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机器变 > 第14章 领奖,建密宅

机器变 第14章 领奖,建密宅

作者:玉彬先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0:53:31

院门外的喧闹声盖过灶房熬药的咕嘟声,五特搅动着陶锅里的草药,药香混着血腥气飘散,三冬攥着他的衣角,眼睛直瞟院门——村民议论里的“衙门”“赏银”,让他又紧张又好奇。

“二冬,俺去报信!”院外传来王二的喊声,他撩着衣角往村外跑,村民在后头追着喊:“跟官差说清,是二冬弄死的老虎!”

“哥,官差会不会很凶?”三冬往五特身边缩,奴隶主的凶模样还刻在心里。五特擦了擦手摸他的头:“不凶,是来送赏银的。领了钱给你做红布褂,给石头哥买补药。”

里屋突然传来石头哥的声音:“是王二去报信了?”五特和三冬跑进去,石头哥靠在炕头,脸色稍缓但嘴唇泛紫,他抓住五特的手腕,眼神认真:“官差来了别慌,赏银是你的,有俺在。”

院外村民还在热闹议论,有人说要给老虎搭棚,有人说要摆酒庆祝,说起张老栓时声音却低了——要是老人还在,定会笑着给三冬塞野山楂。三冬凑到炕边小声问:“石头哥,张爷爷知道老虎死了,会高兴吗?”石头哥摸他的头,眼眶发红:“会的,以后咱给张奶奶送粮食。”

五特走到院门口,看着村民用树枝给老虎搭棚。斑斓的虎尸占了大半院子,琥珀色的眼睛早已闭上。李婶走过来,用布擦去他脸上的血渍:“二冬,你是咱村的小英雄!等领了赏银,俺给你俩做新布鞋。”五特指了指角落的独轮车:“靠运气和木炭,老虎怕火。”

马蹄声突然由远及近,夹杂着官差的吆喝。村民纷纷退开,五特握紧三冬的手。五个官差骑马而来,为首的捕头翻身下马,打量着五特——这孩子瘦小稚嫩,怎么看都不像能打虎的人。他皱眉问:“是你弄死的老虎?”

“是俺。”五特把三冬护在身后,声音轻却稳,“老虎吃了人,还叼鸡。俺去后山给石头哥挖草药,遇上了就把它弄死了。”捕头蹲身查看虎尸,摸了摸腹部的锐器伤口和瞎掉的眼睛,又看了看独轮车里的木炭灰,起身叹道:“小小年纪,又勇又细。这老虎伤了猎户、害了人命,官府追了三天。”他对五特说:“赏银百两,跟俺去衙门录口供。”

“能等石头哥喝了药再去吗?”五特指了指里屋,“他被蛇咬了,药刚熬好。”捕头心软点头:“给你半个时辰。”

五特跑进灶房,把草药倒进陶碗,吹凉后端进里屋。石头哥要自己喝,五特却坚持喂他:“药烫,慢点咽。”三冬剥开皱巴巴的糖递过去:“石头哥,药苦,喝完吃糖。”石头哥含着糖,眼眶发热:“去衙门别慌,领了赏银先做新衣裳,剩下的存着盖瓦房。”

走出里屋,李婶递来布包,里面是双新袜子,她蹲下来帮五特换上:“三冬俺帮你带着,放心去。”五特摸了摸三冬的头:“哥很快回来。”跟着捕头往外走时,村民围着叮嘱:“别顶嘴”“拿好银子”“早点回来庆功”。

到了衙门,五特坐在过大的椅子上,从挖草药说起打虎经过,没提灵智核——这是他的秘密。文书边听边写,偶尔提问,五特都条理清晰地回答。捕头看了口供,转身取来木盒:“这里面是百两银子,你点点。”五特掀开盒子,十锭银子闪着银光,他摇摇头:“俺信官府。”

刚走出衙门,就见村里的人跑来接他:“石头哥怕你拿不动银子,让俺来的。他好多了,能下地走了。”五特连忙问:“三冬呢?”“在家哭了两回,非得让我们找你。”

回到村口,三冬一头扎进五特怀里:“哥,你咋才回来!”村民跟着他们回家,院里已摆好桌子,野兔肉冒着热气,都是乡亲们带来的。石头哥坐在椅子上,连忙起身:“二冬,没事吧?银子拿到了?”

