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75章 谁给石头安心跳

天色未亮,晨曦的微光刚刚刺破地平线,带着一种金属般的冷意。

凌晨五点,沉睡的城市被一阵低沉的引擎轰鸣声搅动。

数辆黄色的工程车如钢铁巨兽般驶来,精准地停在了桥洞前,车灯撕裂了清晨的薄雾,照亮了那面满是涂鸦与刻痕的墙壁。

施工队的工人们跳下车,动作麻利地开始卸下切割机和电钻,刺耳的金属碰撞声宣告了这面墙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

“都停下!”

一声清喝,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嘈杂的现场。

林晚带着几名志愿者,像一排单薄却坚定的防波堤,挡在了工程车前。

她手中紧紧攥着一份文件,正是那份连夜打印出来的《城市表达空间导则》复印件。

施工负责人是个满脸横肉的中年男人,他摘下头上的安全帽,不耐烦地用手指敲了敲帽檐:“小姑娘,大清早的别在这儿添乱。我们是奉命行事,拆除违规广告灯箱,清理这些乱七八糟的涂鸦。”

“这不是乱七八糟的涂鸦!”林晚一步不退,将文件举到他面前,“根据导则第三章第七条,具有公众情感共鸣和自发性艺术表达特征的城市空间,应启动评估程序,而非一刀切拆除!这里是市民的‘诉说墙’!”

负责人嗤笑一声,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诉说墙?我这儿只有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令!你们这叫违规张贴、乱涂乱画!再不让开,别怪我们不客气!”他大手一挥,身后的工人们立刻握紧了工具,气氛瞬间剑拔弩张。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道闪光灯划破了僵持的空气。

赵小芸不知何时已绕到侧面,她手中的专业摄像机正对着灯箱底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

她没有参与争辩,只是用镜头语言发出了更强烈的质问。

“那是什么?”她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过去。

顺着她的镜头,众人看到,在灯箱与墙体连接处,一道陈旧的水泥裂痕里,竟死死地嵌着半截黑色的炭笔。

那炭笔的末端已经断裂,被后来封堵裂缝的水泥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那一小截饱经风霜的笔身。

它不像一件工具,更像一具被封印在混凝土琥珀中的遗骸,无声地诉说着某个被强行中断的故事。

几乎在同一时间,几十公里外的一间公寓内,许文澜的指尖在键盘上敲下了最后一行代码。

她的电脑屏幕上,一个复杂的三维模型正在飞速运转。

这便是她连夜构建的“环境记忆模型”。

在她眼中,这面桥洞的墙体早已不是冰冷的建筑材料,而是一个巨大的、活着的动态信息载体。

模型的变量精密得令人咋舌:每一次温度的骤变,都在加速炭笔痕迹的氧化,这是时间的刻度;每一场雨水的冲刷,都在墙面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纹理,这是天然的时间轴;甚至,连一群蚂蚁无意间爬过的路径,都可能因为携带了不同区域的尘土而轻微改变了某个符号的化学成分排列。

她创造性地提出了“墙体生命值”概念。

报告中,她用冰冷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论证:这面墙,因长年累月持续不断地承载人类共通的情感与记忆,其信息密度和历史价值已经超越了普通建筑的范畴,它的物理属性正在向文化属性演变。

因此,它理应受到《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间接庇护。

报告完成,加密,发送。

收件人是国内顶尖的数位法学专家和文化学者。

邮件的标题只有一行字,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当混凝土开始呼吸。”

住建局的协调会现场,气氛压抑得像一块铅。

陆承安的到来,并没有让局面有丝毫缓和。

他西装笔挺,神色平静,但他面前的桌上,没有堆积如山的法律条文,只有一份薄薄的申请书。

“我今天的来意,不是和各位探讨法律的细枝末节。”他开口,声音平淡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只请求一件事——以‘物证保全’的名义,延期拆除。”

一位与会领导皱眉道:“陆律师,这不合规矩。一个涂鸦墙,谈何‘物证’?”

陆承安的目光扫过全场,淡淡一笑:“根据《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行政机关在执行强制措施时,若标的物涉及可能存在的重大社会价值或公共利益,必须先行完成独立的评估程序。我想请问在座各位,”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变得锐利,“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要不要清理这面墙。而是,我们中间有谁,能站出来百分之百地证明——这块墙,已经没有话要说了?”

