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29章 她不动刀,但墙已经塌了一角

绿皮火车缓缓停靠在高原小站,车轮与铁轨摩擦出悠长的回响。

苏霓拎着帆布包走下站台,冷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她将围巾往上拉了拉,目光却已越过人群,落在远处广场边那排崭新的“智能陈述亭”上。

金属外壳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排沉默的哨兵。

屏幕上,“双语服务”四个字赫然醒目——汉字与藏文并列,切换按钮生硬地嵌在角落,像是被强行钉上去的补丁。

更讽刺的是,这所谓的“智能”设备,竟连最基本的语音录入功能都没有。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眯起了眼。

随行的技术人员连忙解释:“苏组长,这是总部统一设计的界面,考虑到维护成本和数据标准……”

“所以,”苏霓打断他,声音不大,却像冰层裂开的第一道声,“我们就让牧民们一个个学普通话,再学会点触屏、记流程、背操作指南?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便民服务’?”

没人接话。

她转身走向最近的一户帐篷,脚步沉稳。

不多时,十位年迈的牧民被请到了村委活动室,他们大多不懂汉语,有人甚至从未见过智能手机。

苏霓拿出自己的手机,放了一段提前录好的视频:一位老人坐在火塘边,用方言讲述三十年前草场划分的细节,语气激动,手舞足蹈,眼泪都快掉进酥油茶碗里。

“你们也这样讲。”她说,“讲给你们孙子听,讲给后来人听。”

孩子们兴奋地掏出手机,有的还是借来的二手安卓机。

镜头晃动,画面模糊,但那些话语却真实得刺耳——关于水源被截断,关于牛羊误入禁牧区遭罚,关于村干部口头承诺从不兑现……每一句都带着泥土味和怒意,在高原稀薄的空气里震荡。

三天后,一部名为《听得懂的声音才是真沟通》的内部培训片悄然下发至所有驻村干部手中。

没有配乐,没有剪辑技巧,只有原始影像拼接而成的真实。

有人看得沉默,有人看得脸红。

试点推进会上,苏霓站在投影幕前,身后是牧民颤抖的手指指着地图的画面。

“我们不是要教会他们用机器。”她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是要让机器学会听他们。”

会议室一片寂静。

几个技术代表低头翻文件,仿佛想从中找出反驳的理由,最终谁也没开口。

一周后,新版本系统紧急上线。

界面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菜单,而是加入了口语化引导音:“请选择您要说的语言。”离线语音转写模块同步部署,即便无网络,也能本地记录并加密上传。

而最不起眼的一个更新日志写着:“藏语方言识别模型训练完成,覆盖安多、康巴主要口音。”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某座政务云中心,许文澜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

“蜂巢镜像”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首次接入地方政务平台,表面上是为了实现民间证据自动归档,提升行政效率。

但她一眼看穿背后的危险——一旦全面打通,这些由普通人上传的维权视频、执法记录,极可能沦为监控工具,成为反向追溯的“数字把柄”。

她没声张,反而悄悄部署了一套反向协议:每当有用户提交涉及征地、环保、强拆等关键词的视频,系统便会触发隐秘程序,自动生成一封加密邮件,精准推送至该地区近三年审理过同类案件的法官、检察官及人大代表邮箱。

标题统一为:“您曾审理\/关注过的类似问题,又有新证据了。”

无人察觉异常。

政府方面只看到信访量未升反降,殊不知,七起积压多年的纠纷已在暗中重启调查。

而每一封邮件的发送路径都经过三层跳转,源头如雾中楼阁,查无可查。

东部工业城,赵小芸蹲在工厂围墙外的矮树丛后,摄像机镜头微微颤动。

一群工人围在人力资源(hR)办公室门口,轮流对着手机说话:“我叫王德海,工号d3079,三个月工资未发,打卡记录在这里。”“我是李秀英,加班但公司拒不承认,我已经录下保安撕毁公告的过程。”

她本能想上前采访,却被领头工人摆手制止:“不用你拍,我们现在都会录。”

