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63章 她放下了笔,拿起了话筒

光束隐没,黑暗重归,但许文澜心中的那片尘埃,却已被彻底吹散。

她没有丝毫犹豫,连夜将复印好的领养档案与那几十份八十年代的知青安置材料,用最稳妥的方式寄了出去。

收件人,是《求是之声》那位以风骨着称的唐主编。

信封里,除了一叠沉甸甸的纸张,便只有一张字条,上面是许文澜用尽全力才写得平稳的六个字:“这些不该被锁着。”

包裹抵达报社时,已是深夜。

唐主编花白的头发在台灯下更显斑驳,他本已准备休息,但看到寄件人姓名时,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

他拆开包裹,一张张翻阅,从最初的震惊,到中途的凝重,再到最后的指尖颤抖。

那些泛黄的纸页,那些被涂改、被遮蔽、被遗忘的名字与人生,仿佛无数冤魂隔着数十年的光阴,在他眼前无声呐喊。

那一夜,唐主编办公室的灯彻夜未熄。

天亮时分,一份以内参形式直送省委政研室的紧急报告摆在了他的案头。

报告的标题触目惊心,而唐主编在报告末尾亲笔加上的批注,更是如同一柄重锤,敲在每一个阅读者的心上:“历史若不自省,改革终将失魂。”

这十二个字,字字千钧。

三天后,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政务系统。

省厅紧急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内容高度保密,但会后发布的一则公告却引爆了舆论——省里将正式启动“失落档案唤醒计划”,逐步向社会开放部分尘封已久的历史资料,并成立专项小组,处理因此引发的历史遗留问题。

消息传来,苏霓正站在《破晓者》栏目组的白板前。

她看着电视上滚动播报的新闻,嘴角勾起一抹意料之中的弧度。

她没有声张,更没有借此宣扬自己的胜利,而是拿起手机,拨通了那个她以为再也不会联系的号码。

电话那头,许文澜的声音透着一丝疲惫与沙哑。

当听到苏霓邀请她参加新一季《破晓者》的筹备会时,她沉默了良久。

那段沉默里,包含了太多的挣扎、羞愧与自我怀疑。

最终,她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应道:“好。”

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微妙。

栏目组的老成员看着这位曾经的“宿敌”走进门,都有些不知所措。

但苏霓却像招待一位老友般自然,她没有绕圈子,直接将一份崭新的策划案推到许文澜面前。

策划案的封面上,印着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回来的人》。

“新一季的特别策划,”苏霓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不谈宏大叙事,只讲个体命运。讲述那些被时代洪流冲散、被档案遗忘的普通人,如何在今天重新寻找身份,重建人生。”

她翻开策划案,指着嘉宾名单的第一行,轻声说:“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你当年在城东福利院资助过的那个女孩。她现在是向阳社区的党委书记,做得非常出色。”

许文澜的手指猛地一颤,策划案的纸页在她指尖下发出细微的声响。

她死死盯着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喉咙发紧,几乎是呢喃着问:“她……还记得我吗?”

拍摄启动那天,许文澜以“特别顾问”的身份出现在现场。

她换下了一身笔挺的制服,穿了件再普通不过的素色衬衫,胸前那枚象征着权力的职务徽章,再也不见踪影。

当那位年轻干练的女书记面对镜头,回忆起童年的困苦时,语气始终是平和的。

但当她讲到转折点时,眼眶却红了:“如果没有当年一位许阿姨坚持每学期寄来的那笔助学金,我根本不可能读完师范,更不可能有今天。”

话音落下,全场一片静默。

监视器后,老张下意识地悄悄切换镜头,一个特写精准地捕捉到了许文澜低下头,抬手飞快拭去眼角的瞬间。

那滴泪,晶莹剔透,折射出几十年的愧疚、慰藉与释然。

后期剪辑时,赵小芸激动地提议,一定要保留这一帧画面,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苏霓却盯着屏幕上许文澜那脆弱而真实的侧影,摇了摇头。

