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36章 卡住的话最能传远

凛冬已至,寒意彻骨,但互联网的烈火却在冬至清晨被一则视频骤然点燃。

视频的标题简单却充满力量——《他们没说完,但我们都听到了》。

画面里,晨雾弥漫的江畔,一群穿着厚重校服的少年,正围着石栏,迎着刺骨的寒风,高声朗读着《她说·续》。

他们的声音稚嫩却坚定,每一个字都像砸在冰面上的石子,激起圈圈涟漪。

然而,视频的爆点并非朗读本身,而是在于那一次次恰到好处的停顿,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仿佛将无尽的下文交给了屏幕前的每一个人。

热度如病毒般裂变式扩散。

短短数小时内,“接一句”活动在全国各地的校园里自发形成。

课间,走廊上,操场边,总有人起头念上半句,而后便有无数声音默契地接上,那场面,像一场心照不宣的盛大合唱。

林晚的办公室里,舆情监测系统的数据曲线陡峭得像座山峰。

下属焦急地请示:“林总,热度已经失控了,宣传部那边问我们是否需要官方下场引导,将其定义为积极正向的文化活动?”

林晚的指尖在屏幕上划过,目光却异常平静。

她看到了少年们眼中的光,也看到了这股自下而上涌动的、无法被轻易定义的巨大能量。

官方介入?

不,那只会让这股鲜活的激流变得僵硬而刻板。

她拨通了许文澜的内线电话,声音果决:“文澜,舆情先不碰。我需要你在‘脉搏协议’里,三小时内,上线一个新功能。”

“什么功能?”电话那头的许文澜正在处理海量数据,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

“‘语句漂流’。”林晚的语速极快,“完全匿名,用户可以上传一句未说完的话,设定为‘等待接续’。让那些不敢在现实中说出口的半句话,在数据的海洋里找到自己的回音。”

这简直是个疯狂但又天才的想法。

许文澜没有丝毫犹豫:“给我两小时。”

傍晚时分,“脉搏协议”的界面上,一个不起眼的瓶子图标悄然浮现。

当晚,超过五万个装载着“断句”的漂流瓶被抛入数据的深海。

其中一个瓶子里只装着一句话:“我其实不想结婚……”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一圈圈涟漪。

三小时内,十七条回应接踵而至,从“我也是,但我妈催得紧”到“害怕的不是婚姻,是失去自己”,再到最后一句,一句仿佛带着温度的总结:“可你不必为了别人圆满。”

与此同时,苏霓正独自坐在窗边,手机屏幕上反复播放着那段江畔朗读的视频。

她的指尖停在小满的脸上,那个少年在说到“她说,风筝的线……”时,突然抬头望向了拍摄者的方向——她知道,那个方向,正是她习惯晨练站立的位置。

小满在看她,隔着镜头,隔着人群,隔着时间。

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转发,也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请求。

她关掉手机,从书架最深处取出一本封面磨损的笔记本。

本子里夹着一张泛黄的主持心得,那是她第一次面对镜头时写下的。

她翻到崭新的一页,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一行字:“真正的传递,不是把话说完,是让别人敢接上。”

第二天清晨,社区广播站门口的公告栏上,多了一张奇怪的告示。

没有红头文件,没有繁琐通知,只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和一行标题:“你说半句,也值千金。”路过的居民好奇地扫码,手机上立刻弹出了一张图片,背景是干净的稿纸,上面正是苏霓写下的那句话。

这句无声的话,比任何广播都有力量。

而在“脉搏协议”的后台,许文澜的眉头紧锁。

她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

“语句漂流”中,涌入了大量来自职场女性的“断句”:“我不是情绪化……”“我不是不努力……”“我只是想歇一会儿……”。

这些句子像一声声压抑的叹息,汇聚成一片无声的呐喊。

系统的情绪算法初步将其归类为“负面高危信号”。

“不。”许文澜喃喃自语,指尖飞快地在代码界面上敲击。

她没有选择标记或降权,反而设计了一条隐藏规则:当同一句“断句”在同一城市被超过三名用户独立发起时,系统将自动打包该句式及其最热门的几条“接续”,匿名推送给该市的心理援助站点和妇联组织。

推送的邮件末尾,她附上了一行自己加上的注释:“这不是个案,是共鸣。”

