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25章 你越是装低调,别人越不敢忽视你

凌晨两点十七分,整座城市早已沉入梦乡,唯有司法厅后楼三楼西侧那间临时划拨的资料室,还亮着一盏孤灯。

苏霓坐在桌前,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如织。

屏幕蓝光映在她未施粉黛的脸庞上,勾勒出一道冷峻而专注的轮廓。

窗外夜风穿廊而过,吹动了散落在桌角的一叠打印稿,纸页轻颤,像某种无声的倒计时。

手机震动了一下。

陆承安的消息准时抵达:“明天上午九点,中央调研组听取‘公众证据规范化’专题汇报,人选未定。”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三秒,没有回复,只是轻轻将手机扣下,转而调出了“蜂巢节点”的后台权限界面。

输入密钥,近三个月全国范围内与征地拆迁相关的民间陈述数据如潮水般涌入——五千余条文字记录、八百多段视频上传、一百七十三起地方政府后续回应案例。

她的目光迅速锁定其中七例:北方某村因村民集体录像曝光强拆,最终获得补偿协议修订;西南一镇居民用行车记录仪拍下执法车违规冲卡,推动当地建立执法全程影像备案制度;还有东部沿海城市一位退休教师连续三十天拍摄违建拆除过程,被媒体称为“公民监督日记”……

这些案例共同点鲜明——民间原始记录成为破局关键,且最终促成了行政纠错或制度微调。

苏霓嘴角微扬。

她不是要写一份报告,而是要编织一张看不见的网,让所有人在看到材料的第一眼就意识到:这不是个案,这是一股正在成型的力量。

她开始整理文档。

标题朴素得近乎刻意——《民间记录推动问题解决实录》。

正文采用极简排版,每一起案例仅用三百字概述事实、附带可验证的时间戳和结果反馈链接。

末尾加了一行小号字体的附注:

本材料仅作背景参考,不建议作为主汇报内容。

做完这一切,她退出系统,将U盘从电脑拔出,在掌心攥了几秒,随即起身出门。

走廊空荡,脚步声清晰回响。

她在楼梯口遇见等在那里的陆承安。

他穿着一件深灰风衣,领口微敞,眼里有未褪的倦意,却依旧清明锐利。

“你没睡?”她问。

“我在等你。”他接过U盘,目光沉静,“秘书长刚通知,参会名单定了,但主讲人还是空白。他们想找个‘稳妥’的人。”

苏霓冷笑:“稳妥的意思,就是不会说话,也不敢说话。”

陆承安点头,将U盘插入随身笔记本。

文件打开的瞬间,他眼神微动。

“这份材料……太锋利了。”

“所以我写了那句‘不建议使用’。”她靠在墙边,声音压低,“你要做的,不是把它推上台面,而是让它悄无声息地塞进每个人的手包里。”

他凝视她片刻,忽然笑了:“你知道吗?你越是装低调,别人越不敢忽视你。”

次日清晨六点四十分,许文澜的监控警报突然响起。

她猛地从沙发上弹起,双眼紧盯屏幕上跳动的异常流量信号——事发地三家运营商核心服务器正在批量触发“本地内容清除协议”,目标直指特定ImEI设备中存储的原始视频文件。

“动手了。”她冷笑一声,手指已在键盘上敲出残影。

十分钟后,“蒲公英协议”启动。

系统自动将所有已归档至“蜂寨镜像”的原始视频,转化为带有地理标记与时间水印的短信短链,精准推送至该区域60岁以上用户子女亲属号码,发送标题统一为:

“爸妈说那天录了东西,你记得吗?”

