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剑桥,细雨如丝,轻柔地滋润着这座古老而又充满学术气息的城市。牛顿故居前的樱草花,像是被大自然精心呵护的宝贝,正小心翼翼地绽出淡紫色的花苞,那娇嫩的颜色仿佛是春天特意调制的色彩,透着一股清新与生机。林栀站在新布置的“宇宙韵律”展厅里,眼睛紧紧盯着技术人员调试最后一个全息投影装置。她微微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专注和期待,心里想着这些设备可都是用于展示太阳系天体的轨道共振现象的,这可是中心下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呢。
展厅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金属和电子元件混合的味道,各种线路和设备在灯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技术人员的双手在各种按钮和显示屏上灵活地操作着,时不时地交流几句,声音在安静的展厅里回荡。林栀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既紧张又兴奋。这个“宇宙韵律”展厅,就像是她和团队小伙伴们精心孕育的孩子,马上就要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了。
“各地分中心的数据流已经稳定。”陆辰言从控制室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沓数据显示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全球网络实时传输的观测数据。自从火星观测项目成功后,他们的网络就像是一张不断扩张的大网,又新增了三十个观测点,现在真正实现了全天候覆盖。陆辰言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袖口微微卷起,露出结实的小臂,他的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步伐轻快地走向林栀。
林栀接过数据板,眼睛快速地在上面扫视着。她的目光突然停留在一个特别的现象上:不同地区的观测数据呈现出微妙的时间差,正好对应着地球自转的节奏。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像是发现了宝藏一样,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兴奋地说:“看,就像地球在演奏一首交响乐。”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手指不自觉地在屏幕上点了点,强调着这个有趣的发现。
陆辰言听了,也凑了过来,眼睛盯着屏幕,仔细地观察着波形图。他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说:“还真是,这太神奇了。”他们俩就像两个好奇的孩子,对这个新发现充满了兴趣。
这个发现让他们立即召集了研究团队。会议室里,大家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气氛热烈而紧张。投影仪上显示着各种数据和图表,林栀站在前面,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详细地给大家介绍着这个发现。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试图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
“大家看,这些数据波动确实与地球的自转周期完全吻合,甚至能反映出不同地质结构对自转速度的微小影响。”林栀认真地说道。她举例说,比如在地球的某些山脉地区,由于地质结构比较坚硬,对地球自转的影响就会相对小一些,而在一些海洋区域,由于海水的流动和地质结构的相对柔软,对地球自转的影响就会稍微大一点。
团队里的小伙伴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和想法。有人问:“那这个发现对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呢?”林栀想了想,说:“我们可以把这个发现用于教育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地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展厅里,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威廉教授带着一群特殊的访客到来——来自伦敦皇家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们。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有的穿着正式的西装,有的则穿着比较休闲的衬衫和牛仔裤,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好奇和期待的神情。
“我们想用音乐表现天体的运动。”首席作曲家解释道,他的头发有些花白,但眼神却十分明亮,透着一股艺术家的独特气质。“特别是那些奇妙的轨道共振。”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试图让大家想象天体运动的奇妙。
在参观过程中,音乐家们对展示的轨道共振模型表现出浓厚兴趣。当看到木星卫星的拉普拉斯共振演示时,一位年轻作曲家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他兴奋地跳了起来,说:“这就像一首四重奏!每个卫星都有自己的旋律,但又和谐共鸣。”他的声音充满了激情,手在空中不停地挥舞着,仿佛已经看到了音乐在宇宙中奏响的场景。
这个比喻启发了整个团队。他们立刻决定,将这场音乐会打造成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人提出可以在音乐中加入一些宇宙的声音,比如星球碰撞的声音、宇宙射线的声音等等;有人则建议在舞台设计上更加贴近宇宙的主题,用星空和星云来装饰舞台。
春分日前夜,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观众们早早地就来到了音乐厅,他们有的是天文学爱好者,有的是音乐发烧友,还有的是被这场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音乐会所吸引的普通市民。音乐厅里灯火通明,座位上坐满了人,大家都在兴奋地交谈着,期待着这场音乐会的开始。
当灯光暗下,全息投影在舞台上构建出太阳系的模型。那一个个星球在黑暗中闪烁着光芒,就像真实地悬浮在舞台上空一样。随着音乐响起,行星开始沿轨道运行,它们的运动完全按照真实的轨道周期。观众们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神秘的宇宙世界,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