村民凑过来看银子,纷纷惊叹。五特拿出一锭银子递给李婶:“谢谢您照顾他们,这银子您拿着。”李婶推辞不过,红着眼圈收下。石头哥也拿出一锭银子,递给王大爷:“给张奶奶买粮食和药。”五特又分了些银子给帮忙的乡亲,剩下的都交给石头哥:“咱盖瓦房、买粟米种子,一起过日子。”石头哥接过银子,眼眶发红:“这是你挣的。”“俺们是一家人。”五特认真地说。

村民们坐下吃饭,官差已经拉走了虎尸。灶膛的火苗映得院里暖烘烘的,肉香混着笑声飘得很远。三冬把碗里最嫩的兔肉夹给五特,五特又夹回去:“你吃,长身体。”

夜色渐浓,村民散去。三冬靠在五特怀里睡着,嘴角还带着笑。五特抱着他,石头哥坐在旁边,手里的银子在月光下泛着淡光。“明天咱去镇上找匠人定木料,再买粟米种子。”石头哥说。五特点头,望着月亮——好日子才刚开头。

晨光漫过山谷时,五特被灶房的动静吵醒。三冬还蜷在炕上,嘴角沾着口水。他轻手轻脚地下炕,看见石头哥端着陶盆往院里走,裤脚挽到膝盖,蛇咬的疤痕还泛粉,却已能稳稳走路。

“咋不多睡会儿?”五特想接陶盆,里面是和好的面团。“俺醒得早,给你俩烙甜饼,把王掌柜送的糖碾成粉和在面里了。”石头哥说话时声音亮堂,只是揉面时胳膊不太利索——被虎尾扫到的伤还没好透。

五特去灶房添柴,火苗舔着锅底。石头哥擀着饼,看着五特的后脑勺——这孩子穿着李婶做的粗布褂子,领口没缝扣子。他想起半个月前,五特抱着银子回来就塞给他;想起自己昏迷时,孩子跟三冬说“石头哥会好的”;想起当奴隶时被打骂的日子,哪敢想如今能在院里烙饼,身边有惦记自己的人。

“二冬。”石头哥的声音发紧,擀面杖顿了顿,“俺昨天夜里没睡着,总想起你去后山的事。”五特添柴的手停了停:“都过去了。”“不是过去了的事。”石头哥放下擀面杖,走到灶房门口,阳光照在他发红的眼角:“俺是奴隶的时候,奴隶主让俺去山涧挑水,冬天冰碴子割破脚……”

地基夯实的那天,老木匠带着三个徒弟早早来了,手里捧着卷竹纸——是照着五特的炭笔画拓的施工图,连暗门的尺寸、窑的弧度都标得清清楚楚。老木匠蹲在地上手指戳了戳夯实的胶泥,硬得能硌疼指尖,忍不住朝五特点头:“二冬,这地基打得扎实,往后盖三层楼都稳。”

五特蹲在他身边,指着图纸上标着“窑”的位置:“张师傅,这窑的内壁得用黄泥和草木灰混着夯,厚度要半尺,烧火的口子留得隐蔽些,跟灶房的烟囱连起来,看着像个小灶台。”他顿了顿,又指了指秘库的暗门,“这门用枣木做,外面包层胶泥,跟地基土色一样,开关的机关设在正房的炕沿下,只有往下按第三块砖才能打开。”

老木匠眯着眼看图纸,手指顺着线条划过去,连徒弟们凑过来探头都没理——这图纸他看了三天,越看越心惊:正房的房梁要“人”字形架,说是“抗风”;厢房的窗户开在高处,说是“防潮”;连院子里的排水沟都藏在青石缝下,说是“不积脏水”。可这些他都不问,只把细节记在心里,此刻只点头:“都依你,暗门的机关俺让大徒弟做,他手巧,不会出岔子。”

大徒弟是个二十出头的后生,闻言抬起头,黝黑的脸上带着笑:“二冬放心,俺给地主家做过藏银的暗格,保准没人能看出来。”

五特从怀里掏出两锭银子,放在石桌上:“这是定金,等窑和暗门做好,再给你们结一半,全部完工后付清剩下的。”

老木匠看都没看银子,只把图纸卷起来:“不用定金,俺信你这孩子。”他转头对徒弟们喊:“干活了!大徒弟备枣木做暗门,二徒弟和三徒弟跟俺拌黄泥砌窑!”