三天后,东部某市的妇联办公室里,一份来自“脉搏协议”的数据报告被摆在了主任的桌上。

看着那句被上百人重复发起的“我只是想歇一会儿……”,主任沉默了良久,随即拿起电话:“立刻筹备‘她说半句’专项倾听计划,我们的志愿者需要学习的,不是如何给出建议,而是如何识别和陪伴那些‘未完成的表达’。”

风暴的中心,几位主角的生活仍在继续。

一场退休媒体人的老友聚会上,陆承安安静地陪在苏霓身边。

酒过三巡,席间有人感慨:“时代变了,现在没人愿意做深度节目了,太慢,太费劲,观众不爱看。”

一片附和声中,陆承安没有反驳,只是轻声问了一句:“各位老师,还记得苏霓第一次上镜,主持那档深夜读书节目时,因为导播失误,开场静默了三十七秒吗?”

饭桌上瞬间安静下来。那次播出事故,后来却成了业内的一个传奇。

陆承安继续道:“那时候,也没人相信沉默能打动人。”

众人沉默,眼神复杂地看向苏霓。

苏霓只是微微一笑,举杯示意。

散场后,陆承安的手机收到一条私信,来自一位原电视台的副台长:“承安,我想试试,做个‘普通人说半句话’的栏目,不求深度,只求真实。你能帮我找几个样本吗?”

陆承安没有回复文字,只是将后台保存的三条“语句漂流”记录转发了过去,分别是关于亲情、梦想和自我和解的“断句”与“接续”。

他没有署名来源,如同将三颗种子,悄悄撒进了另一片土壤。

几天后,林晚飞赴东部某市,验收“脉搏协议”落地的公益项目——“倾听亭”的升级版。

她在一个公园的角落里,透过单向玻璃,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在亭内反复录制同一句话:“爸,我考上公务员了。”他的声音哽咽,每一次都在按下结束键前一秒放弃。

工作人员正要上前劝导,被林晚伸手拦住。

她没有进去干预,只是找来纸笔,在亭外立起一块手写的牌子:“这里不说完也没关系。”

当晚,那个男人又来了。

这一次,他对着麦克风,完整地讲述了父亲在病榻上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亲眼看到他穿上制服的样子。

录音结束,他没有哭,只是走出亭子,对着空无一人的街道,深深鞠了一躬。

站在远处的林晚,默默调出后台,将这段夹杂着风声与哽咽的完整独白,设为了该站点新的默认引导音。

时间来到腊八。

清晨,寒流南下,苏霓收到了社区的正式通知,称市里决定在江畔石栏附近设立一个“声音接力角”试点,以响应市民高涨的文化热情,拟邀请她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周末的揭牌仪式。

她婉拒了邀请。

然而,在仪式前一天的傍晚,她却独自一人,再次来到了那片熟悉的江畔。

天色阴沉,雪花开始零星飘落。

她走到少年们曾经朗读的石栏前,从口袋里取出一支旧式的录音笔,小心地塞进了石栏的一道缝隙里。

录音笔里,只有一个空白的音频文件,和一张写入了特殊代码的电子标签。

她在标签的备注里写道:“下一个敢说半句的人,请用它。”

做完这一切,她转身离开。

雪越下越大,很快便覆盖了她的脚印。

归途中,她步履缓慢,风雪扑面。

突然,口袋里的手机发出一阵急促的震动,不是电话,而是来自许文澜设置的最高优先级系统警报。

她划开屏幕,一行冰冷而精准的数据映入眼帘:

警报!

E00119号节点检测到新信号源异常波动,特征匹配多人同步呼吸节奏,地点:江畔石栏。

持续时间:三十七秒。

苏霓猛地驻足,回头望向那片风雪弥漫的江岸。

在她的视野尽头,白茫茫一片,空无一人。

但她却仿佛看见,无数透明的、未说完的话,正挣脱了束缚,逆着刺骨的寒流,在那片沉寂的土地上,无声地、缓缓地升起。

而此刻,负责“声音接力角”揭牌仪式的主办方,正最后一次确认着流程。

崭新的扩音设备已经调试完毕,主持人的串词也修改到了最完美的版本,一切,都将在明天上午九点,准时而隆重地拉开序幕。

他们对那片石栏下正在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