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机器变 > 第26章 西镇十三天(下)

机器变 第26章 西镇十三天(下)

作者:玉彬先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0:53:31

话又说回来西镇疫事第十二日……

荻花庭是被竹简砸在地上的脆响惊醒的。他趴在衙署的案桌上睡着了,头下还压着昨夜统计的染疫名册,墨汁洇透了竹简,在他额角印下一块黑痕。

“亭长!亭长您醒醒!”衙役孙老三的声音带着哭腔,手里的新名册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今早的数……数出来了!病倒的人,已经有十五万了!”

“十五万?”荻花庭猛地坐起来,脑子还昏沉着,伸手去抢名册,手指却不听使唤,连翻了几页都没抓住。他定了定神,终于看清竹简上的数字——东头巷病倒三百二十一人,南头屠户区四百零七人,李村全族一千三百人尽数染病,只剩下几个没断奶的娃娃还在强撑。最扎眼的是最后一行:“今日新增染疫者四万三千六百一十二人,死者九百八十七人。”

“九百八十七……”荻花庭喃喃重复着,突然想起前日跪在仓库前说的“死一千人就以死谢罪”,后背瞬间冒出一层冷汗。他踉跄着站起来,刚走两步就撞在门框上,扶着门才稳住身子:“五特呢?五特在哪?”

“五特在医棚呢,天没亮就去了,正教郎中们给病人擦身子。”孙老三连忙扶住他,“亭长您别急,五特说了,只要按他的法子来,情况能稳住。”

荻花庭甩开他的手,跌跌撞撞往医棚跑。城隍庙的院子里已经搭起了十几顶草棚,每顶棚下都挤满了病人,有的浑身烧得通红,嘴里胡言乱语;有的不停咳嗽,痰盂里全是带血的脓痰;还有的皮肤已经开始起红疹,抓得浑身是血痕。五特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短褂,正蹲在一个老妇人身边,手里拿着块浸了温水的布,轻轻擦着老妇人的额头。

“五特!”荻花庭跑过去,声音都在抖,“十五万了……再这样下去,西镇就空了!”

五特抬起头,脸上沾着点水渍,眼神却比往日更亮:“亭长,你先稳住。去让衙役把所有石灰都运过来,每隔半个时辰,就在医棚周围撒一圈;再让人烧滚水,所有病人的碗筷、布巾都要用滚水煮一炷香的时间。还有,让没染病的人都待在家里,门窗每天用温水擦三遍,不许跟染病的人共用任何东西。”

“好好好!我都去办!”荻花庭刚要跑,又被五特叫住。

“还有,找几个力气大的衙役,把身上起红疹、水泡的病人,单独挪到最北边的草棚里——那些人是‘痘疹重患’,得单独照料。”五特的声音顿了顿,“告诉郎中们,给这些重患擦身子时,自己要戴两层口罩,手上得裹着厚布,擦完的布立刻烧掉,不许留。”

荻花庭看着五特认真的样子,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些。他重重点头:“我听你的,全都听你的。”转身时,正好看见张郎中拿着个药碗跑过来,碗里的药汁黑乎乎的,冒着热气。

“五特小先生,这是按你说的,用金银花、连翘熬的药,给轻患喝的,管用吗?”张郎中的声音里满是期待——这几日按五特的法子戴口罩、撒石灰,确实少了些衙役染病,可重患的死亡率还是高得吓人。

五特接过药碗,闻了闻,点点头:“给轻患喝,一天三碗。重患不能喝这个,得用紫草、赤芍熬水,擦在水泡周围,别让水泡破了。”他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浑身起水泡的少年,“你看他的水泡,要是破了,流出来的水沾到别人身上,别人也会染病——这就是瘟疫传得快的原因。”

张郎中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之前还以为是气传的,没想到这水泡里的水才是病根!”

五特没再说话,又蹲下去给老妇人擦身子。荻花庭站在旁边,看着这个十岁的娃娃,突然想起八日前他说“十三天爆发”时的笃定——原来这娃娃不是胡言,他是真的懂这瘟疫。

第十三日:痘起

第十三日的天是阴的,铅灰色的云压得很低,连风都带着一股冷意。荻花庭一夜没睡,守在医棚外的石灰堆旁,看着衙役们一趟趟往棚里送滚水、换布巾,眼睛里全是红血丝。

“亭长,今早的数出来了。”孙老三跑过来,声音比昨天沉了些,“病倒的人有十八万,新增三万……不过,死者比昨天少了,只有七百六十人。”

“少了?”荻花庭猛地睁大眼睛,“真的少了?”