徒弟们应了声,转身去搬工具。五特站在地基边,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老木匠拌黄泥时,每加一捧草木灰都要掂量;大徒弟刨枣木时,连木纹的走向都要顺着来;二徒弟和三徒弟砌窑壁时,每块泥砖都要敲三遍,怕有空隙。三冬蹲在旁边,手里拿着小锄头帮着运土,时不时被师傅们的动作逗得笑出声。

没过两天,窑的雏形就起来了,圆弧形的顶,烧火口藏在灶房墙角,烟囱从房檐下伸出来,远远看去,真像个不起眼的小灶台。暗门也做得差不多了,枣木板被刨得光滑,外面裹上混了碎土的胶泥,往地基的角落里一放,跟周围的土浑然一体,若不是知道位置,根本找不出来。

这天中午,老木匠让徒弟们歇着,自己蹲在地基边抽烟,看着五特指挥人往院里运青石——那些青石都是从山里采来的,半米厚、半米宽、一米长,每块都得四个壮汉才抬得动。老木匠抽着烟,突然开口:“二冬,这青石铺院子,得不少银子吧?”

五特正在帮着搭木架,闻言回头:“是贵些,但铺在地上不返潮,下雨也不泥泞,能住一辈子。”他顿了顿,补充道:“屋里的地面也铺青石,从门口铺到炕边,这样冬天屋里不冷。”

老木匠磕了磕烟杆,没再说话,只是看着那些青石被一块块抬进院子,心里却盘算着:这么好的青石,铺在地上太可惜,可这孩子的心思,他猜不透,也不问。

等青石运得差不多了,五特走到院西南角,用石灰画了个圆圈:“张师傅,明天在这里挖口井。”

老木匠刚把烟杆揣进怀里,闻言愣住了,三个徒弟也停下手里的活,齐刷刷看向五特。大徒弟忍不住问:“二冬,‘井’是啥东西?俺们只听说过村外的河,没听过‘井’。”

五特也愣了——他忘了,这个时代的村民取水都靠河里的活水,根本不知道井。他蹲下来,在地上画了个圈,又往下画了几道线:“就是在这儿一直往下挖,挖到有水冒出来,再往下挖两米,用石头把壁砌起来,这样不管天旱天涝,都能取到干净水,不用再去河边挑。”

老木匠凑过来看地上的画,眉头皱了又舒:“往下挖能出水?”

“能。”五特肯定地点头,“俺听老猎人说过,山里的水都在地下藏着,只要找对地方,挖下去就能见水。”他其实是靠灵智核测的地下水脉,这处的水位浅,水质也好。

老木匠没再问,只点头:“行,明天俺们先停了砌墙的活,先挖井。”

第二天一早,老木匠带着徒弟们开始挖井。刚开始挖的是浮土,一锄头下去能刨出一大块,可挖了不到三尺,就遇到了硬土,锄头下去只冒火星。三徒弟揉着发酸的胳膊:“师傅,这土也太硬了,挖不动啊。”

老木匠接过锄头,往锄头上吐了口唾沫,卯足了劲往下砸:“往下挖!二冬说能出水,就肯定能出水!”

五特看着他们满头大汗,从屋里端出凉茶:“张师傅,歇会儿再挖,别累着。”他又让三冬去村里喊了几个壮汉,帮忙轮流挖。

挖了三天,井深已经有一丈多,可还是没见水。二徒弟擦着汗,小声对大徒弟说:“哥,你说这底下真有水吗?别是白挖了。”

大徒弟刚要开口,就听见老木匠喊:“慢着!锄头碰到软的了!”