她退后几步,改用长焦镜头远摄。

画面里,每个人陈述完毕,都不约而同举起手机,齐声念出一句:“本记录同步至蜂巢d5节点。”

那一刻,她手指微抖,几乎握不住机器。

这不是求助,不是哭诉,而是一场程序正义的集体演练——他们不再等待媒体曝光,而是主动构建证据链,以公民身份行使记录权。

她删去所有旁白,仅保留原声,将片段命名为《他们自己成了记者》,上传至项目共享库。

夜深人静,老张坐在灯下翻阅各地反馈简报。

窗外风经幡轻扬,屋内煤炉噼啪作响。

忽然,一封匿名邮件弹出,标题简单:

“我们愿意学,但他们不敢教。”老张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片刻,屏幕发出的幽光映照在他花白的鬓角上。

窗外的风马旗呼呼作响,就像无数没说出口的话在夜里轻声低语。

他盯着那封匿名邮件——“我们愿意学,但他们不敢教”——足足三分钟,一动不动,也没有出声。

然后,他突然起身,从床底拖出一只铁皮箱子,翻找出一沓泛黄的剪报:十年前,某城管队员因为录像而遭到排挤并被调岗的旧新闻;五年前,一位基层民警依靠执法记录仪自证清白,反而获得提拔的内部参考报道;还有去年某地强拆风波中,唯一幸存的现场视频成为关键证据的细节……

这些碎片,曾经是他退休前担任地方台纪录片主编时积攒下来的“时代标本”。

如今,它们要变成武器。

一夜未眠。

天刚蒙蒙亮,打印机嗡嗡作响,一本名为《基层执法记录十问十答》的小册子悄然诞生。

里面没有政策术语,也不谈论宏大的叙事,只是用最直白的语言讲述了十个真实的故事:

“怕留下记录?可你不怕背黑锅吗?”

“别人一句‘我没说过’,就能让你十年的清白毁于一旦。”

“不是所有上级都害怕被记录,也并非所有群众都想闹事——但只有记录,才能分清谁在说谎。”

他在最后一页写下附言:“不是记录危险,而是不敢记录才危险。”

五十本小册子被打包寄出,收件地址遍布西南边陲、西北牧区、东部工业园的“共述会”联络点。

三天后,第一条反馈传来:某街道办自发组织了“执法留痕工作坊”,协管员们围坐在一起,传阅着这本薄薄的册子,有人轻声念道:“原来保存证据,也是在保护自己。”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司法大厦会议室里,气氛十分凝重。

“现在老百姓动不动就掏出手机拍摄,庭审时拿出一堆视频,时间地点不清楚、画质模糊、来源不明,法官怎么审理?效率何在?”一位中年法官语气烦躁地说道。

陆承安坐在角落,穿着笔挺的西装,神情平静。

他没有急于辩解,只是轻轻推过去一份材料:“建议在立案阶段增设‘证据预审指引’——由人工智能辅助标注民间视频中的五个核心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诉求、佐证,并生成摘要报告。”

全场一片沉默。有人冷笑一声:“又是技术万能论?”

“不是替代审判,”陆承安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而是帮助法官从海量的碎片信息中快速定位有效信息。试点一个月后,某基层法院的数据显示,当事人提交的视听证据采信率提高了40%,庭前准备时间反而缩短了三分之一。”

会议室里突然安静下来。

散会后,那位资深法官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广场上新安装的社区陈述亭,喃喃自语道:“这个方法……是不是你们那个团队早就试过了?”

陆承安只是微笑着,没有说话,目光越过玻璃幕墙,落在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身上。

他们正轮流站在陈述亭前练习开场白,神情认真得就像即将登台的主持人。

“我叫李婷,我要讲的是我家门前排水沟的问题……”清脆的声音透过半开的窗户飘了进来,带着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那一刻,他知道——墙确实塌了一角。

而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

只是谁也不知道,在西部某个试点县的会议室里,副县长正翻看着参会名单,微微皱起了眉头。

他拨通电话,声音压得很低:“苏组长要来主持草场确权协调会……当地人只认头人,不认流程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