式,而是繁星一般的点与线:七弯如斗,一脉如衡,三列如参,中央偏北有一方密密的“垣”。荀彧走近,看了一眼,眉峰轻挑:“奉孝,你这是水利图,还是观星图?”

“二者皆非,也皆是。”郭嘉把竹尺按在图纸的“垣”上,尺尾慢慢向北旋半寸,“上应天星,下合地脉;星为势,脉为路。我们不是强拉一条河去服一座城,是让城顺着河和地下的水根去‘呼吸’。”

“这一路‘星’字,恐怕要花去三倍的工。”荀彧没有退,指尖在“参宿”形的三条细沟上停顿,“且你让沟渠成弧,不取直,水行其上,岂不多耗?”

“直好算,弧好活。”郭嘉抬了抬下颌,“地不是方盒子,水也不是匠人的尺。直线能快,弧线能久。久者,利;快者,害。文若先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顺应其脉络,则为利;强行扭转,则为害。治水如此,治天下,亦如此。”

荀彧盯他半晌,看见他眼里没有半点花巧,只有把力气藏进秩序的耐性,便收了半分疑色:“你要城随水‘呼吸’,那‘吸’在何处?”

郭嘉伸指在图上轻轻敲了三处:“此处为‘喉’,石与木相夹,设逆齿;此处为‘枕’,鱼鳞分压,留小缝作‘息孔’;此处为‘暗呼吸’,平日不启,遇急则开。三处互为照应,水脉顺,不冲人,便是‘吸’。”

程昱披灰斗篷从堤线那头过来,袖口带着一层极细的石粉。

他不与荀彧周旋,扫一眼图,就在“斗”的下端点上重重按了一个指印:“斗挽河,衡接渠,参定位,垣为心。奉孝立的是‘势’。我立‘石’——石喉、石枕、石尺;你立‘文’——法、榜、诉;惇与仁立‘臂’——护工、护粮、护民。三日一验,旬修一缝。”

“今日先验第一条‘衡’。”郭嘉把竹简一翻,“龙骨水车按改制后的‘逆止杆’成列,水队令照旧,妇人可踩,工值照男;‘听土鼓’三面,一口薄,一口厚,一口空心,按‘三停一进’法定位;盲沟不见光,光给‘诉箱’——有人嫌慢,先诉,勿乱拆。”

他言毕,第一声薄鼓响起,像有人用指腹轻轻点在地皮下的细膜。水队分组入位,竹签插下,白灰线一条条从地面走开,像把一张隐形的网拉平。

蔡文姬抱琴立在远些的槐树旁,没有弹,她用指背在琴面上轻轻划出三道细痕——三声,停;五声,停;七声,停——她在给这座城的“呼吸”定一个看不见的拍。

“开线!”夏侯惇站在第一处“斗柄”位,大斧背在肩上,没有吼,眼里却像按着一把火。他从前只会用斧把敌人的门敲碎,如今他学会用斧背敲地——敲的是匠人的心。

他把斧背轻磕在新立的“石喉”上,低声的嗡嗡顺着石枕传过去,传到内渠的木梁里。木梁回了一个极轻的“嗯”。他满意,抬手,示意龙骨水车踏板落脚。妇人把衣摆一勒,踩上去,逆止竹楔顶住齿,水被一节一节送上岸。

沟线开挖,比所有人想象得都“拧”。它不直奔,而是绕,绕过石根,绕开旧井,绕到低凹处收一寸,再沿着一条谁也看不见的细脉缓缓向心城偏北的位置靠。荀彧看得唇角微敛:“你这是把地当琴,调弦。”

“地本有弦,只是多半人不屑听。”郭嘉俯下身,把“听土鼓”移到一处更暗的泥上,啪啪两下,声音发散。他眯了眯眼,指向两侧:“‘息砖’再加一层;‘缝’改窄;‘回’式下角——慢它三寸。”

午前,有里正跑来抱怨:“军师,‘慢角’太慢,车一到此处,人嘟囔。”

