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关内,一处被重兵把守、结界笼罩的独立院落,成了整个关隘最神秘也最充满希望的地方。这里原本是一位富商的别院,如今被紧急征用,成为了林晚夕进行“以蛊治蛊”研究的核心实验室。
院外寒风凛冽,院内却弥漫着一种混合了草药清香、矿物腥气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蛊虫的独特气息。几间主要的厢房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窗户被蒙上厚厚的黑布,只留必要的通风口;地面上刻画着复杂的聚灵、隔绝阵法;墙壁上镶嵌着散发柔和光芒的萤石,代替了明火,以防意外;各种材质的器皿——玉盒、瓦罐、铜鼎、水晶皿——分门别类地摆放着,里面盛放着颜色各异、状态奇特的物质。
林晚夕穿着一身素净的葛布衣衫,长发简单地挽起,用一根木簪固定。她脸上带着明显的倦容,但那双秋水般的眸子却亮得惊人,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面前一个特制的水晶培养皿。
皿中,一小块从关墙节点处小心翼翼切割下来的、依旧保持着微弱活性的暗红色菌体,正在被十几只米粒大小、通体漆黑如墨的“清道夫蛊”啃食着。这些小家伙的口器细密而锋利,趴在菌丝上,缓慢却坚定地吞噬着。被啃食过的菌丝部位,会失去那种诡异的活性光泽,变得灰败、干瘪,最终化为细小的粉尘。
进度很慢,肉眼几乎难以察觉。但林晚夕已经通过特制的“观微蛊”观察了数个时辰,确认这种由“蚀髓蠹”变异而来的清道夫蛊,确实能对菌体造成实质性伤害。它们似乎能分泌一种特殊的唾液,瓦解菌丝坚韧的外壳,并将其转化为可供自身吸收的养分。
“小姐,最新一批用‘地阴苔’和‘赤阳粉’交替刺激孵化的蛊卵出来了。”侍女兼助手云翠端着一个温热的玉盘走来,盘子里是数百只刚刚破卵而出、细微如尘的黑色幼虫,正在缓缓蠕动。
林晚夕头也没抬,只是伸出一根纤细的手指,指尖凝聚着一丝极其微弱的生灵气息,轻轻拂过玉盘。那些幼虫立刻像是嗅到了母亲气息的幼崽,纷纷朝着指尖的方向聚拢。
“活性尚可,但吞噬**不够强烈。”林晚夕微微蹙眉,“看来单纯依靠外部刺激,难以培育出最优品。必须让它们在幼虫期就适应菌体的气息,甚至……让菌体成为它们唯一的食物来源印记。”
她转向另一边,那里有几个较小的瓦罐,罐口密封,只留细小的气孔。罐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内部散发着淡淡的菌体甜腥气。这是用稀释过的、弱活性菌液营造的模拟环境。
“将这一批幼虫,分三组。一组放入普通蛊基中培养,作为对照;一组放入低浓度菌气罐;最后一组……”林晚夕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放入混合了微量‘瘟母’本源孢子的高浓度菌气罐。”
“小姐!”云翠惊呼一声,“瘟母本源孢子太过危险!万一失控……”
“风险与收益并存。”林晚夕的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只有经受住最接近本源的侵蚀,并依然能将其视为食物的蛊虫,才可能真正对抗‘瘟母’的力量。放心,孢子浓度经过精密计算,且有双重结界封锁,一旦有异动,我会立刻启动净化阵法。”
云翠知道小姐一旦下定决心,便无人能改,只得忧心忡忡地照办。她小心翼翼地将幼虫分组,放入不同的培养环境中。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夕几乎不眠不休,时刻监测着三组清道夫蛊的成长情况。
对照组生长平稳,但面对菌丝时,表现平平,啃食效率低下。
低浓度菌气组,幼虫的死亡率略高,但存活下来的个体明显对菌丝气息更敏感,啃食**有所增强。
而高浓度菌气组,情况则极为惨烈。超过八成的幼虫在放入罐中后几个时辰内就纷纷僵死、融化,仿佛被菌孢的力量反噬。但令人惊喜的是,那幸存下来的不到两成幼虫,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和攻击性!它们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体型生长速度远超另外两组,而且一旦接触到菌丝,就会爆发出疯狂的啃食**,效率是对照组的数倍不止!
“优胜劣汰,蛊道亦然。”林晚夕看着水晶皿中那几只格外凶悍、几乎将一小块菌体啃食殆尽的黑色蛊虫,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欣慰的笑容。这条路,走对了!
但这只是第一步。个体强大还不够,要对付关墙下那个庞大的节点,甚至未来可能面对的更强大的菌潮,需要的是规模,是能够形成“虫潮”对抗“菌潮”的数量。
大规模培养成了新的难题。清道夫蛊的食性特殊,只能以活性菌丝为食,这意味着需要持续不断地提供“饲料”——也就是捕获的晶傀残骸或分离培养的菌体。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而繁琐的过程。
林晚夕开始尝试优化培养流程。她设计了一种多层嵌套的蛊巢,外层用特制药液浸泡过的木材构建,模拟土壤环境;内层则放置**菌丝作为食物源,让清道夫蛊在其中自然繁殖。同时,她还需要调配一种能够促进蛊虫繁殖、却又不会刺激菌体生长的特殊“蛊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