“真的!”孙老三用力点头,“张郎中说,昨天按五特的法子,把重患单独隔开,又用紫草水擦水泡,好多重患的水泡都没破,也不怎么咳血了!”

荻花庭心里一阵激动,刚要往医棚跑,就看见五特从里面出来,脸色却不太好。他连忙迎上去:“五特,死者少了,这是好事啊,你怎么不高兴?”

“亭长,你跟我来。”五特没解释,转身往北边的草棚走。荻花庭跟着他进去,刚掀开草帘,就倒吸一口凉气——棚里躺着十几个重患,每个人身上都起了密密麻麻的水泡,有的水泡已经破了,流出淡黄色的脓水,在草席上积成小小的水洼,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腥甜的味道。

“你看他们的水泡。”五特蹲在一个中年男人身边,指着他胳膊上的水泡,“这些水泡刚开始是红疹子,慢慢变成小水泡,再变成大水泡——这就是‘痘’,这瘟疫不是普通的疫,是‘天花’。”

“天花?”荻花庭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眉头拧得紧紧的。

“我娘以前是游方郎中,她教过我。”五特的声音低了些,“天花传得快,死得也快,可只要熬过出痘、结痂,活下来的人就再也不会染上天花了。现在咱们做的,都是‘防’和‘护’,要想真的治,得用‘种痘’的法子——不过现在来不及,先把‘观察’和‘照料’的法子教给所有人。”

他拉着荻花庭走到棚外,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画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图:第一个图是红点,第二个是小水泡,第三个是大水泡,第四个是水泡破了结痂。

“这是天花的四个阶段。”五特指着图,一个一个解释,“第一阶段是‘发疹期’,病人会发烧、头疼,身上起小红点,这时候就要把人隔离,不然会传给别人;第二阶段是‘水泡期’,红点变成小水泡,这时候要给病人擦紫草水,别让水泡破了,破了就容易烂;第三阶段是‘脓泡期’,小水泡变大,里面全是脓水,这时候病人最危险,要每隔一个时辰擦一次身子,喂点稀粥,别让他们脱水;第四阶段是‘结痂期’,脓泡破了结痂,这时候就快好了,结痂掉了之后,身上会留疤,但人就安全了。”

荻花庭凑过去,盯着纸上的图,生怕漏了一个字:“我记住了,我这就让郎中们都过来学,让他们把这些法子教给每个照料病人的人。”

“还有,”五特拉住他,“种痘的法子我也记着,等疫情再稳一稳,咱们就给没染病的人种痘——尤其是孩子,孩子染上天花,十有**活不下来。”

荻花庭重重点头:“都听你的。你说怎么干,咱们就怎么干。”他看着五特瘦小的肩膀,突然觉得,这肩膀上扛着的,是整个西镇的命。

这天下午,上级派来的郎中终于到了,一共二十个,还带来了两车药材。领头的王郎中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一到西镇就去了医棚,看见五特正在教郎中们分辨痘疹,惊讶得合不拢嘴。

“你这娃娃,竟然懂天花的治法?”王郎中拉着五特的手,眼神里满是敬佩,“我从医五十年,也只见过两次天花,每次都死了大半人,你这法子,是从哪学的?”

“我娘教的。”五特低下头,“我娘说,天花虽然凶,可只要摸清它的性子,就能治。”

王郎中叹了口气,对着荻花庭说:“亭长,你可捡到宝了。这娃娃的法子,比咱们这些老郎中的管用多了——按他的法子来,西镇有救了。”

荻花庭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些。他抬头看了看天,阴云好像散了些,漏下来一缕微弱的阳光,照在医棚的草帘上,暖融融的。

第十四日:转机

第十四日的清晨,终于出了太阳。金色的阳光洒在西镇的街巷里,驱散了连日来的阴冷,连空气里的药味都淡了些。

荻花庭刚洗漱完,就看见孙老三兴冲冲地跑过来,手里的名册都快挥飞了:“亭长!好消息!病倒的人是二十三万,新增五万,可死者只有五百一十人!张郎中说,昨天按五特的法子照料的重患,有十几个已经开始结痂了!”

