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26章 老师,我也想改名字

第二天,赵小芸再次踏入那几所曾举办过“补写作文”活动的学校。

空气中还残留着昨日的热闹与喧嚣,但今天,她带来的是更深沉的叩问。

孩子们的回访反馈热烈而真挚,他们谈论着梦想,谈论着未来,那些被压抑的声音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然而,就在她整理访谈笔记,准备离开最后一所学校时,门卫室的老师叫住了她,递过来一封没有邮票的信。

信封是老式的牛皮纸材质,边角已经磨损,上面用一种极为克制的笔迹写着“春风基金会 赵小芸女士收”。

赵小芸心中一动,拆开了信封。

信纸很薄,字迹却力透纸背,带着一种长年累月压抑下的隐忍。

“赵女士,你好。我叫陈默,是西北一座山村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教了二十年语文,用的一直是化名。我教孩子们要诚实,要勇敢,要堂堂正正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可当他们仰着脸,用最清澈的眼睛问我‘老师,你真名叫什么’的时候,我却说不出口。”

短短几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赵小芸的心上。她继续往下看。

“我的真名,曾是我父亲给我最美好的期盼。但现在,它成了一个我不敢触碰的禁忌。”信中附了一张泛黄的复印件,那是一张八十年代的转学证明。

在姓名那一栏,用隽秀的钢笔字写着——陈望春。

旁边一行小字备注,因亲属重大案件牵连,根据相关规定,建议更名。

强制更名。

这四个字,像一道无形的枷锁,锁住了陈望春三十年。

他变成了陈默,在沉默中教书育人,将所有的波澜壮阔都藏在了心底。

当晚,这封信和那张承载着一个时代伤痕的转学证明,被摆在了许文澜的面前。

“查。”苏霓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但眼神里的锐利足以穿透黑夜。

许文澜立刻动手,指尖在键盘上翻飞。

然而,她很快就遇到了第一道壁垒。

基金会接口的户籍数据库权限有限,根本无法追踪一个几十年前的个案。

常规路径被瞬间堵死。

“系统不让走的路,我们就自己走出一条路。”许文澜的她没有继续冲击权限,而是调转方向,侵入了另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数据库——全国教师资格注册系统。

她放弃了查找“陈望春”这个名字,转而编写了一个全新的筛查模型。

她的目标是“异常”。

她设定了两个核心筛查条件:“曾使用两个或以上姓名进行申报”以及“学历档案信息与现用名存在无法解释的不匹配”。

她将时间跨度拉到近十年,数据如瀑布般在屏幕上刷新。

两个小时后,一份加密名单生成。

许文澜看着屏幕上的数字,呼吸微微一滞。

除去明显的技术性错误,最终筛选出的高度疑似案例,共计147例。

147个“陈默”,147个可能被时代洪流冲刷掉真实姓名,却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书人。

许文澜立刻建立起一个高风险预警机制,将这批名单标记为“教育系统内部的身份断层”。

她没有长篇大论地写报告,只给苏霓发去了一行加密信息:“霓姐,我们找到了147个站在讲台上教孩子诚实,自己却活在假名里的人。”

苏霓看到消息时,已经是深夜。

她没有回复,只是静静地站了许久。

第二天一早,基金会的核心团队被召集到了一起。

“这件事,不能走常规信访渠道。”苏霓开门见山,“走信访,就是把皮球踢给了最不想接球的人,最后只会石沉大海。我们要启动‘师者归名行动’。”

她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冷静地分派任务:“林晚,你立刻联络我们之前援助过的案例库,找出三位已经成功恢复历史姓名的公职人员。不要以基金会的名义,请他们以个人身份,分别致信自己所在地的教育局,分享完整的办理经验和材料清单。这叫‘榜样引路’。”

“我来负责舆论。”苏霓转向自己,“基金会公众号立刻准备一篇推文,标题就叫《如果老师的名字也是秘密》。不点名,不施压,全文用第三人称叙事,把陈默老师的故事,变成一个所有人都可能共情的故事。我们要的不是愤怒,是共鸣。”

