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19章 风起时,谁在记名字

那行黑色小字,像一枚楔子,钉入了所有人心照不宣的平静。

教育部官网深夜发布的《关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补充说明》里,那句“鼓励考生结合真实社会经历表达独立思考”像一束强光,而紧随其后的附注——“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应把握分寸”,则是一团摇曳不定的阴影。

天台上,苏霓盯着手机屏幕,嘴角反而勾起一抹极淡的冷笑。

“这是怕出事,又不敢拦。”她低声自语,眼中却燃起了兴奋的火光。

这模糊的措辞,不是铁壁,而是裂缝。

是官方在汹涌的民意面前,一次试探性的、充满矛盾的退让。

而对于她们这群蛰伏已久的人来说,裂缝,就意味着整个堤坝的崩溃有了可能。

她没有丝毫犹豫,指尖在加密通讯软件上飞速敲击,一个名为“银杏”的群组瞬间被激活。

“紧急线上会议,三分钟后开始。”

命令发出,苏霓转身走进室内,身后猎猎作响的晚风仿佛成了这场无声战役的号角。

三分钟后,四个头像准时亮起。

“都看到了?”苏霓开门见山,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看到了。”赵小芸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这算是……半个好消息?”

“不,这是最好的消息。”苏霓纠正她,“一份畏缩的许可,比一份强硬的禁令更有价值。它证明,他们怕了。”她顿了顿,目光转向代表赵小芸的头像,“小芸,你的任务最重。立刻去整理这几天网络上所有能找到的高分作文,尤其是那些引起巨大反响的。我要你无视文采,无视立意,只提炼它们的共性叙事结构。我预感,会是一种模式。”

她伸出三根手指:“身份的缺失,家庭的创伤,最终指向制度的修复。把这个‘三段式’结构给我做成一个清晰、易于模仿的模板。这会是我们下一阶段公众倡导的‘弹药’。”

“明白!”赵小芸立刻领命。

与此同时,身处另一座城市的许文澜,指尖正在键盘上敲出一片残影。

她没有去关注官网,而是潜入了更深的水域。

几分钟内,一份加盖着“内部传阅”红戳的省级教育考试院文件,出现在她的加密服务器里。

文件要求,所有评卷组对“敏感题材”作文实行双人复核,并根据内容标记“A、b、c”三个风险等级。

许文澜的眼神冷了下来。

这才是那句“把握分寸”在执行层面的真实含义。

她没有停下,沿着文件的数字签名顺藤摸瓜,很快追踪到一个Ip地址,指向一位刚刚退休的老干部。

资料显示,此人正是十几年前地方户籍改革的主要阻力代表之一。

曝光他?

不。

许文澜从不做这种一次性的消耗。

愤怒是廉价的,数据才是武器。

她将近五年来该省所有高考作文的平均分、高分段占比,与同期网络上关于户籍、历史身份等话题的舆情热度指数进行交叉对比。

数据被导入她亲手编写的模型,一行行代码飞速滚动,最终,一份名为《舆情压力与评分偏差相关性报告》的pdF文件悄然生成。

报告用冰冷的数据雄辩地证明:每当相关社会议题热度升高,同类题材作文的平均分就会出现非正常下滑,高分率更是断崖式下跌。

这无关文笔,纯粹是评分者无形的自我审查。

许文澜看了一眼报告末尾那根陡峭的曲线,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她没有将其公之于众,而是从通讯录里找出三个名字——三位长期参与国家立法咨询的顶尖法学专家,将这份报告用匿名邮件,悄无声息地推送到了他们的私人邮箱。

她要让子弹飞进真正能改变规则的地方。

风暴的中心,却远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赵小芸刚刚完成模板的初步框架,一个来自西南边陲小城的陌生来电就打了进来。

电话那头,一位父亲的声音焦灼而无助,他告诉赵小芸,女儿的班主任被当地教育局约谈了,理由是“引导学生写作不当内容”,可能影响年度评优。

赵小芸的血液瞬间冲上头顶。

她知道,这是地方上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施压方式——不针对你,而是针对你身边的人。

“您别怕,把手机给您女儿,我跟她说几句。”赵小芸的声音瞬间沉静下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挂断电话后,她抓起车钥匙和一套便携直播设备,没有片刻耽搁,驱车重返那个她刚刚离开不久的县城。