“结痂了?”荻花庭一下子跳起来,顾不上穿鞋,光着脚就往医棚跑。刚到北头的草棚,就听见里面传来一阵哭声——不是之前的绝望哭喊,是带着喜悦的哽咽。

他掀开草帘进去,看见一个妇人正抱着一个少年哭,少年的脸上和胳膊上结着一层薄薄的痂,虽然脸色还有些苍白,可眼睛已经亮了。张郎中站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亭长,你看,这孩子昨天还烧得说胡话,今天就醒了,身上的脓泡全结痂了!”

五特也在旁边,手里拿着块干净的布,正在给少年擦手。他看见荻花庭,笑着说:“亭长,你看,我说的没错吧,熬过结痂就好了。”

荻花庭走到少年身边,蹲下来,轻轻摸了摸他胳膊上的痂,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这是瘟疫爆发以来,他第一次看见活下来的重患。他抹了把眼泪,对着妇人说:“别哭了,孩子好了,这是好事啊!”

妇人点点头,哽咽着说:“多谢亭长,多谢五特小先生……要是没有你们,这孩子早就没了。”

五特站起身,对着荻花庭说:“亭长,现在疫情已经逐渐减轻了,新增的人虽然多,可大多是之前没隔离的轻患,只要按咱们的法子照料,很快就能好。现在,我得把防天花、观察天花、治天花的法子都写下来,让所有郎中都学会,还要传给附近的柳镇和河镇——他们那边刚爆发,肯定需要这些法子。”

荻花庭连忙点头:“好!我这就给你找最好的竹简和墨,让衙役们都过来帮你抄,抄好了立刻派人送到柳镇和河镇去!”

接下来的一整天,衙署里都挤满了人。五特坐在案桌前,一边说,一边画,荻花庭和几个识字的衙役围在旁边,认真地记着。五特说得很慢,生怕漏了一个细节:

“防天花,首先要隔离——只要发现有人发烧、起红疹,立刻送到单独的棚里,不许跟任何人接触;其次要戴口罩,口罩要用两层布料缝,每天都要换,用过的口罩要烧掉;然后要消毒,病人的衣物、碗筷要用滚水煮,医棚周围要撒石灰,每隔半个时辰撒一次;最后要注意个人卫生,没染病的人每天要洗一次澡,喝滚水,不许吃生的东西。”

他顿了顿,拿起笔,在竹简上画了个红点:“观察天花,要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疹期,病人发烧、头疼、怕冷,身上起小红点,红点先从额头、脖子开始,再蔓延到全身,这时候要立刻隔离;第二阶段水泡期,红点变成小水泡,水泡周围是红的,这时候要给病人擦紫草水,紫草和水的比例是一比十,熬一炷香的时间,放凉了再擦,一天擦三次;第三阶段脓泡期,小水泡变大,里面全是脓水,病人会烧得更厉害,这时候要每隔一个时辰给病人擦一次温水,喂稀粥或者米汤,别让他们脱水,要是病人咳血,就用白茅根熬水喝,一次喝小半碗;第四阶段结痂期,脓泡破了结痂,这时候病人就不烧了,要给他们换干净的草席和衣物,结痂别用手抠,让它自己掉,掉了之后就安全了。”

荻花庭一边记,一边点头,时不时问一句:“紫草要是不够了,能用别的药代替吗?”“滚水煮碗筷,一炷香的时间够吗?”五特都耐心地回答,直到太阳落山,才把所有法子都说完。

“好了,都记下来了吗?”五特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让衙役们连夜抄,明天一早送到柳镇和河镇去——他们那边的人还不知道这些法子,肯定有很多人在等死。”

荻花庭拿起记好的竹简,看了看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和图,心里一阵暖流。他对着五特鞠了一躬:“五特,谢谢你。要是没有你,西镇的七十七万七千二百八十二个人,早就没了。”

五特笑了笑,摇了摇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我娘说,医者仁心,不管多大年纪,只要能救人,就不能袖手旁观。”他抬头看向窗外,月亮已经升起来了,银辉洒在街巷里,安静又温柔,“亭长,你说,等疫情过去,西镇还会像以前一样吗?”

