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机器变 > 第33章 发展新河镇

机器变 第33章 发展新河镇

作者:玉彬先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0:53:31

两人刚踏进村口,王河就拽住五特的袖子,脚步都没停稳,声音里还带着没散的激动:“二冬啊,你今天说的那些——青石卖钱、芦苇编筐、还有荒地里种庄稼,尤其那造纸、采药的法子,你可得教教我们啊!村里老少爷们儿都盼着能有奔头,可我们笨,光知道你说的是好事,咋干都摸不着门。”

五特看着他泛红的眼角,又瞥见不远处墙根下偷偷张望的几个村民——李老三正背着柴火站在那儿,耳朵竖得老高,连手里的柴禾掉了两根都没察觉,忍不住笑了:“村长,这有啥不能教的?本来就是要大家一起干的。这样,咱们先从造纸开始。男人们先跟着我勘探修路的路线,女人们手巧,等我把造纸的法子弄明白,就教她们泡料、捶浆,咱们一边修路一边造纸,两不耽误。”

王河猛地攥紧拳头,连声道:“好!好!我这就去喊人!让村里的妇女们都到晒谷场集合,把家里能腾出来的大缸、木板都搬过去!”说着就要往村里跑,被五特一把拉住:“别急,造纸得先找材料。我刚才看山上的桦树皮够多,还有河边的芦苇,晒干了都是造纸的料,先让大家把这些东西收回来,我得先琢磨琢磨具体步骤。”

五特回到临时住的草屋,关上门就激活了灵智核。淡蓝色的数据流在他脑海里流淌,“启明老前辈知识储备——原始手工业”的词条被点开,无数关于造纸术的信息涌出来:从西汉的絮纸到东汉蔡伦的改良,最原始的工序里,碎料、浸料、捶打、抄纸、晾晒,每一步都得贴合新河镇现有的条件。他筛掉需要复杂工具的步骤,只留下能用石臼、木框、粗布完成的流程,反复推演了三遍,才起身往晒谷场走。

晒谷场上已经聚了二十多个妇女,李婶子手里还攥着没编完的芦苇筐,见五特来,赶紧往前凑:“二冬,俺们都把东西搬来了,你看这些缸行不行?”五特看着场地上摆着的五个大陶缸、十几块平整的木板,还有妇女们凑出来的粗麻布,点头道:“够用了。第一步,先把桦树皮剥成细条,芦苇切成小段,都泡进缸里,泡上三天三夜,让它们变软、发烂。”

妇女们立刻动起来,李婶子带着几个手脚麻利的去河边割芦苇,剩下的跟着王河去山上剥桦树皮。五特则找了村里的木匠,让他做几个半人高的木框,框子中间绷上细密的竹篾——这就是最原始的抄纸帘。等材料泡好的那天,晒谷场围满了人,连修路的后生们都挤在边上看。

五特挽起袖子,先把泡得发黏的桦树皮和芦苇捞出来,放进石臼里,让两个后生轮流捶打。石锤落下时发出“咚咚”的闷响,纤维被捶得越来越细,直到变成一团团糊状的纸浆。他往浆里加了点草木灰水,搅匀了才舀进大缸:“这样纸浆不容易散,做出来的纸更结实。”

接着他拿起抄纸帘,伸进缸里,轻轻一荡,再慢慢提起来——细密的竹篾上沾了一层薄薄的纸浆,像一层透明的纱。他把抄纸帘倒扣在木板上,用手轻轻一按,再把帘抽出来,木板上就留下了一张湿哒哒的纸胚。“就按这个法子,把纸胚一张张叠在木板上,等叠够十张,就压上重石头,把水挤干,最后一张张揭下来晒。”

李婶子第一个学着试,抄纸帘刚放进缸里就晃了晃,提起来时纸浆厚薄不均,她脸一红:“咋这么难?”五特笑着接过帘,手把手教她:“手要稳,荡的时候别太用力,就像捞河里的鱼虫似的。”试了第三次,李婶子终于抄出一张像样的纸胚,她捧着木板,笑得嘴都合不拢:“成了!俺也能造纸了!”

太阳快落山时,第一张纸晒好了。五特把它从木板上揭下来,薄而柔韧,虽然边缘有些毛糙,颜色带着淡淡的黄,但拿在手里比竹简轻多了。王河凑过来,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又凑到鼻子前闻了闻,只觉得一股草木的清香,他咽了口唾沫:“这就是纸?比竹简软和多了,写起字来肯定省事!”

“还得再做几张,等干透了找秀才看看。”五特又领着妇女们做了二十多张,直到月亮升起来,晒谷场的纸才都晾在竹竿上,像一串串淡黄色的帘子。王河守在边上,一会儿摸一张,生怕风把纸吹跑,嘴里不停念叨:“这要是能卖钱,咱们村可就真有救了。”

第二天一早,王河揣着两张最平整的纸,拉着五特就往秀才家跑。秀才周先生是村里唯一识文断字的人,平时靠教几个娃认字过活,家里堆着半屋子竹简,写一篇文章得用绳子串起十几片竹片。他正坐在桌前刻竹简,见王河闯进来,皱着眉道:“村长,这大清早的咋这么急?”

