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37章 树根底下埋着雷

那块冰冷的屏幕,此刻在苏霓眼中已不再是数据流,而是无数家庭尘封记忆的回响。

教育部那份措辞温和的“非正式反馈”文件,每一个字都像镀着金边的枷锁,诱人深入,却暗藏杀机。

提交全部青少年口述数据的原始备份,用于所谓的“意识形态安全评估”——这分明是要将孩子们剖开心扉换来的信任,打包呈上,供人检阅。

她的指尖划过那片由关键词汇聚而成的云图,一种彻骨的寒意从脊背升起。

“粮票”、“知青”、“下岗”、“暂住证”,这些早已淡出主流叙事的词汇,此刻正以惊人的热度,在成千上万份家庭作业中沉浮。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历史名词,而是饭桌上父亲的一声叹息,是阁楼里母亲珍藏的一张旧照片,是烙印在几代人骨血里的集体记忆。

尤其是那条“我爸那年没考上大学”的口述记录,竟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后台数据中激起了跨越地域的巨大涟漪。

相似的遗憾,相似的时代裹挟下的个人命运,让不同省市的孩子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

苏霓瞬间明白了,孩子们记录的,远不止于历史的碎片,那是一场从未被正视、从未被疗愈的代际创伤,在数字时代的回声。

几乎在同一时间,陆承安的电话打了进来,声音冷静得像手术刀:“他们想要的不是‘安全’,是‘主权’。这是借‘内容审查’之名,行‘数据收编’之实。”他的判断与苏霓不谋而合。

这个男人,总能在一片混沌中,精准地剖开问题的本质。

“法务团队已经动起来了。”陆承安的语速极快,显然早已预判到这一步,“我让他们连夜梳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和我们基金会一直遵循的《口述史研究伦理准则》。我们不能交,一寸都不能。”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更精确的语言:“我起草了一个‘双轨隔离’方案。第一,所有访谈中涉及敏感社会议题的部分,全部进行技术性匿名化处理,剥离可识别的个人信息。第二,设立一个独立的‘青年叙事沙盒区’,这部分内容默认不对外公开,形成一个数据孤岛。任何调用,都必须经过基金会伦理委员会的书面授权,且仅限于纯粹的教育与学术研究。”

说完,他补充道:“法律意见书我亲自写,核心观点就一句:限制表达不如引导表达。堵不如疏,这个道理他们应该懂。”

就在苏霓和陆承安紧急商议对策时,身处技术中心的许文澜正盯着一行不断滚动的日志代码,眼神锐利如鹰。

一个诡异的Ip地址,在深夜时分,正以非正常的频率,反复尝试穿透数据库最底层的日志防火墙。

它的动作既隐蔽又执着,像一条毒蛇在寻找盔甲的缝隙。

许文澜迅速追溯Ip归属地,结果让她心头一凛——指向一个早已在官方序列中注销的政务云账户。

这背后是谁,不言而喻。

她没有拉响警报,那只会打草惊蛇。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快得只剩残影。

她不动声色地在系统底层植入了一段她称之为“影子路径”的欺骗协议。

一旦那个Ip再次探测,系统将不会拒绝访问,而是会自动将其引导至一个她预先构建好的虚拟数据库。

那里存放着一份精心伪造的“极端案例集锦”,里面充斥着各种明显荒诞不经的条目,譬如虚构的“某用户祖父宣称曾参与六十年代的一场未遂政变”、“某学生记录邻居大爷自称发明了永动机”等等。

这既是警告,也是羞辱。

次日凌晨三点,那个幽灵般的Ip在最后一次触碰“影子路径”后,彻底消失了。

许文澜刷新了数次追踪记录,确认它像人间蒸发一样,再未出现任何关联追踪信号。

她知道,对方暂时退却了。

另一边,赵小芸则将目光投向了最前线。

她主动联系了那几位最早参与“家庭时光作业”试点的中学教师,收集着来自课堂的第一手反馈。

一位心理老师的话让她印象深刻:“有个男生,录完他爷爷讲三年困难时期的经历后,在学校宿舍里哭了整整三天。但他后来告诉我,他不是难过,是释然。他说,‘老师,我终于知道我家为什么过年从来不吃剩菜了’。”

