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36章 树荫底下说点真话

秋分日的阳光,穿过稀疏的云层,温和地洒在明德中学校园里。

苏霓站在礼堂侧门,身上那件剪裁得体的米色风衣,让她在喧闹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沉静。

演讲刚刚结束,掌声的余温还未散尽,闪光灯就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疯狂地朝她涌来。

“苏霓老师,请问您对当代青少年的历史观有什么看法?”

“记忆传承基金会下一步有什么新动向吗?”

她微微颔首,用一句“谢谢大家,今天的主角是孩子们”便礼貌地穿过了人墙。

助理替她挡开最后几个不依不饶的记者,低声问:“车已经备好了,现在回基金会吗?”

苏霓摇了摇头,目光投向教学楼后方那片新辟的绿地。

“我去那边走走。”

那里,一棵新栽的银杏树在秋风中舒展着金黄的扇叶,像一只展开翅膀的蝴蝶。

树下,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正围坐一圈,脑袋凑在一起,手里捧着几份纸页泛黄、散发着油墨味的册子。

封面上,是用稚嫩却有力的字体手写的几个大字——《我们班的历史课本》。

“……所以说,暂住证本质上就是一种隐形的隔离,它把人分成了‘本地人’和‘外地人’,我爸当年就是因为这个,差点没法在城里站住脚。”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言辞激烈,手指在册子上用力戳点。

另一个女生反驳道:“但你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看啊!那时候城市资源紧张,是为了管理需要才……”

争论声不大,却像一颗颗精准投掷的石子,在苏霓平静的心湖上激起圈圈涟漪。

她停下脚步,站在不远处的廊柱阴影里,静静地听着,没有上前打扰。

这些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挖掘那段被官方叙事一笔带过的、属于父辈的真实阵痛。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一间数据中心里,许文澜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行行代码,屏幕上,庞大的数据流如瀑布般滚过。

她的目标,锁定了明德中学的校园网络。

“有意思。”她喃喃自语。

近三个月,该校师生访问“记忆角”平台的频次,高居全省榜首。

一条红色的高亮数据线格外刺眼——Ip地址集中指向心理辅导室和高二政治课教研组。

她随手拨通了赵小芸的加密线路,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小芸,情况跟你预估的一样。但你注意到没有,后台的提问变了。以前是‘我们那里发生过这种事吗’,现在是‘为什么当时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我看到了,比你看到的更直观。”线路那头,赵小芸的声音压得很低,背景里传来学生们熙熙攘攘的喧闹。

她今天伪装成一位来参加开放日的学生家长,胸前还挂着一张临时出入证,正不着痕迹地穿行在各个班级的成果展陈区。

高二三班的教室后墙,一幅巨大的时间轴海报瞬间攫住了她的视线。

海报从天花板一直垂到地面,中间画着一条粗大的红线,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红线左侧,是教科书上标准的历史大事记: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港澳回归……一个个闪光的节点,工整地用印刷体标注着。

而红线右侧,则是一条用各种笔迹、歪歪扭扭拼接起来的“另一条时间线”:

“1992年,课本说伟人南巡。我奶奶说,那年爷爷的厂子倒了,第一次出远门打工。”

“1998年,我们众志成城战胜洪灾。我姥爷说,村里的大堤其实早就有人举报是豆腐渣工程,没人理。”

“2008年,举国欢庆。我爸说,他所在的建筑队为了‘市容’被赶到五环外,整整三个月没活干,家里停电了整整一夜。”

最后那句“国家记得胜利那天,我家记得停电那夜”,被一个不知名的学生用红笔醒目地圈出,旁边打了个巨大的感叹号。

赵小芸心头一震,迅速举起手机,假装在拍摄孩子们的作品,悄悄将这张海报拍了下来,加密发送给了林晚。

图片下方,她只附了一句话:“他们已经开始自己画地图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基金会总部的档案室里,林晚正轻柔地将一份全新的口述史样本装入防酸档案袋。

这份投稿来自一个网名叫“追风少年”的初三学生,记录的是他父亲二十年的外卖骑手生涯。

让林晚震惊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孩子呈现故事的方式——他不仅记录了父亲的口述,还附上了父亲近几年的关键订单截图、每个异常天气下的站点打卡记录,甚至还有几份当年媒体语焉不详的关于“平台算法压榨”的报道剪报。

口述文本、电子数据、第三方报道,三重印证。

这套方法论,是基金会耗时数年才摸索出来的核心工作准则。

而现在,一个素未谋面的初中生,竟无师自通地完美复刻了。

林晚郑重地在档案袋上贴上标签:“m00005”,然后在备注栏里,用红笔写下一行字:“不是我们在教孩子,而是他们已经学会了我们的语言,并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基金会另一间办公室里,陆承安刚刚挂断一个来自教育部的电话。

对方是政策法规司的一位老熟人,电话里,语气带着几分试探与好奇。

“承安兄,你们搞的那个‘记忆叙事能力’很有意思啊。我们内部正在讨论,有没有可能,把它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里?”

陆承安的指节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沉吟片刻后,他没有直接答应,而是给出了一个更稳妥的建议:“官方下场容易把事情做僵。不如这样,我们先小范围试点,不叫测评,就叫‘家庭时光作业’。让孩子们利用周末,去访谈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完成一份包含至少两项外部材料佐证的微型口述史报告。看看效果,再谈其他。”

挂电话前,他看似随意地补充了一句:“这事,孩子和家长自愿参与,我们基金会提供学术支持,你们,就先当不知道。”

夕阳熔金,将银杏树的影子拉得悠长。

树下的争论不知何时已经结束,学生们三三两两地散去。

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女生却踌躇着留了下来,她攥着手里的一封信,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几次想上前,又都退了回去。

最后,她像是鼓足了毕生勇气,快步走到苏霓面前,将信递了过去,脸颊涨得通红:“苏……苏霓老师,您好!我认得您,您主持过的《昨日回响》,是我爷爷生前最喜欢的节目。”

苏霓温和地接过信,拆开。信纸是学生常用的横格本,字迹清秀。

“……爷爷去年春天走了,他是个赤脚医生,一辈子救了很多人,却连张像样的照片都没留下。我很难过,觉得自己快要把他忘了。后来,我看到了您和基金会的故事,就试着用您说的方法,去采访村里的老人,翻看县志,把他当年的行医笔记一点点整理出来。现在,我已经为他建立了一个小小的‘记忆档案’。我想,他不会再被忘记了。苏霓老师,谢谢您。我以后想考政法大学,学法律,帮助更多像我爷爷一样的人,找回他们本该拥有的名字和尊严。”

苏霓看完信,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她抬头,望向不远处的教室窗口。

玻璃上,贴着一张孩子的蜡笔画:一棵枝繁叶茂的巨大银杏树撑开华盖,树荫下,站着许多仰头说话的小人儿。

而在那看不见的、深埋地下的树根里,簇拥着无数张泛黄的纸片,仿佛是这棵大树汲取养分的根基。

她小心翼翼地把信叠好,放进风衣口袋,贴近胸口。

这时,许文澜不知何时已悄然来到她身边。

苏霓没有看她,只是望着那群在操场上追逐嬉笑的少年,低声说:“下一代要走的路,得换种风向吹了。”

话音刚落,下课铃声尖锐地响起,一群少年抱着书本从教学楼里蜂拥而出,冲过长长的树影,青春的笑闹声和着风声,洒满了整个金色的黄昏。

苏霓口袋里的手机,在此刻悄无声息地振动了一下。

她拿出手机,屏幕上亮起一条新消息的预览。发件人是陆承安。

内容只有短短五个字。

苏霓的瞳孔骤然一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