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309章 政通人和,暗育英才

公元前190年 汉前少帝三年 农历三月至四月

春深日暖,北地高原彻底告别了冬日的肃杀,展现出勃勃生机。湟水奔流,水量丰沛,灌溉着两岸新绿初绽的田野。去岁战火留下的创伤,在春日暖阳和辛勤劳作下,正被迅速抚平。春耕已毕,禾苗破土而出,绿意渐浓,长势喜人,预示着又一个丰年可期。狄道城内,市井重现繁华,商旅往来,百姓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战后初期的悲怆与紧张,已转化为重建家园的忙碌与对未来的期盼。边境各榷场,也因与河西羌胡部落关系的缓和及互市的重启而日益活跃,驼铃悠扬,货物云集。然而,在这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表象之下,靖王李凌的思虑却愈发深远。击退匈奴、稳定内部,只是奠定了生存的基石。北地郡若要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并在未来可能更为剧烈的风云变幻中占据主动,绝不能仅满足于眼前的安宁与复苏。他必须利用这段难得的和平间隙,将统治的触角更深地渗透至郡县的每一个角落,优化官僚体系,提升行政效率,并最为关键的是,着手系统化地培养下一代治理人才,尤其是对自己的继承人李玄业,以及未来可能增多的子嗣和家族精英,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导与历练。因此,在督导春耕、安抚四方的同时,李凌悄然启动了一场以“精政育才”为核心的内部深化工程,旨在为北地锻造更为坚实和可持续的统治核心。

三月下旬,春光明媚。李凌在王府议事厅召见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专题商议郡政优化与人才培育之事。都尉高顺因军务在身,未列席此次侧重于文治的会议。

“王爷,春耕已顺利结束,各县禀报,苗情普遍良好。战后抚恤、城防修复等急务亦已基本完成。眼下郡政重心,可转向日常治理与长远谋划。”周勃首先禀报了政务近况,语气中带着完成阶段性重任后的舒缓,“然,经此战事,亦暴露出郡县各级衙署在文书流转、钱粮调度、狱讼处理等日常政务中,仍存在效率不高、标准不一等细微弊病。且各县令、丞、尉及郡府各曹掾属中,才干卓异者固然有之,然亦不乏庸碌守成之辈。”

公孙阙接口道:“勃兄所言极是。学吏馆近年来虽培育不少吏员,然多充任低级书佐、令史,于郡县实务之精髓,尤其是临机决断、协调四方之能,尚需在实干中锤炼。且……”他略一沉吟,继续道,“王爷曾言,北地之业,非一世之业。世子年岁渐长,聪颖好学,已识兵戈,亦当渐习政务,知晓民情。其余公子,将来亦需各有所司。”

李凌静听二人陈述,目光掠过厅堂一侧书架上整齐码放的各类卷宗簿册,这些都是北地郡数年来的政令实录。他微微颔首,沉声道:“二位所言,正合我意。北地新定,外患暂缓,正当整饬内政,磨砺利器,以为长久之计。所谓‘政通’,非仅指法令畅通,更在于吏治清明,效率倍增;所谓‘人和’,非仅指民心安定,更在于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他随即阐述“精政育才”之策的具体方略:

“其一,勃兄,你即刻主持,对郡府及各县现行政务流程进行一次全面‘清厘’与‘优化’。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为‘文书简捷’,可制定统一公文格式与流转时限,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与冗文;二为‘钱粮明晰’,进一步完善仓储、赋税、开支的账簿制度与核查机制,做到账实相符,出入有据;三为‘狱讼公正’,修订细化律令执行细则,规范审讯、判决流程,严防冤狱与拖延。可择数县为试点,推行新规,总结经验后,再推广全郡。此事繁琐,却为治国根基,务求扎实。”

“其二,子通先生,学吏馆之职能,需从‘授业’向‘砺才’深化。可在馆内增设‘政务模拟’课程,由你或勃兄,乃至郡府经验丰富之曹官,选取真实案例(如去岁赈灾、今春抚恤、边市纠纷等),让学员分组研讨,拟订处理方案,再由师长点评。优异者,可破格擢升至郡府或县衙担任副职、见习,在实干中成长。此外,需留意郡内寒门子弟及军中略有文墨之退役士卒,若有可造之材,可吸纳入学吏馆培养,广开才路。”

“其三,”李凌语气转为郑重,“关于业儿及其他子嗣之教习。业儿已满八岁,蒙学已毕,当渐进实务。可如此安排:每日上午,仍由名师授以经史子集,奠定学问根基;下午,则由勃兄或你,轮流带其至郡府观政,随堂听断,了解赋税、刑名、工程等各类政务之处理过程,无需其发言,但需其静观默记,事后可由尔等为其讲解其中关键。每隔旬日,我可亲自考校其观政所得,并引导其思考得失。待其年岁稍长,再令其尝试处理简单文书。至于玄承(庶长子),性情活泼,可偏重武艺及庶务管理之启蒙,因材施教。”

