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机器变 > 第25章 西镇十三天

机器变 第25章 西镇十三天

作者:玉彬先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0:53:31

天刚蒙蒙亮,东河村客栈的压水井就“吱呀”响了。阿果娘端着木盆往灶房走,路过院子时,看见五特正蹲在台阶上擦鞋——粗布鞋底沾着的铜锈末被他一点点蹭掉,灵智核的微光藏在袖口,只在指尖碰到底面时,闪过一丝极淡的蓝。

“二冬,面条快好了,让大囤帮你收拾行李呗?”阿果娘掀开布帘,蒸汽裹着葱花的香飘出来,“车夫刘爷爷说马车已经套好了,就等咱们吃完动身。”

五特刚应了声,就听见屋里传来阿果的尖叫。他连忙起身跑进去,只见阿果举着糖人残片跺脚,糖霜沾在衣襟上,哭唧唧地喊:“糖人化没了!二冬哥哥,小兔子的耳朵都粘在布上了!”

二囤凑在旁边,手里攥着个纸包,小声劝:“阿果别哭,等会儿去村口买麦芽糖,我分你一半。”大囤则默默拿了块湿布,蹲下来帮阿果擦衣服,动作轻得像怕碰疼她。

五特笑着揉了揉阿果的头,从怀里掏出块干净的帕子:“等过了西镇,到黑山西村,我给你买两个糖人,一个兔子,一个老虎,好不好?”阿果立刻收了眼泪,吸着鼻子点头,手指还在帕子上画着糖人的样子。

刚坐下端起碗,院门外就传来车夫爷爷的吆喝:“娃娃们,走咯!早走早过西镇,省得晌午太阳晒!”他今年五十多岁,脸上刻着风霜,手里的马鞭杆磨得发亮,马车停在门口,车辕上还挂着个竹编的水壶——是阿果娘昨天特意给他装的凉茶。

老汉拎着布包出来,里面裹着干粮和草药,走到五特身边时,悄悄塞给他个小瓷瓶:“这是治头疼脑热的药,过西镇时要是不舒服,就喝一口。昨天听你说亭长封了铺子,咱们尽量少跟人说话,赶紧穿过去。”

五特接过瓷瓶攥在手里,指尖触到瓶底的刻痕——是西镇青铜器铺特有的纹路,想来是张老汉以前在镇上做活时攒下的。他刚要说话,阿果就拽着他的衣角往外跑,二囤跟在后面,手里还不忘拎着五特的布包,大囤则帮阿果娘提着食盒,一行人说说笑笑地挤上了马车。

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咕噜咕噜”的响。阿果趴在车窗边,扒着木框往外看,路边的野草上还沾着露水,晨光洒在上面,像撒了把碎银子。二囤凑过来,指着远处的树问:“二冬哥哥,那是不是西镇的方向?我好像看见烟囱了。”

五特点点头,刚要开口,灵智核突然在袖口发烫。他悄悄抬手按了按,扫描圈瞬间展开——西镇的红点比昨天多了三个,而且都集中在镇子中心,更奇怪的是,原本该热闹的早市方向,连个人影的信号都没有。

“车夫爷爷,西镇的早市怎么没动静啊?”五特掀开车帘问。车夫爷爷勒了勒马缰绳,马车慢下来,他眯着眼往镇子口望,眉头皱了起来:“怪了,往常这时候,镇口的包子铺早冒烟了,今天怎么连门都关着?”

说话间,马车已经到了西镇入口。原本该值守的兵卒不见了,只有个卖菜的老农蹲在路边,见了马车就往旁边躲,眼神躲躲闪闪的。五特让车夫爷爷停下车,刚要下去问问,就看见阿果指着前方喊:“二冬哥哥,是亭长!还有好多官兵!”

亭长穿着青色官服,腰间挂着铜印,站在路中间,身后的官兵手里握着长枪,枪尖闪着冷光。他看见马车,嘴角勾起抹冷笑,挥了挥手,官兵立刻围了上来,长枪把马车圈在中间。

五特跳下车,往前走了两步,袖口的灵智核又烫了一下——扫描圈里,镇子里的红点还在增加,而且有两个正往这边移动,速度比昨天快了不少。“亭长,这是怎么回事?”他尽量让声音平稳,“昨天您不是说,西镇已经安排好了,我们可以顺利通过吗?”

亭长往前凑了凑,居高临下地打量五特,目光扫过他身后的马车,看见阿果娘和孩子们探出头,眼里的嘲讽更浓:“顺利通过?谁说的?”他嗤笑一声,伸手拍了拍五特的肩膀,力道重得像要把人按进地里,“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娃娃,说我镇子里有瘟疫,我就信?昨天顺着你说,不过是怕你在镇子里瞎嚷嚷,惹得老百姓恐慌!”

“可昨天里正已经去挨家排查了,捕头也烧了病人的衣物!”五特攥紧了拳头,指尖发白,“亭长,您明明看见病人的症状了,咳嗽、发热、身上起红疹,这就是瘟疫的征兆,再拖下去,整个西镇都会出事!”

“征兆?我看是你造谣生事的征兆!”亭长猛地收回手,官服的下摆扫过地面,带起尘土,“一个外乡人,连西镇的路都认不全,就敢说我镇子里有瘟疫?我西镇有青铜器铺的匠人,有开药铺的先生,轮得到你一个小娃娃指手画脚?”他转头对身后的官兵喊,“拿下!造谣惑众,扰乱民心,先关进大牢,等查清了再处置!”

官兵刚要上前,五特突然喊:“等等!”他往前走了一步,挡在马车前,灵智核的蓝光在袖口一闪而过,“亭长,咱们打个赌怎么样?就赌这次的瘟疫。”

亭长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声音里满是不屑:“赌?你一个穷娃娃,有什么资格跟我赌?赌你怀里的破布包,还是赌马车里那点干粮?”他扫了眼阿果娘手里的食盒,语气更刻薄,“莫不是想赌你能哭会闹?我告诉你,大牢里可没人惯着你!”

“我赌十三天。”五特的声音很稳,目光直直地看着亭长,“十三天之内,要是西镇的瘟疫像我说的那样爆发,您就放我们走,不用您道歉——我知道您是怕老百姓恐慌,也是为了西镇好。”他顿了顿,转头看了眼马车里的人,阿果正扒着车窗,眼里满是害怕,却还是小声喊:“二冬哥哥,我们不怕!”

亭长挑了挑眉,抱臂看着他:“那你要是输了呢?”

“我输了,任凭您处置,抓我关我都可以。”五特的指尖攥得发白,“但您得放了他们——阿果娘、大囤、二囤,还有车夫爷爷,我们只是顺路一起走,不是一伙的,他们不该受牵连。”

话音刚落,马车里突然传来动静。阿果娘抱着阿果跳下来,大囤扶着车夫爷爷跟在后面,二囤攥着大囤的衣角,却还是仰着小脸喊:“我们是一伙的!二冬哥哥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阿果娘擦了擦眼角,走到五特身边,声音带着颤却很坚定:“亭长,二冬是为了救西镇才来的,我们不能让他一个人担着。要关就一起关,有难同当!”车夫爷爷也拄着马鞭杆点头:“老汉活了五十多年,还没怕过什么。这娃娃心善,我们跟他一起等十三天!”

