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18章 课本锁不住的风

高考结束的钟声,成了引爆舆论场的发令枪。

那道名为《被抹去的名字还能不能回来》的作文题,如同一颗投入深海的炸弹,瞬间掀起了滔天巨浪。

社交媒体被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记忆狂潮所席卷,无数尘封的故事碎片被从记忆的阁楼里翻找出来,带着岁月的霉味和不甘的叹息,暴露在亿万人的目光之下。

“我爸爸说,我爷爷的名字其实不叫这个,当年为了进城,借了邻居的身份,一用就是一辈子。”

“我的太姥姥,在家族大合照里永远是最后一排一个模糊的影子,没人记得她的全名,只知道她来自一个早已消失的村庄。”

“黑户,这个词我只在父母的争吵里听过,他们说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恐惧。”

一行行稚嫩却又沉重的文字,配着泛黄的老照片和户口本的扫描件,在网络上病毒般扩散。

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而是一场波及全国的全民听证会,每一个家庭都在被迫或主动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根源。

风暴中心,苏霓指尖轻点,翻阅着最新汇集的舆情报告。

屏幕上,一张标红的内部通讯截图格外醒目——多地高考评卷组,正史无前例地在阅卷首日召开紧急会议。

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评判这些“跑题”却又情感真挚、揭露“敏感题材”的作文。

赞同者与反对者几乎要在线上会议室里打起来,有人痛斥这是在鼓励学生对抗历史,有人则认为这恰恰是教育的本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看着那些焦虑不安的措辞,苏霓唇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弧度。

她低声自语,像是在对空气中的某个人说:“他们还是忘了,风,从来都不是从一个地方吹起来的,它是从无数个被堵死的缝隙里,一起挤出来的。”

与此同时,在数据的海洋里,许文澜的十指在键盘上翻飞,快得几乎要擦出火星。

她刚刚调取了近五年全国高考作文的高频词数据库,一条惊人的曲线在屏幕上陡然拉升。

“身份”、“记录”、“证明”、“寻回”、“遗忘”……这些词汇的出现频率,尤其是在南方几个曾经经历过大规模人口迁移与身份变更的省份,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

但这还不是最让她心惊的。

当她将自己构建的预测模型,与今年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进行回溯推演时,一个让她呼吸都为之一滞的结果出现了。

关键词的分布网络,其核心节点的拓扑结构,竟然与她们团队秘密编写的“民间课标”中,那篇名为《我们还能相信户口本吗?

》的补充读物的核心概念,重合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二点七。

她猛地转过头,看向苏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苏霓……我们成功了。不是我们碰巧预测中了考题,是我们……是我们用过去几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公共讨论的底色,让这个问题,成了一个绕不开的日常。”

风不止在虚拟世界里呼啸,它同样吹拂着现实的土地。

赵小芸乘坐的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将她带到了西南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县城。

她要采访的,是这次舆论漩涡中,第一个被内部老师泄露出来的满分作文考生。

在一间朴素的农家小院里,那个名叫周晚晚的女孩,远比视频里看起来更加瘦弱和平静。

她没有丝毫的激动,只是在镜头前,用一种近乎平铺直叙的语调,讲述着她作文里写下的故事。

“我写的是我奶奶。她今年七十三岁,但直到去年冬至,她才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印着她真实姓名的身份证。在这之前的大半辈子,她都叫‘王秀兰’,那是她当年逃难时,一个早逝姐妹的名字。家里人都习惯了,派出所也说改不了。去年,林晚老师他们来了我们这儿的‘记忆角’,奶奶对着录音笔,第一次说出了她的真名。后来,他们帮我们走了很多程序,终于把名字改了回来。”

赵小芸的眼眶有些湿润,她轻声问:“写这样敏感的题材,你的老师没有劝过你吗?你不怕得低分,影响你上大学吗?”

女孩抬起头,清澈的眼眸里没有一丝杂质,她的话语像一颗石子,精准地投入了在场每个人的心湖。

“老师劝了,他说太危险,可能会被当成反面典型。可是我想,如果连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发声的高考都不敢写出真相,那我们这一代人,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堂堂正正地说话呢?”

这段采访,被赵小芸用最快的速度剪辑成了一段三分钟的短片。

她没有加任何花哨的特效,只是在结尾处,用一行素净的白字打出了标题——《十七岁,我替奶奶拿回了她的名字》。

视频发布。

十分钟,播放量破百万。

一小时,破五百万。

两小时后,这个数字直接冲破千万大关,冲上了所有平台热搜的榜首。

评论区里,不再是争论,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般的共鸣。

“哭了,我爷爷到死用的都是别人的名字。”

“十七岁,好样的!你比我们这些活了几十年的成年人,都更勇敢!”

