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74章 谁在数她的呼吸?

四周死寂,那潮水般的恶意却已然没顶。

苏霓睁开眼,黑暗中,心跳如擂鼓。

又是那个梦。

连续三晚,她都站在一个巨大的讲台上,台下人山人海,她拼命嘶吼,却发不出半点声音,所有人都用一种空洞而漠然的眼神看着她,仿佛她根本不存在。

冷汗浸湿了后背,她缓缓转动眼珠,适应着卧室的黑暗。

视线扫过房间,最终定格在厚重窗帘的缝隙处。

那里,有一点微光,极细,极微弱,却带着一种非自然的、机械的频率,一闪,一灭。

不是星星,也不是城市的光污染。

苏霓的呼吸陡然放缓,身体却一动不动,仿佛仍在熟睡。

她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计算着角度、距离和可能性。

那光芒的位置,正对着她的床。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帘,将那点诡异的微光彻底吞噬。

苏霓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甚至还哼着不成调的曲子。

只是在整理床头时,她不经意地将一个带镜框的相架,调整了一个微小的角度。

她弯腰去捡掉落在地上的发圈,视线借着那个恰到好处的角度,掠过镜面,清晰地投向对面那栋大楼的天台。

镜子里,一抹冰冷的黑色轮廓,在晨光中分外刺眼。

一个长焦镜头,像一只来自深渊的独眼,正贪婪地凝视着她的窗户。

心,瞬间沉入谷底。但她的脸上,依旧是平静无波。

上午九点,声浪传媒办公室。

赵小芸接到苏霓的电话,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焦急:“小芸,我家里主卧的管道好像有点问题,总听到滴水声,你让老张过来一趟,就说是公司设备调试,顺便帮我看看。”

半小时后,被团队戏称为“人形扫描仪”的老张,提着一个硕大的工具箱,和赵小芸一起出现在苏霓家门口。

“苏姐,哪儿漏水?”老张憨厚地问。

苏霓关上门,脸上的从容瞬间褪去,只剩下冰冷的锐利:“没有漏水。老张,把你的宝贝拿出来,给我扫一下这个屋子,特别是卧室和书房,任何异常的电磁信号都不要放过。”

老张愣了一下,立刻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他从工具箱最底层抽出一台巴掌大的频谱分析仪,天线缓缓升起。

赵小芸则紧张地守在门口,心提到了嗓子眼。

“滴……滴滴……”

仪器在卧室的吊灯附近发出了急促的警报,一个清晰的波峰在屏幕上跳动。

老张顺着吊灯的线路摸索,很快,在天花板夹层里捏出了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黑色物体。

“还有一个。”苏霓的语气没有丝毫起伏,指了指书房的电源插座。

果然,拆开插座面板,又一个一模一样的窃听器被找了出来。

老张将两个装置放在桌上,用镊子小心翼翼地翻开背面,脸色变得凝重起来:“苏姐,你看,统一的编号,A-73型,这是‘盾安保全’公司的定制货。”

下午,陆承安的电话打了过来,声音里裹着一层寒霜:“我查了。这家‘盾安保全’,过去三年,给六个厅级以上干部家里做过所谓的‘安全系统升级’。”

一句话,如同一块巨石砸入深潭,瞬间勾勒出一张看不见的、盘根错节的巨网。

对方不仅要看,还要听,他们想把她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透明人。

“设备拆了吗?”陆承安问。

“没有,”苏霓的声音冷静得可怕,“拆了,只会让他们换上更隐蔽的。既然他们喜欢看戏,我们就演给他们看。”

她挂断电话,立刻召集核心团队下达指令:“从今天起,所有人恢复正常作息,项目讨论照常进行。记住,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下。”

第二天,在被严密监控的办公室里,苏霓特意提高了音量,对赵小芸和老张说:“下周的工作重心要调整一下,我得到线索,当年参与皖南土地流转的一个关键证人,现在隐居在乡下,必须尽快找到他,这是我们《听见昨天》下一季的突破口!”

当天深夜,城市陷入沉睡。

苏霓换上一身黑衣,与同样装束的陆承安,悄无声息地潜入了一栋电信大楼的节点机房。

凭借一份通过司法协作渠道拿到的临时访问权限,陆承安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

很快,一面巨大的屏幕墙亮起,上面分割出十几个监控画面。

画面里,赫然是苏霓的家,她的办公室,甚至她停在楼下的那辆车的实时GpS轨迹。

三条红色的追踪线,像三条毒蛇,死死地缠绕着她的生活。

“他们在等你犯错,等你露出破绽,然后一击致命。”陆承安的声音在冰冷的机房里显得格外低沉。

苏霓盯着屏幕上那个被全方位监控的“自己”,嘴角却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那就,给他们一个他们想要的‘错误’。”

一场精心策划的反向狩猎,就此拉开序幕。

苏霓的指令被迅速执行。

赵小芸通过几个相熟的媒体朋友,“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个重磅消息:声浪传媒即将启动一个名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全新深度调查项目,第一站,就锁定在城北那家着名的军工改制企业,直指其背后错综复杂的职工安置问题。