大囤没说话,只是往五特身边挪了挪,把二冬和阿果护在身后,眼神直直地看着亭长,像株迎着风的小树苗。五特看着身边的人,又气又暖,无奈地叹了口气——灵智核扫描过他们的生命体征,都平稳得很,可这一个个的,偏要往险地里闯。

他转头看向亭长,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阿果娘给他的碎银子,还有他从阿姆洛坦星带来的一块金属片——泛着淡蓝的光,是灵智核的备用能源。“我还有赌注。”他把布包递过去,“这里面的银子,加上这块东西,值一万两。要是我输了,这些都归您,就当是赔偿西镇的损失。”

亭长接过布包,打开看了眼,金属片的蓝光让他皱了皱眉,却还是冷笑着说:“一万两?你倒敢说。不过我也不用你这莫名其妙的东西——我就信你这一回,十三天。”他顿了顿,指了指镇子边上的一处院子,“那是镇上的旧粮库,空着的,你们就住那里,吃喝你们自己解决,我的人会在外面守着,不许你们出来,也不许外人进去。”

五特点点头,刚要转身招呼大家,亭长又开口了,语气里带着点复杂的意味:“娃娃,我丑话说在前头,要是十三天过了,瘟疫没爆发,你可别指望有人来救你。西镇的大牢,可不是那么好待的。”

五特没回头,只是挥了挥手,声音传过来:“亭长放心,我说话算话。”亭长话已至此,十三天不到您别来找我!五特心想就你们这么几个残兵败将,要是弄死你们轻轻松松!等着晚上的,我倒要用灵智核记忆灵丝弦看看你是什么人!

车夫爷爷赶着马车往旧粮库走,轱辘碾过石子路,发出“咯噔咯噔”的响。阿果趴在五特怀里,小声问:“二冬哥哥,我们真的要住粮库吗?那里会不会有老鼠啊?”

五特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不会的,我们一起打扫干净,再铺上毯子,就像家里一样。”二囤凑过来,攥着五特的手:“二冬哥哥,我不怕老鼠,我可以帮你抓。”大囤则从布包里拿出块粗布,默默擦着车窗上的灰,动作有条不紊。

阿果娘坐在车边,看着五特的侧脸,突然说:“二冬,昨天你去见亭长,是不是早就知道他可能不信你?”

五特愣了一下,点头:“灵智核扫描到他昨天夜里去了药铺,跟先生吵了一架——先生说要隔离病人,他不同意,说怕影响镇上的生意。”他顿了顿,看向窗外,西镇的街道空无一人,店铺的门板都关得死死的,只有风卷着落叶飘过,“但我没想到他会直接翻脸,不过这样也好,至少我们能待在一个地方,不用分开。”

车夫爷爷赶着马车拐进一条小巷,尽头就是旧粮库——院子挺大,有两排瓦房,门口的木牌上还刻着“西镇粮库”四个字,只是漆皮都掉光了。官兵已经在门口守着了,见他们过来,打开门,面无表情地说:“进去吧,记住亭长的话,不许出来。”

五特率先跳下车,推开粮库的门——里面空荡荡的,地上落着一层灰,墙角堆着几个空粮囤,蛛网挂在房梁上,阳光从窗户缝里照进来,能看见浮动的尘埃。阿果刚迈进去一步,就被灰呛得咳嗽,阿果娘赶紧把她拉到怀里,用帕子捂住她的口鼻。

“大家别慌,咱们先打扫。”五特从布包里拿出扫帚,分给车夫爷爷和大囤,“先把地上的灰扫了,再找几块干净的布把窗户擦了,粮囤可以拆开当床板,铺上咱们带的毯子就行。”

二囤抢过一把小扫帚,学着五特的样子扫地上的灰,动作笨拙却认真,灰扬起来,他也不躲,只是眯着眼睛往前扫。阿果娘则带着阿果,用湿布擦着桌椅,阿果的小手攥着布角,一点一点地擦着桌面,嘴里还哼着村里的童谣。

车夫爷爷扫到墙角时,突然“咦”了一声,弯腰捡起个东西——是个陶碗,碗底还沾着点粮食的残渣。“这粮库以前应该住过人。”他擦了擦碗上的灰,“你看这碗,边缘都磨平了,是常用的样子。”

五特走过去看了看,灵智核的扫描圈扫过陶碗,没有异常,只是碗沿上有个小小的缺口,像是被什么东西撞过。“可能是以前看粮库的人留下的。”他把碗放在桌上,“洗干净了,咱们以后可以用它盛水。”

刚打扫完,外面就传来官兵的声音:“喂,里面的人,亭长说了,给你们送点柴火,放在门口了,自己来拿。”五特走出去,看见门口放着一捆柴火,旁边还有个水桶——想来是亭长怕他们没法烧水,特意安排的。他拎起柴火和水桶,对门口的官兵说了声“谢谢”,对方却别过头,没理他。

回到屋里,阿果娘已经把食盒打开了,马车上还有一只老虎肉呢,炖了咱们一起吃,里面的干粮还带着温度,有馒头,有咸菜,还有两个煮鸡蛋——是昨天特意留的。大家围坐在桌边吃饭,阿果把自己的鸡蛋剥了壳,递到五特嘴边:“二冬哥哥,你吃,你昨天跑了那么多路,肯定饿了。”

五特笑着咬了一口,鸡蛋的香混着暖意,从喉咙一直暖到心里。二囤也把自己的馒头掰了一半,递给大囤:“姐姐,你吃,我不饿。”大囤摇摇头,又把馒头推了回去:“你吃吧,我吃咸菜就行。”车夫爷爷看着他们,笑着把自己的馒头撕成几块,分给每个人:“都吃,都吃,咱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不用客气。”

吃完饭,五特坐在门槛上,看着外面的天空。灵智核的扫描圈一直开着,西镇的红点已经增加到十一个了,而且还在慢慢移动,朝着镇子中心的方向。他知道,十三天的时间,其实很紧张,可他看着屋里的人——阿果娘在缝补衣服,大囤在教二冬写字,车夫爷爷在劈柴火,阿果则趴在地上,用树枝画着糖人的样子——心里突然就踏实了。

阿果跑过来,坐在他身边,小手攥着他的衣角:“二冬哥哥,你在想什么呀?是不是在想黑山西村的样子?”

五特低头看着她,笑着点头:“是呀,我在想,黑山西村有座黑山,我们在山的西面,所有叫黑山西村,还有小河,咱们到了那里,就可以一起去河边捉鱼,去摘野菜。”

阿果眼睛亮起来,拍着手喊:“好呀好呀!我还要跟二囤一起去采野花,给大囤姐姐编花环!”

二囤和大囤也走过来,坐在五特身边。二囤仰着小脸问:“二冬哥哥,十三天是不是很久啊?我怕我等不及去买麦芽糖。”

五特揉了揉他的头:“不长,咱们一起数着日子过,等过了十三天,咱们就去买最大的麦芽糖,让你啃个够。”

大囤看着五特,突然说:“二冬哥哥,要是亭长还是不信你,怎么办?”