“这才是满分作文!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就在赵小芸的视频引爆全网的那个深夜,林晚正驾驶着一辆越野车,在高速公路上狂奔。

三百公里的路程,她必须在黎明前赶到。

一个特殊的请求通过加密渠道传到了她这里:一位曾在“记忆角”活动中,颤抖着讲述了自己顶替哥哥身份活下来的老人,病危了。

他临终前唯一的愿望,就是想亲眼“看”一看,自己的故事是不是真的被记录了下来。

凌晨三点,林晚带着一台便携式数据终端,冲进了重症监护室。

在弥漫着消毒水味的病房里,她在老人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终端。

屏幕上,幽蓝色的光芒照亮了老人枯槁的脸。

林晚调出了那段被打上了绝密标签的录音文字档案,并点下了播放键。

“我叫李铁成,但我弟弟,真正的李铁成,在六十年前那场饥荒里,把最后一个窝头给了我……”

稚嫩清脆的童声,从终端里缓缓流出。

那是他们“记忆传承计划”的一部分,由孩子们朗读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口述史。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突然迸发出一丝光亮,浑浊的泪水顺着他深刻的皱纹滑落。

他用尽全身力气,微微点了点头,枯瘦的手在旁边的纸上,颤颤巍巍地写下了两个字:“谢谢”。

写完,他的手垂落下去,呼吸监测仪上,心跳的曲线逐渐拉成了一条直线。

林晚对着老人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拿起那张写着“谢谢”的薄纸,用终端的扫描功能,小心翼翼地将其数字化。

她深吸一口气,在编号栏里,郑重地敲下了一串字符:m00001。

这是“民间记忆数字档案”收录的第一份“回执”。

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一间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陆承安终于收到了那个他等待已久的文件袋。

来自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法工委的正式通知。

他拆开封条,拿出那份厚厚的文件草案,目光直接锁定在了封面上那行醒目的黑体字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记忆保护法(草案)》。

他快速翻阅,指尖最终停在了其中一章。

那里的标题是“口述历史资料的采集与保存特别条款”,内文明确规定,对于由社会组织或个人发起的,以保存民间记忆为目的的非官方历史记录载体,应予以法律地位上的承认与支持。

陆承安知道,这看似简单的几行字,背后是无数次的博弈、妥协、据理力争,是无数个像苏霓团队一样的“吹风者”在体制内外共同角力的结果。

在草案的审阅确认书上签字时,他那支价值不菲的钢笔,笔尖在纸上悬停了足足十几秒。

傍晚时分,夏日的燥热渐渐褪去。

苏霓独自一人登上了电视台旧楼的天台。

这里是她三十年前,作为一名实习记者,第一次主持外景节目的地方。

脚下的城市华灯初上,远处校园的轮廓依稀可见。

手机轻微震动了一下,是许文澜发来的实时地图截图。

在中国地图上,代表着“记忆角”活动点的红色光点,已经达到了1329个,并且还在以每分钟新增六条记忆上传的速度,不断闪烁、蔓延,仿佛一片燎原的星火。

与此同时,她收到了另一条消息。

一本没有书号、没有出版社、由一群普通中学教师自发编纂的《补充教材·民间记忆卷》,正悄然出现在全国多个城市的二手书市场和网络书店。

那本书的封面,是一棵冲破了龟裂土地,顽强生长的银杏树。

远处,黄昏的校园里,一面面象征着“铭记与探寻”的蓝丝带在风中飘扬。

苏霓忽然听见楼下传来一阵稚嫩的歌声。

那是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练着一首新编的儿歌:

“小小的种子怎么发芽?它要钻出泥土呀。

心里的故事怎么说话?它要自己冒出来呀。

高高的墙壁怎么倒下?风从裂缝吹过它。

被忘掉的名字怎么回家?我们把它喊回来呀……”

苏霓闭上眼,嘴角控制不住地微微上扬。

她仿佛真的看见了那股酝酿已久的风,终于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穿过了所有紧闭的门窗,吹遍了这片广袤的大地。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屏幕再次亮起,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不是团队成员的消息,而是一条来自某个官方新闻客户端的推送预览。

屏幕上弹出的那行黑色小字,瞬间凝固了天台上的晚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