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速测算中的星球密码:《蓝顿黄历》的诞生与秩序重建
实验室的冷光如同凝固的星河,带着金属特有的凉感,倾泻在米凡微驼的背脊上。他深蓝色的科研制服袖口沾着几星不易察觉的银灰色星尘,那是三天前驾驶勘探艇穿梭小行星带时,被陨石碎片溅到的痕迹 —— 当时为了采集蓝顿星外层空间的域能数据,他曾在布满碎石的星云中悬停了整整四个小时,防护服的温控系统一度因陨石撞击失灵,后背至今还残留着淡淡的凉意。
米凡面前的 “时空折射率校准仪” 泛着冷硬的银蓝色光泽,仪器表面的精密纹路里,星尘嵌在缝隙中,像是宇宙特意留下的印记。他的指尖在旋钮上轻轻摩挲,指腹能清晰感受到刻度间 0.1 毫米的细微凸起,这触感忽然勾起了他深埋的回忆:小时候在地球爷爷的修理铺里,他总爱蹲在木桌旁摆弄那些老旧钟表,铜制齿轮在掌心转动时,也是这样带着细微的凹凸感。那时爷爷总用布满老茧的手揉着他的头发说 “每一个齿轮的转动都有它的道理,就像天上的星星,从不会乱了轨迹”,如今站在蓝顿星的实验室里,他才真正懂了这句话 —— 宇宙的运行规律,竟与小小的钟表齿轮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
他深吸一口气,胸腔里涌入带着星舰循环系统特有味道的空气,将纷杂的思绪压下,重新聚焦在仪器上。根据 “质色核微子运动理论” 的推导,蓝顿星的域能区半径应为地球的两倍,这意味着其光速数值会突破常规认知。米凡的拇指缓缓推动旋钮,力度随着全息屏幕上蓝顿星轨实时计算出的角度精准调整 —— 当星轨与仪器虚拟轨迹的重合度从 98.7% 攀升到 99.9% 时,他手腕微微发力,指节因用力而泛出淡白。
“咔哒” 一声轻响,如同宇宙间某个隐秘开关被悄然触动,声音轻得几乎要被实验室的通风声掩盖,却清晰地钻进米凡的耳朵。仪器屏幕瞬间亮起,一道淡蓝色的光束扫过屏幕,一串醒目的数字跳了出来:m/s。
米凡的瞳孔骤然收缩,像被强光刺激般眯了眯眼,呼吸也下意识地顿了半拍。这个速度,恰好是地球标准光速的一倍!他猛地俯身靠近屏幕,鼻尖几乎要碰到冰凉的玻璃表面,指尖在数字上快速滑动,逐一核对每一位数值 —— 从千万位的 5 到个位的 6,没有一丝偏差。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在米王 1 号星舰的深夜里,他趴在堆满草稿纸的桌上反复演算,公式写满了一张又一张,因推导受阻而皱起的眉头、因灵感闪现而亮起的眼神、甚至因久坐而发麻的双腿,此刻都化作了眼前这串冰冷却充满力量的数字,清晰地印证着他理论的正确性。
“终于……” 他低声呢喃,声音轻得像叹息,却带着难以察觉的颤抖。这颤抖不是因为激动,而是因为长久以来的坚持终于得到回应的释然 —— 从提出 “质色核微子运动理论” 时遭受的质疑,到为采集数据冒险穿梭小行星带,再到无数个深夜的反复推演,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有了答案。
他抬手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指腹触到眼角的疲惫,视线落在实验台旁的青瓷茶杯上。那是他从地球带来的旧物,杯身上有一道细微的裂痕,是当年爷爷送他时不小心摔的。此刻杯中的茶水还冒着袅袅热气,淡绿色的茶叶在水中轻轻舒展,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米凡端起杯子,指尖蘸取少许温热的茶水,在光滑的实验台面上轻轻勾勒。
先是蓝顿星的轮廓,一个略显扁圆的球体,茶水在台面上晕开,边缘带着淡淡的水痕;然后是围绕它运转的恒星,用一个小小的圆点代替,点在球体旁;接着,他以蓝顿星为中心,画出一道浅浅的弧线,茶水在台面上缓慢晕染,边缘逐渐模糊,却恰好与他脑海中域能区的边界完美重合 —— 那是他无数次在三维模型中模拟过的形状,此刻用茶水画在台面上,竟有种奇妙的真实感。
“光是恒星磁电核偏量裂变产生的质色核微子轨迹,速度取决于恒星与星球的域能区作用力。” 米凡一边画,一边轻声解释,仿佛在与某个看不见的对话者交流,又像是在对自己确认,“地球域能区半径 R,蓝顿星是 2R,所以光速翻倍,星球体积也翻倍。” 他的指尖沿着弧线滑动,茶水留下的痕迹在冷光下泛着微光,像是宇宙的缩影。
这个逻辑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旦启动便顺势推进。米凡顺着茶水勾勒的图案继续推演:蓝顿星的体积是地球的 3.2 倍,那么它的卫星自然也比月球大上一圈,直径约为 4800 公里;体积增大导致自转速度减缓,自转周期便延长到了 48 小时,白天 24 小时,夜晚 24 小时;而围绕恒星公转的轨道半径比地球远 1.8 倍,公转周期相应调整,一个月 60 天,一年 730 天。随着一个个数据在脑海中成型,一套属于蓝顿星的历法框架逐渐清晰起来,就像原本混沌的宇宙中,逐渐显现出的星系运转秩序,每一个数据都严丝合缝,构成了完整的时间体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