五特沉默了一下,然后笑着说:“那咱们就证明给他看,而且就算真的有事,我也会保护你们的。”他的袖口闪过一丝蓝光,灵智核的能量层缓缓展开,像一层无形的屏障,把所有人都护在里面。

车夫爷爷劈完柴火,走过来坐在他们身边,掏出旱烟袋,却没点燃,只是看着远处的天空:“娃娃,爷爷活了这么大年纪,见过不少人,像你这么心善又勇敢的,不多。不管十三天后怎么样,爷爷都跟你一起扛。”

五特看着身边的人,心里暖暖的。他知道,灵智核能挡住病毒,能扫描危险,却挡不住这些人的真心——阿果的依赖,二囤的信任,大囤的守护,阿果娘的关心,还有车夫爷爷的担当。这些东西,比阿姆洛坦星的金属舱更温暖,比顶级的防护更坚固。

夜幕慢慢降下来,旧粮库的灯亮了——是阿果娘带来的油灯,灯芯跳动着,把所有人的影子映在墙上。阿果靠在阿果娘怀里,听她讲村里的故事;二囤趴在刘爷爷身边,听他说以前赶马车的经历;大囤坐在五特旁边,帮他整理布包里的草药;五特则握着灵智核,扫描圈一直覆盖着整个西镇,红点的数量还在慢慢增加,可他却一点都不慌了。

“二冬哥哥,你看,天上有星星!”阿果突然指着窗户喊。五特走过去,推开窗户,夜风格外凉,却带着青草的香,天上的星星亮得耀眼,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钻。

“等过了西镇,到了黑山西村,咱们晚上就坐在院子里看星星,好不好?”五特笑着说。

阿果用力点头,阿果娘走过来,把一件厚衣服披在五特身上:“夜里凉,别冻着了。十三天很快就过,咱们一起等。”

西镇十三日·夜探

油灯的光在窗纸上晃了晃,最后归于沉寂。五特坐在门槛上,听着屋里渐渐均匀的呼吸声——阿果的小呼噜轻轻的,像小猫踩过棉絮;车夫爷爷的呼吸沉,带着老人才有的绵长;大囤翻了个身,布料摩擦的声响里,还夹着二囤梦呓般的一句“麦芽糖”。

他轻轻起身,袖口的灵智核泛起极淡的蓝光,像夜空中落下来的一粒星子。指尖在每个人的额前虚点一下,“昏睡模式”的能量丝无声散开,落在阿果娘蹙着的眉头上时,五特顿了顿,又往能量丝里添了点暖意——她这几天总担心大家,夜里总睡不踏实。

确认所有人都沉进梦乡,五特抓起墙角的粗布外套往身上一裹,脚步轻得像风掠过草尖。粮库的木门轴早生了锈,他从布包里摸出点猪油,往轴芯里抹了抹,推门时只发出一丝几乎听不见的“吱呀”,刚够被院外的虫鸣盖过。

门口的两个官兵正靠在墙根打盹,手里的长枪斜斜杵在地上,枪尖的冷光在月光下泛着白。五特往阴影里缩了缩,灵智核的扫描圈悄无声息地展开,淡蓝色的光网像水纹般漫过整个西镇——镇口有六个红点,分两班守着;粮库周围四个,两个在门口,两个绕着院墙巡逻;最密集的是衙门方向,足足十二个红点,还有三个在衙内院墙上移动,应该是暗哨。

“倒真是看得紧。”五特咬着唇笑了笑,指尖在扫描圈上轻点,把所有红点的位置都烙在脑子里。他没打算硬闯,目光扫过镇子外的山林时,眼睛亮了亮——扫描圈边缘,有几簇闪烁的绿点,正顺着山脚下的小溪往镇子方向移动,是狼群。

灵智核的“生物定位”功能被激活,五特往掌心呵了口气,蓝光在掌心里聚成个小小的狼形轮廓。他对着山林的方向轻轻一推,轮廓化作无数细碎的光点,顺着风飘过去——那是模仿母狼召唤幼崽的信号,混着点新鲜猎物的气息,足够把狼群引到衙门口。

光点飘远时,五特已经贴着院墙往镇中心走。西镇的街道空得吓人,家家户户的门板都关得严严实实,只有几家窗缝里漏出点微弱的光,想来是家里有病人,夜里也得照看着。路过药铺时,扫描圈里闪过一个虚弱的红点,五特停了停——是昨天见过的药铺先生,他的生命体征比白天弱了不少,想来是被病人传染了。

“再等等,很快就有办法了。”五特对着药铺的门轻声说,转身继续往前走。

衙门口的灯笼亮着,橘红色的光把两个官兵的影子拉得老长。五特刚躲进旁边的巷子,就听见山林方向传来几声狼嚎,先是一声长调,接着是好几声呼应,越来越近。

“什么声音?”门口的官兵猛地直起身,手里的长枪握得死紧。另一个揉了揉眼睛,往山林方向望:“好像是狼……这时候狼怎么敢往镇上来?”

说话间,狼嚎声已经到了衙门口,紧接着就是桌椅倒地的声响、官兵的喝骂声,还有狼爪挠门的“哗啦”声。五特趁机从巷子口溜出来,贴着衙墙往内院走——院墙上的暗哨果然被狼嚎引开,正扒着墙往门口看,压根没注意到脚边掠过的影子。

内院的门虚掩着,五特推开门时,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混着草药味。灵智核的扫描圈精准地锁定了正屋的红点——亭长就在里面,呼吸沉,应该是睡着了。他踮着脚走过去,窗纸上映着亭长伏案的影子,想来是忙到深夜,直接趴在桌上睡了。

指尖的蓝光再次亮起,“昏睡模式”无声透进窗纸。五特等了片刻,推开门走进去,亭长果然趴在桌上,眉头还蹙着,手里攥着的毛笔落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渍。

他绕到桌前,看着亭长的脸——官服的领口磨得发毛,鬓角有几根白发,眼角的细纹里还沾着点灰尘,哪有白天那副居高临下的模样。灵智核的“记忆灵丝弦”轻轻搭在亭长的额头上,淡蓝色的丝线像蛛网般散开,慢慢钻进他的眉心。

记忆碎片·寒门路

最先涌出来的是黑——漏风的土坯房,屋顶的破洞漏进星星,十岁的亭长正趴在灶台边,借着柴火的光抄书。他的手冻得通红,指关节肿得像小萝卜,却攥着炭笔不肯放。“娃啊,别抄了,明天还得去给地主家放牛。”娘的声音哑得像砂纸,递过来的窝窝头硬得能硌牙,“咱穷人家,认字有啥用?”

