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37章 话筒空着才叫有人

江畔的风带着凛冬的湿气,吹过那片死寂的石栏。

崭新的“声音接力角”设备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冷光,像一座孤零零的纪念碑,纪念着一场尚未开始就已宣告失败的公共艺术实验。

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在不远处焦灼地踱步,窃窃私语,目光一次次投向那围成一圈、却无一人上前的市民。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尴尬。

这本该是城市脉搏最鲜活的展示窗口,此刻却成了一面照出集体沉默的镜子。

林晚站在人群外围,双手插在风衣口袋里,神色平静得像一个局外人。

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流露出丝毫的焦躁,反而饶有兴致地观察着每一个围观者的表情——好奇、犹豫、胆怯,以及一丝不易察arikat的戒备。

她很清楚,问题不在设备,不在流程,而在于那份被精心打印出来的“操作指南”。

那些条条框框,那些关于“如何有效表达”的建议,像一道无形的门槛,将最真实、最质朴的声音挡在了外面。

它在无声地宣告:你的声音需要经过整理,你的情绪需要符合规范。

她没有安排任何引导员上前示范,那只会加剧表演感。

她转身对身边的助手低语几句,助手愣了一下,随即快步走向设备。

在众人困惑的目光中,工作人员竟开始动手,将所有张贴的说明牌、引导语,一张不留地全部撤了下来。

现场的议论声更大了。

“怎么回事?要收摊了?”

“刚开始就结束了?我就说没人会用。”

然而,他们预想的“收摊”并未发生。

工作人员只是在那个孤零零的话筒支架旁,轻轻放上了一张比手掌略大的空白卡片,干净得仿佛一张未被书写的答卷。

做完这一切,林晚带着所有人悄然退到了更远的地方,将整个空间完全还给了市民和江风。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半小时后,那份尴尬的寂静几乎要凝固成冰。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橙色环卫服的身影推着清洁车,嘎吱嘎吱地从旁边路过。

他停下来,大概是想歇口气,目光无意间落在了那张干净的卡片上。

在江边昏黄的灯光下,那片纯白显得格外醒目。

他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见不得这片“干净”上空无一物,顺手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截短短的炭笔,俯身在卡片上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今天扫得挺干净。”

写完,他直起身,习惯性地拍了拍手上的灰,对着面前那个造型奇特的话筒,仿佛自言自语般嘟囔了一句:“收工咯。”

这一声,轻得几乎要被风吹散。

然而,就在他转身准备推车离开的瞬间,背后那块巨大的电子屏骤然亮起!

一行硕大的黑体字浮现出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宣告意味。

标题:《第一句不是说给谁听的》

音频波形:一条短促而有力的曲线。

人群中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呼。

那个环卫工人也愕然回头,看着屏幕上属于自己的那句话,脸上满是不可思议。

他没想过要录音,更没想过要“发表”什么。

那只是他一天工作结束时,对自己最真实的交代。

这道无心插柳的“惊雷”,瞬间劈开了笼罩在众人头顶的犹豫阴云。

第一个突破口被打开,沉默的堤坝便开始松动。

接下来三个小时,陆陆续续有二十几个人走上前去。

他们不再试图“好好说话”,只是将自己最本能的状态留在了那里。

一个刚失恋的年轻人对着话筒,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压抑的叹息;一个抱着书的女孩,只留下几声紧张的清嗓子;还有一个中年男人,沉默地站了足足一分钟,最后只有一声疲惫的咳嗽被系统捕捉。

这些不成“话语”的声音,没有标题,只有时间戳和一条条长短不一的波形,像心电图一样,记录着城市最真实的脉动。

远在另一栋大楼的办公室里,苏霓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新闻推送。

当她看到“声音接力角”首日数据报告时,目光停留在了那句播放量最高的“收工咯”上。

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段演说,却获得了最多的共鸣。

她没有像评论区那样去赞美这个创意的巧妙,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下更深层的逻辑。

她立刻拨通了许文澜的内线电话:“文澜,帮我调个数据。过去三十年,所有我们收集到的公众录音里,‘非语言发声’的占比情况。”

许文澜有些疑惑:“非语言发声?具体指什么?”

“咳嗽、叹气、脚步声、翻纸声、不成调的哼鸣……所有被我们当做‘噪音’或‘无效片段’过滤掉的声音。”

一个小时后,一份惊人的数据报告呈现在苏霓面前。

在青少年与基层劳动者这两个群体中,这类“边缘声音”的占比,高达百分之六十八!

