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24章 她仍站着后排,但前排的人都在回头看她

司法厅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省会宾馆三楼会议室。

清晨七点四十五分,阳光斜切过厚重的窗帘缝隙,在深褐色地毯上划出一道锐利的光痕。

苏霓推开会议室侧门时,脚步很轻,却像一把刀,无声地割开了原本沉闷的空气。

她穿着一件藏青色收腰西装裙,发尾微卷,垂在肩头,没有过多修饰,但那种由内而外的气场,让本该不起眼的身影显得格外清晰。

工作人员引她入座——最后一排,靠墙角落,连名牌都没贴。

“特邀观察员”,四个字写得客气,位置却说明一切:你来听,别说话。

前排陆续落座的是各厅局代表、法学院教授、技术专家。

主持开场的是办公厅副主任,照本宣科念着《关于规范新型电子证据采集与使用的指导意见(草案)》的背景意义,全程避而不谈“公众自主举证权”五个字。

接着几位地方代表轮流汇报。

某市司法局长语气笃定:“我们已成功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对群体性录证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他顿了顿,嘴角微扬,“上周就妥善处置了一起村民集体拍摄执法过程事件,未造成不良影响。”

台下有人点头,有人记录,仿佛这是一份值得嘉奖的成绩单。

苏霓一直低着头,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滑动,字迹工整得近乎冷酷。

她的脑海里正回放着陆承安那天在会上说的话:“法律的意义,是让每一个普通人,在孤立无援时仍有途径说出真相。”

而现在,他们称之为“遏制”。

她忽然抬起了头。

目光如刃,扫过主席台。

“请问。”她的声音不高,却清亮得像一记钟鸣,瞬间压下了所有杂音,“所谓‘遏制’,是指解决了问题,还是阻止了问题被看见?”

全场骤然寂静。

有人转头看她,眼神惊愕;有人低头翻文件,假装没听见;主持人连忙笑着打圆场:“这位同志提的问题比较尖锐啊,咱们今天主要讨论技术标准……”

话未说完,台下三位年轻成员却已悄悄翻开手中的资料——正是苏霓三天前提交的《公众证据赋权与制度衔接建议稿》复印件。

纸张边缘还有折痕,显然已被反复阅读。

没有人知道这份草案是怎么流出去的,只知道它像一颗种子,悄然落在了最该生根的地方。

而苏霓,依旧端坐后排,神色平静,仿佛刚才那一问只是寻常探讨。

可只有陆承安注意到,她右手无名指轻轻摩挲了一下钢笔帽——那是她准备出击前的习惯动作。

会议继续推进,议题转向数据存证的技术门槛。

一位技术官员强调:“必须由专业机构背书,否则真实性无法保障。”

苏霓再次开口,这次语调更缓,却字字如钉:“那请问,当一个母亲用手机录下孩子被幼儿园体罚的画面时,您是要她先考取‘影像公证员资格证’,还是允许她先把视频交给警方?”

这一次,没人敢轻易打断。

角落里,许文澜坐在末位,指尖在平板上轻轻一点,一条加密信息悄然发出。

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小城南梧。

夜已深,暴雨倾盆。

许文澜接到紧急警报:强拆冲突爆发,多名居民通过“蜂巢节点”直播现场,画面中执法人员砸毁录像设备、推搡老人孩童。

然而不到半小时,当地全面断网,政府通报称“秩序平稳,未发生极端行为”。

她站在窗前,雨水拍打着玻璃,眼神却冷静得可怕。

手指轻敲桌面三下——暗流协议,启动。

数百个本地固话语音信箱被悄然注入加密视频片段。

每通电话结束后,自动播放15秒真实画面:破碎的窗户、哭泣的孩子、一只沾满泥泞的手紧握着半截断裂的手机。

第二天清晨,无数家庭在接完亲人问候后,耳边突然响起这段陌生又真实的录音。

疑惑、震惊、愤怒开始在邻里间蔓延。

舆情,如野火燎原。

与此同时,赵小芸带着团队抵达南梧外围,却被层层交通管制拦住去路。

她没有硬闯,而是拨通了一个许久未联系的中学教师电话。

两小时后,一份名为《暑期社会实践通知》的信息出现在多个班级家长群:“鼓励学生记录‘我家附近的公共设施变化’,优秀作品将推荐至市教育局参评。”