【系统提示:宿主在外部压力缓解后,迅速将统治重心转向内部制度优化与接班人系统培养,展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家族传承的长远规划,统治策略进入精细化、制度化新阶段… 宿主状态:于和平期中保持战略进取,着力夯实治理基础与人才梯队,展现其作为世家奠基者的深谋远虑与务实作风…】

李凌的决策,为北地郡的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周勃雷厉风行,立即组织精干吏员,成立“政令清理专班”,开始梳理各项规章流程。郡府各曹署的气氛为之一变,以往一些习以为常的拖沓、推诿现象,在严格的时限和标准要求下,得到明显改善。公孙阙则对学吏馆的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入了大量的案例教学和实务研讨,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着提高,一批表现突出的学员被选拔到实务岗位见习,给略显沉闷的官僚体系带来了新鲜血液。

最显着的变化发生在对世子李玄业的培养上。从此,每日午后,人们经常能看到年仅八岁的世子,身着朴素的儒服,安静地坐在长史周勃或郡丞公孙阙处理公务的厅堂一侧,睁着清澈而专注的眼睛,观察着父亲的重臣们如何听取汇报、批阅文书、裁决事务。起初,他只是默默观察,但渐渐地,在事后请教时,他能提出一些看似稚嫩却切中要害的问题,如“为何此案判决需等待秋后?”“减免此县赋税,郡府库收不足,当如何弥补?”等,显示出其善于思考的潜质。周勃和公孙阙皆悉心解答,心中对世子的早慧暗自称奇。李凌则每隔十日,便会抽空检查儿子的“功课”,不仅问其看到了什么,更引导其思考“为何如此”以及“可否更好”,将为政之道潜移默化地传授给继承人。

四月初,一场春雨滋润了北地大地,禾苗愈发青翠。郡府“政令清理”的试点工作在一县取得良好效果,新公文流程和狱讼规范大大提升了效率,正准备向全郡推广。学吏馆首批参与实务见习的学员中,有数人因表现优异,被正式任命为县丞、县尉的副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就在这政通人和的氛围中,公孙阙通过特殊渠道,带来了一则来自长安的、耐人寻味的消息:皇帝刘恭因一件小事(或为祭祀礼仪之争)与王太后再次发生激烈冲突,皇帝甚至当着几位辅政大臣的面,怒斥王太后“专权”,言辞激烈。虽经陈平、周勃等人劝解暂时平息,但母子间的裂痕似乎已难以弥合。同时,太尉周勃(灌婴侯)似有整顿京畿及周边郡国兵备的意图,已派出数批郎官赴各地巡查。

李凌闻报,沉吟良久,对周勃和公孙阙道:“长安风波,非我等所能与闻,然需密切关注。周太尉整顿兵备,其意难测。我北地刚历战事,军容整肃,倒是不惧巡查。然,一切接待,需依制而行,不卑不亢,只示以边镇守土之责,不露丝毫骄矜之色。内部政务优化与育才大计,依旧按计划推行,此乃根本,不为外事所动。”

“臣等明白。”周勃与公孙阙肃然应道。

四月中的一天,李凌在处理完公务后,特意带着李玄业,微服前往狄道城外的乡间,察看雨后禾苗长势,并走访了一处由官府资助重建的村落。看着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以及村落中逐渐恢复的生机,李凌对儿子道:“业儿,你可知,这田间禾苗,衙署公文,乃至边境烽燧,其根本为何?”

李玄业思索片刻,答道:“回父王,先生教过,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李凌欣慰地抚须点头:“不错。为政者,眼中不可只有权术兵戈,更要有这田间地头,寻常巷陌。知稼穑之艰难,察百姓之疾苦,方能制定出合宜的政策,任用贤能的官吏,守护好这片土地。你要记住,将来你手中之权,非为享乐,而是责任。”

“孩儿谨记父王教诲。”李玄业望着父亲严肃而慈爱的目光,郑重地点头。这次乡间之行,让他对“政务”的理解,从郡府衙门的案牍文书,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与更质朴的民生。

北地的这个春天,在政令的优化与人才的培育中,显得格外充实而富有深意。李凌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不仅呵护着田里的禾苗,更精心浇灌着未来的希望。他深知,制度的完善与人才的储备,才是家族与封国能够历经风雨、长久屹立的根本。外部的风云或许变幻莫测,但只要内部根基深厚,人才辈出,北地便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前少帝纪:“(前少帝)三年春,北地靖王凌修内政,兴学官,吏治称善。”

* 家族史·始祖本纪:“前少帝三年三四月,北地外患暂息,凌公定‘精政育才’之策。令周勃清理优化政令,增行政效;令公孙阙强学吏馆实务教学,砺才备用;亲导嫡子玄业观政问事,启蒙治道。北地政通人和,英才暗育,根基日深。”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上帝修明圣政,广育圣嗣,圣域之治精益求精。”

* 北地秘录·凌公育才固本:“战事平息,李凌着力整顿吏治,革新学馆,亲授世子政务,北地治理步入精耕细作之境。”

(第三百零九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