他没说话,只是把窝窝头掰成两半,一半塞回娘手里,一半咬着,继续抄。炭笔断了,就用木炭头磨尖了写;纸用完了,就把字写在灶台上,等娘做饭时用水冲了,下次再写。十五岁那年,他背着娘连夜缝的粗布书包,揣着几个干硬的窝头,走了三天三夜,去县城考童生。

考场上,富家子弟的笔墨香飘过来,他攥着自己用麻线捆着的毛笔,手心里全是汗。放榜那天,他在榜单最末尾看到自己的名字,当场就哭了——不是因为考中,是想起娘站在村口送他时,塞给他的那枚铜板,说“要是考不上,就拿着这钱买个馒头,别饿着回来”。

后来他考秀才,考举人,每一步都走得比别人难。同窗排挤他,说他“泥腿子也想做官”;考官刁难他,嫌他的文章里全是“穷酸气”。他就在客栈的柴房里住了三年,白天帮人抄书换钱,晚上点灯读书,油灯熏得他眼睛疼,就用冷水敷一敷,接着读。

二十岁那年,他中了举人,回村时,娘已经不在了——邻居说,娘是听说他落榜的假消息,急得吐了血,没等他回来就走了。他在娘的坟前跪了三天,把录取通知书烧了,说“娘,儿子以后一定做个好官,不让穷人受委屈”。

记忆碎片·心头刺

记忆里的光突然暖了些——桃花树下,穿蓝布衫的姑娘正给他缝香囊,手指灵巧地绕着线,抬头时,脸颊比树上的桃花还红。“阿亭,等你当了官,咱们就把家安在有桃花的地方。”姑娘的声音软乎乎的,把香囊塞进他手里,“里面是我晒的桃花干,戴着能安神。”

他把香囊贴身放着,发誓要让她过上好日子。可刚到西镇当亭长没半年,知府的儿子就来了——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一群随从,指着姑娘说“这姑娘不错,给我当姨太”。他攥着腰间的铜印,想跟人拼命,却被随从按在地上,知府儿子踩着他的手,冷笑说“一个穷举人,也配跟我抢人?”

姑娘哭着扑过来,却被人拉开。他看着她被塞进马车,看着马车扬起的尘土,看着手里被踩碎的香囊,桃花干撒了一地,混着他的血。后来他托人打听,才知道姑娘被抬进知府府,成了第十九姨太——连正儿八经的院子都没有,只能住在柴房旁边的小耳房,每天要给正房太太捶腿,给其他姨太端茶倒水。

有一次他去知府府办事,远远看见姑娘在井边洗衣,头发梳得乱糟糟的,蓝布衫换成了灰扑扑的粗布裙,手冻得通红,跟当年他抄书时的手一样。他想喊她,却被知府的管家瞪了一眼,只能低着头走过去,耳朵里全是自己的心跳声,像要炸开。

从那以后,他更拼了——查贪官、断冤案,西镇的百姓都说“亭长是个好官”,可没人知道,他夜里总对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铜印发呆,手里攥着香囊的碎片,一夜一夜地睡不着。

最近的记忆是乱的——药铺先生急得直跺脚,说“亭长,这病会传染,得赶紧隔离!”;里正蹲在地上叹气,说“镇上的粮不多了,要是封镇,老百姓得饿肚子”;还有知府的书信,字里行间全是威胁“要是西镇出事,影响了今年的赋税,你这亭长也别当了”。

他坐在衙内的椅子上,看着桌上的病例——咳嗽、发热、身上起红疹,跟十年前邻县的瘟疫一模一样。那时候他还是个秀才,亲眼看见瘟疫过后,村子里的人死了一半,连埋人的坑都不够挖。他想封镇,想隔离,可一想到知府的话,一想到姑娘在知府府里的样子,就不敢动——他怕自己丢了官,就再也护不住西镇的百姓,再也没法给姑娘撑腰。

昨天五特说“亭长,这是瘟疫”时,他其实慌了——这娃娃的话,跟药铺先生的话一模一样。可他不能认,只能装出一副刻薄的样子,怕这娃娃在镇子里嚷嚷,怕老百姓恐慌,更怕知府知道了,真的把他撤了。夜里他去药铺,跟先生吵了一架,其实是想让先生别声张,等他想办法——他已经让人去邻县买药材了,只是路远,得等几天。

记忆灵丝弦慢慢收回来,五特的指尖有点凉。他看着亭长蹙着的眉,突然觉得心里堵得慌——原来这个白天里刻薄又傲慢的亭长,心里装着这么多苦。他伸手,轻轻把亭长落在桌上的手往袖子里塞了塞,又把桌上的毛笔放回笔架,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

“算你有点良心。”五特对着亭长小声说,转身往门口走。路过外院时,他顺便扫了眼衙役的记忆——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事,谁家丢了鸡,谁家欠了债,最严重的就是几个衙役爱去赌坊,不过每次都输得精光,倒没做过欺压百姓的事。

“罢了,都是普通人。”五特摇摇头,顺着原路往粮库走。衙门口的狼已经被赶走了,官兵们正围着一堆篝火取暖,嘴里骂骂咧咧的,却没再多派人巡逻——他们以为只是狼群误闯,压根没察觉有人进过衙门。

回到粮库时,天刚蒙蒙亮。五特轻手轻脚地推开门,屋里的人还睡着,阿果翻了个身,嘴里嘟囔着“糖人”,小手往身边抓了抓。他走过去,把她踢开的被子往上拉了拉,坐在门槛上,看着东方慢慢亮起来的天,灵智核的扫描圈再次展开——西镇的红点已经增加到十七个了,有几个红点的生命体征正在变弱,瘟疫还在悄无声息地蔓延。

“得快点想办法。”五特揉了揉太阳穴,刚想闭眼歇会儿,就听见屋里传来阿果娘的声音:“二冬,你怎么坐在门口?天这么凉,快进来。”

他回头,看见阿果娘已经坐起来,正揉着眼睛。大囤和二囤也醒了,二囤揉着眼睛问:“二冬哥哥,我好像听见狼叫了,是真的吗?”

“是山里的狼,没闯进来,别怕。”五特笑着站起来,走进屋里,“阿果娘,咱们今天煮虎肉汤吧,昨天剩下的肉还新鲜,煮了大家暖暖身子。”

阿果娘点点头,起身去收拾灶台。五特把剩下的虎肉从布包里拿出来,肉还带着点冰碴子——昨天特意用灵智核的低温功能冻着的。“阿果娘,等会儿煮完肉,把剩下的放井里吧。”他指着院角的井,“井里凉,能多放几天,万一后面粮不够,这肉还能顶几天。”

阿果娘应了声,往锅里添了水,柴火“噼啪”响起来,锅里的水慢慢冒起热气。阿果醒了,揉着眼睛跑过来,抱着五特的腿喊:“二冬哥哥,今天能看见糖人吗?”

五特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再等等,等过了这几天,咱们就去买糖人,买最大的。”他抬头看向窗外,西镇的街道上,还是没有一个人影,只有风卷着落叶,慢慢飘过空荡荡的路口——十三天,才刚刚开始。

西镇十三日

第一日·暖阳下的隐患

西镇的晨光总是裹着水汽,青石板路被露水浸得发暗,李屠户的杀猪刀刚沾了血,就被凑过来的王婶伸手拨了拨刀刃:“老李,今儿这肉看着嫩,给我割二斤肋条,晌午给娃包包子。”

刀刃上的血珠滴在地上,李屠户随手用搭在肩上的布巾擦了擦刀把,那布巾前天才裹过他家发烧的小儿子:“放心,刚杀的猪,热乎着呢。昨儿娃还喊头疼,今儿一早又跑出去疯了,小孩家就是虚。”

王婶接过肉,用自己的篮子装着,转身就往巷口走,路过张记杂货铺时,隔着柜台扔过去两个铜板:“张老板,来包洋火,刚从李屠户那儿买的肉,你要不要也去称点?”