王河把纸往桌上一放:“周先生,你看这东西!二冬造出来的,叫纸,比竹简好用多了!”周先生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刚要开口,眼睛突然瞪圆了。他放下刻刀,伸手拿起纸,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面,又把纸凑到光下看,嘴里喃喃道:“这东西……薄而不脆,还能吸水,写起字来肯定不洇墨!比竹简轻,还能卷起来,这要是用来教书、记账,得省多少事啊!”

他猛地抬头看向五特,语气都变了:“这纸是你造的?还能再造吗?”五特点头:“已经造了二十多张,往后每天都能造,要是材料够,造多少都成。周先生,您要是不嫌弃,就在上面写几个字,明天您带去城里卖卖看,看看一张纸能值多少钱。”

周先生立刻找出笔墨,在纸上写下“新河镇纸”四个字。墨汁落在纸上,不晕不渗,字迹清晰,他捧着纸,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好!好!这纸比城里的麻纸都好用!明天我一早就去东海堂学堂,那里的先生们肯定需要!”

当天下午,五特又去了河边,李婶子正带着几个妇女编芦苇筐,编好的筐子摆在地上,虽然结实,但造型简单,都是圆圆的底、直直的边。五特拿起一根芦苇,说:“婶子,咱们编筐子可以换个样子。比如底下做成长方形,边上稍微收点口,这样装东西能摞起来,不占地方;再在筐子两边编上提手,搬的时候方便。”

他说着就动手编起来,手指翻飞,芦苇在他手里像有了灵性。不过半个时辰,一个长方形的筐子就编好了,筐边收得恰到好处,提手编得又粗又韧,筐底还加了两层芦苇,看着就结实。李婶子凑过来,捧着筐子翻来覆去地看:“二冬,你这手艺咋这么巧?这筐子比俺编的好看多了,装粮食能多装半袋,搬着还不勒手!”

王河也赶过来了,看到筐子,又看了看竹竿上晾着的纸,突然一拍大腿:“这纸要是能卖钱,筐子也能卖钱,再加上青石、药材,咱们修好路之后,来一万人都嫌少啊!到时候咱们建作坊,雇人造纸、编筐、采石,那还不发财了?”他越说越激动,脸都红了,仿佛已经看到村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屋,娃们都能上学堂。

第二天鸡刚叫,周先生就揣着二十张纸往城里跑。东海堂学堂是城里最大的学堂,先生们平时写讲义、学生们做功课,都得用竹简,光是搬运竹简就费劲得很。周先生找到学堂的张夫子,把纸往桌上一放,声音都在发颤:“张夫子,您看这东西,叫纸,比竹简好用百倍!”

张夫子正在批改竹简功课,闻言抬头,拿起纸看了看,又让学生取来笔墨,在纸上写了几个字。墨干之后,字迹工整,纸也没有破损,他猛地站起来:“这纸有多少?我们学堂全要!一张多少钱?往后学生们的功课、先生们的讲义,都能用这个!”

周先生一下子懵了,昨天光顾着高兴,忘了问五特价格,他站在那儿,脸涨得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张夫子见他这模样,笑着拍了拍他的肩:“看你急的,是没问清价格吧?这样,我先给你二十张的定金,你回去问问,要是够了,我再给你添钱,不够的话,你再送些来,多少我们都要。”

说着,张夫子从抽屉里拿出二两银子,塞进周先生手里:“这二两银子你先拿着,不够再说。”周先生捏着沉甸甸的银子,脑子嗡嗡响,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平时教一个学生,一年学费才五百文,这二十张纸的定金,就抵得上四年的学费!

他一路跑回村里,刚进晒谷场就喊:“二冬!王村长!发财了!发财了!”五特正在教妇女们抄纸,王河也在边上帮忙,两人闻声看过去,只见周先生手里攥着银子,跑得满头大汗。

“咋了?纸卖出去了?”王河赶紧迎上去。周先生把银子往桌上一放,喘着粗气道:“卖出去了!东海堂的张夫子说多少都要,给了二十张的定金,二两银子!还说不够再要!”

五特手里的抄纸帘“咚”地掉进缸里,他愣了愣,才开口:“啥?二两银子?二十张纸?”他算了算,桦树皮和芦苇都是村里现成的,木框、竹篾成本也低,二十张纸的成本撑死了也就二三文钱,这一下子卖了二两银子——相当于两千文!

王河凑到银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又用牙咬了咬,确认是真银子,他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过神,一把抓住五特的手,声音都在发抖:“二冬……这纸……这纸竟然这么值钱?咱们……咱们新河镇,真的要富起来了?”

五特看着晒谷场上欢呼起来的妇女们,看着周先生激动的脸,又看了看王河泛红的眼眶,笑着点头:“是,要富起来了。不过这只是开始,等路修好了,青石能运出去,筐子能卖去城里,荒地里种出庄稼,山上采的药材能换钱,到时候咱们村的日子,会比现在好十倍、百倍。”

李婶子凑过来,看着桌上的银子,又看了看手里的芦苇筐,突然抹了把眼泪:“俺以前总想着,能让娃顿顿吃饱就好,没想到现在还能造纸卖银子……二冬,真是多亏了你啊。”

“不是多亏了我,是多亏了大家一起干。”五特拿起一张刚晒好的纸,递给周先生,“周先生,明天您再去城里,跟张夫子说,往后咱们每天能供五十张纸,一张纸就卖五十文钱,要是他要得多,还能再便宜点。另外,您再问问城里的商铺,咱们编的芦苇筐要不要,要是要,咱们也一起运过去卖。”

周先生接过纸,用力点头:“好!我明天一早就去!一定跟张夫子说清楚!”王河则转身往村里跑,一边跑一边喊:“乡亲们!纸卖了二两银子!二十张纸就卖了二两银子!大家赶紧去割芦苇、剥桦树皮,咱们多造纸,多赚钱!”

