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剑桥,就像被大自然打翻了金色颜料盒,处处笼罩在温暖而迷人的金色光晕中。街道两旁的树木,叶子渐渐染上了金黄、橙红的色彩,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画家在调色板上随意调出的绚丽色彩。牛顿故居前的枫叶,更是像被火舌舔过一般,如火般绚烂,红得夺目,红得热烈,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林栀站在新扩建的“星空回廊”里,她的身影被周围的玻璃幕墙映照得有些虚幻。这条连接主楼与观星台的玻璃长廊,就像是一条透明的丝带,将两个重要的区域紧紧联系在一起。长廊里,工人们正忙碌地安装最后一块互动屏幕,他们的动作小心翼翼,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这些互动屏幕,将是展示“星空学者”们学成归国后成果的重要窗口,通过它们,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这些年轻学者在自己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第一批校友的进展报告刚刚收到。”陆辰言从控制室匆匆走来,他的手中拿着一个平板,屏幕上闪烁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照片和视频。“秘鲁的玛利亚在她的家乡建立了第一个社区天文台。”他兴奋地说道,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她接过平板,指尖轻轻划过屏幕上那张熟悉的笑脸。照片里,玛利亚站在安第斯山脉的一个小村庄里,身后是村民们用当地材料搭建的简易观测站。那观测站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孩子们围在她身边,手中举着自制的星图,他们的小脸上洋溢着好奇和兴奋的神情,仿佛在探索着一个全新的世界。玛利亚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眼神里透露出坚定和自信,仿佛在告诉世界,她做到了,她用科学改变了家乡。
“她真的做到了。”林栀的声音带着欣慰,仿佛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用科学改变了家乡。”她想起玛利亚当初来到中心时,那充满渴望和期待的眼神,如今,她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为家乡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这半年来,首批毕业的十五位“星空学者”在各自的国家播撒着科学的种子。印度的拉吉夫,他就像一位知识的传播者,将吠陀天文学引入了学校课程。吠陀天文学,是印度古老的宇宙学体系,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天文知识。拉吉夫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让印度的孩子们了解到了自己国家古老的天文智慧,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肯尼亚的基普,他就像一个科技魔法师,开发了结合传统星象知识的手机应用。这个应用,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完美结合,牧民们可以通过它,根据星象预测天气,合理安排放牧和农业生产。日本的雅子,她就像一位文化的守护者,建立了连接乡村老人的星空记忆档案。她通过走访乡村老人,记录下他们对星空的记忆和故事,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
午后,威廉教授带着来访的教育部长参观回廊。老人穿着一身整洁的西装,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眼神里依然透露出睿智和慈祥。他走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向教育部长介绍着回廊的情况。当他们走到一面展示墙前时,老人停下了脚步。展示墙上,记录着学员们这半年来的成就,上面标注着学员们的活动轨迹,就像一张巨大的地图,展示着他们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足迹。
“看看这些年轻人,”教授指着墙上的地图,他的声音里充满了赞许和自豪。“他们让科学的星光真正照进了每一个角落。”他告诉教育部长,这些学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带着科学的火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行动,让科学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部长仔细阅读着每个项目的介绍,不时点头称赞。“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他说,“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智慧的相互启迪。”他觉得,这些学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将科学知识传递给了家乡的人们,也从家乡的文化中汲取了智慧,实现了智慧的相互交流和启迪。
就在这时,控制室收到特殊的信号。分布在各大洲的学员们同时上线,准备进行首次全球连线。当十五个画面依次出现在回廊的大屏幕上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就像一阵汹涌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表达了人们对这次全球连线的期待和兴奋。
“我们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网络了。”玛利亚在连线中说,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了整个回廊。“从安第斯山脉到喜马拉雅,从撒哈拉沙漠到北海道,我们都在为同一个梦想努力。”她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学员们分享了这半年来的心得与挑战。拉吉夫说起如何说服村里的长者接受新的天文知识,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但他通过耐心的解释和示范,最终让村里的孩子们和一部分长者接受了新的天文知识。基普谈到如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结合,他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开发出了这个实用的手机应用。雅子讲述了记录老人星空记忆时的感动,那些老人回忆起小时候对星空的好奇和向往,让她感受到了星空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