荻花庭走到窗边,看着月亮,笑着说:“会的。等疫情过去,咱们就把医棚拆了,重新开集市,让叫卖声传遍整个西镇。到时候,我请你吃最好的糖糕,给你做件新衣裳——用阿果娘送你的那块碎花布。”

五特点点头,眼里闪着光:“好,我等着。”

第十五日:传法

第十五日的天刚亮,十几匹快马就从西镇的城门出发,往柳镇、河镇的方向跑。马背上的衙役们怀里抱着抄好的竹简,竹简上写着五特总结的“天花防治法”——这是西镇的希望,也是周边各镇的希望。

荻花庭站在城楼上,看着快马消失在远方,心里松了口气。五特走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个刚做好的口罩,递给荻花庭:“亭长,戴上吧,虽然疫情减轻了,可还是要小心。”

荻花庭接过口罩戴上,笑着说:“好,听你的。对了,王郎中刚才找你,说想让你给新来的郎中们再讲一遍天花的治法,他们好多人都没见过天花,怕记不住。”

“好,我这就去。”五特点点头,转身往医棚走。刚走两步,就看见一个衙役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脸上带着喜色:“亭长!五特小先生!上级的命令到了!说要把五特小先生的天花防治法传遍所有城镇,还要请五特小先生去郡城,给所有郎中讲课呢!”

荻花庭接过信,看完之后,激动地抓住五特的手:“五特,你看!上级要请你去郡城讲课!你的法子要传遍所有城镇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因为天花死那么多人了!”

五特看着信,眼睛也亮了。他想起娘以前说的“让天下无疫”,现在,他好像离这个目标近了一步。

“不过,我不去郡城。”五特突然说。

荻花庭愣了一下:“为什么?去郡城是好事啊,能让更多人学会你的法子。”

“西镇还需要我。”五特摇摇头,“还有好多病人没好,我得留在这,看着他们都结痂、康复。等西镇的疫情彻底结束了,我再去郡城——到时候,我要带着西镇所有康复的人一起去,让他们告诉所有人,天花是能治好的。”

荻花庭看着五特坚定的眼神,心里一阵感动。他重重点头:“好,听你的。咱们等西镇的疫情彻底结束,再一起去郡城。”

这天下午,医棚里又传来好消息——有五十多个重患都开始结痂了,轻患也大多退了烧,能自己喝粥了。张郎中拉着五特的手,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小先生,你真是活菩萨啊!我从医三十年,从来没见过这么厉害的治法,以后我就跟着你学,你教我怎么认天花,怎么治天花!”

西镇的瘟疫彻底控制住那天,城隍庙的老槐树上落了两只麻雀。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光斑,医棚里的草帘都被卷了起来,郎中们正忙着给最后几个结痂的病人拆纱布,孩子们的笑声从巷口传过来——那是隔离了半个月的娃娃们,终于能跑出来放风筝了。

荻花庭站在衙署的院子里,手里捏着上级发来的文书,上面写着“西镇疫控有功,特召五特入郡城授官,亭长荻花庭升一级”。他刚要去找五特,就看见那个瘦小的身影从门外走进来,手里还攥着块从山里捡的灰石头,裤脚沾着泥。

“五特!”荻花庭迎上去,把文书递给他,“你看,上级要召你去郡城当小官呢!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多少人求都求不来!”

五特接过文书,只扫了一眼就递了回去,低着头抠手里的石头:“亭长,我不去。”

“不去?”荻花庭愣了,“为啥啊?去郡城能穿好衣裳、吃好东西,还能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的本事,以后走到哪都有人敬着你。”

“我不稀罕。”五特抬起头,眼神亮得像山里的泉水,“我得回黑山西村,我家的老房子还空着,院里的那棵桃树该结果了,要是再不回去浇水,果子就得落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让人把文书改改,就说我才十岁,见了大官害怕,不敢去郡城——别说我不想当官。”

荻花庭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里又酸又暖。他知道五特的性子,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可还是忍不住劝:“五特,这机会真的难得……你想想,去了郡城,你能把天花的法子教给更多郎中,能救更多人啊。”

“救更多人不一定非要当官。”五特坐在台阶上,把石头放在阳光下翻来覆去地看,“我娘以前说,官场里的人都爱争来争去,今天抢这个位置,明天贪那个银子,哪有心思真的救人?上次我在医棚听王郎中说,去年南边闹蝗灾,当官的把朝廷发的粮都贪了,好多老百姓都饿死了——我才不要进那种地方。”