晒谷场上的妇女们更起劲了,抄纸的手更快了,嘴里还哼起了村里的小调。五特看着眼前的景象,灵智核里闪过“生机”“希望”的数据流,比任何代码都温暖。他知道,新河镇的好日子,才刚刚拉开序幕。

当天下午,修路的路线就定好了——从村口出发,先修一条宽两丈的主路通到荒山,再修两条小路,一条连到东边的青石坡,一条通到南边的河边。男人们扛着锄头、拿着铁锹,跟着五特去挖路基,女人们则留在晒谷场造纸,连村里的老人都主动去山上剥桦树皮,晒谷场的竹竿上,挂满了淡黄色的纸,像一片片希望的云。

傍晚的时候,李婶子编出了第一个改良后的芦苇筐,她捧着筐子跑到五特面前:“二冬,你看!俺按你说的编的,装了满满一筐石头都不塌!”五特接过筐子,试了试提手,确实结实,他笑着说:“婶子,您这手艺越来越好了,明天让周先生一起带去城里,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王河扛着锄头走过来,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格外灿烂:“路基已经挖了两里地,再过半个月,主路就能通到荒山!到时候咱们就能凿青石,运黑石头,再把纸和筐子一起运去城里,到时候啊,咱们村的银子都能堆成山!”

五特望着远处渐渐落下的太阳,余晖洒在新修的路基上,洒在晒谷场的纸上,洒在村民们充满希望的脸上。他知道,这条用汗水铺就的路,不仅能通到荒山、通到城里,更能通到新河镇每个人的好日子里。夜风再次吹过芦苇荡,沙沙的声音里,混着凿土的“咚咚”声、抄纸的“哗哗”声,还有村民们的笑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新河镇最动听的乐章。

周先生攥着二两银子的手还在发颤,王河围着银子转了三圈,嘴里反复念叨“二两啊,竟有二两”,晒谷场上的妇女们也都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往后的日子,连风掠过竹竿上的纸,都像是带着欢喜的声响。

五特忽然拍了拍手,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晒谷场瞬间静了下来:“村长,周先生,大家先停一停。光卖散纸还不够,咱们得把纸变成更值钱的东西。”

王河愣了愣:“更值钱的东西?纸还能咋变?”

“拿纸来,多拿点,要刚晒好的,平整些的。”五特说着,目光扫过竹竿上的纸,“再找几根细麻线,一把针,还有……村里有没有染布剩下的颜料?蓝色最好。”

李婶子立刻应声:“有!俺家有去年染布剩下的靛蓝颜料,俺这就去拿!”说着拔腿就往家跑,鞋底踩在土路上“噔噔”响。王河则赶紧让妇女们取下十张最平整的纸,叠在一起递到五特手里,又让自家小子去村头的青铜工具铺,找了根刚锻打成型的细青铜针——针尖磨得发亮,比木针更坚韧,再配上妇女们连夜搓好的粗麻线。

没一会儿,李婶子捧着个小陶碗跑回来,碗里装着深蓝色的颜料,还带着点湿润的光泽:“二冬,颜料拿来了,你看能用不?”

五特接过陶碗,用手指蘸了点颜料,在废纸上画了道线,颜料附着均匀,颜色鲜亮,他点头:“正好。”说着就把十张纸理齐,捏着青铜针在纸的左侧边缘轻轻扎孔——青铜针比木针锋利,却也更沉,他每扎一下都控制着力道,指尖抵着纸边慢慢压,生怕针尖戳透纸页。扎的孔极有章法,上下各留一寸,中间每隔两寸一个,十张纸叠在一起,孔眼竟像用墨线比着画过似的,整整齐齐连成一条直线。

王河凑在边上,大气都不敢喘,眼看着五特把麻线穿进青铜针孔,从最底下的纸孔穿进去,再从上面的孔拉出来——青铜针带着麻线穿梭时,纸页间没发出一点撕裂的声响,每缝一针,他就用拇指把线在纸边绕个小圈,再往下缝,线拉得紧实却不勒纸。不过半柱香的功夫,原本松散的十张纸,就被缝成了一本整整齐齐的册子。

“这是……把纸订成册子了?”周先生蹲在边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见五特缝到最后,把线头在纸页间绕了个死结,攥着青铜针尾用力拽了拽,确认线结扯不开,才松了口气,“这样写东西能一页页翻,比串竹简轻巧十倍!”

