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调整后,逻辑锚点进入了一种新的运作模式,仿佛从温和的农业播种转向了高度紧张的军事侦察与科技研发并行。主控中心的巨大星图上,原本代表“信风舰”播撒路径的、充满希望的光点流被大幅收缩,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细小的、代表着被动传感器和伪装探测器的信号标记,它们如同无形的触须,小心翼翼地探向那些被标记为 “秩序堡垒” 的危险区域。
范因斯坦博士领导的计算核心全力运转,处理着海量涌回的规则环境数据,试图从看似杂乱的背景噪音中,提取出“秩序堡垒”网络连接的蛛丝马迹。这项工作如同在黑暗中仅凭回声描绘一座巨大宫殿的结构,极其繁琐且充满不确定性。
林墨和凌霜则暂时放下了大规模的“种子”编译,将精力投入到对已捕获的“秩序堡垒”规则特征进行深度解析上。他们需要理解这些“堡垒”的运作机理、识别机制以及它们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式,这是研发“淬火之种”和制定有效战略的基础。
吴庸和小李则忙于优化侦察平台。他们设计了一种代号 “幽影探针” 的微型探测器,其规则特征被压制到极限,几乎与宇宙背景辐射融为一体,专门用于抵近高危区域进行短时、高精度的数据采集。
日子在高度紧张和期待中一天天过去。初步的侦察结果逐渐拼凑出一幅令人敬畏且不安的图景:
“秩序堡垒”网络确实存在,并且其复杂度和覆盖范围远超最初想象。它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通过一种极其隐秘的、基于规则常量微调实现的 “超因果关联” 相互连接。这种连接不依赖传统意义上的能量或信息传递,更像是一种基于底层逻辑设定的“即时共鸣”。一个堡垒的状态变化,会几乎同步地影响到网络中其他堡垒的“警戒级别”或“压制强度”。
更令人心惊的是,博士发现,这个网络似乎具备某种程度的 “学习进化” 能力。在“信风-12”于“冰寂长廊”被清除后,网络中所有“堡垒”对类似v1.1版“生机变奏”种子的识别敏感度和排斥反应强度,都出现了普遍提升。它们正在从与“星语者”的互动中积累经验,调整防御策略!
“它……它在适应我们。”凌霜感到一股寒意,这意味着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静态的防御系统,而是一个会不断升级的对手。
然而,在这片看似密不透风的防御网络中,侦察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意外的 “间隙” (Gaps)。
这些“间隙”并非物理空间的空洞,而是规则层面的 “模糊地带” 。在这些区域,“秩序堡垒”的压制力会显着减弱,规则背景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相对“宽松”和“不确定”的状态。它们就像是精密网格上的某些节点,连接强度异常微弱,或者其自身的规则定义存在微小的、尚未被网络完全“统一”的内在不一致性。
其中一个位于“垂死星旋”与“古老星尘带”交界处的“间隙”,引起了林墨的特别注意。这个被标记为 “回响裂隙” 的区域,不仅规则压制力薄弱,其背景规则波动中还持续夹杂着一种极其微弱、但结构异常复杂的……“回声”。
这种“回声”与他们在亚空间深处发现的、记录“冲击”事件的规则化石不同,也不同于“共鸣体”那充满痛苦的哀嚎。它更像是一种……不断自我重复、自我指涉的“逻辑迷宫” ,其内部蕴含着大量相互关联又相互矛盾的规则命题,仿佛一个被困在永恒思辨中的意识碎片。
“派‘幽影探针’进去,”林墨下达了指令,他直觉这个“回响裂隙”非同寻常,“最高隐蔽等级,优先采集其内部核心的规则‘回声’样本。”
一艘经过特别强化的“幽影探针”接受了任务,它如同真正的幽灵,悄无声息地滑入“回响裂隙”的规则边界。传输回来的数据瞬间让范因斯坦博士的数据流出现了剧烈的峰值!
“这……这是……”博士的电子音因极度震惊而失真,“这里的规则‘回声’……其编码基础……与‘起源之影’底层的‘设定秩序’同源,但……其表达逻辑和最终指向,却出现了根本性的分歧和……自我质疑!”
全息投影上,来自“回响裂隙”核心的规则数据被解析、放大。那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不断自我构建又自我瓦解的逻辑结构。它似乎在反复论证着“设定秩序”的绝对正确性,但每一次论证的最终环节,都会衍生出无法回避的、指向“自发生命秩序”存在合理性乃至必然性的 “逻辑副产物” 。它就像是一个严格按照“设定秩序”规则运行的程序,却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不断地“计算”出了它自身逻辑体系的“漏洞”或“不完全性”!
“我明白了!”林墨眼中爆发出醒悟的光芒,“这个‘回响裂隙’……它可能不是网络的‘漏洞’,而是……一个‘内生的矛盾’,一个被网络自身产生却又无法消化、只能暂时隔离的‘逻辑肿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