荀彧指了指一旁的“诉箱”:“有怨先诉,莫把怒撒在砖上。”里正低头,写下两句,投进箱中。程昱看一眼,提笔在“砖则”上改:“慢角减三寸,字牌换‘慢一息’。”他做事从不争口头上的胜,能改就改,但改的仍在“序”里。

中午,第一处盲沟贯通。泥腥之下,忽然透出一丝冷,像有人从地下张了一口小嘴。灰公端来糯米灰,匠徒“刮、压、停”,灰面亮出一层很薄的光。灰公叹了一句:“灰有息。”郭嘉笑:“人有心。”

五鼓过后,窑场那边的石鼓遥遥回响两声,一轻一重,表示“风缓、水平”。天工司的青白旗顺风一摆,黑旗半降,传令:第一条“衡沟”放一息,第二条“参沟”进一停,第三条“斗柄”再向北移半寸。

荀彧看着那半寸:“你还要挖进城心?”

“要。”郭嘉把竹尺压住图上的“天市垣”,“城心偏北三丈有一处旧井盘——汉武时的旧迹,早已废,石封在地皮下,旁人不识。我在洛阳卷上看见它的‘影’,昨夜又用‘单线推演’观了一眼,形在,无字。那地方不是井,是眼。眼启,城会‘见’。”

荀彧沉了一沉,终究还是点头:“你看‘形’,不看‘字’,我信你的‘谨’。”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可人会说你妖言惑众。”

“让他们说。”郭嘉抬眼,目光平静,“讲得越像‘风水’,越能把阵法藏在百姓可懂的‘顺理成章’里。看得见的秩序,替看不见的心出力。”

程昱把“蛇目一点”的令签举在阳光下,蛇眼里的那点刻在今日的“向线”旁,亮了一下又敛去:“今日之点,收。”

——

挖到申时,地皮的色忽然变了。

原本暗湿的黏土里夹进了细细的沙;沙粒像极细的盐,指腹一搓,发出不易察觉的响。

郭嘉跪下,取一根细竹签插入泥中,拔出时带出极浅的湿冷。他把竹签抵在唇边,舌尖一触,咸淡不见,却有一丝“甜”。他抬眼,眼里慢慢亮起——那是离“眼”不远的征兆。

“‘听土鼓’再移一尺。”他低声。薄鼓换厚鼓,声从“散”变“稳”。

夏侯惇按住斧背,动也不动,整个人像一块压住风的石。荀彧站在他身侧,袖口收得极齐,目光一点一点往前挪。

程昱吩咐:“四周立‘石枕’,‘鱼鳞’留缝;‘逆齿’就位,门牙微开。妇人退一步,水队前移。色火准备,夜传‘危’与‘援’,不传‘机’。”

“停一息。”郭嘉看一眼天色,云脚慢慢压下来。

风里有一丝很细的燥。他知道这一点燥,是地下那口“眼”要睁开的前兆。他伸手把“牙门行令”递给就近的里正:“人围远一丈;孩子退两步;‘诉箱’移到桥头,谁想看得近,就先写一句‘不闹、不抢、不乱’。”

里正愣了愣,领命而去。旁观的百姓一开始嘟囔,见“诉箱”钥匙在荀彧腰上亮了一亮,嘟囔声便低了。这座城已经教会他们一件事:谁拿着那把钥匙,谁就是“规矩”的门。

“再进半寸。”郭嘉的声音几不可闻。他把手掌平平按在地面,掌心下传来一阵极轻的麻,像有人在皮下吹了一口气。

那一瞬,他胸里的黑风也跟着动了一下,不是撞,是凑近来嗅。他没有躲,反而把呼吸放慢,像在和它商量:“这口‘气’,不是毒。你别乱。”

“开。”程昱的令字落地,像刀背按在纸上。挖线的锹尖入土,灰面一层层剥开。第一锹下去,泥还是泥;第二锹下去,沙多了一分;第三锹落时,泥里忽然“嘶”的一声——不是风,是水从很深的地方贴着砂砾皮往外挤。

