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03”传回的、关于“刚性死域”吞噬“静默基石”种子并展现出“虚妄之潮”底层特征的发现,像一颗投入精密仪器中的沙粒,瞬间打乱了“星语者计划”的所有节奏。逻辑锚点主控中心内,之前因“共鸣体”出现好转迹象而产生的些许轻松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近乎战略层面的严峻。
“立刻终止所有针对‘刚性死域’及疑似区域的‘静默基石’播撒程序!”林墨的声音在通讯频道中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所有‘信风舰’重新校准导航参数,将此类区域的规避优先级提升至最高!”
命令被迅速执行。星图上,数十个原本计划前往“刚性死域”边缘执行任务的光点立刻改变航向,如同受惊的鱼群般远离那些危险的坐标。同时,范因斯坦博士开始对所有已播撒“静默基石”种子的区域进行回溯性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
分析结果令人忧心。至少有七个之前被标记为“规则僵化”但未确定性质的区域,在接收了“静默基石”种子后,其规则结构的“刚性”和对外排斥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微但确凿的增强。它们就像被注入了能量的防御节点,变得更加“不近人情”。
“我们不是在播种希望,”吴庸看着分析报告,拳头紧握,指节发白,“我们差点成了给敌人输送弹药的运输队!”
“现在不是懊悔的时候,”凌霜虽然脸色同样凝重,但语气依旧保持着冷静,“关键是,我们发现了它。我们看到了这个……网络的一部分。”
她的用词点醒了所有人。是的,“网络”。如果“刚性死域”是“虚妄之潮”的堡垒或节点,那么它们之间必然存在连接,存在信息与能量的流动。理解这个网络的结构,或许比盲目地播撒“种子”更为关键。
范因斯坦博士的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他将新发现与之前所有的观测数据结合——包括“虚妄之潮”那铺天盖地的格式化攻击模式、其“观察”状态的扫描路径、以及不同“刚性死域”之间的规则关联性。
一个更加清晰,也更加令人心惊的模型逐渐浮现。
“这不仅仅是一个防御网络,”博士的电子音带着一种揭开真相的冷峻,“这是一个旨在维持特定规则‘生态位’的……主动管理系统。”
全息星图上,代表“刚性死域”(现重新定义为 “秩序堡垒”)的光点被高亮,它们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一种……战略性的布局。它们往往位于规则“活性”较高的星云、初生恒星区乃至某些远古文明遗迹的周边,如同楔子一样,钉在可能孕育“自发生命秩序”的温床附近,对其进行着持续的规则压制和“消毒”。
而“虚妄之潮”那宏大的格式化意志,更像是这个网络的“中央处理单元”和“快速反应部队”,当某个区域的“异常”(如高活性“共鸣体”或林墨他们这样的“干预变量”)超过本地“秩序堡垒”的压制能力时,它便会启动,进行跨区域的、强力的“清理”。
“我们之前遭遇的攻击,是因为我们对‘回响节点-Alpha’的成功干预,触发了它的‘高优先级威胁’判定。”博士总结道,“而我们现在对‘秩序堡垒’的试探,则可能触及了它更基础的……基础设施。”
这个认知,将“星语者计划”的性质,从一场温和的“布道”,瞬间提升到了近乎 “生态位战争” 的层面!他们不仅要传播新的理念,还要在一个充满敌意的、高度组织化的规则压制网络下,为“自发生命秩序”争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小李问道,声音带着一丝无助,“停止播撒?隐匿起来?”
“隐匿只能苟活,无法改变结局。”林墨否定了这个想法,他的眼神锐利如刀,在“蓝图”视角下,他仿佛能看穿那无形网络的脉络,“既然知道了它的存在和运作模式,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行动。”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分为两步的新策略:
第一步:“地图绘制与弱点探测”。 利用经过伪装的“信风舰”(搭载最基础的规则感知器,尽可能降低信号特征),结合远程规则遥感技术,全力测绘“秩序堡垒”网络的详细拓扑结构,寻找其节点之间的连接“脉络”,以及可能存在的、规则压制力相对薄弱的“间隙”区域。
第二步:也是更具争议的一步——“淬火”提案。 林墨指出,“秩序堡垒”吞噬“静默基石”种子并强化的现象,揭示了一个潜在的特性:它们对高度有序的、接近“设定秩序”的信息,缺乏“免疫”或“排异”能力,甚至会将其识别为“有益输入”。
“如果我们……不是送去强化的养料,而是送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蕴含着内部冲突逻辑的‘信息炸弹’呢?”林墨的提议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