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剑桥,就像一位步入暮年的老者,被岁末的静谧氛围所笼罩。街道上行人寥寥,车辆也少了许多,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祥和。牛顿故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披上了一层薄霜,在晨曦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一位身着银装的智者,散发着神秘而庄重的气息。
林栀站在新落成的“星空穹顶”下,她的身影被透明穹顶外飘落的初雪所笼罩。那初雪,如同轻盈的精灵,从灰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落在她的肩头、发梢,带来一丝清凉的感觉。“星空穹顶”,这个融合了最新科技的全景观测站,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牛顿故居旁。它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工艺,拥有超大的透明穹顶,能够让观测者毫无阻碍地欣赏到星空的美景。今天,它将正式启用,这对于林栀和陆辰言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各地分会场的连线已经就绪。”陆辰言从控制台前抬起头,他的眼神里透露出兴奋和期待。他手中的数据板,屏幕上显示着全球二十个“星空学者”分会场的实时画面。这些分会场,就像一颗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星星,闪耀着科学的光芒。从秘鲁安第斯山脉到肯尼亚草原,从日本乡村到印度小镇,曾经的学员们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科学传播基地。他们就像一群怀揣着梦想的使者,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世界各地。
她望向主屏幕,玛利亚正在秘鲁的社区天文台调试设备。玛利亚,那个来自秘鲁的年轻女孩,曾经在“星空学者”计划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热情。她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星图——将印加文明的星座与现代天文学融合的新星图。这幅星图,是玛利亚和她的团队精心制作的,它将印加文明中对星空的独特认知和现代天文学的知识完美结合,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星空视角。印加文明,是古代南美洲一个伟大的文明,他们对星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理解。在他们的文化中,星星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与他们的生活、信仰息息相关。玛利亚通过这幅星图,将印加文明的星座与现代天文学的知识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印加文明的天文智慧。
“这是我们送给中心的冬至礼物。”玛利亚在连线中说,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了整个观测站,带着一丝兴奋和自豪。“每个分会场都制作了融合本地文化的星图。”她告诉大家,各个分会场都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制作了独一无二的星图,这些星图不仅是科学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承。
随着各地画面依次切换,一幅幅独具特色的星图呈现在屏幕上。印度分会场的星图融入了吠陀经文,吠陀经文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和思考。在星图上,吠陀经文的文字与星座的图案相互交织,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日本分会场采用了浮世绘风格,浮世绘是日本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而闻名。星图上的星座图案以浮世绘的风格呈现,色彩斑斓,充满了艺术气息。肯尼亚分会场则结合了马赛族的传统图案,马赛族是肯尼亚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星图上的图案融入了马赛族的传统元素,展现了一种原始而神秘的美感。
“文化的多样性让我们看到的星空更加丰富。”威廉教授在观礼席上感叹道,他的眼神里透露出赞许和欣慰。老人今天特意系上了星图领带,那是第一届“星空学者”学员们送给他的礼物。这条领带,上面印着各种星座的图案,是学员们对威廉教授的敬意和感谢。威廉教授,作为“星空文化交流中心”的元老,见证了中心的发展和壮大,也见证了“星空学者”计划的成长和进步。
正午时分,冬至的太阳升到一年中的最低点。阳光透过穹顶的特殊滤光系统,在观测站中央投下一道精确的光斑。这是根据牛顿手稿中的设计复原的古老日晷,只在冬至这一天会显现完整的刻度。牛顿,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天文学和数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手稿中的设计,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和智慧。这个古老日晷,是按照牛顿手稿中的设计复原的,它不仅是一个计时工具,更是一件科学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科学的传承。
“看,”陆辰言指向光斑边缘刚刚亮起的一个符号,他的手指轻轻点着屏幕,眼神里透露出惊喜。“这是牛顿设计的冬至标记。”这个符号,是牛顿在设计日晷时特意留下的,它代表着冬至这个特殊的日子,也蕴含着牛顿对天文和时间的思考。
就在这时,全球各地的分会场同时开始了冬至观测。由于时区不同,他们将从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新西兰开始,依次传递观测数据,完成一场持续二十四小时的全球冬至庆典。新西兰,位于南半球,此时正处于夏至时节。南半球的夏至星空与北半球的冬至星空在屏幕上交相辉映,展现着地球倾角带来的奇妙差异。地球的倾角,导致了南北半球在不同季节看到的星空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