先是湿,后是亮,亮里一圈细细的暗涌。龙骨水车的踏板还没踩上,水已自行从“息孔”的边缘冒出一个极小的泡。人人屏气。

第四锹落下,泡突然裂成了线,两条、三条、七条,像有人从地下把几根细丝一把揪断。下一息,水眼一张,清泉自底部涌出,先细,后猛;先直,后碎;碎成一团亮亮的银屑,沿着“回”的弧线刚好撞到内侧的“脊”,力分两道,水势立收,不横,不冲,恰好在“慢角”前头伏了一伏。

最先叫出声的不是男人,是抱着小孩的妇人。

她不懂“天市垣”,也不懂“参宿”、“斗柄”,她只看见干了半夏的井场上,突然有了会唱歌的水。那水唱的不是滚雷,是轻轻的一声“嗯”,像一个早该醒的人终于睁了眼,先笑了一下。

有人急着要舀,被夏侯惇一眼按住。惇没有吼,只把斧背往地上一磕,“咚”的一声,跟前列的人都安静了。

他一抬下巴,示意水队先上。龙骨水车“逆止杆”顶住,踏板分三档,妇人、小个子、少年轮着踩。水很快被引到一侧的引槽里,槽下铺的是“符文砖”的“脊”与“缝”,糯灰亮出一层薄光,水顺着光走,像顺着一条看不见的纹理。

荀彧看得出神。他不是看水,他是在看“人”。人没有抢,人甚至没有哭,只低头、伸碗、接水、抬头、点头。点头的节律与龙骨水车的节律合在一起,像一首不在琴上的乐。

蔡文姬在槐树下不弹,她把断弦按在琴岳,指腹一轻一顿:三、五、七。她是在告诉自己:这口水不是巧与运,是“序”与“忍”。

“文若。”郭嘉把一瓢水捧起,递到荀彧手边,语声极轻,“你方才问‘吸’在哪。此处便是。水自来,人自安。你若问‘利’与‘害’,我也答你:利在顺,害在扭。”

荀彧接过,抿了一口,水温微凉,舌下没有河腥,只有极淡的甜。他忽然有点想笑:“奉孝,你把玄学穿在阵法外头,又用一口‘甘泉’给它系上带子。人看见的是‘神迹’,你要的却是‘秩序’。”

郭嘉不拒,也不谦,只把手背上的薄茧在竹柄上一蹭,声音低得像尘:“人心需要‘看的见’。井上有令、桥下有声、砖里有记、火有颜色、旗有章程,今日再添一口‘泉’——他们自然知道,什么叫‘按此而行’。”

程昱没有抬头看他们,他站在泉边,按一按“石枕”,听一听“石喉”。

石鸣的音偏厚,他便让“牙门令”再加一名水匠,夜里守“喉”;内渠的木梁回声偏薄,他便让灰公在梁端加两道细槽,刻“时刻”。他的世界只有可被验证、可被纠正的细节。可在那细节之上,他听见了百姓压在心里的一声“哦”。那一声,不轻,不重,像是替这座城签下了第一张“信任”的契约。

消息传得比火快。不到黄昏,心城四门外都有人在说“城里挖出神泉”的话。

有人说是郭军师夜观天象所指,有人说是汉武旧井重生,也有人咧嘴说是“天工司的青白黑三旗配得好”。

管你说什么——只要手里的水是甜的,嗓子里的干被润下去,孩子脸上的红疹淡一分,这“神迹”就不是隔着纸说的。

“把泉封一个‘皮’。”郭嘉看百姓聚得多了,朝程昱道,“‘皮’要薄,不阻水,只阻乱。立石栏三寸,蛇目一点刻在内缘。夜里不传‘机’,只传‘危’与‘援’。”

“再立一块小碑。”荀彧笑,“碑不写‘神’,只写‘法’:‘昼取机,夜取危;先老后少;多者少取,少者先取。’字要大,句要短。”

