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 汉·汉王五年 / 西楚·霸王五年 农历四月初六至四月二十
狄道城头,残存的烽烟痕迹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城中逐渐升腾起的、充满生机的烟火气。持续月余的围城阴霾,随着匈奴的溃败和李凌(体质23)的日渐康复,终于彻底消散。北地的春天,虽然来得迟些,但终究还是带着万物复苏的力量,降临在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上。对李凌和他麾下的北地军政集团而言,危机暂解,一个更为漫长而关键的时期——巩固根基、开创基业的时期,正式拉开了序幕。
郡守府行辕内,李凌的康复进程稳步推进。他已能无需搀扶,自行在室内缓步行走片刻,虽然时间稍长仍会气喘,但体力与精神的恢复速度令人欣喜。面色红润了许多,眼眸中的神采日益逼人,言语间中气渐足,处理政务的时间也从每日一两个时辰延长至三四个时辰。刘玥(昭武王妃)悬着的心终于渐渐放下,但仍坚持亲自照料他的饮食起居,无微不至。淳于意(智力80)调整了药方,以温补调理为主,辅以适度的活动,促进气血运行。
【系统提示:宿主身体康复进入加速期,生命活性显着增强,神经肌肉协调性接近正常水平… 体质:24(稳定提升)… 力量:24,敏捷:23,智力:85,政治:82(治理实践提升政治经验)… 魅力:89(威望日隆)… 幸运:20… 信仰值:9.1(治理成效初步显现,信念反馈增强)… 魂佩能量:-4.3%(永久沉寂)… 状态:身体机能基本恢复,精力充沛,全面主导北地军政建设。】
李凌深知,狄道之战的胜利,只是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和时间,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片贫瘠而战略位置重要的北地,经营成稳固的基业。他不再满足于听取消极的汇报和下达原则性指令,而是开始主动、系统地规划和推动北地的全面重建与发展。
首要之事,便是彻底理顺军政体系,确立绝对权威。他正式颁布了《北地靖安令》,以昭武王的名义,明确周勃(政治85,智力82)为北地都尉,总揽全郡军事防务及狄道城守事宜;高顺(体质25,武力85恢复中)为骑都尉,负责骑兵训练、边境巡哨及战术革新;同时,以灌婴(敏捷88)援军有功且熟悉骑兵作战为由,奏请汉王刘邦,留灌婴暂驻北地,协助整训骑兵,授以参军事衔,位列周勃之下,但拥有独立练兵和临机决断之权。这一安排,既肯定了周勃的核心地位,又给予了高顺和灌婴发挥所长的空间,更巧妙地将灌婴这支“客军”纳入自己的指挥体系,可谓一举三得。诸将对此安排均无异议,反而因职责清晰、权责分明而更加效命。
接着,李凌将目光投向民生内政。他深知“民为邦本”的道理。狄道城及北地郡在战火中损失惨重,人口锐减,田地荒芜。他亲自召见了郡中幸存的主要文吏和乡绅耆老,详细询问民间疾苦。随后,他推出了一系列安抚和发展措施:
其一, “垦荒令” 。宣布免除北地郡当年及来年全部赋税,鼓励流民归乡、士卒家属落户,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和口粮借贷,开垦荒地者,三年内所垦之地归其所有。同时,组织军中闲散劳力,在保障防务的前提下,参与水利修缮和官田垦殖。
其二, “通商令” 。利用北地毗邻戎胡的地理特点,有限度地开放边境互市,以中原的盐铁布帛,交换胡人的牛羊马匹皮毛,由官府设立市掾,统一管理,抽取微税,以充军资府库。此举既可缓解物资匮乏,又能逐渐渗透影响周边胡部。
其三, “兴学令” 。在狄道城内设立“蒙学堂”,招收军中子弟和民间聪慧幼童入学,教授文字、算术及基础武艺,由军中受伤退役的识文断字的老兵和聘请的儒生担任教员。李凌深知,长远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蒙学堂便是未来人才的摇篮。
这些政令,经由周勃等人具体执行,迅速在北地推行开来。荒芜的土地上出现了垦荒的人群,残破的集市渐渐有了零星的交易,蒙学堂也传出了稚嫩的读书声。尽管一切才刚刚起步,但一种新的秩序和希望,已然在北地生根发芽。
李凌也并未忘记外部环境的经营。他继续定期向荥阳送去言辞恭谨的奏报,详细陈述北地恢复的艰难、匈奴可能的报复以及自己“仍需静养”的状况,既展示了忠诚,也委婉地强调了北地仍需朝廷支持,并暗示自己暂无他图。同时,他密令周勃,加强对周边匈奴残部以及西面羌人、东面其他汉军势力的侦察与联络,做到知己知彼。
这一日,四月十五,春光明媚。李凌在庭院中缓步行走,周勃和高顺陪同在侧,汇报近日军政。
“王爷,遵照您的指令,垦荒已初见成效,新增垦田约千亩,流民归附者已有数百户。”周勃禀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