“陆律师,”她的目光最后落在陆承安身上,“法律的矛头,拜托你了。”

陆承安推了推眼镜,镜片后闪过一丝锋利的寒光:“我查过了。这类案件普遍存在一个‘程序真空’。公安部门认为,更改体制内人员姓名,需要单位出具同意函。而教育系统则以‘无先例可循’为由,拒绝开具。两边互踢皮球,当事人就被困死在中间。”

他拿出一份文件,标题赫然是《关于公职人员历史姓名恢复的法律意见书》。

“我已经起草好了。”陆承安的声音沉稳有力,“核心观点就一句:姓名权属于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格权,不应因其职业身份而受到不合理的限制。‘无先例’不是拒绝履职的合法理由。我会通过律所的合作网络,推动三地试点法院,对类似案件进行行政诉讼的预立案。我们要用法律,为他们凿开一道程序上的口子。”

三路并进,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张开。

而此时,赵小芸已经背着摄影器材,坐上了前往西北的绿皮火车。

她要去见陈默,她要拍一部纪录片,名字她都想好了——《讲台上的陌生人》。

镜头下的山村小学简陋却干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是这里最动听的音乐。

陈默老师清瘦、儒雅,讲课时眼中总有光。

但当镜头对准他时,那光芒便会黯淡下去,透出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像一次温柔的剥茧。

赵小芸没有直接追问他的过去,只是记录他的日常。

直到有一天,她在黑板的一角,看到了当天布置的作业:“写下你最想告诉世界的一句话。”

孩子们写下了五花八门的答案。

而一个坐在角落里的小女孩,用稚嫩的笔迹用力地写道:“希望老师能叫他自己想叫的名字。”

那一刻,镜头后的赵小芸瞬间泪目。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黄昏。

孩子们都回家了,陈默一个人站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门口,对着远方连绵的群山。

他不知道赵小芸的摄像机还在悄悄运转,只是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低声说了一句。

“我不是怕麻烦别人,我是怕我的孩子们,从我身上学会了忍耐。”

这句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讲台上的陌生人》在基金会平台上线次日,点击量呈几何级数暴增。

那个小女孩的作业,和陈默最后那句独白,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当天下午,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打进了基金会——省人社厅主动联系,表示看到了相关舆情,愿意作为协调方,协助推动个案的解决。

一个月后,一张崭新的身份证被送到陈默手中。

姓名一栏,端端正正地印着——陈望春。

那天晚上,陈默,不,陈望春的朋友圈更新了。

他没有发自拍,只发了一张黑板的照片。

上面用漂亮的粉笔字写着一句话:

“今日授课内容:《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苏霓看到这条朋友圈时,正在主持一场高级别的项目评审会。

她面色如常,不动声色地拿起手机,在内部系统里更新了编号为m00003的案例状态。

在备注栏里,她只写了一句话:“当一个人敢于改回自己的名字时,他就已经赢了。”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

许文澜悄悄走到苏霓身边,递过来一张小纸条,上面是她刚监测到的信息:“北方两市教育局,已同步开始内部调研教师姓名历史遗留问题。”

苏霓接过纸条,嘴角泛起一丝微笑。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然而,就在她准备将这张象征着阶段性胜利的纸条收起时,许文澜没有离开,反而脸色变得异常凝重。

她压低声音,说了一句与此事毫不相干的话。

“霓姐,我刚刚在例行监控政务公开平台时,发现了一点东西。”

“什么东西?”苏霓随口问道。

许文澜深吸一口气,似乎在组织语言,但最终只是艰难地吐出几个字:“你还记得……我们一年前封存的那个‘深渊计划’的档案吗?”

苏霓的笑容瞬间凝固在了脸上。

许文澜的目光没有看她,而是直直地盯着自己电脑屏幕上的一处,那是一个极其偏远、几乎无人关注的地级市政务公开网站。

就在刚刚,一条极其简短、淹没在无数日常通告里的招标公示,被系统自动抓取并标记了出来。

她的指尖在触碰到鼠标的瞬间,竟感到一丝冰凉的寒意。

这,仅仅是个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