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73章 她没拆的那封信,写着春天的地址

那片足以颠覆一切的力量,没有选择惊涛骇浪的登场,而是化作了一行油墨印刷的铅字,悄然占据了省里最权威的理论刊物《求索》的某个不起眼版面。

文章题为《警惕平民叙事对主流价值的解构》,匿名,却字字如刀,直指正在全市掀起观影狂潮的《潮起》。

文中引经据典,痛陈影片“沉溺于放大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苦难,却刻意弱化了组织在改革进程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其心可诛。

苏霓的办公室里,阳光正好,那篇文章的电子版静静躺在屏幕中央。

她一字一句读完,脸上没有丝毫波澜,仿佛在看一份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天气预报。

她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急着找人商议对策,只是平静地关掉页面,调出了另一份文件——全市影院实时上座率及观众反馈数据。

一串串鲜红的数字,像一簇簇燃烧的火焰。

全市所有影院,所有临时加映的场次,全部售罄。

在各大影院专门设立的观众留言墙上,密密麻麻的便利贴汇成了一片彩色的海洋。

一张张照片里,那些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的字迹清晰可见:“这才是我们活过的样子!”“我爸就是那个年代的工人,他说电影里每个字都戳在他心窝子上。”“谢谢你们,让我们没有被遗忘。”

苏霓选中了几张最有代表性的留言墙照片,截图,然后一言不发地转发到了“声浪传媒”的核心团队群里。

许久,她才敲下一行字:“他们怕的不是批评,是没人再信他们所谓的‘正确’了。”

群里瞬间炸开了锅,但苏霓没有再参与讨论。

她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当晚,市委宣传部的会议室灯火通明,气氛却凝重如铁。

紧急召集的协调会,与会者都是市里文化宣传口的头面人物。

高书记坐在主位,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最后落在了苏霓身上。

“《潮起》这部片子,我看了三遍。”高书记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第一遍,看的是故事;第二遍,看的是人心;第三遍,我才真正看懂了,什么叫‘改革的温度’。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身上滚烫的汗水和泪水。”

一番话让会议室里紧张的空气略微松动,苏霓心头一暖。

然而,高书记话锋一转:“但是,小苏啊,你要有心理准备。这篇文章只是一个信号弹,据我所知,已经有人在向上打报告,要求重新审查你们声浪传媒的记者采访资质。”

一句话,如一盆冰水兜头浇下。

没有了采访资质,声浪传媒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有的调查和记录都将成为非法行为。

这比禁播一部电影,要狠毒百倍。

会议在一片沉寂中散场。

苏霓刚走出大楼,一辆黑色的轿车悄无声息地滑到她身边。

车窗降下,是陆承安沉静的脸。

“上车。”

车内没有开灯,只有路灯的光影在两人脸上交替滑过。

陆承安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递过来一份文件,封面上“内部讨论稿”五个字显得异常刺眼。

苏霓借着昏暗的光线,翻开了那份名为《关于规范民间影像采集行为的征求意见稿》的草案。

她的目光直接跳到了第六条,那条款用最严谨的法律术语,明确限制了“非官方机构对敏感历史事件的独立拍摄权”。

每一个字,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正试图切断她和团队赖以为生的命脉。

“这不是临时起意。”陆承安的声音低沉而压抑,“它不是只针对你,它是冲着所有想拿起摄像机、录音笔,想为这个时代留下一点真实声音的人来的。”

回到灯火通明的文化园,苏霓的脸色比夜色还要凝重。

赵小芸正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办公室门口来回踱步,一见到她就冲了上来。

“苏霓姐,不好了!原定明天要参与《听见昨天》录制的那位王老师……失联了!”赵小芸的声音带着哭腔,“我联系上他儿媳妇,说今天下午有几个穿制服的人上门,跟他‘谈了谈心’,之后王老师就把自己锁在书房,谁也不见,电话也不接了!”

苏霓的心猛地一沉。

王老师是当年下乡的老知青,是他们下一个口述史项目的重要访谈对象。

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从舆论场伸向了现实,开始精准地恐吓他们的采访对象。

还没等她喘过气,剪辑室里传来老张的惊呼。

苏霓和赵小芸冲进去,只见年过半百的老张脸色煞白,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段音频波形图。

“你们看这里。”老张戴上耳机,将一段音频反复播放。

那是昨天下午补录的阮秀英口述的一段素材。

在阮秀英苍老而平缓的讲述声中,夹杂着一种极其轻微、几乎无法被察觉的“滋滋”声。

“这是高频载波信号的干扰痕迹。”老张的声音有些发抖,他是部队技术兵出身,对这个声音再熟悉不过,“只有在附近存在主动式监听设备时,我们这种专业级的录音设备才会捕捉到这种残留的电磁波形。”