五特没说话,又取了两张纸,叠在一起比着册子的大小裁齐——他没有剪刀,就从青铜工具铺借了块边缘磨利的薄青铜片,像削木片似的沿着纸边慢慢刮,青铜片锋利却不卷刃,刮出来的纸边比用剪子剪的还齐整,连一点毛边都没有。接着他把裁好的纸蘸进靛蓝颜料里,只浸了纸的边缘,再平铺在木板上,用手掌反复按压,让颜料顺着纸纤维慢慢晕开。等颜料半干时,他把这两张纸裹在订好的纸册外面,用李婶子刚熬好的浆糊把边缘粘牢,一本带着蓝色封皮的本子,就这么成了。

蓝色封皮泛着淡淡的光泽,里面的纸页是温润的淡黄色,翻开来没有一点褶皱,拿在手里不沉,却透着一股规整的韧劲。王河伸手想去摸,又怕碰坏了,手在半空悬了半天,才小声问:“二冬,这叫啥?有了封皮,看着比散纸金贵多了。”

“这叫本子,也能叫书册。”五特说着,又拿起青铜针和纸,开始订第二个本子。这次他熟了手,青铜针用得更顺,没一会儿,第二个蓝色封皮的本子也订好了,两个本子并排放在桌上,像两块浸了水的蓝玉,衬得旁边的竹简都显得笨重又粗糙。

周先生拿起一个本子,轻轻翻开第一页,纸页间没有一点松动,他抬头看向五特,眼神里满是惊叹:“二冬,你这手艺……还有这青铜针用得这般巧,你才十岁啊,咋啥都会?”

五特笑了笑,没解释灵智核里的知识,只拿起笔墨,在第一个本子上写起来。他的字不像村里先生那样歪歪扭扭,也不像周先生那样拘谨,笔画舒展,力道均匀,先写了一首描绘新河镇芦苇荡的诗:“芦花白时风满坡,河声绕村水如歌。莫言荒土无生计,纸出寒门带暖波。”

写完诗,他又写了两篇短文,一篇讲如何用草木辨认方向,一篇说如何储存粮食不生虫——都是村里用得上的实在知识,写得浅显易懂,连不识字的李婶子凑过来,听周先生念了两句,都能跟着点头说“原来是这样”。

等五特放下笔,周先生赶紧把本子拿过去,逐字逐句地读,越读眼睛越亮。读到“莫言荒土无生计,纸出寒门带暖波”时,他猛地拍了下大腿:“好诗!这写的就是咱们新河镇啊!还有这短文,比那些酸溜溜的文章有用一百倍!”

他捧着本子,手指在字上轻轻摩挲,又抬头看向五特,嘴唇动了半天,才说出一句:“二冬,你这娃娃……太厉害了。十岁的年纪,写的诗、做的文章,比城里的秀才都强!俺以前只当你懂事,没想到你连笔墨、青铜针都用得这般好……”

五特把第二个本子推到周先生面前:“周先生,明天你把这两个本子带去东海堂,跟张夫子说,这是咱们用自己造的纸、借青铜工具铺的针装订的书册。散纸他们要,这样的本子,他们肯定更需要——先生们写讲义、记心得,用本子比散纸方便;学生们做功课,也不用再搬沉竹简。你让张夫子看看,这两个本子能值多少银子。”

周先生赶紧把两个本子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两块稀世珍宝,连呼吸都放轻了:“放心!俺一定跟张夫子说清楚!这书册比散纸金贵十倍都不止,张夫子肯定喜欢!”他说着,又想起什么,抬头问:“那散纸还带吗?”

“带,二十张散纸还带着,再带上两个芦苇筐——就用你昨天编的那个长方形的。”五特指了指墙角的筐子,“一起让张夫子看看,要是学堂用得上筐子装书本,咱们也能一起卖。”

王河在边上听得心花怒放,拍着周先生的肩说:“老周,明天你可得好好谈!咱们的纸、本子,还有借青铜工具铺的针做的活,可不能卖便宜了!你要是说不明白,就把张夫子请村里来,让他看看咱们的造纸坊、青铜工具铺,让他知道咱们能长期供货!”

“放心!俺知道轻重!”周先生把本子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用粗布包了两层,生怕被风吹坏了,“俺今晚就不睡觉,把要说的话在心里过十遍,明天一定给咱们村争个好价钱!”

当天晚上,晒谷场的灯亮到了半夜。五特教妇女们如何更快地抄纸——他把抄纸帘改成了双层竹篾,这样抄出来的纸更均匀;又教她们用青铜工具铺剩下的碎青铜片刮纸边,比用陶片快一倍。男人们则在路基上加班加点,借着月光挖泥土、填碎石,铁锹碰撞石头的声音,混着青铜工具铺里传来的锻打声,和晒谷场的欢声笑语,在夜里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希望的歌。

第二天一早,周先生揣着本子、背着散纸、提着芦苇筐,脚步轻快地往城里走。这次他不再像昨天那样慌张,反而带着一股底气——怀里的本子,是新河镇的底气;背上的纸,是乡亲们的希望;连装订本子用的青铜针,都藏着村里的盼头。

到了东海堂学堂,张夫子正在给学生们讲课,见周先生来了,赶紧让学生们自习,拉着他往书房走:“老周,昨天的纸我们学堂用了,先生们都说好,学生们写起字来也快,你今天带了多少纸来?价格谈妥了吗?”