它们长期以来被各种平台和算法排除在“有效表达”的范畴之外,被视为无意义的背景音。

苏霓在自己的电子笔记中,郑重地敲下一行字:“我们总想教人说话,却忘了他们早已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声。”

这份报告同样震撼了许文澜。

作为“脉搏协议”的构建者,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算法,在追求“清晰”与“有效”的同时,也建立了一道冰冷的墙。

一夜未眠,第二天,“脉搏协议”迎来了一次紧急更新。

许文澜在系统中新增了一个名为“非言语标记”的模块。

用户在录音后,可以选择为自己的声音打上“我只是在这儿”、“我累了”、“我没想好”之类的标签。

系统不再为这些录音强制生成标题,也不会将它们推荐至首页的喧嚣广场。

这些被标记的“沉默录音”,像一条条潜入深海的溪流,在公共视野之外,汇入了一个个隐秘的社群。

一个患有重度抑郁症的用户在一条只有急促喘息声的录音下留言:“听到有人和我一样喘不上气,我才觉得自己没那么糟。”这句留言,收获了上千个同样无言的点赞。

与此同时,陆承安正在处理一桩棘手的养老院纠纷。

一位老人在临终前未能留下清晰的口头遗言,家属因此质疑院方护理不当,导致老人心愿未了。

陆承安调取了老人房间内最后七十二小时的监控音频。

音频里没有一句完整的话,只有无数琐碎的声响。

他花了一整天时间,将这些声音反复倾听,标注。

庭审现场,当对方律师言之凿凿地强调“老人未留下任何遗言”时,陆承安没有反驳,只是请求法官播放了一段音频。

法庭里一片寂静,只听见音箱里传来一阵有节奏的、轻轻拍打床沿的声音,接着是手指摩挲毛毯的“沙沙”声,最后,是一段断断续续、哼不成调的古老曲子。

家属们面露不解,对方律师更是嗤之以鼻:“陆律师,这就是你的证据?一堆噪音?”

陆承安目光沉静地扫过全场,缓缓开口:“这不是噪音。拍床沿,是她在安抚刚出生的孙子时养成的习惯;摩挲毛毯,是因为那条毛毯是她老伴亲手织的;而这段不成调的曲子,是她年轻时最爱听的歌。”他的声音在寂静的法庭里异常清晰,“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用尽全力,回忆了她的一生所爱。她说完了,只是你们没认出那是她的语言。”

法官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最终,他敲响法槌,采纳了陆承安的意见,认定老人的临终意愿,可以通过其最后的日常行为和习惯性声音进行合理推定。

庭审结束后,那位曾被家属指责的护理员快步追上陆承安,低声问道:“陆律师,以后……我们是不是也该把老人们这些声音都录下来?”

陆承安停下脚步,看着她,认真地点了点头:“不是为了作证,是为了记住。”

数月后,全国“声音接力角”项目复盘会上,气氛热烈。

有人提议,应该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年度最佳录音内容奖”,以鼓励更多人分享有价值、有深度的故事。

提议一出,应者云集。然而,主持会议的林晚却轻轻摇了摇头。

“我有一个反建议。”她的话语让全场安静下来,“与其评选‘最佳内容’,不如,我们设立一个‘最安静的站点’奖。”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

林晚不为所动,继续说道:“评选标准很简单:哪一个站点,在某个月份里,上传的语言类录音最少,而记录下的非言语声音——那些叹息、咳嗽和沉默——反而最多,这个奖就颁给它。”

起初的哗然,渐渐变成了思索,最终,化为了一阵比之前更热烈的掌声。

这个看似荒诞的提议,被正式采纳。

毫无悬念,首个“最安静的站点”奖,颁发给了江畔的“声音接力角”。

授奖词只有一句话:“那里的话筒常常空着,但每天都被人使用。”

除夕前夜,万家灯火。

苏霓与陆承安难得有空,并肩散步至江畔。

远处的烟火升腾而起,映亮了半边天。

那个曾经引发巨大争议的“声音接力角”,此刻安静地伫立在栏杆旁。

话筒的金属外壳上,凝结了一层晶莹的薄冰。

支架上没有了最初的空白卡片,取而代之的,是被人用胶带贴得满满当当的小纸条,大多是孩子们稚嫩的笔迹:“我说完了!”“明天我还来!”“悄悄话发射!”

苏霓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了一下话筒上冰冷的薄冰,那股寒意瞬间传遍全身。

就在这时,她身后传来一声极其清脆的“咔”!

那枚被冰包裹的话筒,竟从支架连接处应声脱落,斜斜地倚靠在冰冷的石栏杆上,断口处闪着金属的微光,像一根在风雪中折断、却依旧顽强指向天空的旗杆。

陆承安下意识想上前扶正,却被苏霓伸手拦住。

她没有去扶,也没有拿出手机拍照记录这意外的一幕,只是站在那里,静静地伫立着,仿佛在倾听什么。

十分钟后,千里之外的城市数据中心,许文澜正在进行节前最后一次系统巡检。

突然,一条红色警报在屏幕角落一闪而过。

她迅速调出日志。

系统日志显示:站点E00119(江畔声音接力角),于22:07:13捕获到一段持续0.02秒的极微弱电流波动。

这本是常见的硬件干扰,但系统自动进行的特征匹配,却给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结果——该波动频率,与三十年前,国家广播电台老旧直播间里,一台退役的电子管麦克风待机时的自激频率,特征相似度高达99.7%。

屏幕上,那条警报信息在闪烁了数次后,最终凝固成四个幽蓝的汉字:

信号仍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