“短,好。”夏侯惇从旁截住一句。他已经学会了:短,才记得住。

郭嘉俯下身,用手掌平平按在泉口边的“符文砖”上。砖下的“息孔”在水的抚摸里呼吸得极细,像婴儿刚睡稳。

他胸口的黑风在这一刻忽然也安静了,像一头被人轻轻顺毛的兽。它贴着他心口,吐了一次信,既不尖,也不狠。

那一瞬,他几乎能把它当成某种“力”——不是敌,是被动员的一部分。

他抬头,望见天边露出一缕干净的蓝。云退得很轻,像把一个挤满了水的房间悄悄开了一扇小窗。

远处石鼓“咚、咚”两声,均匀、踏实;近处龙骨水车踏板起落,节律像人的步伐;更近的泉眼低吟不止,像在重复一个只有它知道的字。

“立令。”程昱把今日的“水令”钉在心城东门石壁上:

“一、衡沟不直,弧以久;

二、喉门微开,遇急则启;

三、昼传机,夜传危与援;

四、泉前三寸立栏,蛇目一点,日验不误。”

令短,字直。里正们逐字念给围拢的百姓听;有识字的孩子抢着念,念到“蛇目一点”时,嘴角往上翘。

他们喜欢这个会“变点”的小记号,因为它让他们知道“今日不同于昨日”,而“不同”由某个看得见的“法”定义。

夜幕压下,泉水仍在唱。

蔡文姬把琴抱在膝头,终于弹了一段极短的曲,三声,停;五声,停;七声,停。她把停留拉长,把**收短,让一切都在“慢”里安下脚。

曲毕,她抬眼看郭嘉,眼里像有一点被泉光悄悄点亮的星。他没有笑回去,只把目光从泉移到城。他看见城的“呼吸”像刚学会协调的婴儿,略显笨拙,却足够可依。

——

子时前,天工司合账。砖账、石账、水账合在一起,像一幅渐渐清晰的地下星图:斗柄牵衡,参连垣,心北三丈,泉眼自开。

郭嘉把朱笔轻轻点在“天市垣”的一角,指尖发麻,卷轴在心海里微微一颤。他不敢久看,只把那一颤记下——“形平一线”,不写“字”。他怕字一出,黑风就会醒。今夜不该叫它醒。

“奉孝。”荀彧在灯下轻声,“今日之后,蜚言也会起——说你妖,说你怪,说你搬弄是非。”

“那就把‘妖’写进‘法’。”郭嘉淡淡,“明日立‘泉法’:‘口不过三,器不过二;日验蛇目,旬修泉栏;夜不取,昼有序。’看得见的秩序,会替我们把话压下去。”

程昱收了笔,走到门外。他没有回头,只留一句:“泉既出,丹炉可成其一。下一步,不在人上,在‘气’上。‘气’要稳,不在大声,在慢。”话落,他的背影在廊下拉长,像一根压住风的线。

郭嘉立在泉边,听水、听石、听木、听人的呼吸。四种呼吸交错在一起,像四条看不见的绳。

他伸手在空中一握,像把这四条绳拧成了一股。胸口的黑风顺势往里缩,他知道它暂时服了。他低声对泉说:“借你一息。”

泉像听懂了,轻轻“嗯”了一声。

翌日辰时,城里已经在讲“神泉”的故事。

有人添了渲染,有人添了光,但所有的夸张都被泉水入口的那一丝甜击碎——真实,比故事更会说服人。

天工司门口,孩子围着“蛇目一点”的小板叽叽喳喳,争着猜今日的点会刻在哪个角上。里正笑,把他们的手拨开一寸:“慢一息,水才不洒。”

——地下星图,龙脉沟渠。看似匪夷所思的一张“观星图”,在泥土里开出一口“可验证”的泉。

百姓称“神迹”,郭嘉只在心里记下一句:秩序一立,气自合;气一合,人自安。

段尾钩子:主水渠挖至城心偏北的“天市垣”位,一口甘泉应声而出。

井上新挂的牙门令在晨光中一闪,城中百姓奔相走告——“心井开了!”声浪越过环街与圩堡,汇成一股看得见的“信”。

郭嘉立于泉前,袖中指节轻扣,目光越过水光,落在更远的北方暗处。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口。下一口,不在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