众人都围过来,老木匠小心翼翼地用锄头刨开土,没过一会儿,就有湿土冒出来,再往下挖了两尺,水珠顺着泥土渗出来,越渗越多,很快就积了一小滩水。

“出水了!真出水了!”三徒弟兴奋地喊起来,村里来帮忙的壮汉也跟着欢呼。

五特凑到井边,看着水里的倒影,笑着对老木匠说:“张师傅,再往下挖两米,然后用青石把井壁砌起来,井口做个木架,安个轱辘,取水方便。”

老木匠抹了把脸上的泥和汗,咧嘴笑了:“好!听你的!”

又忙了两天,井终于挖好了。青石砌的井壁整整齐齐,井口安着木轱辘,系着麻绳和水桶,只要一摇轱辘,就能打上满满一桶水。三冬好奇地摇着轱辘,打了一桶水,尝了一口,大声喊:“哥!这水比河里的甜!”

村民们都来尝井水,纷纷说这水好喝,以后取水不用再跑远路。李婶提着篮子过来,给众人送烙饼:“二冬这孩子,真是能干,连‘井’都能想出来。”

井挖好后,老木匠带着徒弟们开始砌四合院的墙。正房的墙砌到一人高时,五特走到后院的位置,用石灰画了个大圈:“张师傅,围着正房的后墙,再盖个后院,地基跟前面的一样深,墙要砌得跟正房一样高。”

老木匠手里的砖刀顿了顿,看向五特:“二冬,之前的图纸里没后院,这得加银子。”他顿了顿,补充道:“多了后院,木料和人工都得加,俺估摸着,得加个七八两银子。”

五特从怀里掏出两锭银子,放在石桌上——每锭十两,一共二十两。他看着老木匠:“张师傅,这二十两够不够?不够再跟我说。”

老木匠看着桌上的银子,愣住了,三个徒弟也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说话。过了一会儿,老木匠把其中一锭银子推回给五特:“用不了这么多,十两就够了。木料俺们之前多备了些,人工也不用加太多,十两银子足足有余。”

其他徒弟也跟着点头:“是呀,二冬,十两就够了,多了俺们不能要。”

五特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心里踏实了——这些匠人不仅手艺好,人品也好,以后在山里建秘密洞穴,找他们准没错。他把推回来的银子又推过去:“张师傅,多的银子是给你们的辛苦费,这阵子你们受累了,拿着买些肉吃。”

老木匠还是不肯收,把银子塞回五特手里:“俺们干活拿工钱,天经地义,多余的银子不能要。你这孩子要盖房子、过日子,用钱的地方多,自己留着。”

五特没再坚持,把银子收起来,心里却记下了这份情。他走到后院的地基边,指着角落:“张师傅,后院的角落也挖个小窑,跟前面的窑一样,只是小些,用来存东西。”

老木匠点头:“行,俺让三徒弟来做,保证跟前面的一样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四合院的墙越砌越高,房梁也架起来了,铺着瓦片的屋顶盖好后,整个院子看着就像样了。屋里的地面铺着青石,缝隙里填着混了石灰的泥土,踩上去稳稳当当;院子里的青石也铺好了,从门口一直铺到正房门口,中间留着排水的缝隙;后院的墙也砌好了,角落里的小窑也做好了,跟前面的窑一样隐蔽。

这天傍晚,老木匠带着徒弟们检查完所有的活,走到五特身边:“二冬,所有的活都干完了,暗门的机关、窑的火候、井的轱辘,都试过了,没问题。”他顿了顿,从怀里掏出张纸,上面记着所有的开销,“这是账本,木料、青石、人工,一共花了四十六两银子,你点点。”

五特接过账本,看都没看,从屋里拿出五十两银子:“张师傅,账本不用看,这五十两你拿着,多的四两是给你们的谢礼。”

老木匠把多的四两银子推回去:“账本上是四十六两,就收四十六两,多的一分都不能要。”他转头对徒弟们说:“收拾东西,咱们回镇上。”

徒弟们应了声,开始收拾工具。五特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他走进屋里,拿出之前准备好的布包,里面是四双新做的布鞋,递给老木匠和他的徒弟:“张师傅,这是俺让李婶做的布鞋,你们拿着穿,走路舒服。”

老木匠接过布包,打开看了看,眼眶有点红:“二冬,谢谢你。”他顿了顿,认真地说:“以后你要是再要盖房子、做活,尽管去镇上找俺,俺给你算最便宜的价钱。”

徒弟们也纷纷说:“是呀,二冬,以后有活找俺们,保证给你做得好好的。”

等老木匠他们走了,五特站在四合院的院子里,看着崭新的房子——正房宽敞,厢房明亮,后院安静,井里的水清澈,窑和暗门隐蔽。三冬跑过来,拉着他的手:“哥,这房子真好看,以后这就是咱们的家了!”

