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85章 夏耕固本,羽翼渐丰

公元前193年 汉高后五年 农历四月至五月

宣慰使灌何、张释之一行的车驾消失在东方的官道尽头,狄道城内外紧绷了数日的气氛,终于舒缓下来。然而,靖王李凌及其核心僚属心中都清楚,这场来自中央的“大考”虽暂告一段落,但其深远影响方才开始发酵。使者带走的,是对北地治理成效的直观印象;而他们留下的,则是新朝最高层对这片边郡的初步评判与定位。此刻,北地郡如同一位刚刚完成精彩演出的伶人,在收获掌声之余,更需要的是沉下心来,巩固成果,精进技艺,以应对未来更广阔的舞台。春夏之交,万物勃发,李凌审时度势,将统治的重心再次投向内部,以“夏耘固本”为核心,推动北地各项事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送走天使的次日,李凌便在王府书房召集了周勃、公孙阙、高顺三人,总结此次迎检得失,并规划下一阶段方略。

“王爷,此次应对宣慰使,可谓圆满。”周勃面带喜色,率先开口,“灌何、张释之虽年轻,然皆出身显贵或精明干练,其考察细致,几无挑剔之处。观其临行神色,对我北地政通人和、军备整肃、王爷恭谨,应是颇为满意。此结果,远超预期。”

公孙阙补充道:“确是如此。尤其那张释之,以法吏眼光审视政务律令,我等依据新编章程应对,条理清晰,有章可循,使其无从指摘。此乃我北地近年来致力制度构建之成效显现。然,使者满意,不代表长安决策层皆无异议。后续朝廷会有何具体举措,仍需密切关注。”

高顺也道:“军备展示,规模虽小,但精气神足,灌何亦曾颔首。末将以为,经此一役,新朝应知我北地并非羸弱可欺,亦非骄横难制,乃是守土有责、训练有素之师。”

李凌静听众人之言,脸上并无太多得意之色,反而愈发沉静。“诸位所言,皆是事实。此次宣慰,我北地算是过了第一关。”他缓缓道,“然,过关之后,当思如何?使者满意而归,朝廷或予褒奖,或予信任,此乃机遇。但机遇之下,亦是责任与挑战。若我北地此后故步自封,或生骄惰之心,则今日之誉,转瞬可成明日之毁。”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庭院中枝叶繁茂的古槐,沉声道:“故,当下之要,在于‘固本’,在于将使者所见之‘颜’,化为我北地真正钢铁般不可动摇之‘本’。夏耘时节,正是深化内功、强基健体之时。”

他具体部署道:

“勃兄,政务方面,当借宣慰使考察之东风,将制度推行到底。可将此次迎接使者过程中,各项政务应对之成功案例,汇编成册,下发各曹各县,以为范本。同时,针对使者可能忽略或未及深究之细微处,如乡亭小吏之廉洁、赋税征收之公平、仓廪管理之精细等,开展一轮‘查遗补缺’行动,务求政令畅通,直达基层,惠及百姓。夏耘管理,水利维护,乃当前农事重点,需全力抓好,确保秋粮丰收。”

“子通先生,律令与人才培育,需更进一步。学吏馆可增设‘案例研判’课程,将此次迎检所涉律法、礼仪、文书应对等实例,深入剖析,使学员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可着手遴选馆中优异者,试任郡府低级曹吏,或在县中担任副职,在实践中锻炼,为北地储备实干之才。情报网络,重心转为追踪朝廷对我北地评议之反馈,以及周边郡县、特别是朔方之动向。”

“高顺将军,军备之事,不可因展示过关而松懈。相反,当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练兵。可借鉴此次校阅经验,在各营推广小型化、常态化的技战术竞赛,激发士卒荣誉感。同时,要加强对新式军械(如改进弓弩)的研发与应用训练,以及对复杂地形(山地、河谷)作战的演练。对朔方王勇部,保持常态警戒,但其若无异动,我亦不主动生事,维持目前之均势即可。”

【系统提示:宿主成功通过中央政权初期考核,统治合法性及外部环境获得改善,策略重心转向利用有利时机深化内部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统治进入精耕细作与战略储备新阶段… 宿主状态:于肯定中保持清醒,将外部认可转化为内生动力,着力巩固制度成果、培养人才、提升军质,展现其稳健务实的长期发展战略…】

