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27章 风不是吹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许文澜的指尖在触控板上悬停,屏幕幽蓝的光映在她骤然绷紧的脸上。

那份标记着“内部流转,严禁外传”的省级工作会议纪要,像一枚淬毒的飞镖,精准地扎在她的视野中央。

文件的措辞冰冷而尖锐,“警惕某些社会组织借‘口述历史’之名行意识形态渗透之实”,而“银杏计划”四个字被赫然点名,罪状是“过度动员青少年参与非正式历史建构”。

一股寒意从许文澜的脊椎窜上后脑。

她几乎是本能地开始追踪,指尖在键盘上化作一道道残影。

几分钟后,Ip来源被死死锁定——某综合改革试验区办公室。

这是一个地位特殊、权力模糊却能量巨大的机构。

对方的删除操作只慢了不到三十秒,而这三十秒,对她而言,就是全世界。

“他们动手了。”苏霓的办公室里,气氛凝重如铁。

她看着许文澜投屏到墙上的文件截图,眼神却异常平静,平静得像风暴来临前的海面。

核心团队的另外三人,赵小芸、林晚和陆承安,或眉头紧锁,或指节发白。

“反击!我们必须发声,把这份文件捅出去,让他们看看这种背后捅刀子的手段有多卑劣!”性格最急的赵小芸拍案而起。

“不行。”苏霓的声音不大,却瞬间压下了所有杂音。

“我们一旦公开反击,就正中他们下怀。矛盾会立刻从‘我们做了什么’,转变为‘我们和官方的公开对抗’。到那时,事实是什么,再也没人关心了。”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

“他们给我们扣的帽子,是‘煽动’和‘渗透’。我们用言语去辩解,只会显得苍白无力。舆论战我们打不起,也打不赢。”

众人沉默了。

苏霓的判断一向精准,她总能拨开迷雾,看到最核心的博弈规则。

苏霓转过身,目光如炬,依次扫过每一位伙伴的脸。

“他们既然出招了,就说明他们怕了。他们怕我们做的事正在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不用辩解,我们要用他们无法反驳的事实,把这顶帽子,原封不动地给他们送回去。”

她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地宣布:“暂停所有对外发声项目,包括社交媒体更新。文澜,切断一切可能被追踪的痕迹。小芸,你立刻带队,准备一份覆盖全国的调研方案。他们说我们煽动孩子,那我们就让他们看看,到底是我们在引导,还是他们在失职!”

苏霓亲自坐镇,连夜拟定了《全国青少年历史认知现状调研方案》。

从问卷设计的每一个字眼,到抽样方法的科学性,再到与第三方学术机构合作的框架,她都一一敲定。

这份方案,不是一份辩白书,而是一份即将引爆的炸弹。

一周后,赵小芸带着一支精干的小队,像散入大海的盐,消失在五个省份的广袤土地上。

她们的目标是城乡结合部的中学,那里的孩子最能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调查问卷被设计得巧妙无比,通篇没有一个敏感词,全是孩子们能切身感受的日常。

“你家里有没有长辈,因为名字太‘特殊’,年轻时办身份证、找工作遇到过麻烦?”

“你是否听爷爷奶奶讲过,他们年轻时有些话不敢在外面说,只能在家里悄悄说?”

这些问题像一把把温柔的钥匙,悄然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匣子。

回收的匿名问卷堆积如山,初步统计结果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68%的学生对类似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在经济更为发达、思想也曾更为禁锢的南方地区,这个数字飙升到了惊人的81%。

赵小芸没有做任何解读,她将所有原始数据封存,第一时间通过加密渠道,送往一所顶尖大学的社会学研究中心,委托他们进行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分析报告。

公信力,是他们唯一的铠甲。

与此同时,负责《未评分的答案》出版项目的林晚也陷入了困境。

所有合作的出版社都以“选题敏感,需要重新评估”为由,中断了合作。

这本书是“银杏计划”的结晶,凝结了无数孩子和家庭的心血,绝不能就此夭折。

在苏霓“化整为零”的策略指导下,林晚彻底改变了思路。

她不再寻求统一的正式书号和发行渠道,而是将整本书的内容、排版设计、封面模板、打印要求,甚至一份措辞严谨的“非商业用途授权声明”和“防范侵权风险提示”,全部打包成一个“班级自印包”,在基金会的内部渠道免费开放下载。

