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28章 风往哪儿吹,得由人定

这枚看似不起眼的“兵”,背后牵扯的却是整个战局的根基。

苏霓的指尖在冰凉的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倒数。

她那双洞悉世事的眼眸里,此刻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反而凝结着一层化不开的寒霜。

“召集所有人,十五分钟后,一号会议室。”她没有抬头,声音冷静得像淬了火的精钢,“复盘近三年,所有项目的数据流。”

命令下达,整个团队如同一部精密运转的战争机器,瞬间从对外征伐的亢奋中切换到对内自省的森严状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正式委托函还带着墨香,静静地躺在桌角,这本该是庆功的时刻,苏霓却亲手按下了暂停键。

十五分钟后,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洪流如瀑布般滚落。

苏霓站在屏幕前,像一位检阅部队的将军,目光锐利如刀,一寸寸地刮过那些看似饱满详实的信息。

“停。”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的空气为之一滞。

屏幕定格在“记忆角”项目的汇总页上。

来自全国数百个乡镇的口述历史,数以千万计的文字与音视频,如繁星般铺满了数据库。

然而,苏霓指尖轻点,随意抽取了两个来自不同省份的案例,尝试进行关联比对。

系统发出刺耳的“无法匹配”提示音。

“看到了吗?”苏霓转身,环视着自己亲手挑选的精英们,“我们建了一个庞大的记忆仓库,但每个货架的编码规则都不一样。张三在贵州的名字,和他在福建用过的李四,在我们的系统里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这叫什么?这叫数据孤岛,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坟场!”

一番话,如冷水浇头,让刚刚还沉浸在获得国家级课题喜悦中的众人猛然惊醒。

他们引以为傲的数据量,在“统一标准”这面照妖镜下,露出了杂乱无章的原形。

“许文澜,”苏霓的目光锁定了技术负责人,“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暂停所有新增入口的开放。我要一份《民间口述档案元数据规范》,立刻!”

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喙的决断:“时间、地点、身份变更类型、亲属关系链、佐证材料类别……我要十二项必填字段,像法律条文一样,一个字符都不能错!我们收集的不是故事会,而是可能被法庭采信的证据!”

许文澜那张总是带着技术宅式慵懒的脸上,瞬间写满了凝重。

她没有多问一句,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转身快步走出会议室,身后跟着整个技术组,气氛肃杀如上战场。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技术组所在的楼层灯火通明,外卖餐盒堆成了小山。

许文澜带领团队,几乎是以燃烧生命的方式,将一份厚达百页的规范草案从无到有地构建出来。

他们甚至不满足于纸面文章,立刻模拟生成了三套极端复杂的异常数据场景——一个是在多种方言间反复转录导致语义漂移的案例;一个是同时拥有民国、伪满洲国和新中国三种身份叠加的老人;最后一个则是因战乱和政治运动导致亲属关系链彻底断裂,仅剩孤证的口述。

内部评审会上,许文澜的眼睛里布满血丝,但眼神却亮的惊人。

她把三套场景的测试结果拍在桌上,掷地有声:“如果我们交出去的数据,还像个菜市场记账本,人家凭什么当真?我们要的,是数据界的‘摩斯电码’,每一个字符都有它的绝对指向!”

苏霓看着那份几乎可以用“严苛”来形容的规范,缓缓点头:“说得好。这不只是技术活,这是信用基建。国家把信任交给我们,我们就要还给它一个坚不可摧的基石。”

规范有了,实战是唯一的验金石。

苏霓的目光投向了团队里最擅长田野调查的赵小芸。

“小芸,去西南。”苏霓言简意赅,“找最硬的骨头啃。”

一周后,赵小芸出现在西南边陲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镇。

她找到了两位在当地派出所档案里被标记为“信息疑难”的高龄老人。

一位,一生用过三个名字,在三个省份辗转落户,每一次身份变更都伴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

另一位,则因早年的一场婚姻变动,被夫家强行注销了原籍,却始终未能在新家获得合法身份,成了半个世纪的“黑户”。

赵小芸没有急于求成。

她打开录音设备,按照新规范的十二个字段,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引导老人们回忆。

她不仅记录口述内容,更同步录制下窗外的鸟鸣、老人搓动衣角的手部特写,甚至在备注里详细描述了讲述者在提到某个名字时,情绪从平静到激动再到黯然的全过程。

当这些附带着丰富“元数据”的信息回传至总部,新系统自动进行校验和交叉印证。

奇迹发生了——旧模式下,这两份档案的系统匹配成功率仅有可怜的41%,而现在,这个数字飙升到了79%!