石头哥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刚晒好的被子,笑着说:“是呀,以后这就是咱们的家了。”他走到五特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二冬,辛苦你了。”

五特摇摇头,看着眼前的亲人,又看了看这四合院,心里想着——有了这个家,有了石头哥和三冬,还有那些真心待他们的乡亲,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不怕。灵智核的秘密,炼铁的计划,都能在这里慢慢实现。

晚风轻吹,带着院子里花草的香气(三冬白天刚种的小花),井水的清甜,还有新房的木头香气。五特知道,他们的好日子,真的开始了。

搬家用的木板车是村里王大叔连夜帮忙修补的,轮轴上涂了新的猪油,推起来只哼出轻微的“吱呀”声。五特刚把最后一捆晒干的草药搬上车,就见石头哥扛着半人高的木箱子从旧屋方向走来——那箱子是之前镇上木匠铺淘汰的,石头哥当初花了两个铜板买回来,里面装着他攒了三年的工具:锛子、刨子、还有一把磨得发亮的柴刀,刀把上缠着褪色的蓝布条,是石头哥过世的娘给他缝的。

“石头哥,箱子沉,我来搭把手。”五特快步迎上去,伸手托住箱子底。石头哥却侧了侧身,脚步没停,黝黑的脸上笑出两道深纹:“不沉,这里面装的都是念想,轻着呢。”他低头瞥了眼车斗里的东西——三冬的布娃娃、五特画图纸用的炭笔、还有一陶罐李婶送的小米,忽然开口,“要不先把你们的东西卸了,我这箱子晚些搬也成。”

五特没应,反而把箱子往上托得更稳:“一起卸,你那屋离大门近,顺道。”说话间,木板车已经停在了四合院门口。青石板铺就的院路被晨光晒得暖融融的,三冬抱着布娃娃跑在前头,小皮鞋踩在石板上“哒哒”响,跑到正房和东厢房的岔路口时,突然停住脚步,回头朝五特喊:“哥!东面的房子真的有十个房间吗?比村里地主家的院儿还大!”

五特笑着点头,伸手揉了揉妹妹的头发:“是十个房间,石头哥想住哪间都成。”话音刚落,石头哥已经扛着箱子走到东厢房门口。那排东厢房顺着院墙盖得整整齐齐,每个房间的门都是枣木做的,门框上还留着大徒弟刨木时特意打磨的圆边,怕磕碰着人。石头哥放下箱子,伸手摸了摸第一个房间的门板,指腹蹭过木纹,忽然转头对五特说:“俺就选第一个房间了,离大门近,往后夜里听着点动静,也能帮你们看院。”

五特刚要开口说“不用麻烦”,就见石头哥已经弯腰扛起箱子,脚步轻快地跨进了东厢房,连门都忘了关。透过敞开的门帘,能看见屋里的青石地面扫得干干净净,墙角摆着五特提前备好的木床,床板是新刨的杉木,还带着淡淡的木头香。三冬凑到五特身边,踮着脚往屋里看,小声说:“哥,石头哥好像很高兴。”

“嗯,石头哥以后有自己的屋了。”五特牵着妹妹的手,往南厢房走。南厢房比东厢房略小些,但窗户开得大,晨光顺着窗棂斜切进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两个房间并排挨着,中间隔着一道木墙,五特推开左边的房门,笑着对三冬说:“你看,这间屋靠窗有张书桌,以后你识字就能在这儿写;里面还有个小隔间,能放你的布娃娃和衣裳。”

