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38章 风还没停就敢晾衣服

会议室的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暂停期已进入最后十二小时,巨大的压力如乌云般笼罩在“记忆方舟”核心团队的每一个人心头。

技术部负责人脸色煞白,几乎是哀求着:“苏总,恢复吧!再不恢复,用户流失就不可逆了!我们先上线一部分无关痛痒的内容,起码让平台活过来!”

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人附和:“没错,先稳住基本盘,舆论的事我们慢慢公关。现在是生死关头,不能再赌了!”

争论声此起彼伏,焦虑的情绪像病毒一样在房间里蔓延。

“安静。”

苏霓的声音不大,却仿佛自带一种穿透力,瞬间压下了所有嘈杂。

她环视一圈,目光平静而锐利,最后落在墙上的倒计时上。

那鲜红的数字,不再是催命的符咒,反倒像一把即将淬火的利刃。

“恢复,但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她一字一顿,掷地有声,“技术部听令,立刻筛选所有青少年口述项目中,主题为‘日常生活记忆’的内容。记住,只要这个主题。”

众人面面相觑,满脸困惑。

苏霓没有理会他们的不解,继续下达指令:“筛选标准有三:第一,剔除一切可能涉及公共人物、历史争议和社会冲突的片段。第二,进行深度脱敏,人名、地名全部模糊化处理。第三,将这些筛选后的口述素材,全部集中到一个新开的专题页,名字就叫‘我家的饭桌’。”

“我家的饭桌?”有人失声念了出来,语气里满是荒诞。

在这种风口浪尖,他们不选择宏大叙事,不为自己辩解,反而要去搞一个家长里短的专题?

“奶奶第一次用电饭锅,把插头插进了咸菜坛子;爸爸年轻时偷骑邻居家的二八大杠,结果连人带车摔进了稻田;妈妈说她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双白色的塑料凉鞋。”苏霓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我们要让人看见这些,看见最真实的烟火气。”

她站起身,双手撑在会议桌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危机公关不是乞求,是引导。当所有人都等着我们解释火药从哪来的时候,我们偏要让他们闻到饭菜的香气。我们要让人看见烟火气,而不是等着别人找火药味。”

话音落定,满室寂静。

之前还焦躁不安的众人,此刻眼中只剩下震撼。

“我明白了。”陆承安第一个打破沉默,他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釜底抽薪,更要借力打力。苏霓,你主内,我主外。”

他没有多言,立刻转身走出会议室,拨通了一个加密电话。

电话那头,是国内一位长期关注文化政策、极具分量的人大代表。

“周代表,打扰您了。关于口述史教育的社会价值,我这里有一份最新的白皮书简报……”陆承安的语速极快,但逻辑清晰无比,“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一个孩子开始追问自己爷爷奶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追问家族三代人的职业变迁时,他们对那些宏大的国家叙事的理解,才真正开始具象化,才有了温度。”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陆承安适时地补充道:“我给您邮箱发了一份附件,是燕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们完成的‘家庭三代职业变迁图谱’。从农民、工人到工程师、程序员,几十个家庭的缩影,比任何报告都更有说服力。”

“有点意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把材料发来我看看。”

与此同时,在办公室的另一个角落,被称为“数字幽灵”的许文澜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

那片被拦截下来的攻击流量,在她手中不再是一堆杂乱的数据,而是一幅逐渐清晰的“信息收割网络拓扑图”。

无数条数据流向汇聚成一个狰狞的数字蜘蛛网,中心节点赫然指向一家位于华中省份的地方舆情公司。

“找到你了。”许文澜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她没有选择直接曝光这家公司,那太粗暴,也容易被反咬一口。

她将复杂的技术分析报告一分为三,隐去所有指向性信息,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络安全专家”的口吻,飞快地写出了三篇科普文章。

《谁在监听普通人的回忆?》

《口述史平台为何成数据靶场?》

《你的讲述,可能已被打包出售》

三篇文章,三个不同的角度,却共同指向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她没有犹豫,将稿件分别投给了三家用户群体完全不同、但公信力极高的主流科技媒体。

她要做的,不是一场复仇,而是一场全民范围的“安全教育”。

另一边,运营负责人赵小芸已经召集了整个推广团队。

她深知,要冲淡社交网络上的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海量的正面内容进行覆盖。

“所有人注意,立刻发起‘晒一张老照片,讲一分钟家事’线上活动!”赵小芸的声音充满力量,“规则很简单,上传一张非敏感的家庭老照片,配上一段不超过一分钟的语音讲述。关键在于算法!”