张老板正用袖子擦着煤油灯的玻璃罩,闻言抬头笑:“不了,昨儿我家老婆子从邻村娘家回来,带了块腊肉。对了,她娘家村头那户人家,听说前几天有人浑身发热,睡了两天就好了,说是着了凉。”

没人在意这话。巷尾的孩童追着蝴蝶跑,手里的糖糕渣掉在地上,被路过的黄狗舔了个干净;茶馆里的茶客们凑在一起打牌,茶水碗传过来递过去,谁输了就端起别人的碗喝一口,笑骂着“沾沾喜气”。西镇郎中站在镇子东头的医馆二楼,看着楼下涌动的人潮,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窗棂。

“先生,刚去给城西刘大爷抓药,见着不少人往邻镇赶,说是明天邻镇有庙会。”徒弟小药童端着熬好的药进来,脚步顿了顿,“刘大爷今儿烧得更厉害了,还咳血,会不会……”

西镇郎中接过药碗,指尖触到碗壁的温度,却觉得心里发寒:“把我昨儿配的退热汤给他送去,再叮嘱他家人,别让外人靠近。还有,你从后门走,别跟人凑堆。”

小药童点头应着,刚走到门口,就听见街上传来一阵喧哗——是镇上的货郎推着车过来了,车上的拨浪鼓“咚咚”响,围着的妇人孩子挤成一团,伸手去够车上的糖人。西镇郎中看着那只被无数只手摸过的糖人杆子,闭上眼,重重叹了口气。

第二日·庙会的喧嚣

天刚亮,西镇的人就往邻镇赶。李屠户推着独轮车,车上坐着他媳妇和小儿子,小儿子怀里揣着昨天没吃完的糖糕,时不时凑到嘴边咬一口。路过医馆时,他还冲二楼喊了一声:“郎中先生,今儿邻镇庙会,不去凑个热闹?”

西镇郎中没开窗,只是隔着窗帘应了声:“不去了,医馆还有病人。”

李屠户撇撇嘴,转头跟媳妇说:“读书人就是娇气,赶个庙会都怕累着。”

庙会的场子设在邻镇的打谷场,刚到晌午,就挤满了人。王婶拉着张老板的老婆子挤到卖布的摊子前,两人共用一根尺子量布,手指都碰在同一块花布上;卖凉粉的摊子前,食客们围着一张桌子,共用一个醋瓶,有人吃完了,把碗往旁边一推,下一个人拿起就用,连水都不冲。

张老板的老婆子买了串糖葫芦,咬了一口,递给他家孙子:“慢点吃,别噎着。昨儿你姥姥说,村里的赵三叔也发热了,跟李屠户家娃一样,睡一觉就好。”

孙子含着糖葫芦,含糊地应着,转身就跑去找其他孩子玩,手里的糖葫芦被风吹得晃悠,糖渣落在地上,很快被来往的脚踩碎。

西镇郎中在医馆里坐立难安。刘大爷的病情越来越重,呼吸都带着杂音,他让小药童去官府报信,说可能有瘟疫,可小药童回来时,脸上带着委屈:“官差说先生是小题大做,还说要是乱传谣言,要抓咱们去坐牢。”

“他们不信……”西镇郎中掐着眉心,突然听见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是邻镇的一个郎中,满脸慌张地跑进来:“老哥,不好了!我那儿今早收了三个病人,都是昨儿赶庙会的,症状跟你说的刘大爷一样,发热、咳血,浑身没力气!”

西镇郎中猛地站起来:“你赶紧回去,把病人隔离起来,别让任何人接触!我这就配药,你一会儿来取!”

可已经晚了。邻镇的庙会散场时,夕阳正沉,赶场的人三三两两地往回走,有人哼着小调,有人手里提着买的年货,没人知道,他们身上带着的东西,比年货更“沉重”。

第三日·串门的“问候”

西镇的清晨,是被敲门声叫醒的。王婶提着一篮刚蒸好的包子,先敲了李屠户家的门:“老李,刚蒸的包子,给你家娃送几个。昨儿庙会人真多,我跟张婶挤了半天才买着块布。”

李屠户开了门,接过包子就往嘴里塞:“可不是嘛,我家娃昨儿玩疯了,回来就喊累,今儿还没起呢。”

王婶探头往里看:“是不是着凉了?我家娃前几天也这样,我给他喝了碗姜汤就好了。对了,张婶家孙子也没起,说是昨儿吃糖葫芦吃多了。”

两人正说着,张老板的老婆子也提着一篮鸡蛋过来了:“王婶也在啊,我给你送几个鸡蛋,昨儿从庙会买的,新鲜着呢。对了,我家老婆子今早也发热了,跟刘大爷似的,会不会是传染了?”

“啥传染啊,就是天凉了,着了凉。”王婶摆摆手,接过鸡蛋,“我一会儿去看看张婶,给她熬碗姜汤。”

这一天,西镇的人都在互相串门。张家给李家送鸡蛋,李家给王家送包子,王家又给赵家送咸菜。有人发热了,大家就说“是累着了”“是着凉了”,谁家有退热的草药,就互相借着用,药罐子传了一家又一家,熬好的药汤,你喝一口,我喝一口。

西镇郎中的医馆里,病人已经挤满了。小药童忙着煎药,额头上全是汗,时不时抬头跟西镇郎中说:“先生,又有人来了,是东头的陈大娘,她说她孙子烧得胡言乱语。”

西镇郎中正在给一个病人号脉,手指能感觉到病人脉搏的微弱,他皱着眉:“让她把孩子抱进来,把门关上,别让其他人进来。”

可门刚关上,就被人推开了。是李屠户,他扛着一个麻袋,满脸焦急:“郎中先生,我家娃烧得厉害,你快救救他!”

西镇郎中抬头,看见李屠户身后跟着好几个村民,都是家里有人发热的,一个个挤在门口,眼神里满是慌乱。他深吸一口气:“都别挤,一个个来,把病人放在里屋,家属都在外面等着,别靠近!”

没人听他的。家属们都想跟着进里屋,有人还伸手去摸病人的额头,嘴里说着“可怜的娃”。西镇郎中想去拦,却被人推了个趔趄,小药童赶紧扶住他,眼里含着泪:“先生,他们不听……”

西镇郎中看着混乱的人群,心里像被刀割一样。他知道,从今天起,西镇的天,要变了。

第四日·蔓延的阴影

清晨的西镇,没有了往日的喧嚣。青石板路上,偶尔有人走过,脚步匆匆,脸上带着恐慌。王婶站在自家门口,看着对面张记杂货铺紧闭的门,心里发慌——张老板一家从昨天下午就没出门,她去敲了好几次门,都没人应。

“王婶,你在这儿干啥呢?”李屠户的媳妇提着一个空篮子走过来,脸色苍白,“我家老李和娃都烧得厉害,我想去医馆抓药,可医馆门口挤满了人,根本进不去。”

王婶刚想说话,就看见远处来了一群官兵,穿着盔甲,手里拿着长枪,一步步往镇子里走。为首的官差走到医馆门口,大声喊道:“奉上级命令,西镇出现瘟疫,即日起,全镇封锁,任何人不得进出!医馆里的人,都不许出来!”