监听。

两个字像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心上。

赵小芸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中满是恐惧。

这意味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已暴露在对方的监视之下。

苏霓死死盯着屏幕上那段异常起伏的波形图,看了足足一分钟。

忽然,她笑了。

那笑容里没有轻松,却有一种勘破迷雾的锐利和决绝。

“我明白了。”她轻声说,声音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他们终于动手了。他们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打倒我,也不是为了打倒声浪传媒。他们是想让我们闭嘴,让所有人都闭嘴。”

次日上午,声浪传媒核心团队的闭门会议在苏霓的办公室召开。

窗帘紧闭,气氛肃杀。

“我宣布,”苏霓的目光扫过每一位战友的脸,“从今天起,暂停所有新选题的立项工作,包括已经启动的《听见昨天》。”

众人一片哗然。这无异于自断双臂。

“我们要启动一个新计划。”苏霓没有理会他们的反应,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大字——“回声计划”。

“既然他们不让我们拍‘大历史’,那我们就讲‘小故事’。把《潮起》所有的原始采访素材,全部拆解、打散,重新剪辑成三十个独立的超短片。每段不超过八分钟,主题只有一个:一个名字、一段话、一件旧物。”

她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发布策略也改了。不走电视台,不进电影院,甚至放弃所有网络平台。”苏霓的眼神变得异常锐利,“我们去社区广播站、去老旧的工人俱乐部、去乡村的露天放映队!他们可以封锁天空,但他们管不了大地的每一条毛细血管!”

赵小芸迟疑地举起手:“苏霓姐,可是……这些地方,加起来又能覆盖多少人?”

苏霓的目光如炬,直视着她:“一个就够了。只要有一个人听见,有一个人看见,这个故事就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风带走,传下去。这,就是‘回声’。”

当晚,陆承安的律所成了“回声计划”的法律作战室。

他连夜调取了所有能用的法律资源,为苏霓设计了一条险峻却可行的规避路径。

“不能用声浪传媒的名义,风险太大。我联系了市文联,他们下属有十三个半死不活的文艺社团,什么‘集邮爱好者协会’‘戏曲票友联谊会’……用‘民间口述史公益展映’的名义向文化局备案,把三十个短片打散,借用这些社团的注册资质,分头、分批、分社区投放。”

站在律所巨大的保险柜前,陆承安的表情前所未有的严肃:“行政命令可以卡住你的审批,但它挡不住一千个普通人,拿着一千个U盘和录像机,走街串巷。”

老张主动请缨,带队第一支流动放映组。

出发前,这个沉默了三十年的男人只问了苏霓一句话,眼睛里布满血丝:“苏总,要是他们来收机器,我能把存着片子的硬盘吞下去吗?”

苏霓看着他,这个一辈子都在镜头后记录别人的男人,此刻眼眶通红,像一头护崽的雄狮。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却很轻:“可以。但别真吞,留着它,拍我们的下一个十年。”

三天后,滨江市老纺织厂的职工大礼堂,尘封已久的幕布被重新拉开。

“回声计划”的第一场放映,悄然举行。

没有宣传,没有海报,只有退休的工会主席挨家挨户敲门通知。

礼堂里坐满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当画面里出现当年纺织厂的黄厂长,一边审查报表一边狼吞虎咽地啃着一个冰冷馒头的镜头时,台下一个头发全白的老工人突然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指着屏幕,用尽全身力气大喊:“那是老黄!那是我们厂的老黄!”

一瞬间,整个礼堂的掌声如雷鸣般响起,夹杂着压抑不住的啜泣和呼喊。

那不是在看电影,那是在看他们自己被偷走的青春。

角落里,赵小芸紧紧握着手机,悄悄录下了这足以撼动人心的现场反应。

而此刻,苏霓独自一人站在空无一人的剪辑室里,巨大的监视器屏幕上,倒映着她孤单的身影。

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内容简单而冰冷:

“他们在查你的所有资金流水,包括你父亲留下的那笔钱。”

苏霓面无表情地删掉了短信。

她没有回复,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她只是缓缓拉开办公桌最下层那个上了锁的抽屉,从一堆旧物中,取出一封微微泛黄、却从未拆封过的信。

信封的背面,印着一行已经褪色的字:“省档案馆内部通讯”。

她凝视着那个信封良久,指尖在封口处反复摩挲,最终却没有撕开。

她只是将它轻轻放回抽屉深处,锁好。

“来吧。”她对着满室的黑暗低语,像是在对某个看不见的对手宣战,“让我看看,谁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记录者。”

窗外,城市的喧嚣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遥远而不真切。

雷鸣般的掌声和震颤灵魂的哭喊,她亲手点燃的火焰,此刻正在城市的无数个角落里燃烧,而她却只能在这片孤寂的黑暗中,独自感受着那份灼热。

四周静得可怕,只有服务器散热风扇发出的、永不停歇的嗡鸣,像一种亘古不变的耳语,包裹着她,也禁锢着她。

在这座巨大的、空旷的建筑里,她仿佛成了一座孤岛,被一片无声的、正在悄然上涨的潮水,缓缓包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