“不播。”她斩钉截铁地说,“但把这一段视频,单独剪出来,存进我们的‘声浪记忆库’。”

赵小芸不解。

苏霓转过头,目光深邃:“有些光,不需要拿来照亮别人,博取同情。它只需要在最黑暗的时候,能温暖自己,就足够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场变革也在悄然发生。

陆承安联合市司法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出了“公民叙事权保障条例”的试点方案。

条例草案的核心内容,是明确规定公民个体经历的公开表达与传播,在不触犯法律底线的前提下,不受任何非司法机构的审查与限制。

这份方案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联合发起人的名单里,赫然出现了“许文澜”三个字。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质疑这是政治妥协,是陆承安向旧势力示好。

面对镜头,陆承安的回答掷地有声:“这不是妥协。这是让曾经掌权的人,亲手打破权力的牢笼。只有这样,笼子里的每一个人,才能真正相信自由的到来。”

这番话,被多家媒体评价为:“一场真正意义上,自上而下的觉醒,正在发生。”

《回来的人》首映式,被特意安排在了城东老礼堂。

这里,正是当年那所福利院的旧址,如今已被改建为市文化中心。

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完成了奇妙的交汇。

当晚,许文澜作为节目的“特别顾问”,也是第一位“回来的人”的关联者,被邀请上台。

聚光灯下,她显得有些单薄,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她没有拿讲稿,只是握着话筒,沉默了片刻。

随后,她面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无数闪光的镜头,用一种全新的、完全属于私人的身份,一字一句地开口:

“我叫赵小雨。四十五年前,我就是在这里,被告知我的名字、我的过去,都该被抹去,我该消失。今天,站在这里,我想说:我回来了。”

话音刚落,台下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中,一个苍老的身影拄着拐杖,颤巍巍地从前排站起身,用尽全身力气,朝着台上喊了一声:

“小雨啊——!”

是当年福利院的杨老太太。

这一声呼唤,穿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瞬间击中了所有人的泪腺。

全场泪目。

散场后,后台一片忙碌。

苏霓在角落里找到了正默默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的许文澜。

她走上前,递过去一个精致的盒子。

许文澜打开,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支定制的麦克风。

银色的金属外壳上,精心雕刻着一个图案——正是声浪传媒那个“言”字徽章。

“你一直很擅长用笔杀人。”苏霓看着她,微笑着说,“现在,不如试试用话筒救人?”

许文澜凝视着那支麦克风,良久,终于伸出手,紧紧握住。

那冰冷的金属,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

次日清晨,市广播电台一档全新的夜间栏目悄然上线。

栏目名叫《听见昨天》,主持人姓名那一栏,赫然写着:许文澜。

而此刻的苏霓,正站在新开工的声浪文化产业园的奠基石碑前。

晨光熹微,手机在口袋里轻轻震动。

她拿出来一看,是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上面只有一句话:

“谢谢你,让我重新做人。”

苏霓没有回复。

她只是将手机揣回兜里,抬头望向晨光中那片生机勃勃的工地,以及工地入口悬挂的巨幅标语。

那上面写着——

“每个人,都值得被听见。”

《回来的人》播出后,好评如潮,雪片般的观众来信和邮件涌入声浪传媒。

几天后,苏霓坐在办公室里,开始亲自整理这些反馈。

她习惯性地将信件分成几摞:“支持”、“中立”,以及“待核实”。

当她拆开一封信封边缘已经泛黄、字迹是用老式钢笔书写的信件时,动作忽然停住了。

那信纸很薄,透着一股旧书本的味道,上面的字迹清秀而又偏执。

信的内容不长,但苏霓的目光,却像是被钉子钉住一般,死死地锁在了信纸的末尾。

她的呼吸,在那个瞬间,几近停滞。

捏着信纸的指尖,开始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