这颗烟雾弹,足够分量,足够逼真。

与此同时,苏霓亲自在电脑上撰写了一份详尽的虚假行程单,上面清晰地标注着:“4月15日至18日,赴皖南山区,实地采访90年代初土地流转事件亲历者——王建国(化名)。”

写完后,她点击了打印,然后像是忽然接了个紧急电话,匆匆离开了办公室。

那份散发着墨香的行程单,就这么“遗忘”在了打印机的出纸托盘上,在监控摄像头的“注视”下,静静地躺了一整夜。

为了让戏更真,老张也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连续两天在办公室里整理、调试各种长途拍摄设备,广角镜头、收音杆、便携式滑轨……他故意将这些器材摊在窗边,确保对楼的“眼睛”能够看得一清二楚。

四天后,4月15日,一切如期上演。

两辆不起眼的黑色轿车,悄然驶入了千里之外的皖南某偏僻小镇。

车上的人,正是那张巨网派出的跟踪者,他们手握着苏霓“遗落”的行程单,准备在这里守株待兔。

然而,他们永远不会知道,真正的猎物,早已兵分两路,扑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城北,废弃的老电厂,巨大的涡轮机像沉默的钢铁巨兽。

老张带着第一摄制组,正在对三位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进行深度访谈。

他们曾是那家军工企业最核心的技术骨干,却在改制浪潮中,连同一生的心血,被无情地“安置”了。

镜头前,老人们的声音沙哑而颤抖,每一个字都带着历史的尘埃与血泪。

另一边,百里之外的安吉茶山,云雾缭绕。

赵小芸一身冲锋衣,伪装成来体验采茶的游客,正与几位当地的茶农大姐相谈甚欢。

这些大姐,正是九十年代初,响应政策号召、第一批参与集体土地承包的女农商。

她们口中的故事,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最鲜活的、关于勇气、困境与希望的个人史诗。

所有拍摄完成的素材,没有经过任何网络传输。

它们被装进特殊的加密存储卡中,由陆承安提前安排好的邮政绝密通道,分批寄出。

收件人,是唐主编所在的内参编辑部。

当敌人的力量被牢牢牵制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时,留在市里的苏霓,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事。

她约见了许文澜。

在一家僻静的茶馆里,苏霓将一杯刚沏好的龙井推到对方面前,开门见山:“许老师,我想请您担任《听见昨天》特别季的顾问。”

许文澜一怔。

苏霓继续说道:“我们准备联合推出一个系列,叫做‘权力自白录’。”

这五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许文澜耳边炸响。

她握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颤,难以置信地看着苏霓:“你……你要我把那些事……都说出来?”

“不。”苏霓摇了摇头,目光清澈而坚定,“不是让您一个人说。而是通过您,去邀请那些和您一样,曾经参与过某些政策制定与压制,如今却在良心上备受煎熬的老同志,请他们自愿发声。”

她顿了顿,补充道:“所有参与者的名字,都将严格保密。录制的全部内容,将作为历史档案,封存三十年。”

苏霓直视着许文澜那双写满震惊和挣扎的眼睛,声音轻柔却充满了力量:“许老师,你不是唯一一个,会在深夜里听着当年的会议录音,哭着醒来的人。”

许文澜的眼眶,瞬间红了。

当天晚上,那个名为《潮起》的先导片片段,再次奇迹般地出现在了城市里多个社区大学和夜校的课堂上。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将其作为“当代传播学案例”进行放映。

有年轻的学员将这一幕拍下,上传到网络,配上了一句简单而滚烫的文字:“我们回忆自己的过去,不需要谁的批准。”

视频迅速发酵,一场关于“民间记忆工程”的讨论,在官方沉默的背景下,以一种更加温和却更具韧性的方式,在网络上蔓延开来。

就在这时,苏霓收到了唐主编发来的一条加密信息,内容言简意赅:省委政策研究室已注意到“记忆工程”的舆论扩散效应,拟在下月初召开内部专题研讨会,主题是“如何引导与规范民间自发性历史记录行为”。

一场无声的角力,已然从暗处,摆上了桌面。

回家的路上,车子平稳地行驶在夜色中。

苏霓不经意地一瞥,目光扫过对面那栋熟悉的居民楼。

天台上,那个曾经如芒在背的黑色镜头,已经消失不见。

车窗玻璃上,倒映出她微微上扬的嘴角,和一双在霓虹光影中亮得惊人的眸子。

原来,最厉害的反监视,不是躲避和隐藏,而是让他们以为你在演戏——

而你,其实正在改写整个剧本。

一周后,《权力自白录》首期录制的日子到了。

声浪传媒租下的录音棚,隔音墙壁厚重如山,将外界的一切喧嚣都隔绝在外。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异样的安静,仿佛连时间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苏霓站在调音台前,看着空无一人的访谈区,那两张沙发,像是在等待着某种沉重历史的降临。

下午两点整,录音棚外的电梯门“叮”的一声,缓缓打开。

三位头发花白、衣着朴素的老人,沉默地走了出来。

他们没有彼此交谈,但每个人的步伐,都仿佛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重量,沉甸甸地,踏在这条通往过去的走廊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