这话像块石头砸在荻花庭心上。他当了十年亭长,官场的黑暗比谁都清楚:上级来检查,要凑钱送礼;摊派赋税,要先给衙役们留一份;就连修桥铺路的银子,都有人敢偷偷克扣。他张了张嘴,想辩解几句,可最终只叹了口气,坐在五特身边:“你说得对……是我糊涂了,不该劝你去。”

“亭长也不是坏人。”五特看出他的失落,把手里的石头递给他,“你看这石头,灰扑扑的,可里面说不定藏着亮闪闪的东西呢——就像亭长,虽然在官场里,可还是想着老百姓。”

荻花庭接过石头,摸了摸上面的纹路,突然笑了:“你这娃娃,嘴倒甜。那你说,我该怎么谢你?西镇这十五万人的命,都是你救的,我总不能让你空着手回村。”

五特歪着头想了想,眼睛突然亮了:“那亭长陪我去西镇外围的山里转转呗?我喜欢捡石头,要是能找到一座全是石头的荒山,你把山送给我就行——要是官府不让送,我买也可以,我攒了点银子。”

“要荒山干啥?”荻花庭纳闷了,“那些山都是秃的,连草都长不好,既不能种庄稼,也不能养牲口,要它有啥用?”

“这是秘密。”五特把手指放在嘴边,做了个“嘘”的手势,“亭长别问了,反正我有用。要是实在不能送,那就算了,我再自己找。”

“送!咋不能送!”荻花庭拍了拍大腿,“那些荒山都是官府的,本来就没人要,你想要,我明天就让人去办文书,把山给你划过来——别说一座,你要是喜欢,三座都给你!”

五特眼睛一下子亮了,蹦起来抓住他的胳膊:“真的?那太好了!谢谢亭长!”

看着他雀跃的样子,荻花庭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他想着,不就是几座荒山吗?比起五特救的命,这点东西算得了什么。

第二天一早,衙署的衙役们就准备好了轿子。孙老三带着四个力气大的衙役抬轿,张郎中也跟着,说是山里可能有草药,顺便采点。荻花庭本来想让五特坐轿,可五特偏要自己走,说坐轿看不清路边的石头,最后只好让轿夫们抬着空轿跟着,几个人沿着西镇外围的山路慢慢走。

山里的路不好走,全是碎石子,五特却走得飞快,眼睛盯着路边的石头,时不时蹲下来捡一块,翻来覆去地看,要是不满意就扔了,满意的就揣进怀里。荻花庭跟在后面,看着他弯腰捡石头的样子,忍不住笑:“你这娃娃,捡石头比捡银子还上心。”

“石头比银子有用。”五特捡起一块暗绿色的石头,对着阳光照了照,又放回地上,“这块不行,里面的‘芯’不够纯。”

“芯?啥芯?”张郎中凑过来,看着地上的石头,“这石头就是普通的绿石头啊,除了硬点,没啥特别的。”

五特没解释,继续往前走。走了一上午,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他们到了第一座山——山光秃秃的,连棵树都没有,地上全是灰黑色的石头,风一吹,卷起一阵石粉。孙老三皱着眉:“这山叫‘秃头山’,以前有人想在这里种果树,结果树苗刚栽下去就死了,后来就没人管了。”

五特蹲下来,捡起一块灰黑色的石头,用指甲划了划,石头上留下一道浅痕。他又从怀里掏出个小锤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捡的,对着石头敲了敲,石头裂开一道缝,里面露出一点点暗绿色的东西。

“不对。”五特摇了摇头,把石头扔了,“这里的石头杂,不是我要的。”

几个人又往前走,下午的时候到了第二座山。这座山比秃头山强点,路边长了些野草,石头是灰白色的。衙役们都累了,坐在路边喝水,五特却还在捡石头,捡了几块敲开,都摇着头放了。

“五特,要不咱先歇会儿?”荻花庭看着他满头的汗,递过去一块帕子,“山里的太阳毒,别中暑了。”

“快了,应该就在前面。”五特接过帕子擦了擦汗,又往前走。走了大概半个时辰,前面出现了一座山,山的颜色比前两座深,远远看去黑乎乎的,山脚下的石头堆得像小山,风吹过的时候,能听见石头碰撞的声音。

“就是这里!”五特突然停住脚,眼睛亮得像星星,快步跑到山脚下,捡起一块黑石头。他用锤子敲开石头,里面露出了暗绿色的矿石,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光泽。五特激动得手都抖了,把石头举到荻花庭面前:“亭长你看!是‘孔雀石’!我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

荻花庭凑过去看了看,还是没看出啥特别的:“这不就是块黑石头吗?里面的绿东西是啥?”