第二日下午,县城中学的校门口,一场史无前例的直播开始了。

赵小芸没有堵门,没有抗议,只是在操场的一角,架起手机,邀请那位满脸愁容的家长、被约谈后惴惴不安的班主任,以及几个闻讯而来的学生和老师,围坐在一起。

直播的标题简单直接:“我们为什么敢写”。

镜头前,赵小芸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主持人,引导着话题。

起初,老师还很拘谨,家长也只是重复着担忧。

但随着对话的深入,气氛渐渐改变。

老师谈到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初心,家长谈到了家族几代人无法言说的隐痛。

最后,赵小芸把镜头对准了那个写出满分作文的女孩。

女孩有些紧张,但眼神清亮。

她拿出作文本,用还带着稚气却异常坚定的声音,朗读了自己未经任何删改的原文。

当读到结尾时,她的声音微微颤抖,却无比清晰:

“……所以,我写下这一切,不是在撕开家族的伤疤,给谁难堪。我是在缝合它。用我这一代人的笔,一针一线,把它缝合成我们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我不是在揭伤疤,是在缝合它。”

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瞬间点燃了整个网络。

直播间人数从几千飙升到几十万,弹幕如瀑布般刷屏。

这句话,成了无数人心中郁结的完美表达,一个响亮的宣言。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晚的邮箱里,也涌入了一批特殊的投稿。

它们来自更遥远的边疆地区,记录着一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政审问题”被注销户口、成为“黑户”的边缘群体的现状。

这些记忆粗糙、朴素,却字字泣血。

其中一封信的附言,让林晚看到深夜,再也无法入眠。

“我们这代人,不求什么平反了。我只希望,等我孙子将来长大了,去报考军校、想当个保家卫国的兵时,政审表‘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那一栏里,别再写上‘祖上有疑’这四个字了。”

跨越半个世纪的卑微祈求,像一记重锤,砸在林晚的心上。

她通宵未眠,将这批材料一份份分类、归档,在文件夹的命名上郑重地敲下——“跨代际影响案例集”。

第二天一早,这份沉甸甸的档案,被她提交至基金会的政策研究组,并附上建议:将其纳入即将召开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讨会的正式议题。

线上的舆论在呐喊,线下的材料在集结,而最高层的博弈,则在无声处进行。

法工委的一间小型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陆承安作为特邀代表,面对几位对户籍制度改革持保留意见的部委官员,他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去陈述那些“历史遗留问题”的悲情故事。

他只是打开投影,展示了一组冷冰冰的法律逻辑推演。

“各位领导,我们假设十年后,第一批因‘历史身份空白’而无法继承数字遗产、无法进行基因溯源、甚至无法享受某些新兴公民权利的诉讼案出现。届时,我们的《民法典》《行政诉讼法》将找不到任何一条明确的救济路径。法庭将陷入巨大的伦理和法理困境。”

他平静地看着众人,语气没有丝毫起伏,却带着一种不容辩驳的穿透力:“我们可以选择现在被动地应对一场场注定会发生的社会危机,也可以选择现在主动地去建构一个能容纳这些问题的法律框架。前者是裱糊匠,后者是建筑师。”

满室寂静。

会议结束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资深委员在走廊上叫住了他,看似随意地问道:“承安,说句私下的话,你们那个‘银杏基金’……背后到底是谁在撑腰?这股劲儿,不像是一般的民间组织。”

陆承安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回答。

一周后,所有的努力汇成了一股看得见的巨流。

《中国教育报》头版转二版的位置,刊发了一篇题为《让青春之笔书写真实》的署名评论文章。

文章不仅正面肯定了“写真实”的价值,更罕见地大段引用了西南边陲那位满分女孩作文的片段。

苏霓买了一份报纸,仔仔细细地从头读到尾。

当她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编者按里夹杂的一句不起眼的话时

“有些声音,最初听起来像是风,后来才发现是时代的回响。”

她轻轻合上报刊,窗外,一场蓄积已久的暴雨终于倾泻而下,洗刷着整座城市。

雨声中,她拨通了许文澜的电话,声音清晰而坚定:

“文澜,启动‘银杏计划’第二阶段——把这股风,吹进中小学历史教材的审查委员会里去。”

电话那头,许文澜应了一声。

就在她准备调出相关资料库的瞬间,她电脑屏幕一个最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一个由她亲自编写、理论上绝不可能被外部触发的底层监测程序,突然跳出了一行极细的红色警报。

警报没有声音,没有弹窗,只是安静地闪烁着,内容简单到诡异。

那是一个从未见过的坐标,和一个倒计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