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康河,宛如一条沉睡的巨蟒,在寒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细波。那凛冽的寒风,如同锋利的刀刃,掠过河面,发出“呼呼”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冬日的严酷。牛顿故居,这座承载着历史与科学记忆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河畔。窗棂上,结着晶莹的霜花,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细长的树枝,仿佛是大自然用冰雪雕琢而成的艺术品。
林栀站在图书馆的拱形窗前,她的身影被窗外的雪景映衬得有些朦胧。她静静地望着庭院里那棵挂满冰棱的苹果树,那些冰棱,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宛如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树枝上。她手中的邀请函,还带着远方的温度,那是国际火星学会邀请他们参与首次公众火星观测项目的邀请函。这张邀请函,对于林栀和陆辰言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陆辰言从观测站匆匆走来,他的肩头落着细碎的雪花,仿佛是冬日送给他的礼物。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和紧张,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到林栀身边。“NASA刚确认了项目细节,”他将平板电脑转向她,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任务时间表。“我们要在二十四小时内启动全球网络。”他的声音有些急促,眼神里透露出坚定和决心。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任务时间表,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蜘蛛网,让人眼花缭乱。由于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最佳的观测窗口只有短短一周。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他们要协调全球五十个观测点,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每一个观测点,都像是一颗棋子,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他们需要精确地安排每一个观测点的工作,确保在最佳的观测窗口内,获取到最准确、最清晰的火星观测数据。
“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陆辰言的指尖轻轻划过时间表上密集的节点,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里透露出一丝忧虑。“但也是最好的机会,让普通人亲眼看见另一个星球的细节。”他知道,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次科学观测,更是一次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公众对科学兴趣的绝佳机会。通过全球五十个观测点的协同观测,普通人将有机会亲眼看到火星的细节,感受到宇宙的神秘和魅力。
午后,第一批设备开始运抵。精密的光谱仪、高分辨率摄像机、还有专门为这次任务改造的望远镜,这些设备,就像是科学家们的武器,将为他们探索火星的奥秘提供有力的支持。工人们在严寒中忙碌地安装调试,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专注和认真的神情。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形成了一朵朵白色的云雾,仿佛是他们在寒冷的冬日里呼出的温暖。
“记得我们第一次观测火星吗?”林栀协助调试设备时,轻声问道。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回忆的甜蜜和感慨。
陆辰言点头,手中的扳手微微一顿。“那时只有一台二手望远镜,还要和剑桥天文社共用观测时间。”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怀念和感慨。那时的他们,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他们依然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的决心,努力地观测着火星。
现在,他们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设备网络,能够持续追踪火星的每一个自转周期。更令人振奋的是,每个分会场都将同步接收数据,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解读这颗红色星球的奥秘。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你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你都有机会和全球的科学家们一起,探索火星的奥秘,感受科学的魅力。
傍晚,威廉教授冒着风雪前来。老人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衣,头上戴着一顶毛茸茸的帽子,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里却透露出兴奋和期待。他手中捧着一个古朴的木盒,盒中是一套19世纪的火星观测手稿。
“这是约翰·赫歇尔爵士的笔记,”教授小心地展开泛黄的纸页,他的动作很轻柔,仿佛怕弄坏了这珍贵的历史文物。“他在1830年就详细描绘了火星的极冠变化。”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手稿边缘有一行小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句跨越近两个世纪的感叹,此刻显得格外动人。在那个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约翰·赫歇尔爵士就对火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通过自己的观测和思考,详细描绘了火星的极冠变化。虽然他不能亲自登上火星,但他的心却一直向往着那颗神秘的红色星球。这句小字,也表达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和向往之情。
观测前夜,全球网络进行了最后一次测试。当五十个观测点的画面同时出现在控制室大屏幕上时,技术人员发出低声的惊叹。从北极圈内的挪威站点到赤道附近的肯尼亚营地,每个画面都展示着当地独特的夜空。那夜空,有的繁星点点,有的月色如水,有的则被云层遮挡,但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神秘和美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