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23章 这不是情绪宣泄,这是全民法治启蒙

夜色如墨,苏霓坐在书桌前,指尖轻轻摩挲着那份被红笔批注的《公民记录权法案》草案。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奔流不息,像一条条无声的数据河,在楼宇间穿行。

她没有动怒,也没有辩解——她知道,有些话不必争于当下,而要让事实替你发声。

第二天清晨,省委政法研究室的走廊里,几个戴着工牌的年轻人正低声议论着什么。

“你们看了那份草案吗?说是保障公民记录权,可这权限放得太开,万一人人都拿手机对着公务员拍,还怎么办公?”

“就是,系统都快崩了,再这么搞下去,秩序还不乱套。”

话音未落,一道清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所以,你们愿意花三天时间,亲眼看看这些‘混乱’是怎么拯救普通人生活的吗?”

众人回头,只见苏霓站在光影交界处,一袭米白色风衣衬得身形利落,眼神却温和而坚定。

“我是苏霓。今天起,我想邀请各位参与一次特别调研——不听汇报,不看材料,只走社区,见真人,听真话。”

没人拒绝。

不是因为她名气大,而是她说话时那种不容置疑的笃定,让人下意识想跟上去看个究竟。

第一站是城南的枫林苑小区。

退休教师周阿姨颤巍巍地递上一段视频:画面中,她拿着医保卡在自助机前操作失败,系统却自动扣款287元。

她多次申诉无果,直到用手机录下全过程上传至“蜂巢节点”,三天后,医保局主动联系道歉退款。

“我没有后台,也没有关系,”周阿姨眼眶泛红,“但这段视频,成了我唯一的证人。”

第二站是残障青年李哲所在的阳光家园。

他坐在轮椅上,播放了一段录音——市政施工方曾承诺三个月内建成无障碍坡道,结果拖了半年。

他在“陈述亭”里反复反馈未果,最后将录音连同施工进度对比图上传平台,引发媒体关注,次日施工队连夜复工。

“我不是要闹事,”他说,“我只是想平等地出门晒个太阳。”

第三天结束时,那群实习生沉默地围坐在会议室里。

其中一名戴眼镜的女孩忽然开口:“老师……您写的不是激进,是迟来的公平。”

苏霓笑了,没说什么,只是轻轻点头。

与此同时,许文澜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眼前是一份刚刚发布的《公众录证行为白皮书》——由“智言科技”联合某权威测评机构推出,标题赫然写着:“87%民间记录缺乏法律效力,建议统一由专业机构采集”。

“好一招釜底抽薪。”她冷笑一声,随即在内部通讯群发出指令:“启动‘合规反击计划’,五百人同步录制五步陈述视频,带上哈希值和时间戳,全部推送到开放接口。”

不到二十四小时,《我们不是业余的》互动网页上线。

每点击一次,随机播放一段真实市民录音:有母亲为孩子疫苗延迟接种维权的哽咽,有老人对养老金发放异常的质问,也有外卖员在暴雨中记录配送超时争议的喘息声。

每一句都清晰、完整、符合证据规范。

媒体惊呼:“这不是情绪宣泄,这是全民法治启蒙。”

白皮书可信度评分三天内从8.6暴跌至3.1,评论区沦陷:“你们定义的专业,是不是就是不让老百姓说话?”

而在城市另一端,赵小芸的新片《说话的人》首映礼现场,气氛微妙。

主办方临时通知:“不能提‘蜂巢’,不能提‘陈述亭’,相关内容一律回避。”

她没争执,只默默调整了放映顺序。

原定结尾是一段诗意空镜——风吹树叶,光影摇曳。

现在,她把这段延长了整整三分钟。

画面静谧,背景音却是陈丽当年在政务大厅含泪控诉的原声循环播放:“我说的话没人听,但我录下来了……总有一天会有人听见。”

起初,观众屏息。

渐渐地,有人轻声跟着念出那句话。

又一个人加入。

再一个……低语汇成潮水般的合鸣,在黑暗中悄然涌动。

散场后,社交平台瞬间刷屏:

“我听见了静默里的呐喊。”

“原来最响的声音,有时藏在最安静的画面里。”

深夜,苏霓回到家中,信箱里躺着一封信。

信封素净,无署名,只盖着省摄协的邮戳。

她没有拆开。

而是走到书房,将它轻轻放在那叠旧录像带旁边——那是老张几十年来给学生讲课的影像资料,标签已经泛黄,字迹却依旧清晰。

窗外,蜂巢节点仍在运转,数据如星河流转,无声,却有力。

夜风穿窗而入,吹动了书桌上那本尚未封箱的《一个摄像师的证词》。

老张坐在灯下,手指轻轻抚过影集封面上自己年轻时的照片——那是他第一次扛起摄像机走进法庭旁听席的留影,胶片斑驳,却仍能看清镜头后那双执拗的眼睛。

省摄协的通知来得悄无声息,措辞冠冕堂皇:“鉴于近年参与社会记录项目引发争议导向,经评审委员会审议,拟撤销您‘终身成就奖’资格。”没有听证,没有解释,只有红头文件上冰冷的公章。

他没去申诉。

于是他用了整整七天,将四十年来的教学录像逐一编号修复,配上学生手写的反馈卡片、课堂笔记影印件,甚至包括90年代初一位盲人学员靠听觉剪辑完成作业的录音日志。

每一帧画面都带着时代的划痕,每一段声音都在回答一个问题:谁有资格记录这个国家的真实?

他把这本沉甸甸的册子寄往全国二十八所高校传媒院系图书馆,寄件单上只写了一句话:“请交给未来。”

三个月后,六所大学将其列为新闻伦理课程必读资料,某权威行业杂志更是以整版刊发专题——《谁有权定义什么是“正当记录”?

》文中质问掷地有声:“当我们剥夺普通人举证的权利时,我们究竟在保护制度,还是在掩盖漏洞?”

与此同时,司法厅会议室内,空气凝重如铁。

“新兴证据形态的采信标准”研讨会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官拍案而起:“手机录像泛滥成灾!未经公证、无第三方监督,这种‘草根证据’若被采纳,司法尊严何在?”

众人默然。

陆承安端坐于侧,西装笔挺,神情未动。

直到主持人点名征询意见,他才淡淡开口:“我不同意。”

全场目光聚焦。

他没有辩驳理论,只对助手说了一句:“调案例。”

大屏亮起,十起判例依次呈现——农民工用视频记录工资拖欠全过程、单亲母亲保存幼儿园收费违规对话、外卖员在暴雨中拍摄配送时限变更……所有证据均来自“蜂巢节点”,所有当事人皆无律师代理,但他们完整完成了系统引导下的五步陈述流程:时间定位、身份确认、情境说明、权利声明、哈希存证。

“他们不是在闹事。”陆承安站起身,声音不高,却穿透整个会议室,“他们在学习如何依法维权。而法律的意义,不正是让每一个普通人,在孤立无援时仍有途径说出真相吗?”

会场寂静片刻,随即低语四起。

散会后,副厅长单独留下他,关上门,语气意味深长:“上面打算成立‘公众证据规范化’专项工作组……你愿不愿牵头?”

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别急着答。先问问那个写草案的人——她怎么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