第一小时内,转发量破五百;第二小时,上千个家庭群炸开讨论。

有人晒出父母藏在家中的Sd卡,有人说父亲连夜把视频拷贝到老式mp4里塞进儿子书包;一位女儿在朋友圈写道:

“我爸不会用智能手机,但他记得把U盘藏在米缸底下。今早我回去取出来的时候,他还冲我眨了眨眼。”

与此同时,赵小芸正坐在中学教师志愿者的客厅里,翻看着学生们交上来的社会实践作业。

“这个好。”她抽出一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封面上写着《我家附近的公共设施变化》。

里面夹着几张照片、几段语音转文字记录,甚至还有一张手绘地图。

她特别留意到一段由盲童学生口述、母亲代拍的视频。

孩子摸着断裂的盲道边缘,声音稚嫩却认真:“这条路不知道疼不疼,反正我摔疼了。”

赵小芸眼眶发热。

她立刻联系印刷厂,将这批作业汇编成册,封面标注:“青少年公民意识实践成果·教学研讨资料”。

快递寄出五份,收件人全是明日参会的专家组成员。

寄件单备注栏,她一笔一划写下:

请勿使用电子归档。

晨光渐亮,省城街头开始苏醒。

而在老城区一栋老旧家属院里,一个身影缓缓推开尘封已久的衣柜底层抽屉。

老张站在昏黄灯光下,手中握着一盒泛黄的dV磁带,标签上字迹模糊,依稀可见“1993年西市巷抗拆纪实”几个字。

他的手指摩挲着外壳边缘,仿佛还能听见当年菜贩颤抖的声音:“老张,这玩意儿你帮我存着……万一哪天,能说得上话呢?”老张的手很稳,尽管那盒dV磁带早已泛黄,外壳边缘甚至有些轻微的裂痕。

他将它轻轻放进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动作像是在安放一件圣物。

清晨五点四十分,省档案馆的大门还未开启,他便已站在门前石阶上,背脊挺得笔直,像一尊沉默的铜像。

六点半,值班员来开门时吓了一跳:“老张?您这么大清早……”

“有东西要移交。”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1993年西市巷抗拆纪实,原始影像。”

值班员皱起眉头:“现在还有人交这个?都过去二十年了,设备都不兼容了。”

老张没说话,只是从包里取出磁带,递了过去。

他的手指粗糙,指节粗大,是几十年握摄像机留下的印记。

他看着对方,眼神平静却不容回避:“以前交上去,没人看得懂;现在交,是怕你们忘了怎么解读。”

一句话说完,空气仿佛凝固了。

技术人员最终还是接过了磁带。

在数字化抢救室里,他们用了整整两个小时才修复出可播放的画面——画质模糊、音轨断续,但那种粗粝的真实感扑面而来:推土机轰鸣着逼近民房,一个菜贩死死抱住门框,嘶吼声撕心裂肺:“这是我家!我爹娘埋在这墙下!”镜头晃动得很厉害,显然是偷拍,最后定格在一个颤抖的手势:那人把一盒磁带塞进老张衣兜,嘴里急促地说:“老张,你帮我保存着……万一哪天,能让大家听到真相呢?”

当夜十一点十七分,这段视频被悄悄嵌入工作组内部学习材料的片头动画背景。

没有标注来源,没有字幕说明,只有一段黑白交替的影像,在淡入淡出中缓缓流淌。

第二天上午八点,已有三位专家主动调取原始文件,并在会议纪要中写下备注:“建议纳入公众参与案例库”。

而此时,省委会议室正弥漫着一场无声的博弈。

秘书长召集陆承安等人紧急商议汇报人选。

有人坚持由厅级干部出面,“稳妥起见,不能激进”;也有人提议让政策研究室主任代讲,“毕竟苏霓只是特邀观察员,身份不合适”。

陆承安一直沉默着。

直到争论渐渐平息,他才缓缓打开平板电脑,调出一段无声的监控画面——

晨光斜照进会议室后排,苏霓坐在角落,手中翻动着那份被批为“过于理想主义”的法案草案。

她戴着眼镜,眉峰微微蹙起,笔尖在纸上逐行划过,偶尔停顿,写下几行小字批注。

阳光落在她的指尖,像镀了一层薄金。

那一刻,她不是在阅读法律条文,而是在雕琢未来。

“我们不是要找一个能说话的人。”陆承安的声音低沉而清晰,“而是要找一个,能让真相自己发声的人。”

会议室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终于,秘书长站起身来,语气决然:“我去请苏老师。”

走廊尽头,苏霓正站在洗手间的镜子前。

水珠从她脸颊滑落,她缓缓摘下眼镜,深吸一口气。

镜中的女人眼底有疲惫,却燃着一团火——那是蛰伏多年的锋芒,终于等到了出鞘的时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