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76章 替你说的,不该是风

夜色如墨,冰冷的月光无声地流淌在城市的伤疤之上。

许文澜站在落地窗前,指尖的温度仿佛也被那片清冷的月色吸走。

她没有被对方伪造“墙体心电图”的嚣张气焰激怒,愤怒是猎物的情绪,而她,是猎人。

她的眼中闪烁着比代码更冷静的光芒,手指在空气中轻轻敲击,仿佛在拨动一张无形的网。

“启动,语义锚定协议。”她轻声下令。

办公室里,服务器矩阵发出一阵低沉的嗡鸣。

这套系统是她压箱底的王牌,一个隐藏在所有数据采集项目背后的终极后门。

其核心原理简单却致命:任何通过官方渠道采集的真实人类情感数据,在接触书写工具或输入设备时,人体微弱的生物电波都会被同步记录,形成一道独一无二的“生物电波特征码”。

这道印记,如同灵魂的签名,无法被任何算法模拟。

屏幕上,两组数据流正在进行光速比对。

一组是真实的墙体涂鸦数据,波动起伏,充满了人类情感特有的混沌与毛刺;另一组,则是对手抛出的那份“完美”的“墙体心电图”,线条平滑得像一具没有心跳的尸体。

结果瞬间弹出,鲜红的警告刺痛了深夜的寂静——“生物印记缺失,判定为100%算法生成。”

找到了。

许文澜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她没有立刻将这份铁证公之于众,那样的胜利太过廉价。

她要的,是一场让对手永世不得翻身的围剿。

她熟练地将所有原始数据、比对报告、协议启动日志封装成一个加密文件,命名为“不可逆时间胶囊”。

紧接着,她将这个“胶囊”同时发送给了三家以死磕着称的独立媒体,以及两位在司法界以铁面无私闻名的**官。

邮件正文只有一行字:“七日之后,真相自动解密。”

一场致命的阳谋就此设下。

对手现在否认,等于承认自己心虚,七天后证据解密,他们将被钉在谎言的耻辱柱上;对手现在承认,则意味着当场崩盘,所有布局毁于一旦。

这七天,将是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一秒的流逝,都是刀锋下沉一分。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阴冷潮湿的桥洞下,林晚正进行着一场同样沉默的交锋。

她已经打听清楚了。

这个蜷缩在角落、浑身散发着馊味的流浪汉,曾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和一份体面的工作——地质勘探队高级绘图员。

九十年代国企改制浪潮中,他因实名举报单位账目造假,一夜之间,从前途无量的技术骨干,沦为被报复开除的“疯子”。

妻子带着孩子离他而去,他的人生就此崩塌。

如今,长期的严重营养不良已经损害了他的脑神经,让他彻底丧失了语言能力。

林晚没有选择强行将他带走。

她知道,对于一个被世界抛弃了三十年的人来说,任何形式的强迫都可能让他本已脆弱的内心彻底封闭。

于是,她选择了一种最笨拙,也最温柔的方式。

第一天,她在离他三米远的一块干净石头上,放了一本全新的硬皮笔记本和一支油性笔。

第二天,她又放了一套。

第三天,第四天……

她从不多说一句话,放下东西就走。

桥洞里的男人从最初的警惕、漠然,到眼神中渐渐有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波动。

那些崭新的本子和笔,像一颗颗投入死水中的石子,在他早已沉寂的心湖里,激起微弱的涟漪。

第七天,当林晚再次放下本子和笔转身离开时,一只瘦骨嶙峋、指甲里嵌满黑泥的手,颤抖着伸出,将那本子和笔,一把抓进了怀里。

林晚在桥的另一头,透过望远镜看到这一幕,眼眶瞬间湿润。

当晚,那个男人在桥洞最深处,借着远处高楼透来的微光,用那支油性笔,在笔记本上画了起来。

他的手抖得厉害,几乎握不住笔,但落下的线条却精准得令人心惊。

他画的不是自己的悲惨遭遇,不是对世界的控诉,而是一幅……专业到极致的城市地下管网图!

图纸的角落,用一种绘图员特有的字体,标注着一个年份和一串编号——那竟是三十年前,一条早已被官方文件记录为“自然填埋”的工业排污暗渠的精确位置!

拿到图纸的赵小芸,心跳如鼓。

她立刻联合了几个信得过的环保志愿者,连夜赶往图纸所示的废弃工业区。

按照图上的标记,他们在一片荒草丛生的地面下,果然挖出了那个被遗忘的排污口!