人群一下子炸了锅。有人哭喊着“我要出去找我儿子”,有人想往镇外跑,却被官兵用长枪拦住。西镇郎中站在医馆门口,看着官兵们拉起的警戒线,心里又急又乱:“官差大人,现在不是封锁的时候!得赶紧把病人隔离,给健康的人发预防的草药,不然瘟疫会蔓延到其他地方的!”

为首的官差瞥了他一眼:“这不是你该管的事,你只要在医馆里好好治病,别出来捣乱就行!上级说了,要是你们敢出来,就以传播瘟疫论处!”

说完,官差就带着人去镇口守着了。西镇郎中想再跟他说几句,却被小药童拉住:“先生,别再说了,他们不会听的。”

西镇郎中回到医馆,看着满屋子的病人,有的已经昏迷不醒,有的还在咳血。他走到药柜前,开始翻找草药,手指因为着急而颤抖:“小药童,你去把所有的金银花、连翘都找出来,熬成大锅汤,给外面的村民送过去,让他们都喝一碗。”

小药童刚拿起草药,就听见外面传来一阵马蹄声。他跑到门口一看,赶紧回来跟西镇郎中说:“先生,不好了!邻镇的人来了,他们说他们那儿也有人发热,说是从咱们西镇传过去的!”

西镇郎中手里的草药掉在地上。他走到窗边,看着邻镇来的人跟官兵争吵,看着远处的村子里,有人背着包袱往更远的地方跑。他知道,瘟疫,已经像一张网,开始往四周蔓延了。

第五日·囚笼里的研究

官兵把医馆围得水泄不通,连窗户都用木板钉住了,只留下一个小口子,用来递水和食物。西镇郎中坐在桌子前,桌子上摆满了草药和医书,还有他画的病人脉象图。小药童坐在他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小碗,正在给草药分类。

“先生,外面的村民说,喝了咱们熬的大锅汤,还是有人发热。”小药童小声说,“他们还说,官兵不让他们出门,家里的粮食都快吃完了。”

西镇郎中没有说话,只是盯着手里的草药。他已经研究了两天,可还是没找到能根治瘟疫的办法。他试过用清热解毒的草药,可对重症病人没用;他试过用温阳的草药,反而让病人的病情更严重。

“先生,你别着急,咱们再想想办法。”小药童看着西镇郎中布满血丝的眼睛,心里难受,“说不定再过几天,咱们就能找到药方了。”

西镇郎中抬起头,看着小药童,勉强笑了笑:“是啊,咱们得坚持。对了,你去看看那个昏迷的小孩,给他喂点水,要是他醒了,就问问他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小药童点点头,起身去了里屋。西镇郎中拿起一本医书,翻到关于瘟疫的章节,仔细地看了起来。书页上的字密密麻麻,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可脑子里还是一片混乱。

突然,他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哭声。是一个妇人的声音,哭得撕心裂肺:“官差大人,求求你们让我进去看看我的孩子,他还在医馆里,我好想他……”

西镇郎中走到窗边,透过小口子往外看,看见一个妇人跪在地上,手里拿着一个布娃娃,那是医馆里那个昏迷小孩的玩具。官兵们把她拉开,她还在哭喊着孩子的名字。

西镇郎中的眼睛红了。他握紧拳头,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药方,一定要救这些人。他回到桌子前,重新拿起草药,开始新一轮的研究。窗外的太阳慢慢落下,月光透过小口子照进来,落在他的身上,像一个冰冷的囚笼。

第六日·绝望中的微光

天还没亮,西镇郎中就被一阵咳嗽声吵醒了。是里屋的那个小孩,他醒了。西镇郎中赶紧跑过去,蹲在床边,摸了摸小孩的额头:“娃,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疼?”

小孩眨了眨眼睛,小声说:“先生,我喉咙疼,想喝水。”

小药童赶紧端来水,给小孩喂了几口。小孩喝完水,看着西镇郎中,又说:“先生,我还记得,那天在庙会,我吃了一串糖葫芦,是一个老爷爷卖的,他咳嗽得很厉害,还把痰吐在了地上。”

西镇郎中心里一动:“那个老爷爷长什么样?他还在庙会吗?”

小孩摇摇头:“我不知道,我吃完糖葫芦就走了。对了,那天还有好多人跟他买糖葫芦,他的手很凉,还在发抖。”

西镇郎中站起身,走到桌子前,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他根据小孩的描述,画出了那个老爷爷的样子,还有他卖糖葫芦的摊子。他想,那个老爷爷可能就是第一个感染瘟疫的人,如果能找到他,或许就能找到瘟疫的源头。

“小药童,你把这张画递出去,让官兵帮忙找找这个人。”西镇郎中把画递给小药童,“跟官兵说,这个人很重要,可能关系到瘟疫的治疗。”

小药童接过画,走到窗边,把画从口子递出去,跟外面的官兵说了几句。官兵接过画,看了看,点了点头,转身就走了。

西镇郎中坐在床边,看着小孩,心里有了一丝希望。他想,只要能找到瘟疫的源头,就能找到治疗的办法。他开始给小孩号脉,仔细地感受着脉搏的变化,然后在纸上记录下来。

中午的时候,官兵回来了,带来了一个消息:那个卖糖葫芦的老爷爷,已经死了,就死在邻镇的一个破庙里,他的家人也都发热了,现在被隔离起来了。

西镇郎中的心里一沉,但他没有放弃。他让官兵把老爷爷家人的症状告诉自己,然后根据这些症状,开始调整药方。他把之前用的清热解毒的草药,加上了一些润肺的草药,熬成药汤,先给医馆里的病人喝。

傍晚的时候,那个小孩的精神好了很多,能坐起来吃东西了。西镇郎中看着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这是绝望中的一丝微光,他一定要抓住这丝微光,照亮西镇的希望。

第七日·坚守的信念

医馆里的病人,有的喝了新熬的药汤,病情开始好转,有的还是昏迷不醒。西镇郎中每天都守在病人床边,给他们号脉、喂药,几乎不睡觉。小药童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脸,心里很心疼,总是劝他休息一会儿,可他总是说:“我没事,病人还等着我呢。”

这天早上,一个昏迷了三天的病人醒了。他睁开眼睛,看着西镇郎中,虚弱地说:“先生,谢谢你……我以为我再也醒不过来了。”

西镇郎中笑了笑,摸了摸他的额头:“别客气,你好好休息,很快就能好起来的。”

病人点点头,又说:“先生,我还记得,那天我去邻镇赶庙会,看见很多人都在咳嗽,当时我还以为是着凉了,没想到是瘟疫……要是早知道,我就不去了。”

西镇郎中叹了口气:“都过去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治病。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找到根治瘟疫的办法。”

中午的时候,外面传来了一阵吵闹声。是一些村民,他们因为家里的粮食吃完了,开始跟官兵争吵,要求官兵放他们出去。西镇郎中走到窗边,透过小口子往外看,看见村民们手里拿着锄头、镰刀,跟官兵对峙着。