半天之内,上百段视频涌入后台:某个巷口昨夜突然出现的大坑、某户人家墙上醒目的“拆”字、一段模糊却完整记录强拆车驶入的行车记录仪画面……

赵小芸将素材拼接成片,命名为《孩子们的眼睛》,仅向教育系统内部推送,附言简洁有力:

“下一代记得什么,取决于我们现在教他们看什么。”

当晚八点,老张独自坐在客厅的老式电视机前,新闻联播正播报:“各地社会秩序井然,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他盯着屏幕,良久未动。

窗外雨声渐歇,屋里灯光昏黄。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书柜前,抽出一本泛黄的摄影年鉴,指尖抚过一张三十年前的合影。

然后,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多年未曾联系的号码。

听筒里传来忙音,他又等了几秒,终于接通。

他轻声说:老张的手指在话筒上微微发颤,听筒那端沉默了几秒,才传来一声沙哑的“我在”。

雨后的空气湿冷刺骨,他坐在昏黄的台灯下,像一尊被时间遗忘的雕像。

电话那头是陈国明,他曾任省电视台技术主管,90年代初因坚持播出一段工人维权影像被调离一线,此后二人断了往来,只剩逢年过节一条群发短信。

“你还记得93年纺织厂那盘带子吗?”老张声音低缓,却字字如钉入木,“现在有个新版本,我想让你听听。”

电话那头呼吸一滞。

那是他们这辈子最不敢忘的一夜——三百名女工围在厂门口举着横幅,镜头拍到保卫科打人,陈国明顶着压力把画面剪进晚间新闻。

第二天,带子被收缴,栏目停播三个月,他也从此退出核心岗位。

而今晚,历史重演。

老张没有多言,只将手机贴近音响,按下播放键。

15秒的加密音频流淌而出:玻璃碎裂声、孩子的哭喊、一个粗暴的声音吼着“录像的都给我删了!”背景里还有人在喊“蜂巢已上传”,紧接着是设备被砸的闷响。

听筒那端久久无声。

良久,陈国明才开口,嗓音干涩:“这东西……从哪儿来的?”

“老百姓自己录的。”老张说,“不是记者,不是干部,就是一个菜贩子用老年机拍的。但他知道,只要传出去,就有人看得见。”

那一夜,陈国明没睡。

凌晨三点,他戴上老花镜,在一台老旧笔记本上反复核对音频波形与通讯频段特征。

他曾是全省最懂影像溯源的技术专家,即便退了休,也从未放下这份执念。

天未亮时,一份标注“内部通讯频段截取 时间戳验证”的压缩包,通过多重跳转服务器,匿名上传至中纪委实名举报平台,并附言一句:

“三十年前我闭过一次嘴,这一次,我不想再等组织找我谈话才发声。”

消息石沉大海不到六小时。

上午十点,中央纪委监委官网弹出提示:收到重要线索,已启动初步研判程序。

与此同时,国务院督查室连夜下令,由政法委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直插南梧。

风暴骤起。

当天下午三点,专项工作组紧急会议在司法厅地下室召开。

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各路官员推诿扯皮,有人说“基层执法难”,有人辩称“网络信息真伪难辨”,更有人暗示“某些人借题发挥,破坏稳定”。

就在此时,陆承安站起身。

他没有提高音量,只是平静地打开平板,接上投影仪。

屏幕一分为二。

左侧,是当地政府发布的通报原文:“事件全程依法依规处置,无冲突发生,群众情绪稳定。”

右侧,则是一条由“蜂巢节点”自动生成的时间轴证据链——

18:47 居民开始直播

18:52 执法车辆闯入巷口

18:56 老人被推倒,手机遭踩踏

19:03 现场断网指令自指挥车发出

19:10 官方通报稿完成编辑并预发

每一条数据均附带卫星定位、基站跳转记录和哈希值校验码,无法篡改。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陆承安合上平板,声音依旧平稳:“我们可以继续争论谁该负责,也可以现在就开始讨论——怎么让下一次,不再需要‘蜂巢’来纠正官方说法。”

话落,无人回应。

散会后,秘书长单独留下他。

窗外夜色如墨,远处一栋办公楼还亮着一扇窗,窗帘半掩,隐约可见一道纤细身影伏案疾书。

“明天中央调研组要来听汇报,”秘书长斟酌着词句,“我们需要一个……既能镇得住场面,又不会太扎眼的人来讲这个事。”他顿了顿,“你觉得,有没有合适人选?”

陆承安望着那扇灯下的窗,片刻后低声答:

“有,她一直在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