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 汉·汉王五年 / 西楚·霸王五年 农历三月十八至二十二
荥阳使者一行,旌旗招展,车马辚辚,在初春略显泥泞的官道上,跋涉数日,终于抵达了这座刚刚经历血火洗礼、百废待兴的狄道城。使者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汉王刘邦的嘉奖与赏赐,更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狄道城内外,激起了层层叠叠、意味深长的涟漪。
使者队伍在城外受到了周勃(政治85,智力82)和灌婴(敏捷88)率领的北地军政要员的隆重迎接。尽管城墙依旧残破,士卒面带疲惫,但整个迎接仪式却进行得庄重而有序,显示出北地军纪的严整和胜利之师的昂扬士气。使者,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炯炯的中年文官,乃是刘邦身边的近臣,谒者仆射陈平(智力95)的心腹下属,名为赵午(政治75,智力78)。他下车伊始,便感受到了狄道城那股劫后余生、却又透着铁血坚韧的特殊氛围,心中暗自凛然。
简单的寒暄过后,赵午并未过多耽搁,直接表明来意,要求即刻前往郡守府,宣示汉王诏命。
郡守府行辕内,早已做好了准备。虽然依旧简朴,但打扫得干干净净,透着一股肃穆之气。李凌(体质22)在刘玥(昭武王妃)和侍女的搀扶下,勉强穿戴整齐了王服,靠坐在特意安置在正厅主位的软榻之上。他的脸色依旧苍白,身体虚弱,需要倚靠厚厚的垫褥才能支撑坐姿,呼吸也略显急促。然而,与数日前相比,他的精神已然健旺了许多,那双深邃的眼眸中,清明与威严之色日益浓郁,静静地注视着厅门方向,自有一股不容忽视的气度。
周勃、灌婴、以及伤势好转已能勉强站立的高顺(体质25,武力85恢复中)等北地核心将领,皆身着正式甲胄或官袍,肃立于厅堂两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门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庄重而略带紧张的气氛。
赵午在周勃的引领下,步入正厅。当他看到端坐于主位、虽然病弱却目光如电的李凌时,心中不由一震,连忙收敛心神,快步上前,躬身施礼:“下官谒者丞赵午,奉汉王陛下之命,特来狄道,宣示王命,慰劳王爷及北地有功将士!”
“赵使者……远来辛苦……请……宣旨吧。”李凌微微颔首,声音虽弱,却清晰平稳。
赵午肃容,从身旁随从捧着的锦盒中,取出一卷明黄色的绢帛诏书,双手高举,朗声宣读起来。诏书辞藻华丽,先是大赞李凌“忠勇贯日,智略超凡”,于狄道危难之际,“虽沉疴在身,然神机妙算,决胜千里”,终使“丑虏溃败,北疆复安”,功在社稷。随后,宣布了对北地将士的封赏:晋周勃为关内侯,赐金五百斤;擢灌婴为左庶长,赐金三百斤;其余将士依功各有升赏,并赐下大批布帛、酒食犒军。对于程纬、吕释之“奋勇督战,不幸殉国”,诏书中亦表示了哀悼和抚恤。
最后,诏书转向李凌:“昭武王凌,国之柱石,功莫大焉。然体恙未愈,宜当静养。待玉体康泰,朕必亲迎于荥阳,另有重赏,以酬殊勋!” 言辞之间,充满了褒奖与关怀,但也明确表达了希望李凌安心养病,暂时不必赴荥阳的意思。
赵午宣读完诏书,厅内众将,包括周勃和灌婴,均面露激动之色,齐声谢恩:“臣等谢大王隆恩!愿大王万岁!”
李凌在刘玥的搀扶下,亦微微躬身,声音沉稳:“臣李凌……领旨谢恩……有劳使者……回禀大王……臣必当……尽心竭力……镇守北疆……以报……王恩。”
仪式结束后,赵午又代表刘邦,向李凌呈上了许多珍贵的药材和补品,并转达了刘邦和萧何、张良等人的亲切问候。李凌一一含笑(尽管笑容虚弱)应对,言辞得体,既表达了对王恩的感激,也流露出对北地军民疾苦的关切,以及继续为国效力的决心。
整个接旨过程,平静而庄重,似乎一切都在和谐与褒奖的氛围中进行。
然而,在这看似一团和气的表象之下,敏锐之人却能察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暗流。赵午作为天子近臣,其目光在扫视厅内诸将,尤其是看到周勃、灌婴、高顺等人对李凌那种发自内心的恭敬与信服时,眼神中会偶尔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思。而诏书中对李凌“宜当静养”、“待康泰后另有重赏”的表述,在结合狄道之战中李凌所展现出的惊人能量和威望,其背后是否蕴含着汉王及其谋士们更深层次的考量——例如,对一位功高震主、且几乎独立掌控北地军政大权的年轻藩王的某种忌惮与安抚并存的心态?
李凌虽在病中,但其政治嗅觉何其敏锐?他几乎在听到诏书内容的那一刻,便已洞悉了这其中的微妙之处。但他面色如常,应对得体,仿佛全然未觉。
接风宴席上,气氛热烈了许多。周勃、灌婴等将领纷纷向赵午敬酒,讲述狄道之战的惊险与将士们的英勇。赵午也颇为健谈,介绍了荥阳面临的形势,尤其是项羽大军压境的压力,言语中暗示北地安定对全局的重要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