“是铜啊!”五特声音都带着颤,“把这石头烧了,能炼出铜来——比现在用的青铜纯多了,能做锄头、犁铧,还能做铜盆,比陶盆耐用!”

他这话一出口,所有人都愣了。张郎中凑过来,摸了摸石头里的绿矿石:“这东西能炼铜?我活了五十岁,从来没听说过石头能炼铜。”

“真的能!”五特用力点头,“我娘以前给我看过一本书,书里说,有一种绿石头叫孔雀石,烧透了就能炼出铜。我以前在黑山西村的山里找过,都没找到,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

荻花庭看着他激动的样子,突然明白了——这娃娃要荒山,是为了炼铜。他心里一阵感慨,这十岁的娃娃,心里装的不仅是救人,还有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心思。

“你想要的就是这座山?”荻花庭问。

五特点点头:“对!这座山的石头里全是孔雀石,太适合了!”

“那这座山就给你。”荻花庭笑着说,“不过我刚才说了,要给你三座,这三座山连在一起,干脆都划给你,以后你想怎么弄就怎么弄。”

他指了指旁边的秃头山和另一座长满野草的山:“那座长满野草的山叫‘不茅山’,以前是座乱葬岗,后来迁走了,也没人要。这三座山连在一起,以后就都是你的了。”

五特看着三座山,眼睛里闪着光,突然对着荻花庭鞠了一躬:“谢谢亭长!以后我炼出铜,先给西镇的老百姓做锄头、做铜盆,让大家都能用上好东西!”

“好!我等着!”荻花庭拍了拍他的肩膀,心里暖烘烘的。

接下来的两天,他们又把三座山仔细转了一遍。五特在山里标记了好多地方,说是孔雀石多的地方,还捡了好多石头装在轿子里,说是要带回村研究。衙役们轮流抬着装满石头的轿子,累得满头大汗,可看着五特认真的样子,没人抱怨——他们都知道,这娃娃是为了西镇的老百姓。

第三天傍晚,几个人终于回到了西镇。孙老三累得瘫在衙署的院子里,喘着气说:“这三天比抬着亭长跑五十里路还累,五特小先生精力可真足,天天盯着石头,眼睛都不眨一下。”

五特却不累,抱着一怀里的石头,坐在台阶上摆弄。荻花庭走过去,递给他一碗凉茶:“喝口水歇歇吧。文书我已经让人去办了,过两天就能下来,到时候这三座山就正式是你的了。对了,这三座山连在一起,总得有个正经名字,你刚才听见衙役说的‘秃头山’‘不茅山’‘黑石山’都是老百姓瞎叫的,你想给它们起个啥名字?”

五特想了想,指着黑石山说:“这座山有孔雀石,能炼出铜,就叫‘铜石山’吧。旁边的秃头山以后可以种上树,叫‘青树山’,不茅山有野草,以后可以养牲口,叫‘青草山’——这样三座山都是青的,多好看。”

“好!就叫这名字!”荻花庭笑着点头,“铜石山、青树山、青草山,以后这三座山就是你的了。”

五特捧着凉茶,喝了一口,眼睛看着窗外的夕阳,嘴角带着笑。他想着,等回到村,就把老房子修一修,然后带着村里人来开山炼石,炼出铜来,先给西镇的老百姓做农具,再卖到别的地方——到时候,大家就都不用再穷了。

秘辛:铜愿

第四天上午,官府的文书就送来了。红色的封皮上盖着官府的大印,里面写着“西镇外围铜石山、青树山、青草山,赐于黑山西村五特,永为业产”。荻花庭把文书递给五特,笑着说:“拿着吧,以后这三座山就是你的了,谁也抢不走。”

五特接过文书,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怀里贴身的地方,像是藏了个宝贝。他抬头看着荻花庭,突然说:“亭长,我再送西镇一个赚钱的办法吧。”

“赚钱的办法?”荻花庭愣了,“啥办法?”

“帮我开山砸石啊。”五特说,“铜石山里的孔雀石要砸下来才能炼,我一个人肯定不行,得请西镇的老百姓帮忙。男人们去山里砸石头,女人们可以把石头里的孔雀石挑出来,我按银子算工钱——砸一百斤石头给五十文,挑出一斤纯矿石给二十文,比种地赚得多。等炼出铜来,再把铜卖到别的城镇,赚的银子分西镇一半,这样老百姓就不用再愁吃穿了。”

荻花庭眼睛一下子亮了:“你说的是真的?石头真能卖钱?还能卖不少?”

