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20章 课本里藏不住的课

许文澜的指尖在瞬间变得冰冷,那串字符像一条蛰伏的毒蛇,在数据的洪流中骤然探头,吐出致命的信子。

她的呼吸一滞,瞳孔在屏幕幽光下猛然收缩。

这不是一次常规的舆情波动,而是一次精准、诡异的“外科手术”。

有人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一颗包装精美的糖果塞进了他们的口袋,但这颗糖里,包裹的可能是蜜糖,也可能是剧毒。

她几乎是本能地调动了所有可用的追踪权限,数据流在虚拟空间中疯狂回溯,像一群逆流而上的鱼。

来源很快被锁定——一位已经退休的出版社编审,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

但他的操作权限记录清晰地显示,这次修订申请绕过了所有正常的复审与终审流程,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自作主张”。

“好一招釜底抽薪,不,是借刀杀人。”许文澜喃喃自语,后背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

这步棋太阴险了。

表面看,是体制内的有识之士被《十七岁,我替奶奶拿回名字》所打动,自发地将其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这是天大的好事。

可一旦有人追究起程序问题,这把火立刻会烧到苏霓团队身上。

届时,“勾结编审委员”、“违规操作”、“裹挟舆论影响教育”的帽子会一顶接一顶地扣下来,让他们百口莫辩。

他们所有的努力,都会被定性为一场处心积虑的阴谋。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拨通了苏霓的加密线路,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千钧:“苏姐,情况有变。有人想帮我们,但也可能让我们背锅。”

电话那头,苏霓正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城市的车水马龙。

听完许文澜简短而精准的汇报,她沉默了片刻,那双总是平静如深潭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锐利的锋芒。

“知道了。”她的声音听不出任何情绪波动,仿佛早已预料到棋局的每一次变数,“传我的命令,基金会所有对外宣传渠道,立刻进入静默期。所有项目,转入内部研讨。”

挂断电话,苏霓转身回到会议室,团队的核心成员都已在座,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因那条异常信息而引发的困惑与亢奋。

“各位,”苏霓的目光扫过全场,瞬间让喧闹的空气安静下来,“我们遇到了一份‘带毒的礼物’。如果我们接受,眼前的路会无比顺畅,但终点可能是万丈深渊。”

她的话让所有人一凛。

“所以,我们不接。”苏霓斩钉截铁,“我们不争这一篇课文的得失,我们要争的,是一个入口。一个能让无数个‘赵小芸奶奶’的故事,能被正大光明地听见、被讨论、被记述的入口。”

她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一点,仿佛敲下了战争的鼓点。

“我们的战场,不在那一两篇散文,而在整个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话音落定,苏霓已经打开了自己的电脑,双手在键盘上疾速飞舞,一行行冷静而严谨的文字出现在屏幕上。

她亲自起草了一份名为《关于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增设“口述与社会记忆”教学模块的可行性建议》的报告。

这不再是充满情感温度的短视频文案,而是充满了学术逻辑的冰冷铁证。

她以无可辩驳的语气,论证了这个教学模块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历史同理心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巨大价值。

报告的附件里,是许文澜团队连夜整理出的近三年来全国高中生议论文作文中,涉及“个体记忆”、“家族历史”、“身份认同”等议题的频率和深度的详尽数据分析。

每一组数据,都是一颗射向保守壁垒的子弹。

与此同时,团队的齿轮以一种全新的、更加精密的方式高速运转起来。

赵小芸没有丝毫停留,当天就登上了飞往北方的航班。

她的目的地,是一所正在进行自主课程改革的试点中学。

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受到他们视频的启发,已经自发地开设了一门名为“记忆课”的选修课。

当赵小芸架起摄像机时,她看到了一幕足以让她铭记终生的画面。

学生们不再是面对课本的“听众”,而是变成了历史的“讲述者”。

一个男孩举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他用略带生涩的语调说:“这是我爸爸,当年他是知青,返城的时候,因为户口问题,他有好几年都是城市的‘黑户’,做着最累的活,却没有任何保障。”

另一个女孩展示了一本红色的结婚证,声音有些哽咽:“我妈妈嫁到城里二十多年了,但她的社保关系一直没能从老家转过来,她说,她感觉自己像一片飘在城市上空的叶子,永远落不了地。”

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故事,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时代暗流。