周先生没先拿散纸,而是从怀里掏出布包,小心翼翼地把两个本子拿出来,放在桌上:“张夫子,您先看这个。这是我们用自己造的纸、借村里青铜工具铺的针装订的本子,您看看能用不?”

张夫子低头一看,蓝色的封皮格外亮眼,他拿起一个本子,轻轻翻开,纸页整齐,装订的线迹笔直,里面的诗和短文,看得他眼睛都直了。等他读完最后一个字,猛地抬头看向周先生:“这本子是你们做的?里面的诗和文章,也是你们村的人写的?”

“是我们村的二冬做的!本子是他用青铜针订的,封皮是他染的,诗和文章也是他写的!”周先生说起五特,语气里满是骄傲,“二冬才十岁,却是个奇才,造纸、用青铜针做活、写诗做文章,样样都行!”

张夫子又拿起另一个本子,翻来覆去地看,手指摸着封皮边缘:“这本子做得太规整了,比城里书铺卖的麻纸本子都好!蓝色封皮雅致,纸页结实,装订的线都拉得这般紧——我们学堂先生写讲义,以前用竹简写,一串重十几斤,带着上课累得慌;用散纸写,风一吹就乱,这个本子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他看着周先生,语气急切:“这样的本子,你们能做多少?多少钱一个?还有昨天的散纸,多少钱一张?你带的芦苇筐,能不能也卖给我们?正好用来装本子和竹简。”

周先生见张夫子这么喜欢,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清了清嗓子说:“张夫子,散纸一张五十文;本子用了十张纸,加上颜料和青铜针的功夫,我们想卖五百文一个;芦苇筐一个一百文。您要是要得多,还能便宜——我们村能长期做,纸、本子、筐子,只要您要,我们就供得上。”

张夫子愣了愣,随即笑了:“五十文一张纸,五百文一个本子?城里书铺的麻纸一张八十文,本子一个八百文,你这价格太实在了!”

他立刻让人去账房取钱,一边让学生搬散纸和筐子,一边对周先生说:“散纸要五十张,本子要十个,筐子要五个。你算算账,另外跟二冬说,能不能多写些实用短文?我们想印在本子里给学生当课外书,给稿费!”

周先生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赶紧算账:“五十张纸二千五百文,十个本子五千文,五个筐子五百文,一共八千文,八两银子!”

没一会儿,账房先生拿来八两银子和一两稿费,递给他:“这一两是给二冬的,让他多写短文。”

周先生攥着沉甸甸的银子,手都在抖——昨天才二两,今天就九两!他对着张夫子连连作揖:“谢谢张夫子!俺回去就跟二冬说,一定不让您失望!”

张夫子拍着他的肩说:“往后你们的纸、本子、筐子,东海堂全包了!三天送一次货,要是能多做,我再介绍其他学堂和商铺跟你们合作!”

周先生谢过张夫子,背着银子往村里跑。一路上脚步轻快,嘴里哼着小调,路过的人问他为啥高兴,他只笑:“我们村要富了!”

回到村里时,晒谷场正热闹——妇女们用青铜片刮着纸边,男人们在路基上填土,王河正跟青铜工具铺的师傅商量,能不能打些更细的青铜针,方便装订本子。周先生一进晒谷场,就举起银子喊:“二冬!村长!卖了九两银子!张夫子全包了咱们的货,还要介绍其他商铺!”

“啥?九两?”王河手里的铁锹“哐当”掉在地上,跑过去抓住周先生的手,“你再说一遍!”

“九两!五十张纸、十个本子、五个筐子八两,还有一两是给二冬的稿费!”周先生把银子递过去,“张夫子说让二冬多写短文,印在本子里!”

王河捧着银子,眼泪“唰”地流下来。他活了五十多年,村里最富的时候,一年收成也换不来五两银子,现在两天就有十一两!他抹了把眼泪,哽咽着说:“二冬……咱们村……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妇女们围过来,看着银子有的抹眼泪,有的笑:“俺以后多抄纸,多学用青铜针装订,让娃们能上学堂!”男人们也放下活说:“赶紧把路修好,路通了能多运货!”

五特拿起一个刚订好的本子,对周先生说:“周先生,您负责对接商铺记账;妇女们管造纸、用青铜针装订、编筐;男人们修路运货,分工合作,新河镇肯定能好起来。”

“好!”周先生用力点头。

王河擦干眼泪,举起银子喊:“乡亲们!二冬带咱们找了活路!好好干,盖新屋、办学堂,让娃们都识字有出息!”

