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27章 她还没下令,但所有人都跟着她改了步调

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像一记记鼓点,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苏霓没有回头。

她知道,那扇门后的沉默意味着什么——权力的试探已经结束,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她走出省委大楼,阳光扑面而来,楼下的广场依旧聚集着那些举着手机的年轻人。

他们不再喧哗,只是静静地站着,仿佛在等待一个信号。

苏霓脚步微顿,抬眼扫过人群,目光温和却坚定。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这一瞬,无数镜头亮起。

回到临时办公室时,陆承安已在等她。

他坐在窗边,手里翻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眉头微蹙,神情冷静得近乎冷峻。

“他们想让你立刻接手。”他说,不是疑问。

苏霓脱下风衣挂在椅背,走到饮水机前倒了杯水,语气平淡:“所以才更不能接。”

陆承安抬眼看向她,“你拒绝的理由是什么?”

“理由?”她轻笑一声,眼神清亮,“我不需要理由。我只需要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一场个人加冕礼,而是一场必须从根上动刀的变革。”

她将包放下,从里面抽出三份标注不同颜色的资料:红、蓝、绿。

“东部沿海工业城,劳资纠纷年均上报三百起,工人维权意识强但渠道堵塞;中部资源枯竭县,土地征收矛盾积压十年未解,政府公信力濒临崩塌;西部民族自治州,语言文化多元,信息传递长期失衡。”她一一翻开,“我要在这三个地方设试点。”

陆承安眸光微闪,“全是硬骨头。”

“正因为难,才有意义。”苏霓坐下来,指尖轻点桌面,“如果只挑容易出成绩的地方做样板,那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政绩工程。我要试的是真问题,不是假答案。”

陆承安沉默片刻,忽然勾唇一笑:“你这是逼他们不得不支持你。”

“不是逼。”她纠正道,“是给所有人一个看清现实的机会。不在最容易成功的地方做花瓶,而在最需要改变的地方试真题——这才是改革该有的姿态。”

三天后,《试点选择逻辑说明》传阅至各相关部门。

文件言简意赅,数据扎实,逻辑严密,甚至预判了各地可能遇到的阻力与应对策略。

最令人震动的是那一句被加粗标注的话:

“制度的温度,不该由最幸运的人来定义,而应由最沉默的人来检验。”

一位原本坚决反对的副部级领导看完文件,久久未语。

良久,他对秘书低声道:“这女人不抢功,专啃硬骨头……反倒让人没法拦。”

与此同时,在东部试点城市,许文澜正盯着电脑屏幕,眼神锐利如刀。

“智言科技”——这家打着“AI赋能基层治理”旗号的企业,竟悄然进入本地平台建设招标名单。

表面是政企合作,实则暗藏玄机:系统内置关键词过滤机制,用户发言一旦触发“征地”“罢工”“赔偿”等词汇,内容自动屏蔽;更隐蔽的是,其后台竟试图与地方征信系统绑定,形成“言论-信用”联动模型。

这是变相的思想审查。

许文澜冷笑一声,当即联系当地“共述会”成员,指导他们以居民议事会名义起草《平台建设公众意见书》。

她不动声色地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普通人完成代码级漏洞分析,精准指出六项重大风险,并附上可验证的技术证据。

文书一经发布,迅速引爆网络。

“普通市民写出百万行代码分析政府项目”的话题冲上热搜。

舆论哗然,招标方被迫宣布暂停流程,重新论证。

而远在西部的赵小芸,也接到通知:《说话的人》系列纪录片将被纳入“新时代群众工作创新案例库”。

荣誉来了,但她眉心却皱得更深。

当晚,她在剪辑室删掉了所有关于苏霓的特写镜头。

那些原本精心设计的仰拍、慢镜、旁白赞颂,统统抹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颤抖的手持画面:菜市场摊主第一次打开录像功能,退休教师对着镜头讲述三十年前被扣发工资的往事,少数民族妇女用母语诉说土地流转的委屈……

她把聚光灯还给了普通人。

成片尾声,一行白色字幕缓缓浮现:

“本片所有素材均由当事人自行上传至‘蜂巢b7’节点存证。”