她指向屏幕上的后台推荐模型:“调整所有推荐权重,把流量优先倾斜给带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故乡’这些关键词的温情内容。我要让所有用户,在打开任何社交软件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些!”

一夜之间,风向悄然逆转。

“我妈藏了三十年的结婚证,今天才翻出来给我看,原来她年轻时这么美。”

“翻到我爸退伍时的火车票,从北疆到江南,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漫长也最激动的一段旅程。”

“这是我爷爷的劳模奖章,他说那时候能换半扇猪肉,但他没舍得,一直挂在墙上。”

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帖子,配上略带杂音却无比真诚的语音,如同一股股暖流,迅速冲上了各大同城热搜榜。

原本紧张对峙的舆论场,被这种朴素的情感力量瞬间冲淡,变得柔软而温情。

就在团队各显神通之时,基金会负责人林晚的私人邮箱被塞爆了。

数十封来自全国各地基层档案馆、文化馆的邮件纷至沓来。

信中内容大同小异:当地宣传部门突然高度重视“民间记忆采集”,要求他们立刻上报类似学生访谈的项目,并旁敲侧击地询问,能否借用“记忆方舟”的方法论和访谈模板。

林晚瞬间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她没有直接答应,而是起草了一份统一回复:“基础框架与方法论可以共享,但为确保口述史采集过程符合伦理规范,保护受访者权益,贵单位需签署一份《口述史采集方法论使用协议》。”

这份协议,不仅规范了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它将“记忆方舟”的伦理标准,变成了一份具有法律效应的契约。

短短两天之内,林晚的邮箱里便回收了63份盖着红章的有效协议。

一张无形的、以“记忆方舟”为核心的行业标准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悄然铺开。

风暴的中心,苏霓接到了一通意料之外的电话,邀请她参加一场小范围的闭门政策研讨会。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严肃。

在流程的最后,主持人看似不经意地抛出了一个问题:“苏总,‘记忆方舟’项目非常有价值,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有没有考虑过,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国民记忆,将平台整体移交,由国资来运营?”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苏霓身上。这是一个温柔的陷阱。

苏霓却笑了,笑容坦然而从容:“一棵树,如果连根拔起,哪怕立刻种进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里,它也可能会枯死。因为它的根系已经适应了原来的水土,它的每一片叶子都习惯了原来的风。”

她顿了顿,环视众人,声音变得柔和却坚定:“但我们很乐意把这棵树的种子,无偿地分享出去,让它在更多、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散会后,夜色已深,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

陆承安开着车,神色凝重地对副驾的苏霓说:“刚才你在会上的发言,被录音了。我猜,最晚明天,你那段‘树与种子’的比喻,就会传遍所有相关人士的耳朵。”

苏霓没有回答。

她静静地望着窗外,雨水冲刷着路灯的光晕,街边几株银杏树的枝头,已经冒出了点点鲜嫩的新叶,在雨中轻轻摇曳,充满了不可遏制的生命力。

她低声自语,像是在回答陆承安,又像是在告诉自己:“那就让他们听听,风是怎么穿过叶子的。”

回到灯火通明的办公室,空气中残余的紧张感已被一种全新的、蓬勃的生机所取代。

苏霓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热搜话题、邮箱里不断增加的协议回执、科技媒体上引发热议的深度文章他们撒下的种子,比想象中更快地得到了回应。

现在,是时候让这些散落各处的嫩芽,汇聚成一片新的森林了。

她拿起桌上的内线电话,按下了总机键,声音沉静而有力。

“通知所有核心成员,三十分钟后,到一号会议室。”

“新芽,该破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