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乱世兵锋,潜龙出渊
第一百七十五章:稳内待时,根基初固
公元前203年 汉·汉王五年 / 西楚·霸王五年 农历三月二十三至四月初五
荥阳使者赵午的离去,如同潮水退去,留下了被冲刷过的、更为清晰的海岸线。王命的嘉奖与赏赐,如同甘霖般缓解了狄道城的燃眉之急,极大地提振了军心士气,但也将李凌(体质23)与北地军政集团,更加清晰地置于整个汉国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下。外部环境的微妙变化,并未打乱李凌内心的节奏。他深知,此刻对于狄道、对于他自己而言,最重要的并非外界的喧嚣与猜度,而是内部的稳固与生息的恢复。唯有根基牢固,方能应对未来的任何风浪。
郡守府行辕内,李凌的康复进程进入了平稳而关键的阶段。在刘玥(昭武王妃)无微不至的照料和淳于意(智力80)精湛医术的调理下,他的身体状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苍白的脸上逐渐有了血色,原本虚弱得需要人搀扶才能坐起的身躯,如今已能依靠自身的力量长时间倚坐,甚至尝试着在榻边极短暂地站立片刻。虽然每一次尝试都依旧会让他气喘吁吁,汗湿衣襟,但这标志性的进步,无疑宣告着那具饱受摧残的躯体,正在重新焕发生机。他的言语愈发流畅,思维敏锐如昔,每日花费在听取军政汇报和下达指令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系统提示:宿主身体进入稳定康复期,生命本源持续修复,神经肌肉控制力显着增强… 体质:23(稳步提升)… 力量:23,敏捷:22,智力:85,政治:81(对内部治理关注度提升)… 魅力:88… 幸运:20… 信仰值:9.0(内部凝聚力与外部声望共同作用)… 魂佩能量:-4.3%(永久沉寂)… 状态:身体机能系统性重建,意识主导内部整合与未来发展谋划。】
李凌清醒地认识到,狄道之战的大捷,固然辉煌,但代价亦是极其惨重的。城池残破,军民伤亡巨大,经济民生濒临崩溃。当前的平静,是建立在惨胜之后的虚弱和朝廷暂时性的倚重之上的,并非长久之计。他必须利用这段难得的喘息之机,迅速稳定内部,恢复元气,将北地真正经营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坚实根基。
因此,他将康复之余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狄道及北地郡的战后重建与秩序恢复工作中。他的指令,不再仅仅局限于军事防务,而是涵盖了民生、吏治、经济等方方面面,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远见。
首先,是安抚伤亡,稳定民心。他强撑病体,亲自过问阵亡将士的抚恤事宜,要求周勃(政治85,智力82)务必做到公平、及时,对于伤残者也要妥善安置,绝不能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同时,他下令开仓放粮(部分来自朝廷赏赐和匈奴缴获),赈济在战火中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百姓,并组织人力协助他们修复房屋,恢复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还特意嘱咐,对在守城中做出贡献的民夫,也要给予一定的奖赏和抚恤。这些举措,极大地赢得了民心,让劫后余生的百姓看到了希望,对“昭武王”的拥戴之情日益深厚。
其次,是整编军队,巩固防务。狄道守军经此一役,折损近半,虽补充了部分灌婴(敏捷88)带来的生力军和收容的散兵,但整体战力急需恢复和提升。李凌与周勃、灌婴以及日渐康复的高顺(体质25,武力85恢复中)详细商议后,决定对现有部队进行重新整编。淘汰老弱,精简机构,将经验丰富的老兵与富有朝气的新兵混编,以老带新。同时,利用缴获的匈奴马匹和器械,加强骑兵训练,并针对匈奴的战术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操演。李凌虽然无法亲临校场,但会通过周勃的详细汇报,对训练大纲和战术方案提出关键性的指导意见。他特别强调:“练兵……非惟……厮杀……更要……明纪律……知进退……方能……成为……百战……精锐。” 北地军的骨架,在战火的淬炼和李凌的着力打造下,正在变得更加坚韧和高效。
再者,是恢复生产,积蓄力量。春耕时节已过,但补种一些生长期较短的作物尚且来得及。李凌下令,军队在保证防务的前提下,要协助百姓抢种补种,官府提供种子和农具支持。他还鼓励民间恢复手工业和小商业,对于皮货、药材等北地特产的交易,给予一定的便利和扶持。他知道,北地贫瘠,不能单靠农业,必须多元发展,才能积累起支撑长期军事行动的财力物力。
在这段日子里,郡守府俨然成了北地的行政中枢。周勃负责军务和城防重建,灌婴协助整训骑兵和肃清边境小股胡骑,高顺则以其丰富的经验,为军队的训练和战术出谋划策。而李凌,则坐镇中枢,总揽全局。每日,都有各级官吏和将领前来禀报事务,从粮草调配、民夫征发,到边境哨探、邻郡联络,事无巨细,李凌都会耐心听取,然后给出清晰明确的指示。他的决策,往往能切中要害,既顾及眼前困难,又富有长远眼光,令周勃等将领愈发心悦诚服,也让北地的行政体系得以高效运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