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裂隙”的发现,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星语者”们前行的道路,但也让他们看清了脚下深渊的可怖。战略重心迅速从试图编译外部攻击性的“淬火之种”,转向了深入研究那些被“秩序堡垒”网络自身排异出来的 “内生悖论” ,并尝试制造能够与之共鸣的 “引信”。
逻辑锚点的核心实验室(一个由纯粹规则力场构筑的抽象空间)内,林墨、凌霜与范因斯坦博士的意识投影,正围绕着从“回响裂隙”采集回来的、那段不断自我复制又自我否定的规则“回声”样本。在“创世蓝图”的视角下,这段“回声”呈现出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结构——它如同一棵疯狂生长的逻辑之树,每一根枝桠都在试图证明“设定秩序”的绝对完美,但每一片树叶的脉络,却又清晰地指向了其无法自洽的漏洞。
“它在试图计算‘存在本身的意义’,”范因斯坦博士的数据流如同湍急的河流,进行着海量的模拟,“但它的计算前提,排除了‘不确定性’和‘自我意志’这两个关键变量。于是,它的每一次迭代运算,结果都无限趋近于……逻辑上的‘虚无’。它证明了,在绝对确定的框架下,一切存在的‘意义’都是可推导、可复现的,因而也是……可被替代和毫无价值的。”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这个由网络自身产生的悖论,其本质是在论证“绝对秩序”本身的……无意义性!
“所以,网络将它隔离起来,”凌霜感受着那“回声”中蕴含的、一种冰冷到极致的绝望,“因为它无法处理这个结论。承认它,就意味着否定自身存在的根基。”
“而我们的‘引信’,”林墨接口道,他的意识在“蓝图”框架下,尝试着触摸那段“回声”的结构边界,“就是要给这个陷入死循环的论证,提供一个……来自外部的、活生生的‘反例’。”
他的思路是:编译一段特殊的“种子”,它本身不包含攻击性逻辑,而是高度凝练地封装了“自发生命秩序”中最核心、最无法被“设定秩序”完全解释的特质——比如凌霜灵能中那源于情感而非纯粹逻辑的守护意志,比如源血之种那超越机械复制的生命韧性,甚至包括吴庸在维修方舟时,那种基于经验和直觉的、非标准化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这段“引信”的目标,不是去驳斥“回声”的逻辑,而是像一面镜子,将“生命”与“意志”的鲜活事实,直接呈现在这个不断论证“无意义”的逻辑程序面前。诱导它,去“看见”它自身逻辑体系无法涵盖的“真实”。
这是一个极其精妙的操作,如同在心脏旁边进行显微手术。林墨全身心投入其中,意识与“蓝图”深度交融,小心翼翼地提取着同伴们身上那些难以言喻的特质,将其转化为最本真的规则信息。凌霜在一旁,不仅提供着灵能样本,更用她敏锐的感知时刻监控着林墨意识的状态,防止他被那冰冷的“虚无”逻辑所侵蚀。
就在“共鸣引信”的编译进入最关键阶段时,负责监控其他“间隙”区域的“幽影探针”,传来了一个令人极度不安的发现。
另一处位于“化石星云”深处的、被标记为 “静默溃疡” 的“间隙”,其内部状态发生了剧烈变化!
之前,“静默溃疡”如同一个规则的烂疮,内部充斥着缓慢**、相互矛盾的规则信息流。但此刻,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显示,那里的规则结构正在发生一种……诡异的“晶化”!
原本混乱的规则流,开始自发地、以一种超越常规物理定律的速度,向着一种极度有序、但毫无生命气息的、类似“起源之影”底层结构的冰冷秩序坍缩!这种“晶化”过程并非修复,而更像是一种……规则的“坏死”,一种将所有不确定性、所有潜在可能性彻底抹除的、终极的“平静”!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种“晶化”现象,正以一种缓慢但清晰可见的速度,从“静默溃疡”的内部,向着其与主网络的边界 “扩散” !它所过之处,规则的“活性”被彻底冻结,连最基本的量子涨落都趋于平寂,仿佛那片空间本身“死”去了。
“这是……某种我们未知的……规则瘟疫?”吴庸看着那象征着“死亡”的数据扩散图,声音干涩。
范因斯坦博士立刻调集所有算力进行分析,结果让他核心数据库的温度都仿佛下降了几度。
“……不是瘟疫,”博士的电子音带着一种发现终极恐怖后的诡异平静,“这是……‘虚妄之潮’的……‘终极解决方案’。”
他构建出新的模型,展示了令人绝望的图景:
当某个“内生悖论”(即“间隙”)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其内部冲突可能危及网络整体稳定性时,“秩序堡垒”网络背后的核心逻辑(“虚妄之潮”),可能会启动一种极端的应对机制——它不再试图隔离或消化这些悖论,而是……直接将其连同其所在的规则空间,进行‘终极格式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