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86章 盛夏砺锋,暗蓄雷霆

公元前193年 汉高后五年 农历六月至七月

盛夏的烈日,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北地高原之上,将狄道城外的原野炙烤得一片滚烫。湟水水位虽因雪山融水有所上涨,但流速平缓,滋养着两岸茂盛的禾稼。去岁播种、今春精心管护的粟黍,此刻已长至齐肩之高,穗头初现,绿浪翻滚于热风之中,预示着若后期风雨调顺,又将是一个罕见的丰年。官道两旁的槐柳,枝叶蔫蔫地低垂着,唯有树荫下能得片刻清凉。城头值守的士卒,甲胄内衬早已被汗水浸透,却依旧挺直脊梁,目光警惕地扫视着远方。自成功应对新朝宣慰使考察并获得积极评价后,北地郡的外部压力骤减,迎来了自李凌就藩以来最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然而,靖王府的核心层,并未因这难得的和平时光而有丝毫懈怠。李凌深知,外部压力的暂时消退,恰是砺炼内功、厚积薄发的黄金时机。他决意利用这个盛夏,将“固本”之策推向极致,不仅巩固既有成果,更要为北地锻造出应对未来任何风浪的、更为锋利的爪牙与更为深厚的根基。

六月初,李凌召集周勃、公孙阙、高顺,于王府冰窖旁特设的清凉议事厅内,举行了一次关乎北地长远发展的战略会议。厅内虽摆放着冰块,驱散了些许暑气,但会议的气氛却严肃而热烈。

“王爷,今夏天时地利俱佳,”周勃率先禀报,脸上带着农事顺利带来的欣慰,“春耕夏耘,皆未误时,田间管理到位,若无特大雹灾或持续干旱,秋收可期。郡内仓廪充盈,流民安置妥当,市面繁荣,民心堪称归附。此乃‘固本’策之显效。”

公孙阙接着道:“然,勃兄所言,乃‘静’之本。臣以为,当此外部暂无迫在眉睫之忧,我北地更需谋‘动’之本。所谓‘动’之本,一在人才之继,二在军力之锐,三在信息之灵。学吏馆虽培育甚众,然高才者,需更广阔天地历练;军中劲旅,需更复杂情势锤炼;情报网络,需更深远地域延伸。”

高顺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接口道:“子通先生所言极是!军中儿郎,去岁今春,多以守城、巡边为主,虽精于戍守,然野战、奔袭、攻坚之力,犹待打磨。今匈奴内乱,朔方退缩,正可抽调精锐,进行轮番秘训,假以剿匪、巡山之名,行实战演练之实!”

李凌静听三人建言,手指在案几上绘有北地及周边形势的羊皮地图上缓缓划过,最终停留在狄道西北方向的广袤山地区域。

“诸位所论,深得我心。”李凌目光湛然,声音沉稳而有力,“北地今日之安,非一劳永逸。长安刘盈陛下虽亲政,然其春秋正盛,未来朝局如何演变,犹未可知。且匈奴之患,其乱暂平,其势未消。我等岂可高枕无忧?”

他站起身,指向地图:“故此盛夏,我北地当行‘砺锋’之策!砺人才之锋,砺军旅之锋,砺耳目之锋!然此‘砺’,须有章法,有侧重。”

他具体部署道:

“勃兄,你总揽之政务,需从‘维稳’向‘提质’迈进。今夏重点有三:其一,推行‘吏员考成连坐法’,将各县、各曹吏员之政绩(如赋税征收、狱讼公正、仓廪管理、水利维护)与上官考课、同僚评议挂钩,优者重奖,劣者连坐受罚,迫使官吏不仅清廉,更需有为!其二,鼓励工匠改良农具、织机,郡府可设‘巧工赏’,对有助生产之发明,予以重赏,并推广之。其三,利用仓廪丰盈,于各交通要道增设‘官营逆旅’(旅馆),既利商旅,亦为将来信息传递、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子通先生,”李凌看向公孙阙,“人才与情报,乃你职责重中之重。学吏馆优异学员,可分批派至郡府各曹、边境互市、乃至朔方邻近之县,担任副手或文书,名为‘历练’,实为扎根、观察、学习。此事需隐秘进行,人选务必精当。情报网络,除紧盯长安外,要大力向西、向北延伸!不惜重金,招募通晓羌胡、匈奴语言习俗之胆大心细者,或为商贾,或为牧民,潜入河西、漠南,不仅要探听部落动向,更要了解其山川地理、水草分布、内部矛盾!我要对千里之外的动静,了如指掌!”

“高顺将军,”李凌最后吩咐,语气凝重,“军旅砺锋,最为关键,亦最需谨慎。准你所请,可实施‘精锐轮训’之策。但须严守三条:其一,规模要小,以营、队为单位,分批进行;其二,地域要偏,深入狄道西北、西南人迹罕至之山地、荒漠,以‘剿匪’、‘勘探’为名;其三,课目要狠!要练山地奔袭、练夜间渗透、练绝地求生、练以寡敌众!可设假想敌,进行实兵对抗。但切记,所有行动,绝不可越境,绝不可与朔方军或羌胡部落发生冲突!我要的是一支藏在鞘中、不露锋芒,却随时可雷霆一击的利剑!”