这个看似无奈的举动,却意外点燃了燎原之火。

短短一周内,全国各地涌现出一百多个下载点。

无数老师、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用学校的打印机,或者众筹去打印店,制作出了一本本略显粗糙但无比珍贵的“班本”。

有的学校甚至举一反三,将其命名为《我们班的记忆课》,变成了校内的特色阅读材料。

一堵无形的墙,就这样被无数双微小却坚定的手,凿开了无数个洞。

所有的线索,最终汇集到了陆承安这里。

作为团队的“战略家”,他一眼就看穿,那份被泄露的批评文件,在对手看来是致命一击,但在他手中,却是一张绝佳的谈判筹码。

不久后,在一场备受瞩目的法治论坛上,陆承安全程脱稿演讲。

他的题目是《当治理遇见记忆:论制度弹性的重要性》。

演讲中,他一个字都没提那份争议文件,也没提“银杏计划”,更没提基金会受到的压力。

他只是平静地、客观地展示出了一组组来自第三方学术机构的调研数据。

“当我们的数据显示,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认为家庭的、私人的历史记忆非常重要,但学校教育却从未系统性地提及,各位,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他声如洪钟,目光直视台下前排就坐的数位高级别官员。

“它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认知真空。这个真空,我们不去用真实、温情和理性的方式去填补,就必然会被谣言、虚无和偏激所占据。这,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治理问题。”

全场寂静。

演讲结束时,掌声雷动。

会后,好几位刚才还正襟危坐的官员,悄悄通过中间人,找到陆承安,低声询问那份调研报告的详细情况。

他们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警惕,变成了深思。

两周后,一份加盖着鲜红国徽印章的公函,被专人送到了基金会办公室。

发函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某权威研究机构。

内容是:正式委托“银杏基金会”牵头开展“公民记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大课题研究,经费由财政专项列支。

胜利来得如此之快,又如此理所当然。

办公室里爆发出一阵压抑已久的欢呼,赵小芸和林晚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连一向沉稳的陆承安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他们不仅洗刷了污名,还被“收编”进了国家级的课题组,从“嫌疑人”一跃成为了“智囊团”。

苏霓看着那份公函,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她将文件郑重地放在桌上,目光却没有停留在上面。

她看向窗外,城市的灯火已经开始闪烁,像一片流动的星河。

团队成员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开始热烈地讨论课题组的初步人员构成和启动会的日期。

这无疑是基金会成立以来最高光的时刻。

然而,苏霓的目光却渐渐变得深邃。

她拿起那份课题委托函,手指轻轻摩挲着上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烫金字样,眼神里没有丝毫的松懈,反而多了一丝不易察察的锐利。

她走到喧闹的人群旁,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冷静,瞬间让整个办公室安静下来。

“课题启动会……先往后推迟一周。”

所有人脸上的笑容都僵住了,不解地望向她。

陆承安最先反应过来,皱眉问道:“为什么?这是最好的时机,我们应该乘胜追击。”

苏霓摇了摇头,她转身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从一个上锁的抽屉里,拿出另一份文件。

那是许文澜在追踪泄密事件后,提交的一份后续分析报告,报告的最后一页,有一行被她用红笔圈出的标注。

“因为,”苏霓将那份报告展示给所有人,指着那行红字,一字一句地说道,“当初泄露那份省级会议纪要的Ip,虽然被确认来自那个综合改革试验区,但文澜在三天后对其进行二次复核时发现,该Ip的物理地址……在文件泄露的第二天,就从试验区办公室,转移到了省委宣传部的网络技术中心。”

整个办公室,死一般的寂静。

胜利的喜悦,在这一刻,瞬间化为冰冷的寒气。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胜利,而是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复杂的棋局。

他们,刚刚吃掉了对方一个“兵”,却发现对方的“帅”,根本不在他们以为的位置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