那一刻,纪录片本身,就成了不可篡改的历史证据。

夜深人静,苏霓独自坐在书房,翻阅试点反馈报告。

窗外月色如霜,桌上的台灯映出她沉静的侧脸。

可她不怕。

因为她早已明白,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被人称颂,而是让每一个曾被遮蔽的声音,都有勇气按下录制键。

就在此时,楼下传来邮差的脚步声。

老张从信箱取出一封信,信封泛黄,没有寄件人。

他拆开,里面只有一张旧照片。

1993年,纺织厂会议室,十几名工人围坐一圈,桌上摆着一台老式录音机。

他怔住了。

照片背面,有一行模糊的铅笔字迹,几乎难以辨认:

“我们录下了那天的话……你还记得吗?”老张的手指微微发颤,指尖摩挲着那张泛黄的照片边缘。

1993年的光影仿佛穿透了三十年的尘埃,将他拉回那个闷热夏夜的纺织厂会议室——风扇嗡嗡作响,工人们脸上是愤怒与绝望交织的潮红,而他自己,缩在角落,手里紧握着一台老式录音机,像攥着一块烧红的铁。

“记录是为了不让历史睡着。”

那行铅笔字歪斜模糊,却如惊雷炸在他心上。

是谁寄来的?

那些曾被消音的声音,竟以这种方式苏醒?

他久久伫立窗前,雨丝打湿了半开的玻璃。

窗外城市灯火朦胧,像一片沉没在水底的记忆。

他知道,这张照片不是怀旧,而是一声召唤——一场跨越时代的交接。

次日清晨,省影像档案馆收到三封手写推荐信。

收件人是三位“夜间共述会”的青年志愿者:一个聋哑学校的老师,用视频手语收集残障群体口述史;一个快递员,在派件途中帮老人上传拆迁诉求;还有一个辍学少女,自学剪辑制作城中村生活纪实。

他们从未获奖,也未登台,只是默默把镜头对准了“不该被看见”的地方。

推荐信末尾,老张亲笔写下一句话:“真正的影像伦理,不在教科书里,而在他们颤抖却坚定的手上。”

落款处,一枚小小的波形图标悄然浮现——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民间录音运动的秘密标记,象征声音的流动与不灭。

与此同时,江城中级人民法院第七法庭外,人群已悄然聚集。

陆承安整理袖扣,步入庭审现场。

被告席上坐着那位被辞退的社区网格员,三十出头,眼神疲惫却倔强。

检方援引《基层治理信息管理办法》第十二条:“未经审批,禁止录制并传播工作场景”,称其行为“扰乱公共秩序”。

“荒谬。”陆承安翻开证据袋,取出一段U盘,“那么请问,公民举报权、言论自由、监督权,是否也需要先向您申请许可?”

全场寂静。

他当庭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中,苏霓站在听证会现场,白衬衫熨帖如刃,目光清冽扫过台下官员。

“我们建‘蜂巢节点’,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让那些本该被听见的声音,不必再翻墙、越级、跪信访局门口哭诉。如果连一个普通人录下自己家漏水的天花板都要被问责,那这个系统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视频结束,法庭鸦雀无声。

陆承安缓缓起身,直视对方律师:“你说他在‘传播负面舆情’。可什么是负面?真实就是负面吗?当公民权利需要基层执行者冒职业风险才能实现,是我们走得太快,还是制度太慢?”

法官沉默良久,最终宣布休庭。

雨还在下。

细密如织,敲打着法院外墙的梧桐树。

一位年轻书记员抱着案卷走过走廊,低声问身旁同事:“那个试点项目……什么时候能覆盖到我们这儿?”

没人回答。

但所有人都知道,某种变化正在发生——像春汛潜行于冻土之下,无声,却不可阻挡。

同一时刻,一份名为《关于推进全域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建议方案》静静躺在省委办公厅流转桌上。

署名栏空着,没有主动呈报,也没有催促批复。

而在千里之外的某座小城车站,一辆破旧中巴驶入棚户区深处。

车门打开,一名穿着洗得发白牛仔外套的女人跳下台阶,肩背双肩包,径直走向一栋即将拆除的老楼。

楼道里霉味弥漫,墙上还留着“拆”字的红漆印记。

她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轻轻推开了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