“好!”乡亲们的喊声震得竹竿晃。阳光洒在蓝色本子上,洒在乡亲们的笑脸上,也洒在新修的路基上——这条路,正通向满是希望的未来。

当天下午,王河就去青铜工具铺,让师傅打二十根细青铜针,再做些磨纸边的青铜片,分给妇女们用;又让木匠做了更多抄纸帘。晒谷场旁盖起简易造纸坊,里面摆着十几个陶缸,竹竿上永远晾着纸;路基上,男人们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青铜工具铺的锻打声时不时传过来,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五特空闲时就写短文——写如何认草药,写如何防庄稼虫害,写如何用芦苇编不同的筐子……每篇都带着村里的烟火气。周先生把短文带给张夫子,张夫子连连称赞,给了更多稿费,还把短文印在本子里,发给其他学堂。

没几天,城里的书铺、商铺都找上周先生——书铺要纸和本子,商铺要筐子,还有商铺要山上的青石盖房子。王河和周先生忙得脚不沾地,收的银子用大陶罐装,很快就满了。

半个月后,主路通到荒山。第一块青石装上马车时,乡亲们都来送行。马车缓缓驶在路上,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混着远处青铜工具铺的叮当声,像是在宣告新河镇的新生。王河拉着五特的手,笑着说:“二冬,路通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五特点头,望着远处的芦苇荡——风一吹,芦苇花漫天飞,像白色的雪。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新河镇的纸会传遍每个学堂,筐子会出现在每个商铺,青石会盖起新屋,乡亲们的笑会永远挂在脸上,像阳光下的蓝色本子,温暖又明亮。

晒谷场的陶罐又添了半罐银子,阳光落在罐口,映得碎银闪着暖光。五特蹲在陶罐旁,手里捧着刚订好的新本子——这是他写的第一百九十九页的书,封面没染靛蓝,而是用了晒干的芦花粉,轻轻蹭一下,指尖会沾上清浅的白,像落了层细雪。

“二冬,这本子咋跟以前的不一样?”王河凑过来,手指悬在封面上方,没敢碰,“这粉乎乎的,是芦苇上的花做的?”

五特点头,翻开本子,纸页上的字迹比之前更舒展,第一页写的不是诗,是行蝇头小楷的小字:“新河镇第一百九十九页,记民生、辨万物、盼安和,予后人。”他指尖划过字迹,抬头看向王河:“村长,这书写完,该归置到一起了。”

“归置?咋归置?”王河愣了愣,“难不成还得给它们盖个屋?”

“差不多。”五特站起身,指着晒谷场东边的空地,“那里能盖个小屋子,墙用青石砌,屋顶铺茅草,里面搭架子,把本子按摆好——以后村里谁想认字、想查东西,都能去翻。”他顿了顿,补充道,“就叫‘存知屋’,存着咱们过日子的知识。”

王河眼睛一亮,拍着大腿:“好名字!俺这就让男人们去采石,明天就动工!”

正说着,周先生背着布包匆匆走来,布包上沾着赶路的尘土,他却顾不上拍,从包里掏出几张纸递给五特:“二冬,城里书铺的掌柜们托俺带话,说想把你写的短文印成书,问你愿不愿意——他们说,印出来能卖到其他城镇,给你付双倍稿费!”

五特接过纸,上面是书铺掌柜们写的字,歪歪扭扭却透着急切。他看了两眼,把纸递回给周先生:“不用印。”

“不用?”周先生急了,“二冬,印成书能赚好多银子,还能让更多人知道你的本事!”

“咱们写这些,不是为了让外人知道。”五特拿起那本芦花粉封面的本子,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辨毒草:毛茛开黄花,叶似芹菜,碰之皮肤痒,食之腹痛;蒲公英开黄花,叶有锯齿,根可煮水,解上火之症”,字迹旁还画了简单的草叶,“是为了村里人种地不认错草,孩子上山不碰毒花。真要让外人知道,这些字反而会变成麻烦。”

周先生愣了愣,想起之前城里商铺抢着要芦苇筐时的模样,忽然明白了——若是这些救命的知识被有心人拿去卖高价,或是藏起来不给穷人看,反而违背了二冬写这些的本意。他点点头:“俺懂了,这就回了那些掌柜。”

五特没再说话,低头继续翻本子。这本一百九十九页的书里,写了太多之前没来得及记的东西:有“治风寒:生姜切片煮水,加红糖,趁热喝,盖被发汗”;有“养母鸡:冬日要给鸡窝铺干草,天暖时放出去啄虫,下蛋多”;还有“捕野兔陷阱:选兔子常走的小路,挖三尺深的坑,坑底铺尖木,坑口盖树枝,撒上草籽,兔子踩空就会掉进去,却不会伤得太重,能养着下崽”。

翻到中间,有一页写的是诗词,字迹比其他页轻些,像是怕写重了会碰碎什么:“邻人送菜苗,俺家还鸡蛋,不用银钱换,笑声响满院。”“西镇的麦熟了,柳镇的枣红了,不抢不闹,推着车去换,换回满车的笑。”王河凑过来看,不识字,却能听出里面的温和,他挠挠头:“二冬,你写这些诗,咋都跟‘一起过’似的?”

“就是想一起过。”五特合上书,指尖还沾着芦花粉,“以前在山里,见过狼群抢食物,打得头破血流;也见过松鼠囤松果,却会给受伤的同伴留两颗。咱们人,不该比松鼠还不如。”

王河没听懂太深的道理,却记住了“一起过”三个字,他重重点头:“对,一起过!咱们村现在日子好了,更得一起过!”

