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 汉·汉王五年 / 西楚·霸王五年 农历四月二十一至五月初十
北地的春日,在短暂的晴暖后,似乎又被一层无形的阴霾所笼罩。狄道城内外,虽然垦荒的号子声、集市隐约的叫卖声以及蒙学堂稚嫩的诵读声,依旧在诉说着这片土地顽强复苏的生机,但一种源自远方、关乎天下大势的紧张气息,却随着信使急促的马蹄声,悄然弥漫开来,给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平添了几分沉重与不确定性。
郡守府书房内,药香袅袅,却掩不住空气中弥漫的凝重。李凌(体质24)端坐于书案之后,身姿已比月前挺拔了许多,脸色红润,目光沉静如水。他的指尖轻轻划过摊在案上的一卷来自荥阳的加急军报,眉头微蹙。军报是汉王刘邦以较为私密的口气所书,并非正式诏令,但其中的内容,却足以让任何一位汉国重臣心头压上一块巨石。
军报详述了中原战局的急剧恶化。项羽凭借其无双的勇武和西楚大军的精锐,在正面战场接连取得优势,汉军虽奋力抵抗,却节节败退,丢失多处要地,损失惨重。荥阳外围防线岌岌可危,粮道受到严重威胁,局势已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刘邦在信中并未直接要求李凌出兵,言辞间甚至依旧关心他的“病体”,但字里行间透出的焦灼与期盼,以及那句“若北地安靖,凌弟能分朕些许忧劳,则社稷之幸也”,其意不言自明。
李凌放下军报,沉默良久。他深知,刘邦此刻面临的困境,绝非虚言。项羽的兵锋之盛,天下皆知。一旦荥阳有失,汉国政权便有倾覆之危,届时,他这偏安一隅的北地,也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迟早会被项羽或周边虎视眈眈的势力吞噬。
“王爷,可是荥阳局势有变?”肃立一旁的周勃(政治85,智力82)见李凌神色凝重,低声问道。高顺(体质25,武力85恢复中)亦投来关切的目光。
李凌将军报推至案前,示意二人观看。周勃和高顺迅速浏览完毕,脸色也都变得严肃起来。
“项羽竟如此猖獗!大王形势危矣!”高顺性子刚直,忍不住出声,眉宇间满是忧色和对项羽的愤恨。
周勃则更为沉稳,他沉吟道:“王爷,大王此信,用意深远。北地新定,百废待兴,我军虽胜匈奴,然亦是惨胜,兵力、粮草皆不充裕,且需防备匈奴卷土重来。此时若贸然分兵南下,恐非良策……然,若坐视荥阳危急,一旦有失,我北地亦将独木难支。”
这正是李凌所虑之关键。他站起身,缓步走到悬挂的羊皮地图前,目光扫过中原那片广袤而纷争的土地,最终定格在荥阳的位置上。
“勃兄、敬志(高顺字),你们所言皆有道理。”李凌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北地乃我等根基,绝不能有失。然中原若崩,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项羽若得势,绝不会容我等于北地安稳。”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向二人:“出兵,是必然。但如何出兵,何时出兵,出兵多少,却需仔细斟酌。绝不能因救急而自毁长城。”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重大战略抉择,全局观与政治权衡能力提升… 政治:83(对天下大势与内部平衡的把握加深)… 智力:85… 信仰值:9.2(内部凝聚力面临外部考验)… 状态:冷静分析局势,谋划应对之策。】
接下来的几日,李凌闭门谢客,与周勃、高顺以及被召来参与密议的灌婴(敏捷88)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商讨。他们详细分析了北地现有的兵力、存粮、边防压力,以及南下可能面临的路线、敌军情况和与汉军主力的配合问题。
灌婴作为客将,态度较为谨慎:“王爷,末将以为,北地兵微将寡,新经大战,士卒疲惫,粮草亦不丰裕。当以稳固根本为先。或可遣一偏师,数千精骑,由末将率领,南下袭扰项羽粮道,牵制其部分兵力,以缓荥阳压力,而不必全军压上,如此可免北地空虚之患。” 这是他基于骑兵机动性提出的稳妥方案。
高顺则主张更积极的介入:“王爷!项羽暴虐,天下苦之久矣!今大王危难,正是天下义士用命之时。北地军虽经血战,然士气正盛!顺愿亲率一军,南下与大王汇合,与那项羽决一死战!即便马革裹尸,亦不负忠义之名!” 他的想法充满了武将的豪勇与忠诚。
周勃则综合了各方意见,提出了一个更为周全的计划:“王爷,灌将军与高将军所言,各有道理。属下以为,我可采取‘梯次投入,虚实结合’之策。首先,立即整备五千精锐(含灌婴部骑兵),由灌将军统领,即刻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项羽后方粮草重地或兵力薄弱处,此为一支奇兵,旨在打乱项羽部署,提振荥阳守军士气。其次,高顺将军于北地继续整训士卒,储备粮草,随时准备作为第二梯队,视中原战局发展,再决定是否投入以及投入多少兵力。如此,既可应大王之急,示我北地忠诚,又可保北地根本,留有后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