赵小芸兴奋地将整个过程剪辑成一个名为《一分钟,如何让一段话变成证据》的短片,在几个核心的业内交流群里悄然投放。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与此同时,负责协调基层协作网络的林晚却遇到了新的阻力。

许多乡镇档案员习惯了简单粗暴的录入方式,对这份“填空地狱”般的新规范抵触情绪强烈。

“太麻烦了!”“我们哪有这个美国时间?”抱怨声此起彼伏。

林晚没有选择强压。

她迅速调整策略,在工作群里发布了一则“记忆录入竞赛”的通知。

她邀请十位来自不同试点乡镇的一线工作者,匿名提交一份他们认为最棘手的案例,并按照新规范进行录入。

由总部的专家组和系统算法共同评选出“最具修复价值口述档案”。

获奖者不仅能获得一枚会永久显示的“金牌档案员”电子徽章,该成果还将作为重要履职记录,直接与年终评优挂钩。

激励机制如同一剂强心针。

那些原本叫苦不迭的档案员们,为了荣誉和前途,开始主动钻研起新规范。

一周之内,试点地区的平均数据完整率,从改革前的32%奇迹般地跃升至86%。

棋盘之上,技术、执行、推广三路兵马齐头并进,但苏霓的目光,早已越过了这些战术层面的胜利。

她知道,真正的决战,在更高的地方。

这个任务交给了陆承安,团队里的“政治担当”。

他精准地预判到,课题要真正从“学术研究”走向“行政实务”,必须打破那堵无形的墙。

他通过导师的关系,联系上了民政部政策法规司一位思想极为活跃的青年干部。

陆承安没有在办公室里谈合作,而是以“课题合作专家”的名义,盛情邀请对方参与一次“小范围”的田野调查。

目的地,是一个偏远的老兵安置点。

途中,陆承安绝口不提政策建议,只是不动声色地引导对方,亲眼见证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现场认证。

一名断了一条腿的老兵,几十年来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服役经历。

但在新规范的指引下,仅凭他含糊的口述、一位战友的视频证言,以及一张残缺到几乎无法辨认的退伍证残页,通过系统多维度信息比对和逻辑推演,竟成功补录了他的军籍信息。

当民政系统的确认回执打印出来,递到老兵颤抖的手中时,那位见惯了大场面的青年干部,眼眶竟有些泛红。

返程的车上,车内一片寂静。

许久,那位干部低声说了一句:“陆老师,我们不是不想做,是怕做错。一步错,影响的是千家万户。”

陆承安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只回了一句:“不做,才是最大的错。”

课题启动仪式前夜,万事俱备。

苏霓独自一人在办公室,最后一次审核那份凝聚了整个团队心血的实施方案。

她翻到最后一页“成果应用”章节,提笔,在末尾新增了一条看似毫不起眼的条款:“建议纳入全国公务员初任培训参考材料。”

一笔落下,如同一颗深埋的种子,将在未来某个时刻,长成参天大树。

她合上文件,手机屏幕亮起,是许文澜发来的消息:【新版系统正式对协作单位开放端口,两小时内,已有17个地市级民政与档案部门主动提交了接入申请。】

窗外,月光如水银泻地,给这座不夜的城市披上了一层静谧的银辉。

苏霓忽然想起了三十年前,自己第一次顶着所有人的质疑站上直播台的模样。

那时的她,只想向世界证明“我能行”。

而如今,她坐镇中军,运筹帷幄,要证明的,是那千千万万沉默了几十年的人们,值得被整个时代认真听见。

一切都已就绪。

东风已至,万箭待发。

这场旨在为历史补缺、为沉默者正名的宏大工程,即将在黎明时分的启动会上,正式拉开帷幕。

苏霓的嘴角,终于浮现出一丝几不可察的微笑。

她相信,这一次,不会再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