一句话,让整个会议室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

证明它有话要说很难,但证明它“没有话要说”,更是一个谁也无法承担的责任。

最终,在一片复杂的沉默中,一个声音艰涩地响起:“……同意延缓执行,48小时。”

苏霓从一开始就没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官方的裁决上。

48小时,不是终点,而是战争的开始。

她几乎在陆承安进入会场的同时,就通过她的“火种站”社交网络,向全城发出了一个简单却极具力量的号召——“一人一石”行动。

“如果你有想说却无法说出的话,如果你有想纪念却无处安放的情感,请捡起身边任意一块小石头,将你的心声刻在上面,然后,把它送到那个桥洞下。”

号召发出,响应如潮。

不到半天时间,桥洞下奇迹般地出现了一道由无数石头堆砌而成的矮墙。

这些石头形态各异,上面的字迹更是五花八门。

有孩童用稚嫩的笔触写的“妈妈别走”,有被拖欠薪水的农民工用铁钉奋力刻下的“欠薪三年,还我血汗”,甚至还有一块石头上,用工具戳出了一行行整齐的盲文凸点,翻译过来是:“我也想被看见。”

媒体的闪光灯像疯了一样闪烁。

当一个长焦镜头缓缓扫过那片沉默的石阵时,一只花白相间的野猫轻盈地跃上了石堆的顶端。

它蹲坐下来,一只爪子正好压住了一块破碎的红砖,上面用白色粉笔写着三个歪歪扭扭的字:“我不是野的。”

全场,瞬间静默。

那一刻,人与动物,有声与无声的呐喊,在这片小小的空间里达成了惊人的共鸣。

赵小芸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瞬间。

她趁势推出的《沉默纪事》特别篇,在当晚就引爆了网络。

节目里,她刻意规避了所有激烈的冲突和煽情的叙述,只冷静地呈现了三个连续的画面:凌晨四点,一位年迈的环卫工默默地绕开了那片石堆,只清扫了周边的落叶;几名试图推倒石块的醉酒年轻人,被巡逻的警察拦下,警察没有呵斥,只是低声说了一句“让他们放一会儿”;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颤巍巍地放下自己带来的鹅卵石后,伸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那冰冷的墙面,仿佛在拥抱一位久别的亲人。

节目播出当晚,“石头会疼吗”这个话题冲上了热搜第一。

全国各地,许多城市的角落,也开始自发地出现类似的“石头留言角”。

深夜,许文澜的监测系统突然发出了轻微的警报。

不是攻击,而是桥洞区域的地基微震数据出现了异常的、规律性的波动。

她立刻调出该区域的红外热成像影像,屏幕上呈现出的一幕让她心头一震。

那面墙下,竟然聚集了数百人。

他们没有喧哗,没有抗议,只是轮流将耳朵紧紧贴在冰冷的混凝土墙壁上,仿佛在倾听一个巨大生命体的心跳。

有人闭目凝神,神情肃穆如在祷告;有人伸出手指,一遍遍摩挲着墙体的裂缝,像是在阅读一篇无形的文章。

她忽然想起了苏霓白天在电话里对她说的一句话:“真正的表达,不在于声带的振动,而在于心灵的共振。”

就在她准备记录下这震撼人心的一幕时,整个屏幕瞬间被刺目的红色警报覆盖!

系统检测到,一个匿名Ip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各大社交平台和新闻服务器批量上传数千条伪造的“墙体心电图”和“地质声波”数据,并配以耸人听闻的标题,试图将这场民众自发的倾听行为,扭曲为一场被蛊惑的“集体癔症”。

许文澜的眼神瞬间变得冰冷。

她手指在键盘上疾飞,不到十秒,攻击源头被精准锁定——Ip地址指向的,正是负责这次清障拆除项目的外包工程公司的服务器!

屏幕的幽光映在她毫无波澜的脸上,她的指尖,缓缓悬停在那个名为“反向溯源”的红色按钮之上。

窗外,一弯冷月照亮了那半堵饱经沧桑的残墙,在夜色中,像极了一张欲言又止的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