“真的!”五特用力点头,“我娘以前说,铜器在城里卖得可贵了,一把铜锄头能卖三两银子,一口铜盆能卖六两——比十亩地的粮食还贵。咱们炼出铜来,不仅能自己用,还能卖到郡城、京城,到时候西镇的老百姓就都富裕了。”

旁边的孙老三听了,忍不住插嘴:“五特小先生,这石头真能炼出铜?要是炼不出来,那老百姓不白忙活了?”

“肯定能炼出来。”五特笃定地说,“我娘留下的书里写得清清楚楚,孔雀石加木炭,在窑里烧三天三夜,就能炼出铜水,铜水冷却了就是铜块——我以前在村里试过,炼出过小铜块,就是太少了,没啥用。现在有了铜石山,肯定能炼出好多铜。”

荻花庭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里彻底信了。他想着,西镇的老百姓确实穷,去年闹旱灾,好多人家都吃不上饭,要是真能靠石头赚钱,那老百姓的日子就能好过了。

“好!我这就去通知老百姓!”荻花庭站起来,就要往外走,却被五特拉住了。

“亭长,还有件事。”五特的脸色沉了下来,“我昨天听王郎中说,东边的沙镇也爆发了天花,可沙镇的亭长不听朝廷传来的防治法子,说那些法子是‘娃娃瞎编的’,不仅不隔离病人,还不让郎中戴口罩,结果现在沙镇已经封城了——听说城里的人快死光了,朝廷下了命令,沙镇的所有官员都要诛九族,家里的人十代为奴。”

荻花庭浑身一震,手里的茶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他知道朝廷的规矩,要是官员失职导致瘟疫蔓延,下场就是诛九族,可他没想到沙镇的亭长真的敢不听命令——那可是一镇人的命啊!

“疯了……他真是疯了!”荻花庭声音都在抖,“那些防治法子明明能救人,他为啥不听?就因为是你一个十岁娃娃说的?”

“可能是觉得丢脸吧。”五特低下头,声音有些轻,“他是亭长,觉得听一个娃娃的话,会被人笑话——可他忘了,比起面子,老百姓的命更重要。”

张郎中叹了口气:“沙镇的老百姓可怜啊……听说现在城里到处都是死人,官府的人进去收尸,都得戴着三层口罩,进去一次就得烧一次衣裳。要是当初听了五特小先生的法子,也不至于落到这个下场。”

荻花庭沉默了好久,才抬起头,看着五特,眼神里满是庆幸:“五特,幸好西镇有你。要是当初我也像沙镇的亭长一样,不听你的话,现在西镇恐怕也……”

“亭长不会的。”五特打断他,“亭长是心里装着老百姓的人,就像铜石山里的孔雀石,虽然外面灰扑扑的,可里面是亮闪闪的铜——沙镇的亭长,就像外面的石头,看着硬,里面全是碎渣。”

荻花庭被他逗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娃娃,说话倒有道理。那我现在就去通知老百姓,明天就开始去铜石山砸石头——咱们不仅要让西镇的人活下来,还要让他们活得好好的。”

“嗯!”五特点点头,眼睛里闪着光。

当天下午,西镇的街巷里就传遍了消息——五特小先生要请老百姓去山里砸石头,给工钱,还说石头能炼出铜,以后能赚大钱。老百姓们刚开始还半信半疑,可一想到是救了全镇人的五特小先生说的,都纷纷报名。孙老三带着衙役们登记名字,从下午忙到天黑,登记的人就有三千多。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铜石山就热闹起来了。男人们拿着锤子、凿子去砸石头,女人们带着篮子去挑矿石,孩子们也跟着,帮着捡小石头。五特站在山脚下,教大家怎么分辨孔雀石,怎么砸石头才不会伤到手,荻花庭也跟着,帮着维持秩序,时不时给大家递碗水。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铜石山上全是“叮叮当当”的声音,夹杂着老百姓的笑声。孙老三砸着石头,笑着对旁边的衙役说:“你说咱们以前咋就没发现,这破石头还能当饭吃?”

“那是因为咱们没遇到五特小先生啊。”衙役笑着说,“以后啊,咱们西镇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