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28章 她还没发话,但规矩已经改了三遍

雨还在下。

苏霓站在老楼门口,肩上的帆布包沉甸甸地压着她的背脊。

楼道里霉味混着潮湿的水泥气扑面而来,头顶一盏忽明忽暗的白炽灯在风中轻晃。

她抬手扶了扶被雨水打湿的刘海,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屋内陈设简陋,一张铁床、一个煤炉、几把塑料凳子围成生活全部。

房东老周是十年前纺织厂下岗的工人,如今靠替人修水管、清化粪池过活。

他老婆瘫在床上三年了,医药费像无底洞,拆迁补偿却迟迟落不到账。

“他们说要‘统一规划’,可我家这破房子拆了,我们住哪去?”老周坐在小板凳上,烟头捏得发白,“签字就得搬,不签就不给钱——这是人干的事吗?”

苏霓没说话,只是默默打开双肩包,取出一支老式录音笔,轻轻放在桌上。

“我能听一听吗?”她声音不高,却稳得像铁轨铺进山野。

老周愣了一下,点头。

于是那一夜,苏霓记下了第七份口述记录:关于安置房位置偏僻、产权不明、过渡费拖欠、评估价远低于市价……一条条,一句句,全是政策文件里找不到的褶皱与裂痕。

第二天清晨,她换上志愿者马甲,走进江城市信访局大厅。

没有工牌,没有编制,只有一张临时出入证和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

她帮老人填表、替农民工翻译术语、悄悄录下窗口人员敷衍推诿的每一句话。

中午蹲在楼梯间啃馒头时,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不是百姓不信政策,是他们亲眼见过政策怎么被‘执行走样’。”

第三天夜里,暴雨如注。

苏霓伏在摇晃的木桌前,将三天来的观察整理成一份手写报告——《基层执行堵点观察日志》。

字迹清峻有力,逻辑层层递进。

她在结尾写道:

“当一项惠民工程让百姓害怕签字,当一次正常申诉变成对尊严的反复碾压,我们必须问:是谁在决定‘真实’的边界?若连记录自身苦难的权利都要审批,那所谓数字化治理,不过是把旧官僚主义换了新外壳。”

她吹干墨迹,将纸张折好,夹进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材料包中。

那是即将召开的省级试点筹备会官方资料册,署名空白,流程合规,流转严密。

而这份不起眼的手写笔记,就藏在第47页——正好是“监督机制建设”章节之后。

与此同时,许文澜正盯着电脑屏幕冷笑。

东部某试点城市公布了技术承建方名单:一家有国企背景的科技公司中标“蜂巢节点”平台搭建项目,其系统架构图竟与三年前被她亲手否决的“智言科技”方案高度相似——数据闭环、权限集中、存证依赖中心服务器,典型的老派管控思维。

她没声张,反而在本地社区群里发起了一场名为“我家的第一条五步陈述”的挑战赛。

规则很简单:用手机拍一段视频,完整讲述一个问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诉求),格式规范,画面清晰,音频可辨。

上传至“蜂巢镜像”系统,自动生成哈希值并上链存证。

“五步都做到,才算合格公民证据。”她在群里说。

短短七天,两千多条视频涌入。

有人哭诉征地款被克扣,有人展示危房裂缝,还有退休教师逐条引用法规质问教育拨款去向。

许文澜亲自筛选出一百条最标准的样本,打包命名为《平民证据样本库》,匿名提交给该市信息化评审专家组。

附注只有一句:“既然强调专业性与技术合规,请查收来自街头的真实答卷。”

同一时间,赵小芸坐在剪辑室里,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

《说话的人》第三集送审截止日期已到。

她面前两个版本并列:一个是删去冲突镜头、语气柔和的“报审版”;另一个,则保留了那位外卖员深夜哽咽讲述被平台封号威胁的全过程。

她点了播放。

审查员坐在旁边,神情放松。

画面流畅推进,一切似乎都在可控范围内。

直到片尾字幕滚动,一声低哑的男声突然响起:

“我说话不算数……我跑了三年单,他们一句话就能让我消失。我不是机器,我是人啊……”

空气凝固。

“这是什么?!”审查员猛地抬头。

赵小芸神色平静:“第十一条备注音轨,符合多声道技术规范。您刚才听到的是‘背景声效测试片段’,按行业标准允许存在。”

对方语塞。

制度的缝隙被她精准踩中——没错,规定没禁止多音轨,也没定义什么是“有效内容”。

当晚,完整版影片上线“蜂巢档案库”,观看权限设为“仅限高校及研究机构申请调阅”。

申请页面底部,一行小字悄然浮现:

“真相不该等审批。”

而在南方某省城,一封邀请函静静躺在退休摄像师老张的茶几上。

烫金字体写着:“关于召开省级档案数字化伦理研讨会的通知”。

会议议题栏密密麻麻列着十余项议程。其中一条极不起眼:

“探讨民间自发录证行为的历史价值与法律效力边界。”

老张没拆信,只是望着窗外淅沥的雨,久久未动。

而在无人注意的沉默里,开始酝酿。

雨停了,天光却未亮。

老张穿上了那件压在箱底十年的藏青色呢子大衣,领口磨得发白,扣子还是20世纪90年代国营厂发的铜质号牌。

他没坐主办方安排的专车,拎着一只旧帆布包,步行二十分钟走进会场——省社科院的小礼堂外已拉起红绸横幅,摄像机架得整整齐齐,记者们交头接耳,仿佛一场学术盛会即将揭开新时代的序幕。

可老张知道,这不过是一场“合规化围剿”的开场戏。

议程过半,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教授清了清嗓子:“民间自发录证行为确有时代价值,但数据真实性难以把控、情绪化表达泛滥,建议归入‘非正式史料’范畴,仅作参考,不具备法律效力。”

台下一片附和声。

有人点头称“稳妥”,有人低声笑言“总算把野路子收住了”。

老张始终低着头,手指摩挲着帆布包里的磁带盒。

那是1993年春天,纺织厂最后一次职工大会的现场录音。

那天,女工王秀兰站在主席台前,声音颤抖却清晰:“我们不是机器!你们不能说关厂就关厂,说下岗就下岗!”三分钟后,录音被强行切断。

而此刻,这段声音静静躺在他的掌心,像一块烧红的铁。

散场铃响。

人群涌动,主持人正要离席,老张忽然上前一步,将磁带轻轻放在她手中。

“标签上写着日期和名字。”他声音低哑,却不容忽视,“你听过就知道,什么叫‘活着的声音’。”

女人怔住了,低头看向那行手写体:1993年4月17日,纺织厂会议室,王秀兰口述。

她想问些什么,可老张已转身离去,背影佝偻却笔直,像一根不肯弯曲的钢针。

次日上午,一封EmS特快专递送至会议秘书处。

信封很厚重,落款是全国三十个城市的退休工人联合会。

打开后,三百页A4纸整齐排列,每一页都贴着一段手机录音二维码,开头统一格式:

“时间:今天,地点:我家里,记录人:xxx。”

没有哭诉,没有控告,只有平静的陈述——关于养老金延迟发放、关于医保报销的阻碍、关于社区改造中的强拆威胁……一条条,一句句,全是体制缝隙里渗出的真实情况。

信末只有一行打印字:

“我们不是史料,我们是活着的证人。”

整个筹备组都震动了。

原定发布的会议纪要连夜重新修改,最终版本悄然替换了措辞:“应尊重多元证据来源的平等地位,在制度设计中保留其参与空间。”

与此同时,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陆承安代理的网格员复职案。

法院认定:基层工作人员协助居民留存执法过程影像,属于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不构成违纪。

判决书最后一段写道:“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与记录权,不应因身份差异而被剥夺。”

法槌落下的那一刻,旁听席上响起压抑的掌声。

陆承安起身整理西装,并未多言。

走出法庭时,春日的阳光很刺眼,台阶下站着一名年轻辅警,制服笔挺,帽徽锃亮。

他反复解锁手机屏幕,指尖悬在某个App图标上迟迟不敢点下。

风吹起他的衣角。

终于,他深吸一口气,点了“注册”。

陆承安站在阴影里,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照片角落恰好映出那行小小的白色标语:蜂巢镜像·为真实存证。

他没说话,只将图片发给苏霓,附了一句:

“第一批穿制服的记录者,已经加入进来了。”

千里之外,绿皮火车正穿行在连绵的丘陵之间。

苏霓靠窗而坐,膝上摊着那份《试点实施细则草案》,密密麻麻全是她的批注。

红笔划掉“技术统一切换”,蓝笔补上“本地化适配机制”;铅笔圈出“终端操作培训”一项,旁注:“谁来教?怎么教?教多久?”

她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油菜花开成一片金色的海浪。

指尖轻轻合上文件。

而在前方某地,高原刚刚放晴,风经幡猎猎作响。

一排崭新的智能亭伫立在广场边缘,金属外壳闪着冷光,屏幕上赫然写着“双语服务”四个字。

只是那切换按钮,藏文与汉字并列得如此生硬,像是被强行缝合的伤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