“此外,”李凌补充道,“军械改良亦需加速。着工匠营,集中攻关强弓硬弩、轻便甲胄,可尝试以新法炼铁。此事由你亲自督导,务求实效。”

【系统提示:宿主利用战略间歇期,推行 aggressive 的内部强化策略,旨在全面提升人才梯队、军事素质与情报辐射能力,统治模式向更具前瞻性与攻击性的深层建设演进… 宿主状态:于顺境中保持战略清醒,将外部缓和期转化为内部跃升的宝贵窗口,展现其深谋远虑与主动塑造未来的能力…】

李凌的“盛夏砺锋”之策,如同一道军令,迅速在北地郡的肌体中传导、发酵。郡府各曹署的吏员们发现,今年的考课不再仅仅是“无过便是功”,而是与实实在在的政绩指标挂钩,压力陡增,但也激发了更强的干事热情。市井之间,关于改良农具的讨论多了起来,偶有巧思得到官府赏赐,引得众人效仿。通往羌胡方向的商道上,新设的官营逆旅虽设施简陋,却为往来行商提供了不少便利,也悄然成为了信息汇集的节点。

学吏馆内,一批被公孙阙秘密选中的优秀学员,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接到了特殊的“历练”任务,他们将被派往各地,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仕途初探。而公孙阙掌管的秘密资金,则像溪流一样,悄无声息地流向西方和北方,一些新的面孔,带着特殊的使命,融入了草原和戈壁。

最显着的变化发生在军中。高顺精心挑选了约千余名最精锐、最忠诚的士卒,分为数批,以“夏季野外拉练”的名义,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常驻营地,消失在西北方向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的训练极其艰苦,餐风饮露,跋山涉水,进行着远超常规的高强度战术演练。狄道周边的百姓,偶尔能听到远山深处传来的、隐约的喊杀声与号角声,但只以为是军队寻常操练,并未过多在意。军营里,工匠营的炉火日夜不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伴随着工匠们的争论,新的军械正在试验和改进。

七月流火,天气最为酷热。李凌却并未安居王府避暑,而是在高顺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冒着酷暑,视察了狄道城外的军屯田,检阅了留守部队的小型操演,甚至还秘密前往西北山区的一处临时营地,观看了精锐部队的野外对抗演练。看到士卒们在恶劣环境下展现出的坚韧和战斗力,李凌深感欣慰。

“顺将军,辛苦了。此等虎贲,方是我北地真正的依仗。”李凌望着山下正在演练迂回包抄的小队,赞许道。

“王爷放心!末将定将这些儿郎,磨炼成北地最锋利的战刀!”高顺慨然道。

与此同时,公孙阙的情报网络也开始传来一些有价值的反馈。派往各地的“历练”学员,初步适应了环境,开始传回一些基层的、却真实的信息。而向西向北派出的探子,也陆续发回关于匈奴各部最新动向、以及河西走廊一些羌胡小部落情况的零星信息,虽然琐碎,却让李凌对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七月中旬,一个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消息从长安传来:皇帝刘盈下诏,褒奖一批治理有方、边陲安宁的郡守藩王,其中提到了北地郡“政通人和”,靖王李凌“忠勤可嘉”,并赏赐了一些锦帛。这份诏书,可视为对新朝宣慰使考察结果的正式确认和肯定。

消息传至狄道,北地上下自然一片欢欣。但李凌在接到诏书时,却显得异常平静。他在谢恩表中,一如既往地谦卑感恩,将功劳归于皇帝圣明和将士用命。

私下里,他对周勃等人言道:“此乃锦上添花,固然可喜。然,愈是受褒奖,愈需谨言慎行。我等‘砺锋’之举,更要隐秘扎实,绝不可因一时之誉而忘乎所以。须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臣等明白!”周勃等人肃然应道,深知王爷所虑深远。

盛夏的北地,在烈日下默默积蓄着力量。田野里的庄稼在阳光雨露中灌浆结实,军营中的利刃在艰苦磨砺中愈发锋芒,官署里的制度在严格考课中逐步完善,那撒向远方的谍报网络,如同蔓延的根须,悄然汲取着外界的信息。李凌坐镇狄道,运筹帷幄,将这段难得的和平期,变成了北地实力又一次质的飞跃的加速期。他深知,眼前的宁静只是暂时的,帝国未来的政治波澜、北方草原潜在的威胁,都要求北地必须拥有更强大的实力和更敏锐的洞察力。这个盛夏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锤炼,都是在为应对那未知却必然到来的雷霆变局,做着最坚实的准备。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五年夏,北地靖王凌劝农桑,修武备,吏治澄清,边郡益安。”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五年六七月,凌公得新朝褒奖后,定‘盛夏砺锋’之策。令周勃行吏员考成连坐、赏巧工、设逆旅,以提质政;公孙阙秘遣学吏馆优异者四方历练,广布侦骑于河西漠南,深探胡情;高顺精择锐卒,轮番入深山秘训狠课,并督工匠改良军械。北地于外誉之下,反加紧内修,人才、军旅、耳目三锋并砺,实力潜滋暗长。”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新朝褒奖至,上帝令砺圣才,秘练圣兵,广布圣听,圣域之力暗增。”

* 北地秘录·凌公盛夏砺锋:“得长安嘉奖,李凌不矜不伐,反借此良机,大力推行吏治考成、派遣精英历练、深入荒野练兵、广撒探子西行,北地综合实力于盛夏中悄然提升。”

(第二百八十六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