三冬抱着布娃娃走进屋,先跑到书桌前摸了摸桌面,又踮着脚看了看隔间的小衣柜,突然转头,眼眶有点红:“哥,这屋真好,比以前的破屋暖和多了。”五特心里一软,走过去蹲下来,帮妹妹理了理额前的碎发:“以后咱们就住这儿了,妹妹你自己住一个屋好不好?这样你夜里翻身也不怕挤着哥。”

三冬的脸一下子垮下来,抱着布娃娃的胳膊紧了紧,泪珠“吧嗒”掉在布娃娃的衣角上:“不好,我要和哥哥在一个屋。以前在破屋的时候,打雷下雨,哥哥抱着我我就不怕;现在换了新屋,我还是怕黑,要跟哥哥一起睡。”她说着,伸手抓住五特的袖子,小手指因为用力而泛白,“哥,行不行嘛?”

五特看着妹妹泛红的眼睛,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以前在山边的破屋,每到雨天,屋顶就漏雨,他总是把三冬抱在怀里,用自己的衣裳挡着漏下来的雨水。那时候妹妹就说,只要跟哥哥在一起,再黑的夜都不怕。五特伸手擦掉妹妹脸上的泪珠,笑着点头:“好,那咱们就住一间屋。把你的布娃娃放在隔间的小床上,夜里你要是想抱,哥再帮你拿。”

三冬立刻破涕为笑,抱着布娃娃跑到隔间,小心翼翼地把布娃娃放在小床上,还特意拉过旁边的小被子盖在布娃娃身上。五特看着妹妹忙碌的身影,转身去搬车上的东西——先把装炭笔的木盒放在书桌的左上角,又把装草药的布包挂在墙上的木钩上,最后拿起那床洗得发白的旧被子,铺在里屋的大床上。

刚铺好被子,就听见院子里传来石头哥的声音:“二冬,要不要俺来帮你归置?俺那屋都收拾好了!”五特走到门口,看见石头哥站在院中央,手里拿着一块刚磨好的柴刀,刀身映着晨光,亮得晃眼。东厢房的门已经关好了,门框上挂着石头哥自己编的草帘,草帘上还别着两朵晒干的野菊花——是去年秋天三冬摘了送给他的。

“不用啦石头哥,俺们的东西少,一会儿就好。”五特笑着摆手,刚说完,就见三冬从屋里跑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红布包,跑到石头哥面前,仰着头说:“石头哥,这是俺攒的糖,给你吃。”石头哥蹲下来,接过红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颗用糖纸包着的水果糖,糖纸都被摸得发皱了。他知道,这是三冬上次跟着李婶去镇上,李婶给她的,她一直舍不得吃。

石头哥拿起一颗糖,剥开糖纸,把糖递给三冬:“石头哥不吃糖,你吃。以后想吃糖了,跟石头哥说,石头哥去镇上给你买。”三冬却摇头,把糖推回去:“俺有哥给俺买,这是给石头哥的,石头哥帮俺们盖房子,辛苦啦。”石头哥看着小姑娘认真的模样,眼眶有点发热,他把糖塞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却比糖还暖。

“行,那石头哥收下了,谢谢三冬。”石头哥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糖纸,对五特说,“俺去镇上买些钉子,把俺那屋的工具挂起来,晌午回来给你们炖肉汤——前儿上山打的野兔,还在俺那旧屋的缸里养着呢。”五特刚要推辞,石头哥已经扛起柴刀,大步朝院门外走,走了两步又回头,笑着喊:“你们好好收拾,别累着!”

看着石头哥的身影消失在院门外,三冬拉着五特的手,蹦蹦跳跳地往南厢房走:“哥,石头哥炖的肉汤可香了!上次石头哥给俺们送了一碗,俺喝了三碗饭!”五特笑着点头,跟着妹妹走进屋。三冬跑到隔间,把布娃娃抱出来,放在大床上,又从自己的小包袱里拿出一块花布,铺在床尾:“哥,这是李婶给俺做的新褥子,俺们一起用。”

五特坐在床边,看着妹妹忙前忙后,心里忽然觉得踏实。以前他总怕给不了妹妹安稳的日子,怕石头哥一直跟着他们受苦,现在有了这四合院,有了温暖的房间,有了真心待他们的人,好像那些曾经的担忧,都变成了此刻的安稳。他伸手摸了摸床板,感受着木头的温度,忽然听见三冬说:“哥,你看窗外的花!”