一股刺鼻的化学品恶臭扑面而来,裸露的土壤呈现出诡异的暗红色。

紧急取样检测后,结果让在场的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周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百倍!

赵小芸没有立刻捅给媒体,制造一场爆炸性的新闻。

她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

她直接邀请了那家三十年来数次更名、但核心资产从未变更的涉事化工企业的代表,来到现场,“共同见证”第二次取样过程。

在企业代表煞白的脸色和闪烁的目光中,赵小芸没有声色俱厉,只是平静地递上了一份文件——《城市污染共治修复提案》。

“我们有两个选择,”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第一,我们现在起诉你们,等待漫长的官司和天价的罚单。第二,我们现在一起合作,立刻修复这片土地。你们出钱出技术,我们全程监督。怎么选?”

在铁证如山和即将引爆的舆论压力下,企业高层别无选择,屈辱地接受了合作。

修复工程启动的第一天,赵小芸特意让工人将挖出的第一铲被污染的泥土,运到了那个桥洞前,倾倒在曾经堆放笔记本的石堆旁。

她对着空气,又像是对着那片土地,意味深长地说:“有些话,土地比人记得更久。”

这场由一个说不出话的人引发的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城市。

陆承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一次高级别的司法内部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沉默权延伸理论”。

“我们总在说,要‘让每个人都能说话’,”他站在发言席上,目光灼灼,扫过全场,“可真正艰难的,是如何让世界愿意去听那些‘说不出话’的人!当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因为生理、心理或巨大的社会压迫而丧失时,他留下的痕迹,他所处的环境,他所指向的事物,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陈述!这些‘沉默的证言’,应当被赋予初步的证据效力!”

他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位与会者的心上。

会场寂静了数秒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多位**官当场表态,支持就此理论进行试点立案规则的改革。

公众舆论的风向,也在此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苏霓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人们的关注点,正从单纯的“同情弱者”,转向了对“痕迹与物证”的信任和探寻。

她当机立断,彻底调整了战略。

与其被动地为“涂鸦”等行为辩护,不如主动出击,将其升维!

新闻发布会上,苏霓正式宣布,将成立一个全新的非营利性机构——“城市记忆研究所”。

其宗旨,便是将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涂鸦、刻痕、废弃物品、甚至独特的建筑结构,都作为一种“非官方公共叙事”进行系统性的采集、研究和保护。

更震撼的在后面——研究所将聘请包括那位桥洞绘图员在内的多名“非语言记录者”,担任特聘研究员,为他们发放正式的工作证和研究津贴!

这一招,直接将所有针对他们的“破坏公共设施”的指控釜底抽薪。

边缘行为被瞬间合法化、专业化、制度化。

他们不再是防守者,而是规则的制定者。

一个月后。

新上任的市长在视察民生工程时,特意绕道来到了那个曾经阴暗的桥洞。

这里,已经被改建成了一座小型的开放式记忆公园。

那半堵画着“心电图”的残墙,被巨大的透明玻璃罩精心保护起来,下方一块黄铜铭牌上刻着一行字:

“此处曾有一位说不出话的人,教会了我们如何倾听。”

市长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着冰冷的玻璃罩。

忽然,他的目光一凝,在那玻璃罩内侧,靠近墙根的角落里,多了一行用油性笔写下的、极细的小字,字迹依然颤抖,却充满了力量。

显然是近期才加上去的。

——谢谢你们,没让风带走我的名字。

市长久久伫立,一言不发。

他身后的随行官员们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出。

镜头缓缓上移,越过肃立的人群。

在公园新建的“无声表达台”上,一群来此参观的小学生正围在一起,用彩色的画笔认真地描画着什么。

晨光穿过树叶,洒在他们专注的脸上。

其中一个男孩,低着头,正用一支黑色的笔,一笔一划地写着字。

他的笔尖异常用力,几乎要划破纸背。

城市记忆研究所挂牌的第三天,所有人都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苏霓亲自为那位曾经的桥洞流浪汉,如今的特聘研究员——周民楷,佩戴上了崭新的工作证。

然而,就在这天下午,研究所刚刚开通的公开征集邮箱,收到了一封没有发件人、没有标题的匿名邮件。

邮件正文里,没有图片,没有文字描述,只有一个简单的坐标,和一句冰冷刺骨的质问——

你们,也敢收录这块土地的记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