这话刚说完,几个妇女挎着篮子走过来,为首的是李婶子,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窝头,还冒着热气。她把篮子递给五特:“二冬,俺们蒸了些窝头,你垫垫肚子——对了,俺们商量了个事,想跟你和村长说说。”

“婶子你说。”五特接过窝头,分给王河和周先生各一个。

“就是……”李婶子搓着手,有点不好意思,“俺们娘家在河镇,以前日子苦,没敢接过来。现在咱们村路通了,能造纸、能做本子,还能卖筐子,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俺们想回去接亲人过来——不光俺们,还有几个姐妹,娘家在李家坳,也想接人。”

她说完,其他妇女也跟着点头,一个穿蓝布衫的妇女小声说:“二冬小爷,村长,俺们亲人来了,不会白吃村里的饭,俺们教他们抄纸、编筐,肯定能帮上忙……就是不知道,村里收不收。”

王河没立刻说话,看向五特——这些日子,村里的事,他总愿意听二冬的主意。

五特咬了口窝头,温热的面香在嘴里散开。他想起刚到新河镇时,村里只有几十口人,晒谷场空荡荡的,晚上只有风声。现在晒谷场天天热闹,陶罐里的银子越来越多,路上能看到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这样的日子,多些人一起过,才更像样。

他咽下窝头,对李婶子笑了笑:“可以啊。”

“真的?”李婶子眼睛一下子亮了。

“嗯。”五特点头,声音很轻却很肯定,“有多少人都收。你们回去接,路上小心些,要是遇到难处,就说你们是新河镇的,拿着这个。”他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不是蓝色封面,是用旧纸订的,上面写着“新河镇”三个字,“带着这个,要是遇到其他镇的人,他们不会为难你们。”

李婶子接过本子,手指紧紧攥着,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谢谢二冬小爷!谢谢村长!俺们这就收拾东西,明天一早就出发!”

妇女们欢天喜地地走了,周先生看着她们的背影,笑着说:“这下村里更热闹了,就是人多了,银子得省着花,房子也得盖更多。”

提到银子和房子,五特看向王河:“村长,之前说的那些人——就是跟着我从山里出来的,还有后来投奔咱们的,一共九千九百多人,对吧?”

“对,正好九千九百零三人。”王河记得清楚,每天晚上都要数一遍村里的人数。

“那用现在的银子,先给他们盖房子。”五特说,“每间房子住三个人,盖三千三百零一间,够住了。房子不用太大,能遮风挡雨,有个灶台,能做饭就行。”

王河点头:“俺听你的,这就安排人去砍木头、和泥。”

“还有。”五特补充道,“村里得留储备金,万一以后遇到天旱、庄稼长不好,或者有人生病要抓药,都能用。再盖个储备库,把粮食、草药、多余的纸和本子都存进去,钥匙由村长你拿着,每次取东西,都记在本子上,让大家都能看见。”

“储备库?”王河眼睛一亮,“这个好!以前村里穷,啥都存不下,现在能存粮食了,俺们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五特又想起之前琢磨的分组的事,他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土里画了个圈,圈里画了三十道线:“村长,村里现在加上要接来的人,大概能有一千五百人。咱们把人分成三十组,每组三百人,人太多不好管,三百人正好,选个能干的当组长。”

王河凑过来看地上的画:“分三十组干啥?”

“比着干。”五特说,“每组可以造纸、编筐、做本子,也可以去山上采石、种庄稼。每个月算一次账,看看哪个组赚的银子多,赚得多的组,就多盖两间房子,给组里的人分点红糖、布料;赚得少的组,也不用罚,咱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帮他们改进。这样大家都有干劲,村里发展得更快。”

“比着干!”王河拍着膝盖,“这个主意好!俺们庄稼人就喜欢比着干,比着种地,地长得好;比着干活,活干得快!俺这就去跟大家说,让他们自己组队!”

“别急。”五特拉住他,“还有路的事。咱们村的路通了荒山,能运青石,可要是想跟其他镇做买卖,还得把路连到西镇、柳镇、李家坳、黑山西村去。”他在土里的圈外画了几条线,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西镇种麦子多,咱们能拿纸换麦子;柳镇有铁匠铺,能换铁锅、镰刀;李家坳产枣,能做枣干;黑山西村养牛羊多,能换牛羊肉。路连起来了,咱们不用跑远路,他们也能来咱们村买纸和本子,大家都方便。”

王河看着土里的线条,像是真的看到了一条条路通向其他镇,路上有推着车的人,车上装着麦子、枣、牛羊肉,还有新河镇的纸和本子。他激动得脸都红了:“二冬,你想得太长远了!俺这就安排男人们,等存知屋盖好,就开始修往其他镇的路!”

接下来的日子,新河镇像个转不停的陀螺,却转得热闹、转得有盼头。

男人们分成两拨,一拨采石盖存知屋和储备库,青石一块块砌起来,墙越来越高;另一拨拿着铁锹、锄头,往西镇的方向修路,路基一天天往前延伸,路上撒着他们的汗水,也撒着笑声。

妇女们更忙了,既要抄纸、装订本子、编筐子,还要教刚从河镇、李家坳接来的亲人做活。李婶子接来了她的爹娘和两个弟弟,她娘跟着学抄纸,手指泡在水里,却笑得合不拢嘴;弟弟们年纪小,就跟着编小筐子,编得歪歪扭扭,却没人笑话,反而有妇女拿着他们编的小筐子,说要留着装针线。