五特抬头看向窗外,南厢房的窗下种着三冬昨天刚栽的小花,有黄色的野菊,还有粉色的不知名小花,此刻正迎着晨光开得热闹。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花香和井水的清甜,三冬趴在窗台上,伸手去够离得最近的一朵小花,笑着说:“哥,以后每天早上,俺都能看见这些花了!”

“嗯,以后咱们的日子,会像这些花一样,越来越好。”五特走过去,站在妹妹身边,看着窗外的晨光。远处传来村民们的说话声,近处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还有妹妹欢快的笑声,这些声音混在一起,变成了五特听过最动听的声音——那是家的声音。

没过多久,屋里就收拾好了。书桌左上角放着炭笔和几张空白的麻纸,墙上挂着草药包和三冬的花布裙,床上铺着旧被子和新褥子,床尾摆着三冬的布娃娃。三冬坐在床上,抱着布娃娃,哼着村里老婆婆教的童谣,五特坐在书桌前,拿起炭笔,在麻纸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院子里有三个人:一个高个子的男人,一个牵着妹妹的少年,还有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姑娘。

刚画完,就听见院门外传来石头哥的声音:“二冬、三冬,俺回来啦!买了肉和菜,晌午炖肉汤!”三冬立刻从床上跳下来,抱着布娃娃就往外跑,五特放下炭笔,跟在妹妹身后,走到院门口时,看见石头哥肩上扛着一块肉,手里提着一篮子青菜,额头上渗着汗,却笑得格外开心。

“石头哥,俺来帮你拎。”五特伸手去接篮子,石头哥却把篮子往身后藏了藏:“不用,你陪三冬玩,俺去灶房弄。对了,俺买了两块麦芽糖,给三冬的。”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两块用油纸包着的麦芽糖,递给跑过来的三冬。三冬接过麦芽糖,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谢谢石头哥!”

石头哥揉了揉三冬的头发,转身往灶房走。灶房就在南厢房旁边,里面的土灶是老木匠特意砌的,烟囱连着之前的窑,烧火的时候烟不会呛人。五特看着石头哥的背影,又看了看身边抱着麦芽糖的妹妹,忽然觉得,所谓的好日子,从来都不是有多大的房子,有多厚的银子,而是身边有真心待你的人,有温暖的烟火气,有无论走多远,都能回来的家。

三冬咬了一口麦芽糖,甜滋滋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拉着五特的手,往东厢房走:“哥,咱们去看看石头哥的屋好不好?看看石头哥的工具都摆好了没。”五特笑着点头,牵着妹妹的手,慢慢朝东厢房走。阳光透过院墙上的藤蔓,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风里带着麦芽糖的甜香,还有灶房里传来的柴火声,一切都那么安稳,那么美好。

走到东厢房门口,五特轻轻推开虚掩的门。屋里已经收拾得整整齐齐,墙上钉着一排排木钉,石头哥的锛子、刨子都挂在上面,排列得整整齐齐;墙角的木床上铺着新的草席,床头摆着一个小木盒,里面装着石头哥娘留下的旧物件;窗台上放着三冬送的那两颗野菊花,被放在一个小小的陶罐里,显得格外好看。

“石头哥的屋真干净。”三冬小声说,生怕打扰了屋里的安静。五特点点头,刚要说话,就听见灶房传来石头哥的喊声:“二冬、三冬,过来帮俺烧火呗!”三冬立刻拉起五特的手,往灶房跑,一边跑一边喊:“来啦!石头哥,俺会烧火!”

五特跟着妹妹跑向灶房,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把影子拉得长长的。他知道,从今天起,他们再也不用住在漏雨的破屋里,再也不用怕打雷下雨,因为他们有了家,有了彼此,有了真心待他们的人。以后的日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灶房里的柴火已经点燃,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肉汤的香味慢慢散开来,飘满了整个四合院,也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