“官差大人,我们家里已经没粮了,再不让我们出去,我们就要饿死了!”一个村民大声喊道。

“不行,上级有命令,任何人都不许出去!”官兵们举着长枪,不让村民靠近。

西镇郎中心里很着急。他知道,村民们要是饿肚子,身体抵抗力就会下降,更容易感染瘟疫。他想了想,走到桌子前,拿起笔,写了一张纸条,让小药童递出去,给为首的官差。

纸条上写着:“官差大人,村民们家里没粮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建议,让官兵去镇外的粮店运一些粮食进来,分发给村民们,这样既能稳定村民的情绪,也能让他们有体力抵抗瘟疫。”

官差看了纸条,想了想,点了点头。他让人去镇外运粮食,同时也派人去安抚村民们的情绪。

傍晚的时候,粮食运来了。官兵们把粮食分发给村民们,村民们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西镇郎中站在窗边,看着村民们拿着粮食回家的背影,心里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坚守的信念,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所有西镇人的。只要大家一起坚守,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西镇疫事:从第八日到封城

第八日:风动

西镇的风从清晨就带着黏腻的热,巷子里往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弱了大半,只有几个挑着药箱的郎中脚步匆匆,药箱上的铜铃在风里晃出细碎又焦虑的响。亭长荻花庭站在衙门口的石阶上,指尖捏着的竹简被汗浸得发皱——上面记着今早新增的染疫人数,比昨日多了整整三十七个。

“亭长,张郎中那边又派人来要药材了,说连最普通的清热草药都快断了。”衙役赵二喘着气跑过来,粗布短褂后背湿了一大片,“还有东头的李阿婆,家里三个娃娃都烧得说胡话,哭着求咱们派个人去看看……”

荻花庭闭了闭眼,喉结滚了滚:“让郎中先匀着用,再去库房调些陈年的草药出来,哪怕煮水喝也好。至于李阿婆那边,你亲自跑一趟,把我家那包备用的柴胡带过去。”他顿了顿,又补了句,“告诉大伙,只是换季的时疫,过几日就好了。”

赵二应着要走,却被荻花庭叫住:“那仓库里的小娃娃……今日怎么样?”

“还那样。”赵二挠挠头,“整天抱着些布料缝缝补补,问他话也不答,就盯着窗外的老槐树发呆。昨日我给送饭,听见他嘴里嘀咕‘还有五天’,不知道说的啥。”

荻花庭的眉拧得更紧。八日前这叫五特的娃娃被关进来时,曾仰头看着他说“瘟疫最多十三天就会大爆发”,那时他只当是孩童胡言,还跟人赌了口气——如今想来,那娃娃眼里的笃定,竟让他后颈发寒。他甩了甩头,把那点不安压下去:“别管他,看好仓库就行,不许任何人靠近他家人的院子。”

而仓库里,五特正把最后一块浅蓝色的布料剪成方形,指尖被细针扎出小红点也不在意。这布料是上个月大囤姐俩送他的,说等秋收后给他做件新衣裳;还有旁边叠着的碎花布,是阿果娘俩攒了半个月的工钱买的,说他总穿得破破烂烂,该添件体面的。现在,这些布料被他用粗线缝成了能罩住口鼻的“罩子”,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角落,一共四片——正好够大囤、阿果两家人用。

他趴在吱呀响的木桌上,借着从窗棂漏进来的光画着什么,纸上歪歪扭扭的线条勾勒出西镇的街巷,每个染疫集中的地方都画了个圈,圈与圈之间,已经快要连成片。

第九日:草枯

天还没亮,西镇的哭声就从南头飘过来,像根细针,扎得人心里发紧。荻花庭是被衙役撞开房门的,那衙役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亭长……亭长!南头的王屠户家,一家三口都没了!还有隔壁的鞋匠,今早发现时已经凉透了!”

荻花庭猛地从床上坐起来,鞋都没穿就往外跑。南头的巷子口围了不少人,个个脸上带着慌色,几个壮丁正用草席裹着尸体,草席缝隙里渗出来的水渍,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张郎中蹲在旁边,头发乱糟糟的,手里的药杵掉在地上,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没用了……烧得太快,咳出来的痰里都带血,什么药都压不住……”

“怎么会这样?”荻花庭抓住张郎中的胳膊,指尖用力得发白,“前日不还说只是普通时疫吗?你不是说能控制住吗?”

张郎中抬起头,眼里满是红血丝,带着绝望的哭腔:“亭长,这不是时疫!是瘟疫啊!我从医三十年,从没见过这么凶的病,一传一个准,昨天跟王屠户说过话的李掌柜,今早也开始咳血了!”

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喊着“要逃出去”,有人蹲在地上哭,乱哄哄的声音让荻花庭脑子发懵。他深吸一口气,走到高处,扯着嗓子喊:“都安静!谁也不许逃!现在逃出去,只会把病带到别的地方!张郎中,你把所有郎中都召集起来,咱们在城隍庙设个医棚,凡是染病的都送过去!赵二,你带衙役守住各个路口,不许任何人进出西镇!”

忙到傍晚,荻花庭才拖着灌了铅的腿回衙门。刚坐下,就听见外面传来争吵声,出去一看,是赵二和一个老妇人在拉扯——那老妇人是五特的邻居,手里提着个布包,哭着要去仓库给五特送吃的。

“亭长,您让我见见五特吧!”老妇人扑通跪下,“那娃娃才十岁啊,关在仓库里多可怜,我给他带了点馒头,还有他娘生前织的帕子……”

荻花庭的心揪了一下,刚想说“不行”,就听见仓库方向传来轻微的敲击声。他走过去,隔着仓库的木栅栏往里看,五特正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个布料做的“罩子”,见他来了,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亭长,今天新增了多少人?”

“不关你的事。”荻花庭别过脸,却听见五特说:“是不是超过五十了?亭长,还有四天。”

荻花庭猛地回头,盯着五特:“你到底想说什么?”

五特低下头,手指摩挲着手里的“罩子”:“这是口罩,戴在脸上能挡住嘴里的气,少传点病。亭长,让大伙都做这个吧,不然……来不及了。”

荻花庭盯着那个粗糙的布片,只觉得荒唐,转身就走。身后传来五特的声音,轻飘飘的,却像块石头砸在他心上:“亭长,你赌的是老百姓的命啊。”

第十日:爆发

第十日的太阳,是带着血腥味升起来的。

荻花庭是被衙役架着起来的——他昨晚在医棚守了一夜,亲眼看着十几个染病的人断了气,自己也熬得快倒下。刚睁开眼,就看见张郎中跌跌撞撞跑过来,身上的药衣沾着血和痰迹,整个人像脱了魂:“亭长……医棚里挤满了人,躺着的、哭着的,还有人咳着咳着就倒下去了……我们无能为力了,真的控制不住了!”

“控制不住也得控制!”荻花庭推开衙役,踉跄着往医棚跑。城隍庙的院子里,密密麻麻地铺着草席,上面躺着呻吟的病人,空气中弥漫着草药、汗水和血腥混合的怪味,几个郎中坐在角落里,眼神空洞,手里的药碗掉在地上也没察觉。一个年轻的衙役蹲在墙边,一边哭一边咳,嘴角挂着血丝——他昨天还帮着抬病人,今天就染了病。

“亭长,北头的李村,整个村子都病倒了!”

“西头的粮铺老板跑了,老百姓抢着囤粮,打起来了!”