五特每天都在写那本一百九十九页的本子,写累了就去存知屋看看——架子已经搭好了,周先生正把书摆放好,要轻轻擦一遍封面。看到五特来,周先生笑着说:“二冬,你看书摆在一起,多像咱们村的日子。”

五特点头,拿起里面写着“剥手皮步骤:1. ……;2. ……,泡入水中去腥……”字迹还带着点生涩,是他刚学写字时写的。他想起那时村里只有几十口人,大家围着他看剥皮,眼里满是好奇,现在村里有将近1万人,大家都能熟练地剥兽皮,甚至能想出新的法子——比如有妇女把晒干的兽皮上色,混在正常的皮子了,做出的皮衣非常漂亮。

“二冬,你看这个。”周先生递给他一张纸,纸上画着一只鸡,旁边写着“养鸡:鸡下蛋后,要给鸡喂些玉米粒,下蛋更多”,是村里一个孩子写的,字迹歪歪扭扭,画的鸡也像个小团子。“这孩子跟着他娘学认字,今天写了这个,非要放在存知屋里,说想帮上忙。”

五特接过纸,轻轻放在架子上,跟其他本子摆在一起:“好啊,以后村里不管谁,只要想写,都能来存知屋写,写的东西不管好不好,都能留下。”

日子一天天过,存知屋盖好了,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墙砌得整整齐齐,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是五特写的“存知屋”三个字。村里的人都来参观,孩子们趴在架子下,仰着头看本子,有认字的人就给他们念,念到“辨毒草”,孩子们就记在心里;念到“养母鸡”,妇女们就互相讨论,说要试试给鸡喂玉米粒。

储备库也盖好了,里面存了满满的粮食——有从西镇换来的麦子,有村里自己种的谷子,还有从李家坳换来的枣干。草药也存了不少,有乡亲们上山采的蒲公英、金银花,还有从城里药铺买来的甘草、当归。五特还让人做了几个大陶罐,装着干净的水,放在储备库的角落里,他说:“万一遇到天灾,水比粮食还重要。”

往其他镇的路也修了一半,通到了西镇的边界。西镇的人听说新河镇在修路,还派了人来帮忙,领头的是西镇的村长,手里拿着一袋麦子,笑着对王河说:“俺们西镇的麦子多,你们的纸好,路通了,俺们就能常来常往,一起过日子!”

王河高兴得把麦子分给乡亲们,每家都分到一小把,大家煮了麦粥,喝在嘴里,甜在心里。

这天晚上,五特终于写完了那本一百九十九页的书,最后一页写的是一首诗:“新河镇里人渐多,纸香伴着麦香飘。路通东西南北镇,不用争抢不用吵。你送我来我送你,日子越过越热闹。”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合上本子,指尖沾着的芦花粉落在纸页上,像一颗小小的星星。他拿着本子,走到晒谷场——那里正热闹,三十个组的组长正围着王河算账,有的组赚得多,组长笑得合不拢嘴;有的组赚得少,却没人灰心,反而拉着其他组长问:“你们组咋赚这么多?教教俺们呗。”

看到五特来,王河笑着喊:“二冬,你来啦!俺们刚算完账,第一组赚得最多,俺们明天就给他们多盖两间房子!”

第一组的组长是个黝黑的汉子,挠着头笑:“都是大家一起干的,往后俺们还能赚更多!”

五特把那本一百九十九页的书递给王河:“村长,这书写完了,放在存知屋最上面吧。”

王河接过本子,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像是抱着稀世珍宝。他抬头看向晒谷场的乡亲们,看着他们的笑脸,看着远处存知屋的灯光,忽然觉得眼睛发热——以前他总怕新河镇撑不下去,怕乡亲们饿肚子,现在他不怕了,有二冬,有这些肯干的乡亲,有通到其他镇的路,有存满粮食的储备库,新河镇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乡亲们!”王河举起手里的本子,声音洪亮,“这是二冬写的一百九十九的书,里面记着咱们咋过日子,咋跟外人好好相处,咋把日子过热闹!从明天起,咱们接着修路,接着造纸、编筐,接着接更多的亲人来——咱们新河镇,要让所有来的人,都能吃饱饭、住上屋,都能笑着过日子!”

“好!”乡亲们齐声喊起来,声音震得晒谷场的竹竿晃了晃,也震得远处的芦苇荡沙沙响。月光洒下来,落在蓝色的本子上,落在乡亲们的笑脸上,落在新修的路基上,也落在那本芦花粉封面的一百九十九页的书——没人知道,这本记满了日子和温和的本子,后来会被传遍整个天下,被人称为“第一书”,无数人争抢着想要一睹它的模样,想要从那些简单的字迹里,找到好好过日子的道理。

五特站在人群里,看着眼前的一切,嘴角带着淡淡的笑。他知道,这不是结束,是开始——新河镇的路会通到更多的镇,存知屋的本子会越来越多,乡亲们的笑脸会越来越亮,而那些关于和平相处、关于好好生活的道理,会像芦苇荡里的种子,随风飘向更远的地方,落在每一片荒土上,长出新的希望。

新河镇前村长王河说:“二冬啊,现在这新河镇人太多了,这个亭长应该你来做。”五特马上拒绝了!

现在新河镇,做纸,做本,编筐,做皮衣……

以后注定这里的繁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