赵小芸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冷静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在征得所有师生的同意后,她将这堂课剪辑成一个十分钟的纪实短片。

视频的最后一帧,定格在黑板上,上面是老师写下的一行粉笔字。

短片的标题,就叫——《老师,课本没写的那一页》。

而在南方的另一间办公室里,林晚正在协助一位年迈的乡村教师,将其毕生的教学日记和个人回忆录录入电脑。

这位老教师身体不好,但记忆力惊人。

在录入到八十年代的部分时,一个细节引起了林晚的高度警觉。

老教师提到,他的父亲,当时作为村里的干部,曾主持过一场极为罕见的“集体户籍恢复听证会”,帮助一批因历史原因被错误划定身份的村民恢复了户籍。

更重要的是,那场听证会的全部会议记录、申请材料和最终批文,都被他父亲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藏在一个陈旧的铁皮箱里。

林晚的心跳骤然加速。

这不仅仅是一份个人回忆,这是一份来自基层、完整且极具典型意义的“基层治理样本案例”!

它活生生地展示了国家政策在最末端的执行细节与人性温度。

她立刻将所有资料进行高精度扫描,整理成册,加密上传至基金会内部的智库平台,并将访问权限设置为最高等级,仅对苏霓和几位特定的政策研究人员开放。

这颗“核弹”,必须在最关键的时刻引爆,现在还远不是时候。

京城,陆承安的律所里,气氛同样庄重。

他没有像以往那样诉诸舆论,而是动用了自己最深厚的人脉资源。

三位在法学界泰斗级的人物,都曾担任过教科书审查委员会的委员,被他请到了办公室。

陆承安没有展示任何煽情的视频,而是将苏霓的那份学术报告,和林晚发掘出的户籍听证会案例摘要,放在了三位老教授面前。

几天后,一份由这三位法学教授联合署名的专业意见书,被递交到了教材评审委员会。

意见书的措辞严谨而尖锐,直指核心:“现行教材在呈现国家宏大叙事的同时,缺乏对公民个体身份在社会变迁中演变史的基本呈现,这是一种教育的缺憾。”他们郑重建议,在教材中设立“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专题单元。

在意见书的附信中,陆承安只加了一句特意嘱咐的话:“我们此举,并非试图在洁白的墙上增添几笔色彩,而是回应墙壁本身已经浮现的裂痕。这不是填补空白,而是回应现实。”

教材评审会的当天,会场内壁垒分明。

反对的声浪果然如预想般强烈。

一位资深委员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过早引入这些复杂的、甚至带有伤痛感的历史议题,不利于他们建立阳光积极的价值观,此事不宜。”

会议瞬间陷入了僵局,支持与反对的意见激烈碰撞,谁也无法说服谁。

就在这时,会议主持人——一位表情向来严肃的中年人,忽然示意会场安静。

他没有表态,只是对工作人员说:“播放一段匿名提交的教学实验视频。”

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大屏幕上。

当《老师,课本没写的那一页》的标题出现时,苏霓团队所有在外围等待消息的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视频开始播放。

教室里的阳光,孩子们的脸庞,那些泛黄的照片,那些稚嫩却真挚的讲述……没有一句控诉,没有一句指责,只有平静的叙述,却蕴含着雷霆万钧的力量。

十分钟,会场内落针可闻。

视频结束,屏幕暗下。

良久,一位头发花白的与会老委员缓缓摘下老花镜,用指节擦了擦眼角。

他环视四周,用沙哑但清晰的声音说:“我教了一辈子语文,评了一辈子教材,今天我才好像真正明白,什么叫‘文以载道’。我们承载的,不应该只有高山大河,还应该有每一粒尘埃的命运。”

一语定乾坤。

当天的会议记录上,最终的决议被修改为:“同意成立专项小组,就增设‘口述与社会记忆’相关教学单元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与论证。”

散会后,华灯初上。

苏霓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

是许文澜发来的消息,只有简短的六个字,却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新生的力量。

“银杏树苗,破土了。”

苏霓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

她抬起头,仰望着被霓虹染成瑰丽紫色的夜空。

一切才刚刚开始。

她忽然想起手机里刚推送的一条天气新闻,一个庞然大物正在遥远的海面之上积蓄着力量,以不可阻挡之势缓缓向东南沿海靠近。

所有人都只关心它登陆时的风力会有多强,却很少有人会想,一场风暴,有时摧毁的,也正是另一种掩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