“郎中不够了,药材也没了,怎么办啊亭长!”

衙役们的汇报声像鞭子一样抽在荻花庭身上,他突然想起八日前五特说的话——“瘟疫最多十三天就会大爆发”。今天是第十天,比五特说的还早了三天。他的腿一软,差点摔倒,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去找五特,去找那个十岁的娃娃。

他跌跌撞撞地往仓库跑,赵二跟在后面,一边跑一边喊:“亭长,您去那干啥?那就是个小娃娃,他能有啥办法啊!”

“闭嘴!”荻花庭吼道,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哭腔,“要是早信他的,就不会这样了!”

到了仓库门口,荻花庭一把推开守在那里的衙役,抓着木栅栏,对着里面喊:“五特!五特你出来!我求你,救救西镇,救救老百姓!”

仓库里静了片刻,五特从阴影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没缝完的口罩,脸上没什么表情:“亭长大人,您忘了吗?咱们有个赌约——我说十三天爆发,您没信。”

荻花庭看着五特平静的脸,又想起医棚里的惨状,一股火气涌上来,可刚想发作,就被心底的恐惧压了下去。他咬着牙,慢慢弯下腰,声音放得极低,带着恳求:“五特,我知道错了。我不是不信你,我是怕啊——我要是早说瘟疫会爆发,老百姓肯定会乱,到时候更难控制。我是亭长,我得稳住大伙……你要信守承诺,算我求你了,现在只有你能救西镇了。”

五特没说话,只是看着他。荻花庭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湿透,他想起刚才赵二说的“整个李村都病倒了”,想起那些哭着求他的老百姓,突然“扑通”一声跪了下去。

“五特,我荻花庭给你跪下了!”他的声音抖得厉害,眼泪混着汗水往下掉,“西镇一共七十七万七千二百八十二个人,现在已经死了一百多个了,再这样下去,所有人都会死的!我真的怕了……你让我做什么都行,哪怕让我去死,只要能救老百姓,我立刻就死!”

仓库里的五特终于动了动,他走到栅栏边,看着跪在地上的荻花庭,眼神软了些——他昨晚听见仓库外的哭声,知道情况已经糟透了。这亭长虽然固执,可也是个苦命人,守着这么大个西镇,心里的担子比谁都重。

五特叹了口气,伸手推开了仓库的门:“你让衙役继续守住我家人的院子,任何人都不许靠近——尤其是染病的人。”

荻花庭猛地抬起头,眼里瞬间有了光,连连点头:“好好好!我都答应你!我立刻让赵二带最好的衙役去守着,谁也别想靠近!”

五特走出仓库,手里捧着那叠做好的口罩,递给荻花庭:“这是口罩,用布料缝的,让所有人都戴上,尤其是照顾病人的郎中跟衙役。还有,立刻派人去通知上级的上级,说西镇瘟疫大爆发,请求下令全面封城——不光是西镇,附近的几个镇也得防着,不然半个月后,他们也会爆发的。”

荻花庭接过口罩,粗糙的布料蹭着他的手心,却让他觉得无比踏实。他站起来,抹了把脸,对着衙役们喊:“都听见了吗?立刻去做!赵二,你带衙役守五特家;其他人,去挨家挨户发口罩,教大伙怎么戴,再派人快马去报信,请求封城!”

衙役们愣了一下,立刻行动起来。五特看着荻花庭忙碌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手里剩下的一块碎花布——这是阿果娘送他的,本来想做件新衣裳,现在只能再缝几个口罩了。他抬头望向医棚的方向,轻声说:“希望还来得及。”

第十一日:封城

天刚亮,西镇的四个城门就被牢牢封死了,衙役们举着刀守在城门口,城墙上挂着大大的牌子,写着“全面封城,禁止出入”。五特站在城楼上,看着下面排队领口罩的老百姓,眉头还是皱着——昨天报信的人还没回来,上级的命令没到,只能靠他们自己先撑着。

“五特,郎中们都戴上口罩了,医棚里的病人好像没那么容易传染了!”赵二跑过来,脸上带着点喜色,“还有,咱们按你说的,把染病的人都集中在医棚,没染病的人不许出门,街上已经没人乱逛了!”

五特点点头:“让大伙把家里的布料都交上来,越多越好,咱们得做更多的口罩。还有,烧点开水,让所有人都喝热水,别喝生水——病气可能在水里。”

荻花庭走过来,手里拿着个饼,递给五特:“吃点东西吧,你从昨天到现在都没吃东西。报信的人应该快回来了,上级肯定会下令封城的。”

五特接过饼,咬了一口,慢慢说:“亭长,附近的镇也得通知到——我听我娘说过,这种瘟疫跑得很快,半个月内,西镇旁边的柳镇、河镇,肯定会陆续爆发。得让他们提前做口罩,提前把病人集中起来,不然……”

他没说完,荻花庭却明白了。他立刻转身:“我再派几个人去附近的镇报信,哪怕用跑的,也得把消息送到!”

中午的时候,报信的人终于回来了,还带来了上级的命令——全面封城,周边各镇立刻做好防疫准备,调派郎中跟药材支援西镇。荻花庭拿着命令,手都在抖,他走到城楼上,对着下面的老百姓喊:“大伙听着!上级下令了,全面封城!药材跟郎中很快就到!只要咱们都戴好口罩,听指挥,肯定能熬过这场瘟疫!”

老百姓们安静了片刻,突然有人喊:“亭长,我们信你!”接着,更多的人跟着喊,声音越来越大,压过了医棚里的呻吟声。

五特站在荻花庭身边,看着下面的人群,嘴角轻轻翘了一下。他摸了摸口袋里剩下的那块碎花布,心想:等瘟疫过去,再让阿果娘给做件新衣裳吧。

半个月后:蔓延

西镇的瘟疫还在持续,可因为戴了口罩,又集中收治病人,新增的染病人数已经慢慢降了下来。荻花庭每天都在医棚跟城门口之间跑,虽然累,可心里却踏实了——五特的办法真的有用。

这天,去柳镇报信的人回来了,脸色却很难看:“亭长,柳镇……柳镇爆发瘟疫了,跟西镇一开始一模一样,已经死了几十个人了。还有河镇,昨天也有人开始咳血了……”

荻花庭愣了一下,转头看向身边的五特。五特点点头:“跟我想的一样,这瘟疫跑得太快,就算提前报信,他们也未必能立刻准备好。”

“那怎么办?”荻花庭急了,“咱们的药材跟郎中都不够,怎么帮他们?”

五特想了想:“让柳镇跟河镇按咱们的办法做——戴口罩,集中病人,封城。咱们这边匀出一些口罩给他们,再让几个有经验的郎中过去指导。虽然难,可总比看着他们全死了好。”

荻花庭点点头,立刻去安排。五特走到城墙上,看着远处的柳镇方向,心里默默想着:这场瘟疫,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可只要所有人都一起扛,总会熬过去的。

风又吹过来,带着医棚里草药的味道,可这次,风里没有了之前的绝望,反而多了点希望的味道。五特摸了摸脸上的口罩,想起仓库里没缝完的布料,想起荻花庭跪在地上的样子,想起老百姓喊着“我们信你”的声音,轻轻说了句:“都会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