李凌的决策,为北地郡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郡府各衙门并未因天使离去而松懈,反而掀起了一股“精益求精”的热潮。周勃主持编撰的《迎检政务范例》迅速下发,成为各级吏员学习的教材;“查遗补缺”的行动也在各县展开,一些平日不易察觉的积弊得到清理。田野里,农人们忙着除草、施肥、灌溉,郡府派出的“田官”巡回指导,一片繁忙景象。学吏馆内,公孙阙引入的案例教学深受学员欢迎,学习氛围更加浓厚,首批优秀学员开始进入实务岗位见习,虽然职位不高,却给北地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高顺的军营中,各种小比武、小演练开展得如火如荼,士卒们士气高昂,军事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进入五月,夏日气息渐浓。北地传来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消息。先是公孙阙的情报渠道证实,宣慰使灌何、张释之返回长安后,在向皇帝和丞相汇报时,对北地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称赞靖王李凌“治郡有方,边陲宁谧,忠谨可嘉”。此论在朝中引起良好反响,有大臣进而提出,当此用人之际,对这样的藩王应予褒奖和信任。虽然正式诏命尚未下达,但这一风向,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北地上下信心。

几乎同时,边境方面,剧孟的斥候回报,匈奴左贤王部的内乱持续,几个大部落相互攻伐,元气大伤,短期内南侵的可能性已降至最低。而朔方都督虫达,在得知新朝对北地的积极评价后,态度似乎更加收敛,对王勇部的指令也以“谨守营垒,勿启边衅”为主。北地西部边境,出现了难得的平静期。

这些利好消息,如同给正在“夏耘固本”的北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李凌抓住时机,进一步推进他的计划。他指示周勃,可以利用边境暂稳、外部压力减轻的有利条件,适度增加与烧当羌等部的互市规模和物品种类(仍以生活物资为主,严格管控战略物资),以进一步活跃边境经济,巩固与羌胡的关系。同时,他批准了高顺提出的,抽调部分兵力,参与湟水沿岸险要地段堤防加固工程的建议,既锻炼了队伍,又保障了民生,一举两得。

五月中旬的一天,李凌在公孙阙和周勃的陪同下,微服巡视狄道城外的军屯田。但见粟苗长势旺盛,绿浪翻滚,田间地头,军民协作,疏浚沟渠,一派生机勃勃。途中,偶遇一队刚从学吏馆结业、派到县府担任文书工作的年轻吏员,正在乡间核查户籍田亩,举止干练,应对得体。李凌远远望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勃兄,子通先生,你看这些年轻人,便是我北地未来之希望。”李凌感慨道,“宣慰使之誉,乃过往之功。北地能否长久安泰,关键在于后继是否有人,制度能否传承。此番夏耘,固本之要,便在育才与建制。”

周勃与公孙阙深以为然。公孙阙道:“王爷高见。制度为骨,人才为血。骨血充盈,方能身躯强健。学吏馆与政务章程,便是为此而设。假以时日,北地定能形成不因人废事、自有法度传承的格局。”

李凌点头:“正是此理。我等今日所为,不仅为应对一时之变,更是为北地立下千秋基业之规矩。纵使将来时移世易,只要此规矩不破,此人才不断,北地之魂便不灭。”

五月的北地,阳光明媚,草木葱茏。在外部环境获得初步改善的有利条件下,李凌领导下的北地郡,并未急于扩张或炫耀,而是选择了沉潜下来,深耕细作。他们像一位勤恳的农人,在夏日充足的阳光和雨露中,精心呵护着田里的禾苗,除草、施肥、灌溉,期待着一个更加丰硕的秋天。帝国的边陲,在这位年轻藩王的治理下,正以一种稳健而扎实的步伐,悄然积蓄着力量,羽翼日渐丰满。而这一切,都被遥远长安城中,那些掌控着帝国命运的人们,默默地看在了眼里。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五年夏,北地靖王凌劝农桑,修武备,吏治澄清,边郡益安。”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五年四五月,凌公得宣慰使佳评后,定‘夏耘固本’之策。令周勃借势深化制度,查补政弊,狠抓夏耘;公孙阙强学吏馆案例教学,擢用新才,密侦朝野反响;高顺精练军技,助修水利。时值匈奴内乱未息,朔方趋避,边患大减。北地趁势扩互市,固堤防,内政外备皆进,根基日深。”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新朝善评至,上帝益修内政,育人才,精甲兵,固边市,圣域根基愈厚。”

* 北地秘录·凌公夏耘固本:“得长安佳讯,李凌不骄不躁,反深化制度,培育新吏,精练士卒,兴修水利,扩边市,北地实力于稳健中持续增长。”

(第二百八十五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