这个细节给了赵小芸巨大的触动。

她立刻动手,将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城市的讲述片段,用蒙太奇的手法拼接成一个名为《孩子听懂了什么》的短视频。

视频里,有哽咽的母亲,有沉默的父亲,有孩子们清澈而困惑的眼睛。

视频的结尾,没有宏大的旁白,只定格在一个男孩稚嫩却无比坚定的脸上,他对着镜头,一字一句地说:“原来我们不是忘性差,是我们没人敢开头。”

与此同时,负责数据整理的林晚在检查一个编号为m00005的样本时,一个细节让她猛然警觉。

那是一名高中生记录她母亲九十年代工厂改制下岗的经历,在口述文本的附件里,她竟附上了一份当年工厂工会会议纪要的影印件。

林晚一眼认出,这份档案的来源,正是基金会“记忆角”平台早前为了丰富历史背景而开放的公共档案资料包之一。

这意味着,已经有孩子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他们开始利用基金会提供的资源,进行逆向的社会调查和事实考证!

林晚立刻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

她紧急向苏霓汇报,并着手建立一个全新的“青少年研究行为标签库”,将孩子们的这些高级行为模式精准地标记出来,分为“独立溯源”、“交叉验证”、“批判性提问”三个核心能力维度。

这不再只是家庭作业,这是一种公民素养的萌芽。

林晚明白,这个标签库,将是他们与教育部后续合作谈判中,一张最有力的底牌。

然而,风暴的来临,从不给人喘息之机。

就在整个团队整合方案,准备向教育部提交一份既合规又坚守底线的答复前夕,许文澜办公室的警报灯骤然亮起,发出刺耳的蜂鸣!

“苏姐!系统遭到攻击!”许文澜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一丝急促,“不是试探,是强攻!瞬时涌入超过十万级的异常访问请求,源头Ip被打散到全国各地,但行为模式高度一致——它们在疯狂批量抓取所有带有‘失业’、‘补偿’、‘集体上访’这些关键词的口述条目!”

苏霓的心猛地一沉。

她瞬间明白了对方的险恶用心。

这不是为了数据,这是为了引爆舆论炸弹。

只要截取其中几段最激烈、最痛苦的陈述,掐头去尾地拼接发布,就足以将这个充满善意的项目,扭曲成一场煽动社会对立的舆情灾难。

“熔断!”苏霓的声音没有一丝颤抖。

“已经启动了!”许文澜报告道,“数据暂时安全,但他们随时可能发动第二波。”

办公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霓身上。

她沉默了足足半分钟,像一尊凝固的雕像。

然后,她缓缓抬起头,眼神中没有了之前的震惊,只剩下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小芸,”她转向赵小芸,“连夜剪辑一条声明视频,马上发布。”

接着,她下达了一道让所有人震惊的命令:“通知技术部,全平台所有青少年相关内容,暂停更新72小时。”

半小时后,一条没有任何预热的视频出现在基金会的官方账号上。

画面异常简单,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也没有义正言辞的控诉。

镜头里,只有苏霓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深夜的台灯下,她没有看镜头,只是垂着眼,轻轻翻开一本边角泛黄的笔记本。

她用轻得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对着那本笔记本说:“有些故事,得等风小一点再说。”

视频到此戛然而止。

而在镜头捕捉不到的城市另一端,夜色深沉。

陆承安快步走上法院的台阶,将一纸措辞严谨的《紧急数据保全公证申请》递入了夜间立案窗口。

冰冷的玻璃窗内,法官接过文件,盖上了鲜红的印章。

法院厚重的铁门在他身后缓缓关闭,将城市的喧嚣与骚动隔绝在外。

笼罩在黎明前薄雾中的城市,仿佛也随之屏住了呼吸。

墙上的电子钟,无声地跳动着,那刺眼的72小时倒计时,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